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高三化学教师教案

作者:纪星沐2023-08-26 12:47:01

导读:篇一:高三化学教师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高三化学教师教案(推荐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高三化学教师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篇二:高三化学教师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氯水的成分,知道氯水的漂白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漂白物质

  2、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和漂白原理

  3、通过对氯水成分和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观察方法进行全面观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碱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与漂白原理

  教学难点:氯水成分的探究推理、氯水的漂白作用

  教学工具

  教学用具:氯气、蒸馏水、NaOH溶液、集气瓶、干燥的红纸、紫色石蕊试液、AgNO3溶液、稀HNO3探究实验:①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氯水的颜色②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AgNO3,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③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探究其成分及其作用④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入盛有干燥的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探究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⑤把少量的NaOH溶液注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体会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氯元素的原子结构、氯气与非金属和金属的反应

  导入新课:利用一则报道,消防员用水驱散泄漏的氯气的事实引入新课

  二、氯水成分、漂白性物质的探究和Cl2与H2O的反应

  1、实验探究

  实验(1):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其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氯水颜色变浅,呈浅绿色

  实验结论:氯气少部分溶于水,氯水中含有Cl2分子

  实验(2):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先滴加AgNO3溶液,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Cl-

  实验(3):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溶液出现红色,但后来红色又褪去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H+和漂白性物质

  实验(4):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条褪色

  实验结论:干燥的Cl2不具有漂白性,Cl2与H2O反应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2、Cl2与H2O反应的分析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H2O===HCl+HClO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HClO的性质和用途:

  a、弱酸性,其酸性比碳酸的酸性还弱

  b、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杀菌、消毒

  c、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总结:氯水的的成分(三分四离):H+、Cl-、OH-、ClO-、Cl2、H2O、HClO

  思考:实验室为什么用棕色瓶盛装氯水?

  三、氯气与碱的反应

  1、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一瓶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其变化

  实验现象: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为无色

  2、从Cl2与H2O的反应来分析、理解Cl2与NaOH的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漂白液的主要成分:NaCl、NaCl0,其中有效成分:NaClO

  3、从Cl2与NaOH的反应,写出Cl2与Ca(OH)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制备漂白粉的原理)

  漂白粉精的主要成分:CaCl2、Ca(ClO)2,其中有效成分:Ca(ClO)2

  总结氯气与碱反应的规律:氯气+碱====氯酸盐+次氯酸盐+水

  思考:(1)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直接用次氯酸漂白,而要将氯气转换成次氯酸盐制成漂白粉来漂白?

  (2)制成的漂白粉进行漂白时,如何体现漂白性?

  漂白粉漂白的原理:

  Ca(ClO)2+CO2+H2O====CaCO3↓+2HClO(家庭漂白粉的漂白和失效的原理)

  Ca(ClO)2+2HCl====CaCl2+2HClO(工业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思考:漂白粉应怎样保存?

  四、氯气的用途

  根据氯气的性质,结合课本阅读、总结氯气的用途

  五、小结

  六、学生练习

  七、作业

  篇三:高三化学教师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篇四:高三化学教师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介绍氯元素被发现的历史,以及目前的应用。

  2、熟悉氯原子的机构特点和化学特性,掌握氯和金属,氯与氢气,氯与水发生的反应。

  3、熟悉燃烧的新的定义,掌握液氯与氯水的区别和成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工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考与交流]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现到确认所用时间、原因,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察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初中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湿润的两片红色布条,观察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因为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考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考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吸收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立即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实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Cl2,②错误,排除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除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和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双选题)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Cl2,关闭B阀门时,C处的红色布条上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当打开B阀后,C处红布逐渐褪色,则D瓶中装的是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H2O

  D.饱和NaCl溶液

  解析:先应判断A处通入的Cl2是否带有水蒸气,根据B阀打开时,C褪色,说明A处的Cl2为潮湿的,潮湿的Cl2在B阀关闭时通过D瓶,看不到C处红色布条有明显变化,说明D瓶溶液吸收了氯气或吸收了潮湿氯气中的水蒸气,故正确答案为AB。

  答案:AB

  课堂总结及评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我们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为生活服务。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Cl2的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水反应,懂得了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道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Cl2的其他性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1.原子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水反应

  4.用途:活动与探究

  (1)H2在Cl2中燃烧时瓶口所产生的现象与打开浓盐酸试剂瓶所产生的现象为什么相同?

  (2)氯气有毒,但是为什么又用它来给自来水消毒?

  (3)到本市自来水公司做一次调查,了解自来水公司是如何给自来水消毒的。

  (4)人在“死海”中为什么不会下沉?

  (5)上网查找资料(或查词典《化工辞典》王箴主编,化工出版社),了解当前国内、国际上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的试剂有哪些。

  附调查表

  [作业]:课本P87之1、2、3、4、5、6、7、8、9。

  篇五:高三化学教师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_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②Ba(OH)2③NaHCO3④NaBr⑤Fe3O4⑥H2O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二、分散系(dispersion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点击高考]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固体物质

  B.将纯水结成的冰放入纯水中,得到冰与水的混合物

  C.将食盐溶于水制成无色、透明、纯净的食盐溶液

  D.液态空气

  解析:选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一种物质组成,后者则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的固态物质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冰同样由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均为H2O,是由存在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构成的纯净物;食盐溶液中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混合物;液态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属混合物。

  2.(2023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阶段检测)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氧化铁Fe3O4

  B.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CO2

  C.酸硫酸H2SO3

  D.碱纯碱Na2CO3

  解析:选B。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A错误;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H2SO3为亚硫酸,C错误;Na2CO3不属于碱,它是一种盐,D错误。

  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解析:选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A错误;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较大,在1~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FeCl3溶液呈棕_,D错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选C。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提纯胶体。

  5.(2010年北师附中高一检测)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课堂总结及评价: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对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篇六:高三化学教师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_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高三化学教师教案(推荐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高三化学教师教案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化学知识点教案高中2023高一物理教案物理教案高一2023年,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