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详情页

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200字

作者:阿斯兰2024-03-26 22:28:01

导读:第一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关于书,关于读者,书与读者的关系,书的分类,怎样认识、了解和评判一本书,各类书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200字(推荐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关于书,关于读者,书与读者的关系,书的分类,怎样认识、了解和评判一本书,各类书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讲的非常详细,有分析、介绍和具体步骤,内容丰富。本书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娱乐消遣式阅读不在作者探讨范围。

  这本书有点阅读门槛,提到的各类书,如果有过接触更利于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和阅读技法。而且本书涉猎的内容很难一朝一夕全部消化,更适合目前遇到哪方面问题就先在实践中具体试试看,一步步来。以不同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说到底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主动阅读,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去回答问题,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考。这本书总体在谈些什么,想办法找出作者的想法和论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他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怎样的关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对书籍内容探索更强,收获也更多。说到更加有效地理解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现在越发觉得不做笔记就像没读过一样。做笔记除了帮助记忆、锻炼表达能力,还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促进主动阅读。有时读完一本书,我们觉得自己有被触动到,内心有所感悟有想法,但就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其实这只能说明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阅读效率和理解程度&阅读速度两者有关,多数人是可以比目前速度再提高一些的。读不同书用不同速度,根据书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采取不同阅读速度。每一种书有适合的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影响到效率。

  说了这么多,最后只想说一句: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第二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下来对书的内容不是很了解,但感觉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我花时间去精读、去消化,所以我潜下心来读了第二遍。

  毕业后一直没有读书的习惯,直到去年开始读《复盘》等书籍,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才发现,其实我是热爱阅读的。但是对于如何读书这件事,我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技巧,直到接触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太棒了!通过读这本书,才发现其实我的阅读水平——可能我们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基础阅读阶段,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更好的阅读,也没有办法通过阅读汲取一本好书的营养。

  这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阅读的书,它把阅读的终极目的定义为增进理解力和心智的成长,通过阅读,可以增加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了解,增加智慧。它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因为我现在处于的是基础阅读阶段,所以我给自己定下来的目标是近期重点要学习如何做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希望通过对这两阶段的深入理解学习,能够掌握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相关技巧。

  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全新的理念,比如: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障碍。我们处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不幸。互联网使我们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但是太多的讯息同样阻碍了我们理解力的增长,现在大多数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碎片化阅读中,微信等平台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便利,使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时间在“大部头”的书籍,也就无法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智慧。还有一个理念是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读的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我读书很慢,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会速读的人,梦想着也能像他们一样几天读完一本书。这个理念告诉我,读的太快或许也会一无所获,所以要培养自己一种分辨的能力,哪些地方该快,哪些地方该慢,如何用一种合适的速度来阅读。为了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近期我的任务是先学会速读,再慢慢培养自己的分辨能力。“半瓶醋”指的是一个读的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曾国藩要求自己,一本书没有读懂之前,不去读第二本书。一个好读者的理想境界是运用本书的规则,仔细的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的阅读大量的书。所以,读书这件事也需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

  检视阅读通过书名页、目录页、索引、介绍等粗读步骤判断该书是否值得仔细阅读;通过摘要、重要篇章、随机页、最后页等略读步骤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做分析阅读。粗浅阅读的重要规则是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要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当你再读第二遍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这本书要求我们主动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笔记,这是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的方法,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主旨的最佳方法。

  分析阅读有三个阶段共十五条规则,第一个阶段要求我们将书进行分类,这样对阅读有非常大的帮助;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梳理整本书的架构;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第二阶段是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要求我们抓住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关键句,理解文章的主旨;架构一本书的基本论述;找出作者的解答。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要求我们评论一本书之前一定要了解它;理性评论一本书;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通过阅读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或者理由不完整等。测试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一本书的办法是,问问自己,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读一本好书,会给你很好的回馈,这种回馈分为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止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些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带给我收获,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我多次精读。

  第三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望足够强烈,才能阅读完本书,寻找到阅读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加深理解。这有点像你缺少一个解压缩软件,你下载了一个winzip,结果发现他本身就是压缩格式的。

  我们都曾阅读过很多书籍,不论你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没有读过本书,你的阅读能力一定没有达到最佳。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而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第一次阅读本书时,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所以建议应该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感觉晦涩,理解吃力。但为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今后的读书效率,虽间隔多次也硬着头皮了读下来。读到本书最后一章的一句话让我感到这种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浅的翻阅了一遍本书,还远远谈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应用)这本书,我会把这本书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

  如果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对于图书的判断、选择、阅读、吸收都想获得提高的话,推荐你留出充足的时间和耐心阅读和学习这本书。相信你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投入的时间是值得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四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应该不过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谈到、听到的几乎都是如何挣钱、如何处理感情、如何升职成功,但似乎少有人关心,我们对待诸如此类的事情的方式是否正确。相比较我们接收到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谈论探讨这些方法论就显得枯燥乏味。而实际上,潜藏在每个人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器如何组织、如何分解信息,以何种逻辑顺序处理工作,依据的却是各种底层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很少谈及它们,而它们却无比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写成于1940年,作者莫提莫.艾德勒在销售30年后又修改了一次。他和另一位作者是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很多书单里都推荐过这本书,但是我却一直没有读过。没有读,是因为自己脑子里总是在告诉自己:都看了一辈子书了,还需要别人告诉你怎么读书末?但越是这样,越想一探究竟,于是在想要开始写一年读书笔记的开始,终于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这本书基本分为四篇内容,分别讲述了作者想要介绍的四种阅读方式: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是读者能看懂书中的字句,并且不会被语法和文章结构阻碍住,能够掌握主要句子和章节的意义。检视阅读一是指通过阅读目录、索引、作者介绍、摘要、后记以及少数内容,对书籍的内容做以了解;检视阅读是指一路阅读下来,不去关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对书的架构和大概内容进行了解。分析阅读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作者花了大幅篇幅详细的进行了说明。分析阅读是指读者对一本书类别目标比较明确的选择、能够总结书的内容、能够重现书的框架纲要、找出作者要问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作者的关键字、关键句(主旨)和对问题的基本论述(读者总结出来的作者的架构)和对问题的基本解答。最后,对这本书进行自己的评论。主题阅读是指为了一个题目进行的跨越多作者和多门类的阅读。

  显然,第一部分的阅读凡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能达到;第二种阅读方法实际上就是略读,这种方法大家经常用;第三种方法就是我们在学校时老师提的最多的要求,就是精读;第四种方法是大学里写毕业论文时必须要采用的,博采众长以完成一个课题。艾德勒在书中谈到,其实这四种阅读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的,比如第分析阅读是包含第一种和第二种阅读方法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进行全部内容的精读和分析;而主题阅读则包含了以上三种阅读形式。

  对于不同种类的书籍,作者列出了如何阅读实用型书籍、想象文学、历史、抒情诗、哲学、社会科学、科学与数学书等不同类型读物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字典、百科全书、工具书等等,可谓体贴入微,用心良苦。

  比如艾德勒说,实用型书籍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书,它们只传递知识;另一类是实用性的,是有关行动的问题。作者认为任何实用性的书本身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如何赚钱,是需要你自己去行动来解决的,它没办法解决你没钱的实际问题。因此如果读者认同书中这些规则,是要加上一点自己的想法、头脑清楚的应用这些规则,才能起到实际作用。一本书是否是真正的实用性书籍,最直接的证明就是读者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并付诸行动。如果只是表面上接受,而没用去行动,那么这本书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书籍。(他的观点,其实就是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以规则为主的实用型的书,读这本书就需要读者找寻到这些规则;评判内容是否真实后,才能在以后的阅读中加以应用,才能显现出这本书的实用性,才能证明读者阅读此书的价值。

  再比如如何阅读想象文学。艾德勒说“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作者一种享受。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但是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不要用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作者认为阅读小说的读者只要去体会小说中发生的故事,享受带来的愉悦即可,不必像读实用型书籍一样对故事创造本身质疑。——作者列举了《奥赛罗》和欧亨利的书,我想艾德勒在写书的时候市面上可能滥书还比较少——“你越能明白指出诗或小说带给你的喜悦的原因,你就越了解这本书的优点是什么。你会慢慢建立起批评的标准,你也会发现许多跟你有同样品味的人与你一起分享你的论点。你还可能会发现一件我们相信如此的事:懂得阅读方法的人,文学品味都很高。”

  我以前看过芭芭拉明托写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写的是如何说、写出清晰明白的逻辑论述,而《如何阅读一本书》则是说如何分析作者的文章框架和写书意图。两位作者仿佛是棋逢对手的武林高手,从正反两面互相拆解对方的招数。

  我们自以为很了解自己所做的事,但实际上离了解还差得很远,因为我们没有遇到真正了解的人。艾德勒这本方法论的书籍,点出了阅读的重点和态度,提出了指导人们有效读书的规则。正因为如此,这本书经历70年仍被人常常提起。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正在读大量书籍的人,比如中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甚至是有孩子的父母——他们应该从小给孩子养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读书习惯。反观自己,虽然我也读过不少书,但是真正达到分析阅读程度的书籍,恐怕只有备考教科书了......对于获取知识,我的读书方法还不够深入细致。要达到“读过的书可以扔掉了”的程度,让知识真正成为我自己的认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第五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阅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获得信息,一种是增进理解力。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与我们自身知识储备对等时,读这本书时,我们只是了解了我们已了解的事情,读懂了我们读得懂的东西,从中只是简单地获得了一些讯息。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超出了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时,读这本书我们会对作者想说的话不是很了解。这时我们仔细推敲不懂的那些文字,从模糊的概念到似懂非懂的了解,至到摸到头脑里的某个开关,突然茅塞顿开,清楚地理解了。

  这个过程如同破茧,我们从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范围。因为理解力增进了,我们比未阅读此书时高上一截了,同时自己也提升到了可以与作者自由对话的地方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快速找到好书的方法。一本书拿到手里只看书名,然后闭目想着这几个问题的解答,这本书如果我来写会有什么?知识点要如何构架?如何谋篇布局?

  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后才翻开书本。如果这本书与自己想的一样就不会去读。如果书里有一些自己开始想不到的独到、新的东西,就会仔细阅读。

  华罗庚只读作者超出自己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我们阅读。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大多数人读书只是被动地接收书里的讯息,只知是什么,不问为什么。

  而读一本我们需要仰视的书,最大的好处是增进了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它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认知,读懂它要花费很多的脑力活动,这种主动的阅读方法,便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要讲的一种阅读技能。

  第六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第七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人们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更多一些。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要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写读书笔记不要成为读书的负担,而是目标,读书笔记其实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只要你觉得这句话对你来说很重要就可以了。而读完后你在整理这些话的时候,也是二次思考和整理自己想法的过程,从这句话你可能会联想到很多相关的信息,脑子里有东西了,写出来就不太难了。

  而且当写读书笔记养成习惯之后,你再读书的时候就会主动的寻找书中“打动人心的内容”,看一遍,找一遍,再写一遍,这样的内容就很容易加深记忆,提升阅读效果了。

  第八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第九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阅读的人”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现在的人感觉阅读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的。但是在这中间还是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在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将经由指导的学习,与自己发现的学习区别出来。我很欣赏自己发现的学习,因为这是没有老师知道的方式,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

  在书中的——“老师的出席与缺席”提到:倾听是从一位出现在你眼前的老师学习的——一位活生生的老师——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活生生的老师可以回答你问题,而问一本书,并且你追寻的是一种解释,你就必须去理解它并且自己作了思考与分析之后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正本书是围绕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我重点阅读了“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指围绕你原先所定的主题阅读至少两本书,而在你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种矛盾的现象,就是在你决定要读什么书之前,你可能已经读了好几百本相关书籍,等你都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有一半的树其实跟主题根本无关。所以换个角度来说,这个主题也是跟着阅读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来的。

  有些书你阅读一次,放回书架上边不会再做分析阅读,而当你又一次重读时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好像比你记忆中少了许多,书籍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自己。这样的重读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但是也有另外一种书,你最初阅读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书本的最后,作者提出人类心智很奇怪的一点是我们的心智与身体之间的截然不同。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却没有限制。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主要不同之处。其他的动物似乎发展到某个层次之后,便不再有心智上的发展。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会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来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证据显示这个可怕的惩罚也许会要了人的命。停止内在的心智活动,死亡也跟着来了。

  所以,为自己列举一些书单,都是值得你花时间一读的书。它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

  第十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

  对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就看到圈里有朋友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那天无意中去城市之光书店,又偶遇此书,直接入手一本,回家细看。昨天大概看了不到20页,感觉挺受启发。

  书中对阅读艺术下了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刚开始看书前面的文字,还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看到这句话,脑子里灵光一现,仿佛自己的经验和作者的文字不谋而合,在某处不期而遇。

  几年前自己初走上阅读之路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里。那时自己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想着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些书,充实自己。可是当时根本不知道读什么书,全凭感觉,有时读些畅销的,有时读些名气大的,有时读些别人推荐的,并无局限。那时候,对于心理学也很有兴趣,读过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等。那时的理解能力有限,读书主要是读心理学普及性的书,或者是心灵修炼方面的书。

  后来,受我们单位一同事的影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国学、量子力学和佛学等方面的书。记得当时工作之余,他经常给我们几个"讲课"、讨论,都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等。当时他一推荐书,我就找来看,或者找视频看。记得当时看过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的《传奇王阳明》,对阳明先生创立的"心学"很是佩服,更是将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为自己行动的标杆;还看了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智慧》,受益良多。当时,那位同事还推荐了《瑜伽师地论》,这本书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也是玄奘法师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我虽然已经入手,但至今没有勇气打开看,因为对于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无法理解,只能先放着,期待哪天假如开大智慧了再去看(貌似这一天相当相当遥远)。感觉这个时期读的书比之前有深度、也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是那么盲目了。

  20__年读的书,有了点"跨界"的感觉--一个朋友开始推荐企业管理和思维提升方面的书。这个时期,读书的速度降下来了(貌似一直以来读书的速度就没上升过,一直都很慢),但是开始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印象深刻的书有《小强升职记》,这是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当时读完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还有《金字塔原理》,主要内容是写作逻辑与思维逻辑,读完之后按照书的内容做了一个PPT.由于有了之前的积累和思考,这时候对于书的内容已经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且也考虑将书中所看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够真正地提升。同时,我也受其他朋友和老师的推荐,看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小说、写作方面的书等等。这个阶段,真真是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更加注重书的品质,也注重自己读书的"品味".

  总结近十年的读书感悟,我很认同作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观点,"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我一直认为,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初雪,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教育工作者,"郑亚楠心灵工作坊"创始人。喜欢读书写作,热心传播美文;主张"以一片纯真之心发现美,传递善";愿意倾听你的故事,帮你解决心理困扰。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200字(推荐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200字五个自觉青年干部心得体会2024弘扬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物业怎么写培训心得体会“教育家精神”专题学习心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