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

作者:江圣凌2023-08-18 16:56:01

导读:篇一: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地位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通用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地位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时目标和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要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依据:初二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难以理解。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依据: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启发点拨法,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

  1、导入新课(3分钟):以“电影”为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灯光师、化妆师、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组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依据: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2、我的课堂我作主(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比较然后归纳出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3、你讲我讲大家讲(15分钟):学生讨论归纳后再由每组派两名学生就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说明,其余学生作纠正和补充,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图片。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并回答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击鼓传声、烽火台、信号旗、信鸽、灯塔等。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我以《申报》为例,请学生讲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这样,通过《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以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多媒体展示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多媒体展示,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4、我分析,我思考(6分钟):

  为了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我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思考、教师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忆一忆,练一练(5分钟):学生填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依据:掌握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二: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篇三: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 住 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 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 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 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 [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x疆》。

  篇四: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 住 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 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 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 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篇五: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兴起过程,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及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史料阅读法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探究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年轻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感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归纳总结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辛亥革命的数字: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没错,这一组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大家从这一组数字来看,偌大的清王朝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被推翻。那么这场革命又是如何爆发的,这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第13课辛亥革命。

  (板书:第13课 辛亥革命)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武昌起义

  过渡: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开始,它又是怎样爆发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些史料来寻找答案。

  1.背景

  教师课件展示相关历史材料并设问:

  材料一:略

  设问1:你从中图片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设问2: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当时中国的三种政治力量(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都在为挽救危机做出努力。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依据课本及以下几则材料,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清政府做出哪些反应?坚持什么道路?

  ②立宪派有哪些活动?立宪派的愿望是什么?是否实现?有什么影响?

  ③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是什么?

  材料二: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材料三:救中国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欲定良法以保长久,非改为立宪民权不为治。——康有为《中国维新报》(1906.12)

  中国出现过立宪派……力图走君主立宪道路,但是,满洲贵族集团的倒行逆施让他们彻底失望。——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略

  材料五: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并总结。

  教师小结: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过渡:于是一场革命蓄势待发,接下来我们便简单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大致经过。

  2.爆发

  教师:出示图片简单介绍起义过程和结果以及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

  学生:自主整理武昌起义的过程。

  一、中华民国建立

  1.民国建立,清帝退位

  教师出示图文材料,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教师:出示节选材料,并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后教师总结。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以上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

  问题:

  ①《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②《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民主进程的丰碑

  过渡:对于辛亥革命我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胜利,有人认为它使中国更加混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评辛亥革命,他的意义又如何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我们将各组派代表来陈述你们的观点。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讨论过程中,辅助引导学生从两大方面多个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并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一定的小结

  教师总结

  成功:

  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③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国教育改革,社会习俗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失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②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环节三:本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相关内容,并总结:无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是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的一块丰碑。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奋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篇六: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 握 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 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 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思想意识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通用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初二历史教学教案设计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八上英语教案八上英语教案参考八上英语教案优秀,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