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优选23篇)

作者:admin2023-03-26 19:10:02

  导读:《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优选23篇)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气势汹汹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两面夹击 2、学生...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优选23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优选23篇)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气势汹汹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两面夹击

  2、学生齐读,思考: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写什么的?(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节课我们跟随课文再一次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学习第1、2、3自然段

  4、学生自读课文2、3节。

  5、交流。

  6、日军为何要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引读第一自然段。

  7、这里有些词语很值得我们关注,你注意到了吗?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步侵略我国华北地区,进而妄图吞并全中国。

  “咽喉”:人体的重要器官,感受到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8、过渡:正是有着吞并全中国的狼子野心,1937年7月7日深夜,早有预谋的日军像我军发起了进攻。

  9、再次默读2、3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语,细细体会。

  10、交流:

  a.“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看出日军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

  b.“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请写在卢沟桥桥面上。”敌人心狠手辣,一心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

  c.“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保卫祖国。

  11、同学们很了不起,从敌我双方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品读字词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还要做到的是将你对文字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受。(有感情的朗读2、3自然段)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1、引导学习4~5自然段:

  文章中除了第二、三自然段外,还有好多词句描述了敌我双方举动,同样表现了日本鬼子和我军的特点,请你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一画。细细体会。

  12、读书,就应该能走进课文的深处,与文中的人物交流对话。请你抓住所画的词句,好好地读一读,要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情感来。(学生练读)

  13、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读给你的同位听,先读一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14、指名读,相机指导。

  a.日军:“人仰马翻、端着、吼叫着、疯狂地、扑、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惨败,可耻的下场。

  b.大刀队员:“同仇敌忾、奋起反击、举起、冒着、冲出、悄悄地”,英勇无畏,奋起反击。

  (相机指导对比:关注“悄悄地”同样是描写秘密行动,我军是“悄悄地进发”,日军是“偷偷地摸来”,自己体会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偷偷地摸来”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和卑鄙行径;“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军的资质多谋,英勇善战。两者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关注“哭爹喊娘、狼狈而逃”,同样是描写失败表现,我军是“寡众悬殊、暂时退守”,日军是“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抱头鼠窜、鬼哭狼嚎”你有发现了什么?“寡众悬殊、暂时退守”是我军的无奈之举,“暂时”说明我们定会夺回卢沟桥;而敌军“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表现了敌军战败后的狼狈不看,下场可耻。)

  15、在整个第4、5自然段中,大刀队员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英勇、顽强)

  为了歌颂这些大刀队员们的斗志,有人谱写了一首《大刀进行曲》,有人说这是抗战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我们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播放《大刀进行曲》)

  16、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可以看出,你们的心中一定是热血澎湃。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吧!(自由读4、5节)

  五、学习第6~8自然段。

  1、经过我国守军的努力,终于击退了侵犯的日军。然而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时候,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2、学生自由读6—8节。

  六、齐读最后一节。

  七、机动:指导学生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1、出示中国守军的誓言:(“愿与卢沟桥共存亡”、“日军要求我军撤出卢沟桥,则有死而已,卢沟桥可为吾人之坟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问:这是一组中国守军的话语,读了后你有什么感想?

  2、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3、指名复述。

  八、总结拓展: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而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好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居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读文本,体会在特定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2

  一、激情导入:

  1.播放录像,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令中国人永世难忘的卢沟桥事变时的战斗片段。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卢沟桥烽火》,重温历史。(板书)

  二、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课文是如何通过有条有理的描写体现了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精神的?找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句子,谈感受。

  ①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指导。

  ②交流,老师板书。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

  ③指导朗读。

  2、我们对日本人充满仇恨,对中国守军充满了钦佩。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呢?

  (1)出示句子,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分析归类,指导朗读。

  (2)除了这点,文章中还有许多类似之处,现在就请同学们帮老师找出来吧!出示课件,学生两人合作填表格。

  学生交流。

  (3)小结:正如巴金老先生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到,他是用作品表达他的情感,作者也是在通过作品表达他的情感,我们以后也应该把这种方法用到写作中。

  3、过渡,引读7、8小节:

  (1)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 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2)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学习“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位置可调换吗?为什么用3个感叹号?出示地图。

  (4)指导朗读。

  三、拓展提升,深化中心:

  (过渡)……如今,卢沟桥的枪声距离我们已经72年了,老师想问,我们能忘记那时的枪声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渗透爱国情感。(介绍日本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卑鄙行为)

  四、教师总结:

  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要牢记团结才会发展,发展才能强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也战胜了08年的大雪、地震,北京奥运会更是让全世界人称赞。所以,我们要牢记——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五、板书:

  卢沟桥烽火

  (1937.7.7)

  日 蓄意挑衅 我

  (败逃) 七七事变 (胜利)

  军 奋力还击 军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复习:

  1、指名两生朗读:蓄谋已久 严词拒绝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抱头鼠窜 奋起还击

  2、学生齐读,思考:你从这两组词语上发现了什么?(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节课我们来细读课文,体会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我国守军的英勇。

  二、细读课文。

  (一)导入读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的形势怎样呢?指说。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 )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

  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1)继续交流。

  (2)你可以讲讲大刀队员们的英勇吗?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冒着、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词语供参考。

  第三处:当天晚上

  敌军全部被歼。

  (三)指导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

  1、出示反映敌我双方特点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

  2、指名复述。

  3、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四)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导读第6小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号召)

  三个“危急”。(排比,顺序,联系“咽喉”的战略地位,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

  三、课外延伸: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而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好吗?

  板书设计:

  敌军

  人仰马翻 狼狈而逃 (可耻卑鄙)

  我军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足智多谋 英勇善战 )

  借鉴处:黄主勤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 )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

  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1)继续交流。

  (2)你可以讲讲大刀队员们的英勇吗?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冒着、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词语供参考。

  第三处:当天晚上

  敌军全部被歼。

  (三)指导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

  1.出示反映敌我双方特点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

  2.指名复述。

  3.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四)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导读第6小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号召)

  三个“危急”。(排比,顺序,联系“咽喉”的战略地位,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

  修改处:

  课外延伸: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先认真读读课文,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蕴含的感情色彩,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揭题导入:

  揭题:板书:卢沟桥烽火

  审题:从题目看文章是写什么?(理解“烽火”)

  ——烽火:报警的烟火。

  讨论:看了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二、在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板书)

  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是什么样的“烽火”?

  这次事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要求: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寻有关的资料,看看卢沟桥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事?

  学生上网进行资料查询查到资料后,可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书面调查。

  查询结果总汇,诱发学生情感

  ——学生回答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拔,小结。

  a:通过资料可了解:

  “七•七”卢沟桥抗战(介绍)——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中华英雄→无名英雄碑→中国版图——说明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华英雄(国耻日)→“九•一八”事变——时代背景→说明日本帝国主义此时已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南京大屠杀(图片、内容)——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

  学者分析:日本为何再次篡改历史教科书——要牢记历史

  名山景色:卢沟桥——了解卢沟桥。

  英雄人物:赵登禹。——了解“大刀队”,抗战英雄。

  b:总结:

  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战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本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c:过渡: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卢沟桥烽火的呢?

  三、初读课文,发展情感

  1、初读感知,要求:

  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2、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分段:第一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段经过。

  第三段号召。第四段历史地位。

  3、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说说为什么?

  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了解事件背景,以及当时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白敌人的阴谋,简单了解日寇罪行。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读文。2了解事件背景。3理清脉络。

  教学难点: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日寇的侵略野心。

  教学过程:

  一、情绪铺垫: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感受歌曲的情绪。

  2学生浅谈感受,师简介歌曲创作背景。

  3简介“九一八”事变经过。

  在我国历史上,1931年9月18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记住的日子,因为那天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开始以武力侵占我国的东北。由于当时的不抵抗的政策,四个多月后的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就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东北300万人沦为了亡国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36年,作曲家张寒晖谱写了《松花江上》这首曲子。歌曲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东北人民悲愤交加的声音。

  过渡:然而,侵略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侵占了我国的东北,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二、体会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今天,让我们翻开厚厚的历史长卷,一起来看看那卢沟桥的烽火。

  1齐读课题,简介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两侧的281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蹲卧起伏,千姿百态,生动逼真,共有498头。

  今天,当我们说起卢沟桥的时候因为它的牢固和精美,还因为它记录的那段历史。

  再读课题。

  2解题:烽火原指什么?后比喻什么?

  3课文的哪一部分介绍了当时的局势?

  4指读第一自然段。

  5出示地图,简介卢沟桥的战略位置。

  6文中哪个词突出了卢沟桥的重要性?咽喉要道是什么意思?

  过渡:要达到蚕食华北,进而把魔爪伸向全中国的目的,必须打通卢沟桥,所以敌人一直对卢沟桥虎视眈眈。1937年7月7日深夜,一个让中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卢沟桥事变爆发。课文详细向我们讲述了这一事件的经过。

  三、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听课文朗诵录音,要求:听一听事件经过,想想卢沟桥事变的特殊历史意义。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

  3检查,正音

  (1)出示新词语齐读,提醒注意“妄”这个字,读wang;在这里“爪”读zhao;“咽”,读yan;

  (2)妄图,就是狂妄地谋划。读了第一句话,你知道侵略者狂妄的谋划是什么吗?

  (3)为此,它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

  相机理解“蚕食”:蚕是怎样吃桑叶的?

  看来侵略者是想一步一步的逐渐侵占我国,你觉得它们怎样?你觉得当时的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境地?

  (4)读词语;万籁俱寂 恼羞成怒 震耳欲聋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夜以继日 如火如荼

  (a) 理解万籁俱寂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结合这个句子,你认为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它描述的环境是怎样的?

  (b)同仇敌忾 讲述意思

  (c)猝不及防 读词。有时候读词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读过后,你认为这个词什么意思?

  (d)再读词。

  四、了解课文叙事顺序

  1再次快速读文,使课文的条理在头脑中更清晰。

  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讲述事件经过的?圈出表示所有时间点。

  3简单讲述每个时间点叙述的主要内容。

  4师小结出示段意。

  5这几个小节你们最想读哪个?(相机读4、5小节)大声朗读。

  五、阅读期待

  要想详细了解事件经过就需要细读课文。下节课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一历史史实。课后大家可以读书进一步了解“卢沟桥事变”,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作业:

  1、读有关抗击侵略的故事,体会中华民族自古面对外敌的不屈不挠精神。

  2、读《满江红》。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靖康耻,犹未雪;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臣子恨,何时灭!

  三十功名尘与土,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指名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4、品味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句子,你从这些句子中懂得了什么?

  (1)交流:“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

  (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

  (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可见日本侵略者怎么样?(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

  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

  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誓死卫国)

  (5)同学们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得这么深刻,真不错!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同学们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判断的呢?(板书:蓄谋挑衅)“显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我军的足智多谋)

  (6)有感情朗读。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从哪儿看出?(发动进攻)

  三、学习四—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

  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1、自由读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疯狂、狼狈的句子,用 “~”划出写我军英勇的句子,并简要写写你的收获。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

  (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像,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怎么样地扑?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日本侵略者曾经是那样恶如疯狗,不可一世,但结果是落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的,实在好笑。

  师:事实证明:中国守军不是软弱可欺的!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4、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好好地读一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的语句:老师引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

  大刀:

  顷刻间:

  在硝烟和火光中:

  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

  四、采用引读法学习6---7小节:

  1、师引:日寇……,就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浪子野心。侵占平津就必然侵占华北,控制了华北就必然妄想吞灭整个中国。)

  2、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引: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3、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 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4、齐读上述词语,引发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1)师引: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从此,…………。

  (2) “序幕”是什么意思?

  (3) “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及格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4) 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准确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拟清文章结构思路。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的方法,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再现实历史,帮助加深学生理解。

  2、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领会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观看卢沟桥图

  【网络搜索】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比喻什么?

  【网络搜索】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网络搜索】“九一八事变”:

  图文:

  配乐:《松花江上》(片段)

  过渡:“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蚕食、扩张,把魔爪伸向全中国,妄图以泸定桥为突破口,继续扩张势力,将祸及全国……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

  2、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a)出示本课生字词和多音字:

  烽火 妄图 伪军 凌晨 呐喊

  歼灭 震耳欲聋 蚕食 挑衅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抱头鼠窜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如火如荼

  魔爪(zhuǎ zhǎo ) 咽(yān yàn)喉

  b)、指名读,集体帮助纠正读音

  c)、再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d)、齐读词语

  3、质疑:说一说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的疑难问题?

  4、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5、学生读课文后议一议,然后指名概括文章大意。

  6、根据下列小标题,试一试给课文划分段落:

  战略要地 激战守桥 发出号召 拉开序幕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9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五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其中目标2、3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是教学的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以歌典《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然后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由此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并指导学生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估计学生能整体把握住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就第二课时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课始,通过“谁能简要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复习文章主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作如下预设: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比如理解“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如,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板书:蛮横狼狈)

  4、再次朗读,加深体会。让学生自由选择两军表现部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有可能都选择朗读描写我军部分,这时我将以“只要你读出对日寇的无比憎恨,你同样是一名勇敢爱国的少先队员!”这句话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如果学生感受不深,我就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联系电视电影中敌我双方的形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三、感到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估计有学生会说到: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这就自然过渡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的学习。媒体出示这句话,我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平津有难,华北就保不住,华北有事,中华民族就危急!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中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何在?引读最后一段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白从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八年抗日的艰辛历程。

  学完课文,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反映抗战的影片或电视剧,把最感动自己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讴歌英雄的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我军日寇

  英勇顽强蛮横狼狈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0

  生1:我读到“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时,我知道了当时战斗的惨烈,因为从7月7日深夜到第二天凌晨,到当天晚上,到9日凌晨,战斗持续的时间很长。

  生2:从这么长的战斗经过中,我领悟到了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

  生3:从这么长的战斗经过中,我也感悟到日寇的野心,想占据要道,夺得“咽喉”。

  生4:我也收获了我国军队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生5:我觉得这座卢沟桥很坚固,经历了炮火刀枪的洗礼,依然巍然不动。我觉得卢沟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我相信,我们中国人民一定会同仇敌忾,把日本强盗赶出家门的。

  生6:我读出了日寇的愚蠢和无能。因为日寇的武器比我们先进。同时,我也认为邪恶永远要被光明压倒。

  【反思】文本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课文,透过文字看内涵,在丰富的内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学生在丰富的感悟中,在真切的体验中,提高了对文本解读的能力。这种解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在细小的末节中,在不经意的思维中,在预设的意外中,这需要我们教师时时倾听学生意犹未尽的表述,当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开始迸射时,我们要呵护好这美丽的火花,让她绽放出绚丽的烟花。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变得灵动的时候,体验变的真切的时候,情感变得敏锐的时候,许多精彩的解读就会应运而生了。期间,或许有感悟的偏差,也许偏离了教学目标的设定,甚至可能与文本相脱离,但是这就是真实的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能时刻生成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变得开阔,语言变得丰富,情感得到激发。各种新鲜读到的见解就会喷涌而出。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1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执教《卢沟桥烽火》之前,我就先让孩子们自己借助自己所能够运用的外因了解时代背景。课堂上孩子们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打铁趁热,我接着切入我上课的主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注意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相机板书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

  在此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当然一开始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十分有利。

  《卢沟桥烽火》教后记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日寇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看出这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这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都积极从文中找依据,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课文中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而从“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体会日军的可耻下场;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体会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感受中国守军不畏、英勇顽强的精神,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尽情的激发与释放。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少不了一个“读”字。

  字里行间爱国情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经,歌赞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一、课前预习,了解历史爱国情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本课及整个单元的课文奠定感情基调。

  教《卢沟桥烽火》的时候,我就注重了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以及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制造的其他罪行。学生们收集的资料令我欣喜若狂——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让学生收集这些背景材料,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掘语文中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同时有更多的发现,激发更多的兴趣,创造更多的奇迹。

  二、民主学习,以述促读爱憎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课上,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再次自读课文的时候,力求弄清事件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所在,并着力体会关键词语的意义、作用,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练习复述并根据具体情况,相机提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才能述得顺当。教学时还得按时间和事情得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读书感悟和复述事件经过都能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的掌物了。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还包含着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自己给予自己评价,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自身提高,不断深化爱国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能源。我个人对于历史知识就十分缺乏,所以在教学这课之前,我也查阅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了更多有关祖国历史的知识,使我对于祖国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所以,我决定要和学生们一起行动起来,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能量,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争取在新课程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卢沟桥烽火》这一课学习完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研究,争取更大的更多的进步!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2

  5、卢沟桥烽火

  一、字词

  1、弄清“烽、妄、伪、喉(多音字)、蓄、凌、聋、爹、呐、歼”等字的音形义及在文中的意思,“衅、寡、狈、嚎”四字的音和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咽喉、万籁俱寂、蚕食、蓄谋、挑衅、同仇敌忾、众寡悬殊、狼狈、猝不及防、夜以继日、如火如荼”等词语的意思,并试着造句。

  二、重点品味

  1、借助教师讲解和地图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目的有二:一是大致了解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的侵略状况;二是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注意讲解此时国内的抗日形势,这是理解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前提条件。

  2、课文线索:日军侵占东北、蚕食华北——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

  7月7日,日军夜“访”卢沟桥,我军抵抗失利——7月8日白天,日军进攻宛平城受挫——7月8日晚至9日凌晨,我军收回卢沟桥

  3、代表敌我双方侵略和反侵略的相关语句。

  4、借助相关文字补出战争的残酷,感受中国军民的顽强勇敢。

  如:(1)、密集的机关桥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2)、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

  (3)、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4)、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三、有关紧要的知识(拟开抗战专题讲座)

  四、和战斗场面有关的成语

  同仇敌忾、抱头鼠窜、哭爹喊娘、尸横桥头、鬼哭狼嚎、生死存亡、如火如荼等

  预习作业:

  1、除弄清课后生字的音形意外,“咽喉、万籁俱寂、蚕食、蓄谋、挑衅、同仇敌忾、众寡悬殊、狼狈、猝不及防、夜以继日、如火如荼、同仇敌忾、抱头鼠窜、哭爹喊娘、尸横桥头、鬼哭狼嚎、生死存亡”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标出描写卢沟桥事变的段落,按时间顺序列出事变的经过。

  4、分别摘抄描写日军和我国军民的词语。

  痛啊,《卢沟桥烽火》

  不知是不是我对这篇课文的偏见影响了推进课堂的速度,从写课题,心中就开始有种马不停蹄的感觉。

  检查完字词后,竟没让学生朗读课文,直接切入对第一段的学习和梳理课文脉络环节。读得不透彻,梳理脉络时,自然是多数学生没看出6至8节和第9节之间的不同,概括6至8节段意时,明显表现出力不从心。此时,我依然没能停下脚步,慢慢地和他们一起找找概括的方法,而是极为粗暴和简单的代行其事。更为无效的活动在下面。

  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里有两项和把握卢沟桥事迹经过有关:一是让他们分别摘抄描写日军和我国军民的词语;二是按时间顺序试着向家长讲讲事变经过。这是两项有很大弹性的作业,布置时的目的虽然非常明确,但如果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打了折扣,则会极大延缓课堂学习进程。必须在充分掌握预习程度的基础上,才能用来作为继续学习的依据,而我只沉溺于想象中节奏,直接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讲述事变经过,事实表明,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堂课的所有无效劳动提醒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在教师美好的想象里,只在他们真实的经历和表现上。无视学生具体而真实的情况,课堂的有效成分肯定不高。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3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师引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qing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1.我会读

  烽火 妄图 伪军 咽喉 凌晨 震耳欲聋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呐喊 歼灭 挑衅 狼狈 爹娘 众寡悬殊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2.我知道

  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____________”的经过,揭露了____________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____________的滔天罪行,讴歌了____________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3.我质疑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拿起笔记录下来。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3.我国守军是怎样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自己默读,深入思考。

  (2)组内交流,形成统一。

  (3)班内交流,探究学习。

  【小组深入探究】

  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述来表现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的?

  四、课堂检测

  1. 我会填

  恼羞( )( ) 同( )敌( ) ( )不及( ) 万籁( )( )

  ( )( )已久 哭( )喊( ) 人( )马( ) 大声( )呼

  ( )以继( ) 如( )如( ) ( )耳欲( ) 众( )悬殊

  2.我会选(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号召(zhāo zhào) 魔爪(zhuǎ zhǎo ) 挑衅( xìn xìnɡ) 歼灭(qiān jiān)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历史回音壁》中的《南京暴行》、《山谷里的枪声》,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六、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 读抗日英雄故事,讲抗日英雄事迹,激爱国热情。

  七、板书设计

  5 卢沟桥烽火

  时间 敌军 我军 七月七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狼狈 同仇敌忾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可耻下场 悄悄 英勇顽强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5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生1:我从“全副”、“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2: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3: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3: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6

  一、说教材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内容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三个课时来进行教学。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制定了第二课时的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者罪行,激发学生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目标中的第1、2点为教学重点,第3点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可能他们的心目中抗击战争就是我军和日军的战斗。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了。所以我把目标中的第3点定位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程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章,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要求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这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读”“说”“悟”“感”这样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既能读好课文,又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我先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了那些内容,然后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先让学生读教学内容:第2---5自然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学生的说中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

  2、教师提出问题:日寇引发“卢沟桥事变”是什么行为?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以此问来让学生认清日寇的罪行。

  3、日寇在战斗中的表现怎样?我军的表现又是怎样?引出学生对我军英勇战斗的崇敬之情。

  4、中国军队“悄悄进发”与日军“偷偷摸来”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5、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三)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具体经过

  1、学生默读要讲述的内容,这是为了学生更加熟悉教学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讲述要注意的问题,为学生讲述好事情的经过打下基础。

  3、教师点评、指导。

  六、总结教学内容,扩展延伸

  学完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说,这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7

  .《卢沟桥烽火》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读一读课文《卢沟桥》烽火,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全文工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六至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声援。

  第九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以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划分的,你分对了吗?其实课文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那就先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按照这些词语的提示,你会划分了吗?试试看。

  读了几遍课文,我们知道《卢沟桥烽火》一课重点记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那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重点段,多读几遍,它会带你走进那一幕。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卢沟桥事变”充分暴露了日军的险恶用心,也强烈的再现了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课文如何通过描写来体现的呢?这里选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课文精彩片段(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棉队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欣赏】

  课文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

  但课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从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课文精彩片段(二)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代表头上看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欣赏】

  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

  这里,作者便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一:顺叙

  《卢沟桥烽火》一课,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一步一步地按照卢沟桥事变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这种叙述的方法,就叫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叙述。它是叙述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下面一段话运用的就是顺叙的方法。

  下午放学后,我和梅芳、小强做值日。我们三人先轻轻地把教室两排桌凳挪开,然后用锯末扫地。因为锯末洒上水拌湿了,扫起来既能把脏物脏土带走,又不会弄得尘土飞扬。扫了中间的地,我们又把桌凳摆好,再扫两边,很快就扫完了。最后,三人用湿抹布把桌凳擦得干干净净。我们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嘿,桌子摆得齐刷刷的,桌凳亮光光的,我们的教室多漂亮啊!

  这一段话,按照“挪桌凳”“扫地面”“擦桌凳”的顺序,依次记叙了打扫教室的过程。如果颠倒了顺序,先写“扫地面”,再写“擦桌凳”“挪桌凳”,或者按其他的顺序,那就没条理,让人看不懂了。

  运用顺叙的叙述方法,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习作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能让人感到事情的发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因此,想要写好一篇习作,学好顺叙,可是第一步。

  表达方法提示二: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记人,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尤其是叙事。如果不按一定的顺叙来记叙,那么记叙的内容就不会清晰明了,突出重点。

  课文在记叙“卢沟桥事变”时,通过“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接上下文,让人清楚的了解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全过程,这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结构文章的。

  像下面的几段话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那次跳橡皮筋,曾连波同学一马当先,谁知刚跳了两下就摔倒在地上。“哈哈哈。哈哈哈……”女同学笑得前俯后仰。“男同学跳橡皮筋,真是新鲜事!”男同学的脸一个个都胀得通红,曾连波不服气地说:“笑什么?哼,要不咱们比一比。”“好!比就比,鬼才相信我们女同学会输给你们!”男同学大声对女同学说: “好,星期六等着瞧!”

  第二天放学后,我和几个女同学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教室外面有人在说话,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他们在偷练跳橡皮筋,难怪男生这几天神神秘秘的。“让他们去学吧,他们准没咱们行!”“那当然了,他们哪能跟咱们比!”我们这么议论着。

  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我对曾连波说:“你们不是说要比赛吗?今天就见个输赢!”“当然要比啦,我们不会输给你们的!”他胸有成竹地说。

  比赛开始了,先是我们女同学跳。瞧,张吉跳了起来。她先……

  这里的“第二天放学后”、“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比赛开始了”就清楚地点明了时间,文章就是按照这些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事情的经过的。

  当我们在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一件事时,要注意清楚地点明重要的时间,以使文章的层次清晰,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卢沟桥烽火》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课后,你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小故事,然后把它们编辑成一份小报,给你周围人看看,让他们也更多地了解“卢沟桥事变”。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可以是事件的记录,可以是图片材料;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可以叫《历史一幕》、《难忘“七·七”》、《走近卢沟桥》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2、读了《卢沟桥烽火》一课,你肯定有些想法?有些感受?可以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一篇读后感了!

  (提示:要多读课文多思考,有一点写一点,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

  附:

  课后练习3提示:

  逐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万籁俱寂——夜幕降临,山中万籁俱寂,只有那丁冬的泉水声传送到我的枕边,伴我走进梦乡。

  课后练习4提示:

  讲述之前,先记住几个重要的时间提示:“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这样时间顺序就不会错了,然后再想想每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就能讲清楚,讲好了。试试看。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8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释题。

  4、导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①拼读;②去掉拼音读;③开火车读;④指名读;⑤齐读。

  (2)检查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读;②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4)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三、指导写字。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3)这一段写了什么?

  (4)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么比?看图指导理解。

  (5)齐读,小结。

  五、作业:

  1、摘录文中描写日寇及我军的词语。

  2、准备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军民英勇行为的可敬。

  教学重点:复述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激发对日寇的憎恨和对我军的崇敬之情。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魔爪 咽喉 挑畔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

  1、学习第二段。

  ①指导朗读,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②指名评议。

  ③齐读。

  ④小结。

  要求:1、敌人蓄谋已久,“搜查”只是借口,想夺下卢沟桥是真。

  2、抓“蓄谋已久”探究,感知句群。

  3、用“ ”划出写日寇的句子,用“ ”划出写我军的句子,并写批注。

  ⑤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19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读《卢沟桥烽火》一文有感

  江苏省连云港 港师师专一附小五(2) 吴子肖

  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十册的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的题目叫《卢沟桥烽火》。每当我读起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燃起一股熊熊燃烧的怒火,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37年7月7日深夜,侵华日军以一名日军失踪为借口,要过卢沟桥进宛平县城搜查,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士兵当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随即用大炮、机关枪向卢沟桥攻击,我国卢沟桥守桥士兵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守桥士兵们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战士们愈战愈勇,抡起大刀展开白刃战。第二天,中国gongchandang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团结对敌。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此,一场伟大的、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慨颇多。

  卢沟桥这样一座如此艺术的古桥,见证了历史上残酷、血腥和耻辱的一幕。同时它也目睹了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自由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行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不应该忘记革命先烈们所做出的牺牲,也不应该忘记当年中国所受到的种种耻辱与磨难。

  国耻永不能忘,革命先烈们为国的奋战牺牲更应牢记在心,我们应该记住历史。历史,警醒后人;历史,催人奋进。历史向我们昭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兴盛,由贫穷到富强的奋进动力。

  今日的我们,正沉醉在幸福与甜蜜当中,可曾想过我们现在的幸福与甜蜜是以什么样的代价换来的?是昔日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与泪换来的!我们可曾想过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日本,竟然敢对偌大的中国进行侵略?因为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饱受屈辱得出的血的教训。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决不能让历史重演,中国台湾的一位校长曾经说过:“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说的对,天下兴亡,是我自己的责任,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公民自己的责任。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一直沉浸在历史中,而是要以历史来鞭策自己、来提醒自己,鼓励自己为祖国现在和将来的繁荣而奋斗,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中国新的历史。

  如今,中国现在虽然处于和平时期,但是,时至今日,参拜靖国神社的闹剧和对历史史实的杜撰篡改以及意图抹杀的种种劣迹仍在上演,这怎能不为国人敲响警钟呢?

  我们中国需要的是和平与繁荣,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美好,我们要时刻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

  指导教师:肖侠、吴价宝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20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读一读课文《卢沟桥》烽火,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全文工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六至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声援。

  第九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以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划分的,你分对了吗?其实课文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那就先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按照这些词语的提示,你会划分了吗?试试看。

  读了几遍课文,我们知道《卢沟桥烽火》一课重点记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那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重点段,多读几遍,它会带你走进那一幕。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卢沟桥事变”充分暴露了日军的险恶用心,也强烈的再现了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课文如何通过描写来体现的呢?这里选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课文精彩片段(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棉队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欣赏】

  课文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

  但课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从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课文精彩片段(二)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代表头上看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欣赏】

  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

  这里,作者便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 “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一:顺叙

  《卢沟桥烽火》一课,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一步一步地按照卢沟桥事变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这种叙述的方法,就叫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叙述。它是叙述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下面一段话运用的就是顺叙的方法。

  下午放学后,我和梅芳、小强做值日。我们三人先轻轻地把教室两排桌凳挪开,然后用锯末扫地。因为锯末洒上水拌湿了,扫起来既能把脏物脏土带走,又不会弄得尘土飞扬。扫了中间的地,我们又把桌凳摆好,再扫两边,很快就扫完了。最后,三人用湿抹布把桌凳擦得干干净净。我们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嘿,桌子摆得齐刷刷的,桌凳亮光光的,我们的教室多漂亮啊!

  这一段话,按照“挪桌凳”“扫地面”“擦桌凳”的顺序,依次记叙了打扫教室的过程。如果颠倒了顺序,先写“扫地面”,再写“擦桌凳”“挪桌凳”,或者按其他的顺序,那就没条理,让人看不懂了。

  运用顺叙的叙述方法,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习作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能让人感到事情的发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因此,想要写好一篇习作,学好顺叙,可是第一步。

  表达方法提示二: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记人,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尤其是叙事。如果不按一定的顺叙来记叙,那么记叙的内容就不会清晰明了,突出重点。

  课文在记叙“卢沟桥事变”时,通过“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接上下文,让人清楚的了解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全过程,这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结构文章的。

  像下面的几段话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那次跳橡皮筋,曾连波同学一马当先,谁知刚跳了两下就摔倒在地上。“哈哈哈。哈哈哈……”女同学笑得前俯后仰。 “男同学跳橡皮筋,真是新鲜事!”男同学的脸一个个都胀得通红,曾连波不服气地说:“笑什么?哼,要不咱们比一比。”“好!比就比,鬼才相信我们女同学会输给你们!”男同学大声对女同学说: “好,星期六等着瞧!”

  第二天放学后,我和几个女同学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教室外面有人在说话,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他们在偷练跳橡皮筋,难怪男生这几天神神秘秘的。“让他们去学吧,他们准没咱们行!”“那当然了,他们哪能跟咱们比!”我们这么议论着。

  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我对曾连波说:“你们不是说要比赛吗?今天就见个输赢!”“当然要比啦,我们不会输给你们的!”他胸有成竹地说。

  比赛开始了,先是我们女同学跳。瞧,张吉跳了起来。她先……

  这里的“第二天放学后”、“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比赛开始了”就清楚地点明了时间,文章就是按照这些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事情的经过的。

  当我们在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一件事时,要注意清楚地点明重要的时间,以使文章的层次清晰,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卢沟桥烽火》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课后,你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小故事,然后把它们编辑成一份小报,给你周围人看看,让他们也更多地了解“卢沟桥事变”。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可以是事件的记录,可以是图片材料;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可以叫《历史一幕》、《难忘“七·七”》、《走近卢沟桥》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2、读了《卢沟桥烽火》一课,你肯定有些想法?有些感受?可以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一篇读后感了!

  (提示:要多读课文多思考,有一点写一点,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

  附:

  课后练习3提示:

  逐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万籁俱寂——夜幕降临,山中万籁俱寂,只有那丁冬的泉水声传送到我的枕边,伴我走进梦乡。

  课后练习4提示:

  讲述之前,先记住几个重要的时间提示:“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这样时间顺序就不会错了,然后再想想每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就能讲清楚,讲好了。试试看。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的要求

  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检复导入,激发感情。

  1、(课前播放斑竹清唱的《卢沟桥之歌》,直到上课铃响后才停止播放)

  同学们,苍凉悲壮的歌声戛然而止,然而,我们心中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激荡,一声炮响,举世皆惊。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昨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当苍凉悲壮的歌声萦绕在教室里时,“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是“不绝转入此中来”。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相信同学们心中那苍凉悲壮的情怀依然在激荡。课未始,情已生,此时展开教学,学生不管是情感上还是注意上,都已做好了良好的铺垫与准备。)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揭示事变原因。(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形象的直观显示 “激活”了文字,促进了学生的正确感知。使学生对卢沟桥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大家请看——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二段。

  1、观看录象。(关于卢沟桥事变的一段视频)

  (多媒体的运用开放了信息资源,形象的视频展示重演了屈辱的历史,也成功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愤慨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同时被激起的,还有与守城官兵同仇敌忾的心理。可以说视频展示为学习新课扬帆导航。)

  过渡: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形,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2、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4、品味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里的战事情况进行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发下来的表格里。同时,思考并交流你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体会出什么?

  (语文课堂要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安排学生的自读、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敌军的蓄意挑衅、无理取闹;我军的义正严词、正义凛然。)

  5、交流(出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完善)

  要求:找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完成填空。

  时 间 敌 军 我 军

  1 9 3 7年7月7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蓄意挑衅 恼羞成怒 喝问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疯狂吼叫狼狈 哭爹喊娘 同仇敌忾 举 冒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抱头鼠窜 手握 腰佩 悄悄英勇顽强

  相机板书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6、展示读。(相机作好朗读前的指导)

  7、有感情地齐读2—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敌军的气势汹汹、无理取闹的可耻下场以及我军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

  8、指导复述。(按时间顺序,可以参考刚才填写的一张表格。)

  (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在这里,我不惜花费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铺开教学活动,可谓是浓妆艳抹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师已无须再多言语,学生已涨溢满腔激qing。)

  (二)、学习第三段。

  1、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站起来了,发挥了她巨大的作用,请大家轻声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平津危急!……三句话不能颠倒;“!”增强语气;“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齐读6—8小节,再次感受一下民族的危难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三)、学习第四段。

  1、范读第9小节。

  2、最后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3、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内化为表达的需要时,学生的感情便在激荡与碰撞中得到了深化与升华,于是,异彩纷呈的感想让人感觉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确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学生不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奋发读书的情怀。中华儿女曾经因为国家落后而饱受凌辱,但是炎黄子孙决不允许历史重演。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不难听出带着童稚的话语中是掷地铿锵的坚定决心。说者动情,听者耸容。语文课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已在不知不觉中了。)

  2、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3、同学们,在结束本课之前,我还想告诉大家一点,多行不义必自毙!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日军头目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多媒体展示补充日军头目的最后下场的信息)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知识、信息的拓展、延伸上。“善恶到头自有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卢沟桥事变的挑衅者头目到头来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补充这一点除了让学生在愤慨之余大快人心之外,也激发了学生向善除恶的自觉性,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是在潜移默化中的。)

  4、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3年了。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多媒体放飞和平鸽,播放蒋雨莲的《和平友爱永在我们心中》)

  (曲终谙情情未了。通过一堂课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已进入了高潮,特别是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之情已然溢于言表,可是如果就这样的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或是让学生带着仇恨离开语文课堂,那便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弛了。在学生年幼的心里,显然是无法分清正确对待日军的侵略行为与对待现在的日本国的态度应该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的。所以,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不失时机的诱导学生关注另一个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命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比较起仇恨战争来,维护和平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我想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态度世界观的引领。)

  四、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

  卢 沟 桥 烽 火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2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篇2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优选2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优选23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选19篇)《三亚落日》教学设计(优选18篇)《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优选17篇)《养花》教学设计(优选21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