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

作者:星辰满2023-06-13 09:57:54

导读: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 (一) 从署名权说起 教学目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平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明确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觉的合法权益。 教学...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推荐4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 (一)

  从署名权说起

  教学目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平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明确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觉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使他们养成法制观念,进而自觉守法、用法。

  教学难点:未成年人有没有署名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未成年人也有有署名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结合案例,以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是否和成年人一样享有各种民事权利,并实施各种法律行为。

  二、合作探疑

  (一)“案情发布”

  案例《6岁的孩子有没有著作权?》围绕未成年人有没有著作权这一主题展开,并结合案例内容提出有关署名权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在我国哪些人有署名权?

  2、6岁的刘奇是否具有署名权并应获得稿酬?

  3、该出版社是否侵犯了刘奇的权利?

  我国公民(只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有;未成年人同样具有,不因年龄小而丧失。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出版社的做法不对,没有法律依据。

  (二)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链接”和“律师观点”栏目,对著作权、民事权利能力等法理知识进行介绍,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三、著作权的含义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论文、小说、演员拍摄的电影、儿童诗、美术作品、创作的歌词、创作的歌曲、照片、电子出版物等都是。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出版权、保护作品的完整、获得报酬的权利、许可他人使用、转让等。

  未成年人的著作权不受侵犯,在使用其作品时,应征得著作权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在使用后,著作权人应依法获得报酬。当公民的著作权受到侵犯时,著作权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著作权是公民的民事权利之一。著作权也是公民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之一。智力成果权,是一种无形财产,依靠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还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技术改进权和合理化建议权等。

  (一)“见习法官”

  让学生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判决。

  在本案中刘奇不因其年龄小而丧失署名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出版社的做法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

  四、教师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民事权利受到非法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采取忍气吞声、私自了结或以牙还牙的方法,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依法维护。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充分了解到自己应享有的民事权利,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第2课时

  第二框我们享有财产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未成年的合法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2)明白什么财产所有权及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3)理解肖像权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含义的基础上,能够判断哪些行为是侵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法律意识,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做到知法守法。

  教学重点:领会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一、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法律行为是否合法能区分,但是对所学法律知识在理论方面及涉及的范围尚有不够正确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对未成年的许多合法权利还不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就目前我校初中生普遍实际而言,无论在感知、自学能力,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造成本该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责任感的缺失,需要从多方面来学习,不断丰富法律知识。

  基于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的教法及学法的指导如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判断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阅读感知),质疑问难(个体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群体合作探究),总结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等几个环节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探究、讨论与交流,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著作权,那么,公民还依法享有哪些民事权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事权利知多少”。

  2、故事导入:

  农民老赵买了一台农用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00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人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

  思考:①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②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

  (二)学习探究

  主题一:我们享有财产权

  1、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5页案例《被扣的自行车》,并思考:你如何看待车大爷的言行?他有权扣押顾然的自行车吗?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请你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剖析。

  (本环节通过案例内容的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扣自行车的现象,看到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实质。)

  2、了解财产权的含义

  (1)理解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师:那我们如何理解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呢?

  占有权:占有权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收益权就是指公民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处分权:处分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权,公民对其生活资料的消费,那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公民把他的生活资料通过法律行为进行处理。如赠送、卖给别人等,就属于法律上的处分。

  3、活动

  活动一: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

  (1)阅读案例

  武汉森林公园花了100多万买了一台“原装德国进口‘奔驰豪华轿车’,可是没用到一年就修了五次,花了3万多元,还修不好。车主找奔驰中国分部和销售维修商,可她们说:“不是奔驰不好,是因为你们用的油不好,不够品质,糟蹋了世界。”动物园不堪忍受没完没了的拖延和敷衍,一气之下将这辆奔驰给砸了个稀巴烂。

  (2)思考交流:捐款和“砸奔”都是在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二者有区别吗?

  (这一环节的设问旨在让学生分清什么是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

  活动二:判断下列情形属于哪种民事权利

  ●张某买了一台拖拉机,经常停在家里;

  ●张某用拖拉机耕地;

  ●农忙时张某将拖拉机出租;

  ●张某将拖拉机卖掉。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例子,加强学生对所有权的四种权利的理解)

  (三)信守合同

  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合同关系的网络中,衣食住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合同。合同与国家、公司企业乃至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

  1、合同的含义

  合同也称契约,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关系到我们做人诚信、守法的根本。

  (四)复习巩固,总结并完善板书

  对本环节所学知识内容做一个全面的归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各内容之间的关系,也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小调查:

  问问周围的人是否遇过侵权行为,了解他们是怎样处理的。根据你学习到的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为他们分析。说说假如你是当事人,你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的行为准则。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规范,具备基本的辨别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通过对宪法是行为准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到宪法具有的,树立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到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必须承担的责任,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

  首先是学生对什么是国家机关及相应行使的职责不太了解、较陌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进行引导,在教法上需多下工夫。这是本框的一个难点。

  2、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学生对什么是“未授权”,可能存在一定的疑问,教师不要回避问题,可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讲解。此处在教法上也有一定难度。

  3、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社会上存在一些个别党员腐败堕落的现象。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一些想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学会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教法建议

  1、本框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一个相关的时事报道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是录像的形式)导入,令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明确无论是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还是个人的行为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的行为准则。

  2、为了能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利用书中的小栏目“议一议”——谈谈你对“权大没有法大”的看法。首先,用此栏目引发学生思考、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深入研究“为什么?”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法律体系金字塔)

  1、为什么说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

  2、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宪法的相关问题。了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宪法是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一张表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使立法权

  政府

  行使行政管理权

  法院

  独立行使审判权

  检察院

  独立行使检察权 学生联系表格,讨论“权大没有法大”这句话

  学生讨论后,归纳: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展示几个案例(可参考教材中的三个案例)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归纳:

  (1)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2)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3)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近年来我国的几大贪污案的处理结果。(见扩展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但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宪法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板书)

  宪法第 56条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师给学生介绍前一时期的热点新闻——刘晓庆因涉嫌偷税漏税被依法拘留。

  一般来说,宪法通过三种方式规范公民行为:

  (1)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2)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3)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板书)

  教师简单讲解后,

  学生活动:围绕以上三方面内容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先个人思考一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三分钟,最后小组推举代表说一个大家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事例。)

  学生小结。

  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 (三)

  对违法说“不”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了解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掌握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避免违法犯罪。知道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做到警示自我,保护自我,防患于未然,增强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什么是违法

  一、违法的含义

  1、违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公民和社会团体,违反法律(包括其他法规)的规定,从而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

  2、凡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二、违法的分类

  对公民而言,按违法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违法可以划分为刑事、民事、行政违法行为。后两者为一般违法行为。

  三、犯罪的含义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四、犯罪的特征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触犯刑法

  3、依照法律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五、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违法不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第二框警惕不良行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

  冲动性犯罪、模仿性犯罪、从众性犯罪及报复性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好奇心、逆反心理、攀比心理、盲目心理、法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弱

  2、家庭、教育、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三、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如何克制和矫治不良行为

  1、提高自我认识,清楚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主动切断诱因

  2、要乐交诤友,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陶怡高雅情趣

  3、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磨炼坚强意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 (四)

  相亲相爱一家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能力: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3、知识:理解父母的爱,懂得尊重孝敬父母,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

  教学重点:

  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与父母同呼吸,共甘苦,体会日常父母付出的爱。

  教学难点:

  1、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

  2、树立分担家庭重担的勇气和责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提问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教案电子白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母亲父亲的生日是那天吗?

  2、母亲节、父亲节分别是什么时候?你是否给父母过过此节日?

  二、讲授新课:

  (一)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

  活动:听音乐,说感受

  播放音乐《天亮了》,同时让学生看歌词,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来说一说心里的感想。

  设置问题:大家还听过、见过或读过哪些父母爱孩子的故事,有哪些表现亲情之爱的场面令你至今难忘?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

  ——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

  过渡: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然而生活中的危难时刻毕竟是少数,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爱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当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

  阅读角:《拐弯处的回头》

  设问:此处的父母之爱和《天亮了》当中的父母之爱有何不同?

  设置问题: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细微之处流淌出父母对你的绵绵爱意?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将父母的爱传递到我们的心灵深处。

  1、父母对子女爱的表现

  (1)集中表现: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

  相关链接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旅游,他们乘缆车上山顶观光。当缆车快到山顶时,事故发生了,缆车飞速而下,很快接近地面,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父母用双手托起了孩子,孩子的命保住了,而父母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在抢救四川汶川地震受灾群众过程中,搜救人员发现一位已经死去的母亲,用双臂支撑着前倾的身体,保护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熟睡的孩子,包着孩子的被子里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方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记住我爱你”。

  这个动人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2)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然而更多的是弥散在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是爱,平平淡淡也是爱。

  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真爱

  2、心灵感悟:其实,很多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将父母的爱传递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

  母亲寄语:孩子,爱你的父母吧。也许你的父母并不能使你感到满意。他们的衣着让你尴尬,谈吐让你难堪,贫穷使你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他们偷看你的日记。你不爱吃什么他们偏要作什么,你爱吃什么,偏偏不让你吃。他们不让你玩伙伴们都玩的电脑游戏,不给你买大家都有的花裙子,让你在朋友面前显得老土。他们在很多亲戚朋友面前高声说你的缺点。他们打你的时候牙齿咬得咯嘣咯嘣响。可是,孩子,他们是你的父母啊!他们带你来到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用你全部的心去爱他们吧,为爸爸倒杯酒,为妈妈洗一次脚,削个苹果给他们吃,记住他们的生日。让他们知道,你是多么爱他们。

  3、其他亲人对我们的爱: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爱我们的不只是父母。还有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的亲情。

  (二)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1、你与父母产生隔阂的原因:

  (1)有时候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和子女。

  (2)作为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成员,父母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子女身上

  (3)我们渴望父母的爱,但有时也许我们太看重形式了。

  (4)我们已经长大,有了更多的理性判断,对父母的要求也更高了

  2、理解父母的爱:

  (1)我们期待父母的爱,同时也应该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与子女相伴是爱,父母为家庭生活而努力工作也是爱。

  (2)随着我们不断成长,父母给予我们爱的方式和以前有所不同。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是爱,辅导我们学习是爱,爱抚是一种爱,贪心是爱......

  3、学会与父母交往①赞赏父母,赞赏中增进亲情。②认真聆听,聆听中获得教益。③帮助父母,用行动感动亲人。④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要宽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完成教辅资料第一二框上的选择题。

  五、板书设计:

  真爱阅读——感人之至

  涟漪片片——细微之处见真情

  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

  旧作重读——爱我们的不只是父母

  父母因工作需要,不能天天顾及子女

  应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第二课时给父母的爱,我们出发了吗?我们的心一起跳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两个话题让学生讨论:(1)父母现在对你还像原来那样好吗?(2)在家你为父母做过什么?

  二、讲授新课:

  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

  1、我们应该以爱回报父母。

  2、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

  ①讲述:孝敬父母不一定是表现在物质上,而更多的是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②点评学生所填表格的部分内容。

  3、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体现在各个方面。

  ①讲述:“心动不如行动”。请你当一天的“家长”并作记录,切实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和繁忙吧!

  ②引导学生分析所填表格。

  相关链接:图片说明:三年级一班的小学生填写的“亲情账单”树人凤天小学,学生们在填写“亲情账单”

  东方网2023年5月20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3时23分报道,重庆一份亲情帐单震撼小学生:这份特殊的帐单内容包含学习费、交通费、医疗费等的账单,最后还要求学生对未来以每月孝敬父母的方式,计算要多长时间才能回报父母经济上的支出。回报父母要花72年。

  我们的心一起跳

  1、我们应与父母互敬互爱。我们应该具有与家人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作为父母,他们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我们也无以为报,只求能与他们同呼吸、共甘苦。生活顺利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幸福和温馨;生活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一起坦然面对。

  相关链接“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2、承担家庭责任感:“儿不嫌母丑”,一声“妈妈”是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的体现。做子女的要和父母一起过舒畅的日子,还要分担家庭责任,共同面对风浪,了解亲情的力量。

  知识连接:妻子死了,他却从来没来转移对亡妻的的爱,河南工人谢延信33年细心侍奉亡妻的家人,尽着自己的忠贞与孝心;养父死了,养母瘫痪了,面对穷困的家庭,一个普通的荆门农村妇女刘先菊精心照顾养母34载无怨言。他们的大孝至爱、感天动地。为此他们分别当选为“CCTV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2007年感动荆门十大人物”他们的行为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什么共同点?温馨提示: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敢于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等。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完成教辅资料第三四框上的选择题。

  五、板书设计:

  母为我们做过__很多

  我们为父母做过__?

  我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推荐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初二政治课文教案设计八年级政治优秀教案人教版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教案八年级政治下册全部教案初二地理学生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