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

作者:本田透2023-08-26 15:18:01

导读: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一)、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推荐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一)、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作用: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三)、教学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1、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2、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依据: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激学法 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 4.归纳、演绎法

  学法:

  1.实验探究法2.归纳演绎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材中没有把教材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来审视教材,把教材内容做为了解学科科学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对于更好地展现学生多元智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智慧潜能,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创新实验: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

  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为什麽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

  (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依据:

  1. 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不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2. 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去学会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主动构建有成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知识意义。

  具体做法:

  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模拟西红柿电池做两个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

  教师设置几个有梯度,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讨论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装置中确实存在电流且证明电子的流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以上问题的提出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

  实验结束教师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 。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

  最后用3D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并将图象定格让学生书写两电极反应式.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共同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

  投影生活中常见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图片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的创造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学生问题意识独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

  (三)、教学重点二:掌握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没有的开放性探究实验。即给定多种药品(电极:锌片两个,铁钉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铜,酒精,四氯化碳四种溶液和电流计仪)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

  1、STS教育观重视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学习过程,认为能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论证比单纯地得到指向结论的结果同样重要或更重要。

  2.实验方法论认为,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

  3、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将探究性学习确定为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基于以上原因,我大胆处理教材,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这一讲授性知识变为实验探究性学习。

  该实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发讨论如何确定探究的方向,如何处理实验中三个变量关系,如何逐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构成的一般条件。学生依据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所得多种实验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分类,加工选取有用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同时学习者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用集体的感知来丰富,强化个人的概括,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叉反馈来强化,矫正,丰富个体的探究结果,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在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不仅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四) 化学史教育:教师讲述伏打电池发明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

  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六)练习: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构成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而设。

  (七)作业:

  家庭小实验:制作水果电池。

  目的:该实验为开放性创造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升华创造意识。

  四、说板书 板书直观清楚揭示本节教学两个重点

  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 (篇2)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 第四节 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二 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小结:

  作业:课本142页习题1、2、3

  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 第二章 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 第一节 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讲解]由Na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使酚酞变红可知,Na与H2O反应生成了碱,那么,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 (篇4)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 (篇5)

  烃的燃烧及其规律

  烃的燃烧通式是:CxHy + (X+ )O2 XCO2 + O2

  1)当温度高于100℃,生成物全部是气体,气体体积变化量为:△V=V前-V后 =1- 分三种情况:

  ①当y=4时,△V=0,体积不变。

  ②当y<4时,△V>0,体积减小。

  ③当y>4时,△V<0,体积增大。

  通常把△V=0的情况称为氢4规律,即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的烃分子在温度高于100℃时完全燃烧,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如CH4、C2H4、C3H4等,与碳原子数无关。反过来也可以根据燃烧前后体积不变来判断烃的分子组成。

  2)当室温(或者低于100℃)时烃完全燃烧,由于水是液体,体积计算时水的体积被忽略,则△V=1+ ,此时,△V均大于0,即体积不会不变,也不会增加,只能减小。

  3)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规律

  ①物质的量相同的烃,(X+ )越大,耗氧量越大,若两种烃(X+ )相等,则耗氧量相同。

  ②质量相同的烃, 越大,(相当于含氢量大),则耗氧量越多,若两种烃的 相等,质量相等,则耗氧量相同。

  ③质量相同的烃, 越大,(相当于含碳量大),则生成的二氧化碳越多,若两种烃的 相等,质量相等,则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均相等。

  4)任意比混合方面的潜在规律:

  ①最简式相同(如C2H4和C3H6等)的两种有机物以任意比混合,只要总质量固定,必然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完全燃烧后产生CO2的量是一个定值。

  ②分子中具有相同氢原子数的两种有机物,以任意比混合,只要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固定,燃烧后产生水的量是一个定值。

  【典型例题】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四种气态烃各1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剖析】选D,依据规律:物质的量相同的烃,(X+ )越大,耗氧量越大,即可得到答案。

  【变式训练】若1mol某气态烃CxHy完全燃烧,需用3mol氧气,则( )

  A、x=2 y =2 B、x=2 y =4 C、x=3 y =6 D、x=3 y =8

  【剖析】选B,由题意知,X+ =3,讨论:x=1时, y=8(不存在);、x=2时,y=4(乙烯);、x=3时,y=0(不合理)

  【思维提示】1)解题时,根据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进行计算,此时应注意反应条件,100℃以上水为气态,100℃以下水为液态,

  2)烃类燃烧通式的计算可用于混合烃平均分子式的计算。

  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硫酸工业“三废”的处理和利用。

  2.通过对硫酸工业“三废”、能量的利用以及生产规模、厂址的选择等的讨论,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硫酸工业“三废”的处理和利用:

  (1)尾气中的SO2,用 吸收,可得到 肥。反应方程式是

  。

  你认为还可以用 等物质吸收,请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污水中含有 ,可用 吸收,反应方程式是 。

  (3)废渣的利用。

  2.硫酸生产过程中的三个反应是 热反应,请你提出充分利用这些热能的方案。

  3.如果要筹建一间硫酸厂,你认为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4.讨论:学过的化工生产(如钢铁工业、合成氨、硝酸工业、煤和石油化工、氯碱工业等)中,应该如何处理环境和综合经济效益等问题?

  二、总结与评价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推荐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2023高三化学学生复习教案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化学高考教育教案化学知识点高三教案高考化学综合复习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