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策划方案 > 详情页

教学方案

作者:孙嘉遇2024-04-25 17:15:53

导读:第1篇: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3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教学方案(精选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篇: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3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 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 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文章,明确字音

  1、论( )语 2、不亦说( )乎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三省( )吾身

  5、传( )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一箪(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学而笃( )志

  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 后注释,试着翻译文章。

  介绍作者及《论语》

  生介绍,师补充。

  本课时讲解

  1—4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学反思

  带动课堂气氛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第2篇:教学方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第3篇: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6—8页例4、例5、例6及练习二

  课题

  比例尺

  教学目的

  1、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会根据比例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有关比例尺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主动构建比例尺的意义并灵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卷尺、地球仪、细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问题引入

  二、构建比例尺的意义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布置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五、小结

  (1) 测量教室窗户的长、宽,并板书。

  (2) 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这么大张的纸,按实际大小画出来。怎样在一张作业纸上准确地画出窗户的形状呢?

  提出注意点:长和宽应是多少才是准确的?

  (板画示意 准确吗?)

  (3)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思路。

  (4)归纳出不同方法的共同点:把长和宽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再画。

  (5)引导: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倍数”上来。看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把两个量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6)揭示比的含义。①是一个比;②比的前项是图上距离,后项是实际距离;③前项一般为1。

  你能用倍数关系叙述一个比吗?

  (7)提供练习:①用宽的数据求出比例尺(可在求之前让学生猜想结果),如果比例尺不同,说明了什么?②出示例题4,让学生练习;③让学生完成“做一做”。

  (8)过渡及启发:根据=比例尺 可以求比例尺,如果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怎样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呢?

  (9)提出第2个实际问题:你看过《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吗?你能用比例尺的知识,测算出北京到纽约的实际距离吗?(在地球仪上)

  (10)提出第3个实际问题:睦邻小学距高陂镇政府所在地约2千米,画在比例尺为1∶5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的距离?

  (11)提出“美丽的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①测出各建筑物的相关数据、确定位置;②考虑合适的比例尺;③画出校园平面图。

  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你或你的小组最成功的是什么?

  别人或别的小组有什么巧妙的地方值得你学习?

  明确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画出图形。一般的学生可能是把长和宽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后画出来的。

  把不同的解决方法说出来,比较其异同。

  明确各种方法的相同点。

  化单位后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化成前项是1的比。

  理解比的含义,明确其要点。

  用倍数关系的相关语句叙述,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和倍数关系的联系。

  利用生活经验猜想,求比例尺,判断所画图形是否准确。

  用相同的方法求比例尺,提高熟练程度。

  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或根据比例尺的含义,用方程方法列出比例式求解。明确三种问题的结构关系,让知识系统化。

  看世界地图,量出北京到纽约的图上距离,读出比例尺,用比例方法求解,在做中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方程求解。

  观察、测量、计算、在合作中画出学校平面图,展示并比较完成情况。

  谈体会,包括成功的、失败的经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互相取长补短,积累经验。

  第4篇:教学方案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

  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第5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美术作品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区分美术作品的绘画类别,掌握区分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游戏、欣赏图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掌握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能够区分美术作品的绘画类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作品的种类,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喜爱之情,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图像的基本构成要素,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区分美术作品的类别。

  教学难点:掌握区分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能力。

  教学方法:图片导入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用具:ppt 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1、教师展示几张图片,考考同学们的眼力。提问同学们图片上的变化。

  2、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图片上有几个黑点?它是动的还是静的?

  3、观看完三张特殊的图片后,教师再次展示两张图片,提问同学们:通过图片,你了解到人类最初的记事方式是什么?

  通过欣赏图片,让同学寻找图像的变化,吸引同学们对图像的注意力,增加对本次课题的兴趣。再次展示两张图片通过问题提问引出本次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讲述:图像,是美术作品最直接的反映,那么图像,它是由那些要素构成的呢?

  2、展示苹果图片,利用苹果无限缩小的列子向同学们讲述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点。教师利用线的形式绘画苹果,并且从苹果出发,分别找到面、色彩、明暗、体积等要素。

  3、讲解美术作品主要有三大类,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作品形式关键词,并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先不公布答案。

  4、通过欣赏《贵妇人像》《生日》《红黑黄蓝灰的构成》等图片,教师分别讲解具象、意象、抽象美术的概念。讲解完毕最后公布之前的答案。

  通过对知识点的层层推进,利用苹果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观察的敏锐度,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在寻找关键词环节,充分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三、活动

  教师展示三张图片,图片包含有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三大类。通过连一连的方式让学生为这三张美术作品找到正确的类别。活动环节采用连一连的方式,加深学生们对美术作品三大类的印象,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知识小结

  1、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点、线、面、色彩、体积、明暗、构图等

  2、美术作品三大类及特点:具象美术(真实)、意象美术(夸张)、抽象美术(形式美)

  通过再现的方式,再次小结本次课程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印象。

  板书设计

  图像与眼睛

  1、构成要素:点、线、面 画苹果

  2、三大类: 具象美术 意象美术 抽象美术

  (学生填写关键词) ( ) ( )

  第6篇:教学方案

  教学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两、雨”4个生字,认识偏旁“饣、牜”。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难点: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花盆图片

  活动(一):我要说、我要问、我要读

  一、 揭题

  1、播放歌曲“生日快乐”,师生一起轻声合唱。

  唱完后,问:生日指哪一天?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讲讲你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2、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预设:生日怎么可以借?谁向谁借生日?有没有借到?

  师: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生寻找答案,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交流。

  3、质疑,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预设:妈妈为什么忘了自己的生日,是真的忘了吗?

  小云把生日借给了妈妈,自己过不过生日?

  ------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告诉全班。

  集体评议、总结。

  重点抓两处:①妈妈笑着说:“我忘了。”

  ②小云第二次说的话(可启发想想,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

  2、随机指导朗读(可用多种形式)

  重点:①“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

  ②小云最后对妈妈说的两句话。

  活动(二):互相帮助学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互相帮助认读生字。

  3、教师出示“今、正、放、班、快、礼物”等生字卡,请学生帮老师认读,并说说是运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途径记住这些字词的。

  4、大声朗读生字词。

  5、指导书写。

  6、出示贴字的'花盆图片,请学生用“放、班、正、快”等字组词,并将组好的词写在花形图片上。

  评选花“开”得又多又快的一组。

  大声朗读词语。

  活动(三)制作小礼物,写句心里话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想象故事中的结尾,把课文中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3、亲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母,并写上几句祝福的话。

  资料提供者:

  第7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初步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辨别变化和性质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运用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步入充满化学变化的物质世界,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变化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强烈动机,从而培养形成热爱化学、尊重化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教学难点: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过程:

  第8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松树金龟子的特点以及习性。

  (2)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说明。

  (3)关注自然,细心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生物。

  2.过程与方法

  (1)狠抓基础知识落实,全面了解文章的结构;重点段要读透,设疑解惑。

  (2)小组调查探究昆虫界的有关知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体会法布尔执著地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2.难点

  体会作者对昆虫的情感,学习作者从观察入手来进行科学说明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识金龟子吗?这就是金龟子,全世界的金龟子大约有三万多种,我国有一千三百多种。俗称“瞎撞子”,幼虫称为“蛴螬”,也有“地蚕”、“土蚕”、“枋桃虫”等。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仔细观察过它吗?它有什么习性,你了解吗?我想大概没有。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说明文《松树金龟子》,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这种动物的,是怎样描写这种动物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点缀(zhuì)

  铁锹(qiāo)

  上颚(è )

  掠过(lüè)

  一抹(mǒ)

  瞌睡(kē)

  啃(kěn)

  炫耀 (xuàn)

  魅力 (mèi)

  献媚 (mèi)

  无动于衷

  (zhōng)

  抑郁 (yù)

  天赋 (fù)

  一唱一和 (hè)

  腹部 (fù)

  鞘翅 (qiào)

  后翼 (yì)

  咫尺 (zhǐ)

  洞穴 (xué)

  螽斯 (zhōng)

  撒种 (sǎ)

  豆荚 (jiá)

  豌豆 (wān)

  第9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景物描写中表达

  思想感情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亲切与舒服”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启动激趣

  同学们,前不 久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这节课,我们又将和老舍先生一道步入那浩瀚的林海。(板书课题;林海)

  二、质疑探究朗读悟情

  1、请同学们快速 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板书:亲切、舒服

  2、同学们找得很正确。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板书:悦耳的名字 说得好!作者 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因为什么?(生:亲切舒服)

  板书:亲切、舒服 那么大兴安岭的美 丽体现在哪些方

  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板书:美丽 板书:岭、林、花

  3、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原始森

  林,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森林”画面)

  4、这番美丽的景 象,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分,重点阅读。(出示要求):

  A、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画出有关语句认真理解;

  B、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只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表的美,叫人越看越觉得可爱。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对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5、所以说它的美 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板书:不空洞

  6、感 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兴国安邦 请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请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手指板书让学生接读: A、 初入大兴安 龄,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B、领略到大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C、想到大兴安岭还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三、情感升华应用验证

  1、用一两句话表达你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板书设计:

  林海(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悦耳的名字)

  亲切、舒服(美丽不空洞)

  亲切、舒服(兴国安邦)

  第10篇:教学方案

  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读着《画家乡》,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旅游观光。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一幅幅的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己的家乡。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因此课前我让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朗读,然后在来理解、感悟这篇课文就容易的多了。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还是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

  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师:这是谁的家乡?

  生:涛涛的家乡.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艘艘船。

  生2:我看到了蓝蓝的大海。

  生3:而且大海是无边无际的。

  生4:我看到了一个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捡贝壳,他的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师:那涛涛的家乡让你感觉美在哪里?

  生1:海很蓝,海很宽。

  出示句子:“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几名学生读,试着读出大海的美)

  师:句中的“那么”还可以换一个什么词来读?

  生:很!

  师:女生一起来读,读出大海的美丽。

  师:如果你这时站在海边,你仿佛看见什么?又能听见什么?

  生1:看见海鸥在空中飞来飞去。

  生2:可以听见海水的声音。

  生3:看见海边的沙子像金子一样。

  生4:可以听见船的鸣笛声。

  师:涛涛的家乡还美在哪?

  生1:美在有一艘艘的船上装满了鱼和虾,让我也好想吃啊!

  生2:美在有一大片沙滩,我们可以在沙滩上玩,还可以在沙滩上捡贝壳。

  生4:美在我们在那里可以听大海唱歌。

  ……

  用同样的方式,我们欣赏了5个小朋友的家乡。这样的方式过于单一,学到最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没有先前那么高涨了,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吸引力上还应多动脑筋。

  当然,在欣赏课文中描写的美景时,离不开那些优美的语句。课文中的“那么……,那么……”这个句式,表达了小朋友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2——6自然段中都出现了,也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怎么来渗透这个句式训练呢?

  师:山山的家乡美在什么地方?把你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生1:“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

  生2:“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

  师: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两句呢?

  生1:山山的家乡那里的水很清,又很多的高山。

  生2:山山的家乡那里到处都是一片绿色。

  师:谁能用 “ 那么 那么 ”来说句话

  生1: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蓝。

  生2:每个松果是那么香,那么可口。

  生3:妈 妈作的菜是那么香,那么可口。

  生4:我们的老师是那么年轻,那么漂亮。

  师:谁来夸夸我们的家乡呢?

  生1:我们的宜昌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迷人。

  生2:我们的宜昌风景是那么美,游人那么多。

  生3:我们的宜昌那么美丽,那么洁净。

  ………

  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么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让学生通过实际和课文的对比,了解到其实我们的家乡比书上写得更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上这篇课文时,遗憾的是没有课件,没能向学生展示无边的大海,苍翠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如果有这些生动的画面,学生一定会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教学方案(精选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教学方案中秋节主题活动的策划方案小学推普周活动策划方案模板2024年元旦策划方案范文2024母亲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