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作者:紫赫瓷2023-08-17 18:51:02

导读: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通用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_2y+2_y2)÷2_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_4y3—35_3y2+7_2y2)÷(—7_2y);

  (3)[(_+y)2—y(2_+y)—8_]÷2_;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无理数,并能说出理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无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力.

  (3)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钻研精神,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半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是否不是有理数.

  3、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无理数概念的建立及估算.

  3、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剪刀,短绳.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章节引入(2分钟,学生阅读感受)

  内容:.小红是刚升入八年级的新生,一个周末的上午,当工程师的爸爸给小红出了两个数学题:

  (1)两个数3.252525……与3.25225222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2)一个边长为6cm的正方形木板,按如图的痕迹锯掉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请计算剩下的正方形木板的面积是多少?剩下的正方形木板的边长又是多少厘米呢?你能帮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

  b.你能求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吗?你知道圆周率的精确值吗?它们能用整数或分数(即有理数)来表示吗?

  第二环节:复习引入(3分钟,学生口答)

  内容:阅读下面的资料,在数学中,有理数的定义为:形如的数(p、q为互质的整数,且p≠0)叫做有理数,当p=1,q为任意整数时,有理数就是指所有的整数,如:=-2等,当p≠1时,由p、q互质可知,有理数就是指所有的分数,如,-,-等,综上所述,有理数就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请用上述材料中所涉及的知识证明下面的问题:

  a.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不是有理数?

  b.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范围是否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呢?

  第三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一)发现新数

  内容:将课前已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中一种剪拼过程,并抛出下面的议一议: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应满足什么条件?

  (2)满足:2=2的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可能是整数吗?说明你的理由?

  (3)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引出课题《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二)感受新数的广泛性

  内容:面积为5的正方形,它的边长b可能是有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验证,应用拓展

  内容:aB,C是一个生活小区的两个路口,BC长为2千米,A处是一个花园,从A到B,C两路口的距离都是2千米,现要从花园到生活小区修一条最短的路,这条路的长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说明理由.

  b如图(1)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试从连接这些

  小正方形的两个顶点所得的线段中,分别找出两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两条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第四环节:介绍历史,开阔视野(3分钟,学生阅读)

  内容: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用有理数去描述.后来,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伯索斯的成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据说,为此希伯斯被投进了大海,他为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伯索斯的发现.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2分钟,全班交流)

  内容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有哪些困难需要别人帮你解决?

  b感受数不够用了,会确定一个数是有理数或不是有理数.

  c本节课用到基本方法: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过程,获取数学知识.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难点: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an = am+n(m,n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an = am?n(a≠0,m,n是正整数,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a0 = 1、

  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米吗?

  4、计算当a≠0时,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数,m>n)中的m>n这个条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总结:一般地,数学中规定:当n是正整数时,=(a≠0)(注意:适用于m、n可以是全体整数)教师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来看这条性质是否成立、事实上,随着指数的取值范围由正整数推广到全体整数,前面提到的运算性质都可推广到整数指数幂;am?an = am+n(m,n是整数)这条性质也是成立的、

  三、科学记数法:

  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较大的数适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了负整数指数幂后,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即小于1的正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数只有1位的正数,n是正整数。启发学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有0。0000000012 = 1。2×10?9,即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数,如果小数点后到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是?9,如果有m个0,则10的指数应该是?m?1。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

  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通用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八年级数学课堂教案学生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八年级学生数学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