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2023年

作者:颜翼辰2023-08-26 17:23:01

导读:篇一: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 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学习过程 1、燃烧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 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2023年(推荐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

  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学习过程

  1、燃烧热

  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

  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如: C→CO2(g)、H → H2O(l)、S → SO2 (g)

  [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

  A.C(s)+O2(g)===CO(g);ΔH=110.5 kJ/mol

  B.C(s)+O2(g)===CO2(g);ΔH=-393.5 kJ/mol

  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

  D.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

  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

  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 mol 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出现分数。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

  [例题]1.在101 kPa时,1 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3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3.97×104 kJ

  3、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4、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H=-57.3kJ/mol。3)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例: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的热量。

  (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5、能源

  1)什么是能源?能源的作用?

  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

  2)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是什么?怎样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什么是新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决的办法 :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措施: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能。

  3)相关思考题∶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料燃烧时,若空气过量或不足,会造 成什么后果?为什么固体燃料要粉碎后使用?

  煤在直接燃烧时会产生SO2、氮氧化物及烟尘等,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且易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从而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故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大大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势在必行。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开发新的能源也是大势所趋。

  篇二: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 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 + 2CH3CH2OH → 2CH3CH2ONa + H2↑

  (2)2CH3CH2OH + O2 →2CH3CHO +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四)教学程序引入课题:

  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学发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探究:

  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继续引导学生将乙烷(C2H6)与乙醇进行比较,根据碳四价,氧两价引导学生探究出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构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继续探究,投影练习:已知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现有1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molH2,根据这个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1mol乙醇可得到0.5molH2,即1mol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上是对

  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结构决定着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

  (2)氧化反应: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归纳小结

  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篇三: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篇四: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 高中二年级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 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___衡混合物中 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篇五: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目标:

  1.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 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

  ②加入 :

  ③加入 :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 、 、 、 溶液 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 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 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 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 ,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 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 B. C. D.

  2. 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 的浓度,可加入( )

  A. B. C. 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 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 ,发生如下反应:

  和 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

  A. 较弱 B. 较弱 C.两者相同 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 与 的求法:

  弱电酸中 浓度: (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 浓度: (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 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 )。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 溶液中 ,如需生成 沉淀 高中学习方法,应调整溶液的 使之大于 。

  (2)要使0.2mol/L 溶液中的 沉淀较为完全(使 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 溶液,使溶液 为 。

  布置作业

  篇六: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 有氧化性

  被氧化 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2023年(推荐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高三化学知识点教案2023年2023高考化学学生教案2023高三化学复习教案2023化学复习高三教案2023高考复习化学教案范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