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优选10篇)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优选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优选10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关于诺贝尔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他的辉煌业绩。
教学过程:
一、分享资料,导入课题。
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诺贝尔的资料?“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诺贝尔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可分为几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和同学交流读书的收获和疑惑。
3.指名回答本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段(1自然段)简要介绍了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第二段(2——8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三段(9自然段)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4.学生质疑,梳理学生的问题。
如: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诺贝尔为什么被称为“炸药工业之父”?
5.过渡: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同学们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带上这些问题用心读2——8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用心体会,并在旁边作批注。
三、品读2——8自然段里划出的相关语句,感悟诺贝尔的精神。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各自划出的语句。
1.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学生读相关语句。
(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二是黑火药威力小,使用起来不安全,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理解并积累 “坚硬、汗流浃背、移山填海……”等词语)
2.探究诺贝尔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研读学生划出的语句,体会诺贝尔诺贝尔“不怕死的精神”和 “百折不挠的毅力”。教师点拨以下语句? 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诺贝尔却知难而进,跟烈性炸药打交道,落入死神的魔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诺贝尔“不怕死的精神”。)
? 失去亲人的痛苦核试验工作的多次失败,都没有能够动摇诺贝尔继续研究炸药的决心 。(补充1864年诺贝尔工厂实验室爆炸的详细经过,体会诺贝尔经历的痛苦,抓住“多次”体会你诺贝尔的毅力。)
? 人们都失声惊呼:“诺贝尔完了!”正当人们为诺贝尔的生命担心的时候,他从浓烟中冲了出来,满脸是血,一边跑,一边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体会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 诺贝尔凭着不怕死的精神,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终于制服了硝化甘油,使这种炸药能够安全的保存、运输,在引爆后又能够猛烈爆炸,可以应用到生产中去。(体会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意义之大,感悟诺贝尔被称为“炸药工业之父”的原因。)
四、自学第9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读书回答。)
2.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初衷是为人类造福,然而大量的炸药却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诺贝尔会有何感想?
3.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预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进步而努力,另外还设立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奖共五项奖金。这就是著名的“诺贝尔奖”)
4.诺贝尔奖设立的意义是——齐读最后一句。
五、总结延伸。
1.学生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科学家诺贝尔有了哪些新认识?懂得了什么?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2.教师总结:是啊!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同学们,在古今中外,还有很多人,他们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六、作业。
搜集有关诺贝尔和“诺贝尔奖”的一些资料,准备开读书交流会
板书设计:
炸药工业之父 ——诺贝尔
不怕死
发明炸药 有毅力 炸药工业之父
忘我精神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药工业之父 ——诺贝尔》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í qì ruì diǎn bào zhà pò liè bān fā jī jīn
( ) ( )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zhà( ) shāo ( ) bēi( )
炸 稍 背
zhá( ) shào ( ) bèi( )
三、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
汗流夹背( ) 望而却不( ) 知难而近( )
豪不气馁( ) 百折不牢( ) 连连受措 ( )
一熄尚存( ) 奥悔莫及 ( ) 捎不留意( )
四、我会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更恰当的。
1.研究炸药十分危险,因为炸药的脾气十分激烈。( )
2.这种泥土在引爆时很安全,不像纯硝化甘油那样受点振动就爆炸。( )
3.在父母的影响下,青少年时代的诺贝尔就热心于发明创造。( )
4.工人们用铁镐吃力的一下一下刨着坚固的岩石。( )
5.把科学发明用于战争,这不是他的心愿。( )
五、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 …所以… …. 虽然……但…… 不仅……而且…… 即……又……
1.诺贝尔( )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2.诺贝尔( )连连受挫,( )他毫不气馁。
3.工人们的劳动( )辛苦,进度( )慢,根本无法完成巨大的工程。( )
4.( )炸药的脾气十分暴烈,研究者稍不留意,它就可能爆炸,( )研究炸药十分危险。( )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改为陈述句)
2.诺贝尔研制炸药所追求的目标是为人类造福。(改为反问句)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挨打的牛顿
发现地心引力的伟大科学家——牛顿,小时侯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好。牛顿总是喜欢把该念书的时间,用来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各种模型。
有一天,小牛顿仿造当时的水车动力推磨(mó mò)机,制作了一个相同的小小模(mó mú)型,在家中自行测试之后,发现他的模型也能够借着流水的动力,顺利地把小麦磨成细粉。
小牛顿心中高兴无比,第二天就将他的水车推磨机带到学校去,向同学们炫耀。小牛顿兴高采烈地在众多同学面前,展示他的模型所能发挥的磨粉能力,他的水车转(zhuǎn zhuàn)动地十分顺畅,引来许多同学羡慕的目光。
正当小牛顿沉醉在自己的成就当中时,突然有一位高年级的学生问他:“可不可以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水车能够将麦子磨成细粉?它是基于什么样的原理来设计的?”
小牛顿一时之间被问得哑口无言,他只知道制作模型,却从未想过其中的道理。这时,那个高年级的学生见他无言以对,脸上露出鄙夷的笑容,不屑地道:“说不出它的原理,足以证明你只不过是一个手指头灵巧的笨蛋罢了!”
小牛顿勃然大怒,立刻扑了上去,两人大打出手。无奈的是,身材瘦小的牛顿,根本不是那个高年级学生的对手,三两下工夫,小牛顿就被打倒在地。
牛顿在其后的一生中,都牢记这次挨揍的经历。从此以后,不管以后他遇上什么事,都会在心中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因而,当苹果落在他头上时,牛顿才会思考,它为什么不往天上掉?而偏要往地上掉?
这样的一次挫折,竟然帮助牛顿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发现地心引力的伟大科学家——牛顿,小时侯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3.从此以后,不管以后他遇上什么事,都会在心中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这句中引号的作用是()。
4.当牛顿被打倒在地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5.生活中,你是怎样利用科学小常识进行发明创造或大胆设想的?请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及字词;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3、了解化学家诺贝尔的经历,学习他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诺贝尔的资料:
资料: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诺贝尔到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时间,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早在1847年,意大利的所伯莱格就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历史上任何炸药所不能比拟的。但这种炸药极不安全,稍不留神,就会使操作人员粉身碎骨。许多人因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横飞,连尸体也找不到。诺贝尔决心把这种烈性炸药改造成安全炸药,他发明了雷管。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他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共5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读课文,感知内容。
2、理清思路:
(1)本文开篇先概述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部分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然后,作者用了7个自然段评写诺贝尔冒生命危险终于成功研制硝酸甘油炸药,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介绍诺贝尔的生平经历。后写诺贝尔研制炸药的原因。原因有两个:第一,1859年26岁的诺贝尔回到祖国,看到了工人手工劳动“既辛苦进度又慢”的现状,心急如焚;第二,当时的黑炸药威力小,使用起来很不安全。基于这两个原因,诺贝尔决心要研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第二层写试验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危险。这一层中,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办法。先写“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来概括这项工作的危险性。然后,一一叙述试验所遇到的险阻。虽然试验“连连受挫,但诺贝尔毫不气馁”。第三层写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研制成功硝酸甘油——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奖”。表现了他不计个人私利的伟大品格。
3、写法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除了正面去体现诺贝尔的精神,还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科学家形象。在写诺贝尔研制炸药遇到了重重困难与危险这一部分时,先些许多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一是突出此项研究的危险性;更为重要的是烘托出诺贝尔“知难而进”的光辉形象。
4、练习巩固:课后练习。
四、作业:练习册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 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 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 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 (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课外延伸
1、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
2、同学们,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他们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他们都有些谁呢,谁能介绍?
六、作业
搜集有关诺贝尔以及诺贝尔奖的资料,准备开展读书交流会。(联系综合活动开展)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热爱科学
诺贝尔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无私奉献
课后反思:
一. 教学内容:
《詹天佑》 《床头上的标签》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二. 学习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生字:詹zhān佑yòu 挠náo挟xié蔑miè涧jiàn峭qiào 勘kān 凿záo渗shèn 岔chà竣jùn 藐miǎo 褐hè碘diǎn溴xiù 氯lǜ 屑xiè 浃jiā 硝xiāo 刃rèn 讣fù 颁bān多音字:形似字:词语:汗流浃背:形容汗出得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望而却步: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百折不挠: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也说百折不回。讣告:报丧;报丧的通知。2. 能力目标 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 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从小热爱祖国、立志报国。三. 重点、难点重点:围绕中心选材;培养爱国热情。难点:多角度选材;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四. 课文分析《詹天佑》本文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1.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部分(2~3)交待起因。第三部分(4~6)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第四部分(7)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2. 詹天佑面临着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困难: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环境恶劣;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很大,火车难以爬上。做法: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体现爱国精神。细心查找、勘测和严密的计算。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不能“大概”、“差不多”,表明詹天佑有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是他能在危险的条件之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在气候多变、自然情况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请教当地农民,不耻下问。由此可知詹天佑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他完成艰巨任务的关键所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泉水下流、满是泥浆、无抽水机,詹天佑带头排水,和工人同吃同住。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体现他聪明、懂得知识的灵活运用。3. 詹天佑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1)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2)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3)有强大的思想动力。(4)爱国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床头上的标签》本文的三个特点:1. 别具匠心的标题。 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2. 精心的选材。 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3. 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4. 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资料: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诺贝尔到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时间,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早在1847年,意大利的所伯莱格就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历史上任何炸药所不能比拟的。但这种炸药极不安全,稍不留神,就会使操作人员粉身碎骨。许多人因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横飞,连尸体也找不到。诺贝尔决心把这种烈性炸药改造成安全炸药,他发明了雷管。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他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共5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本文开篇先概述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部分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然后,作者用了7个自然段评写诺贝尔冒生命危险终于成功研制硝酸甘油炸药,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介绍诺贝尔的生平经历。后写诺贝尔研制炸药的原因。原因有两个:第一,1859年26岁的诺贝尔回到祖国,看到了工人手工劳动“既辛苦进度又慢”的现状,心急如焚;第二,当时的黑炸药威力小,使用起来很不安全。基于这两个原因,诺贝尔决心要研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第二层写试验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危险。这一层中,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办法。先写“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来概括这项工作的危险性。然后,一 一叙述试验所遇到的险阻。虽然试验“连连受挫,但诺贝尔毫不气馁”。第三层写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研制成功硝酸甘油——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奖”。表现了他不计个人私利的伟大品格。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除了正面去体现诺贝尔的精神,还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科学家形象。在写诺贝尔研制炸药遇到了重重困难与危险这一部分时,先些许多研究 “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一是突出此项研究的危险性;更为重要的是烘托出诺贝尔 “知难而进”的光辉形象。【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 给加点字注音阻挠( )勘测( )要挟( )铁屑( )沉淀( )二.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 险竣 峻工 赞叹不已 b. 免励 讥笑 堕入深渊c. 毅然 勘测 悬崖峭璧 d. 阻挠 轰动 高山深涧三. 下列各句的空白处,选填正确的一项是( )1. 青年一代 着民族的希望。2. 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面前,看我们敢不敢。3. 屈原过出使齐国的外交使命。4. 播改良谷种的责任,我们两个村一起。a. 肩负承担担负承当b. 承担承当肩负承担c. 担负承担承当肩负d. 承当担负承担肩负四. 下面一个长句子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要求:(1)分成四个短句;(2)每句包含一个要点;(3)句与句之间要连贯。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五. 阅读短文。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1. 概括主要内容。2. 詹天佑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后,面临着哪些困难?3. 面对困难,詹天佑是怎样想的?4. 詹天佑是怎样工作的?5. 怎样理解文中的加点词语?
【试题答案】
一. náo kān xié xiè diàn
二. d
三. a
四. (1)淮河大桥今天举行通车典礼(2)这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3)它的落成使淮南到淮北市的路程缩短了几百公里(4)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了典礼
五.
1. 詹天佑历尽困难开始工作。
2. 外国人的嘲笑,天气恶劣,条件艰苦。
3.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去信心。”
4.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5. “始终”表明了他克服困难,坚持工作的持久性;“常常”说明他虚心向劳动人民请教。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及字词;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3、了解化学家诺贝尔的经历,学习他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诺贝尔的资料
资料: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诺贝尔到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时间,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早在1847年,意大利的所伯莱格就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历任何炸药所不能比拟的。但这种炸药极不安全,稍不留神,就会使操作人员粉身碎骨。许多人因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横飞,连尸体也找不到。诺贝尔决心把这种烈性炸药改造成安全炸药,他发明了雷管。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他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共5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20xx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二)学习新知:
1、读课文,感知内容。
2、理清思路:
(1)本文开篇先概述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部分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然后,作者用了7个自然段评写诺贝尔冒生命危险终于成功研制硝酸甘油炸药,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介绍诺贝尔的生平经历。后写诺贝尔研制炸药的原因。原因有两个:第一,1859年26岁的诺贝尔回到祖国,看到了工人手工劳动“既辛苦进度又慢”的现状,心急如焚;第二,当时的黑炸药威力小,使用起来很不安全。基于这两个原因,诺贝尔决心要研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第二层写试验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危险。这一层中,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办法。先写“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来概括这项工作的危险性。然后,一 一叙述试验所遇到的险阻。虽然试验“连连受挫,但诺贝尔毫不气馁”。第三层写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研制成功硝酸甘油——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奖”。表现了他不计个人私利的伟大品格。
3、写法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除了正面去体现诺贝尔的精神,还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科学家形象。在写诺贝尔研制炸药遇到了重重困难与危险这一部分时,先些许多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一是突出此项研究的危险性;更为重要的是烘托出诺贝尔“知难而进”的光辉形象。
4、练习巩固:课后练习。
三、教学结束:
作业:练习册内容。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科学精神
单元课文:《当代神农氏》《一个这样的老师》《詹天佑》《床头上的标签》《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当代神农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每个片段的内容,或给每个片段拟小标题。
2、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中人物的高尚品格,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每个片段的内容,或给每个片段拟小标题,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跟老师一起学
1、有这么一个人,他成功地培育了杂交水稻,掀起了粮食生产上的“绿色革命”,席卷了神州,震惊了世界。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他是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科学家,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就是袁隆平。
2、读通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1)
袁隆平lóng 召 zhào 迹 jì 誉 yù 耒耜lěi sì
骤zhòu 岌jí 忡chōng 焚fén 肆虐sì nüè
孕yùn 秆gǎn 馥郁fù yù 脾pí 灼zhuó
穗suì 痒yǎng 挫cuò 坛tán 钵bō
涕tì 搅jiǎo 籁lài 辗转zhǎn zhuǎn
笃dǔ 曦xī 霏fēi
(2)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和灭亡。
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万籁俱寂:各种声音全部停止。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分为三段
第一段:袁隆平被世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二段:袁隆平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大面积栽种杂交水稻的成功。
第三段: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国产粮食增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2)第二部分的每个小段加一个小标题。
片断一:奇思妙想;片断二:迎难而上;片断三:艰难寻找;片断四:终获成功。
4、介绍资料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出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1997年,袁隆平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如今,袁隆平虽已70余岁,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与应用。
中国科学家绘出水稻基因组草图
水稻基因组草图的意义
2002年4月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的封面出现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原来,这份世界权威学术期刊,以封面文章形式,登出了中国科学家绘出的关于水稻基因组草图的论文。
《科学》杂志总编肯尼迪说:“毫无疑问,中国基因组学研究已达到世界水平。”破译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水稻的遗传密码,将加速改进农作物的营养、产量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以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从近期应用和改进人类福利方面来说,水稻基因组草图也许比人类基因组草图还要有意义。
水稻基因比人多但并不比人聪明
酵母有4000多个基因、人类有3万到4万个基因,而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竟有4.6万至5.5万个基因。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着实让人们吃了一惊:作为低等生物的水稻,基因数目竟然比“万物之灵”的人还多。那为什么比我们低等许多的水稻却比我们的基因要多呢?
专家解释说,虽然水稻的基因总数要比人类多,但是这并不表明水稻比人类要进步。在进化历史上,人类无疑是最智慧的生物。打个比方,人类的基因就好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它可以让你用一个基因干很多不同的事;如果你没有瑞士军刀,那你只能在口袋里携带一大堆工具,就像水稻基因那样。
草图用处何在?
“民以食为天”,正如专家们所说,绘出水稻基因草图最大的贡献在于世界粮食安全,它会成为提高粮食生产的利器。
水稻基因组的价值,不仅在于水稻是人类的主食之一、地球上最重要的谷物,还在于它是研究玉米、小麦、大麦、高粱和甘蔗等其他作物的理想模型。它为科学家们识别抗病等基因、分析基因功能,并进而改良物种、甚至改进其他谷物的生产提供了可能。
5、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到1975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
6、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2)袁隆平搞人工杂交水稻的试验有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给世人带来哪些好处?
(4)袁隆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5)为什么把袁隆平称作“当代神农氏”?
7、(1)为什么说袁隆平是“当代神农氏”?
题目将它比作神农氏,运用比喻的方法,体现他对人类贡献之大,这是对他的高度赞美和评价,同时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吸引读者兴趣。
(2)哪些重点词句体现出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当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用“偏偏”表现他迎难而上的决心,“硬骨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艰巨。
“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过稻叶,滴进水中。”本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寻找的困难,即这种试验的难度之大,体现了袁隆平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还是没找到”体现时间漫长,表现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表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像慈母似的抚摸着”。比喻句再现袁隆平当时兴奋、喜悦、失而复得的复杂心理。表现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珍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不论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黄昏;不论晴空万里,或是阴雨霏霏”,时刻都能够体现他一丝不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
8、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的内心都有哪些想法或感受呢?
《一个这样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2、学习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学习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3、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4、学习科学家们科学严谨、执著的态度以及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学习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2、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跟老师一起学
1、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使大卫难以忘怀,为什么呢?
2、阅读课文,读通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1)觑qù 狡黠jiǎo xiá 抿mǐn 驳bó 纠jiū 惕tì 骇hài
(2)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狡黠:聪明而狡猾。
饶有兴趣:有很大的兴趣。饶,丰富、多。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也写作成竹在胸。
3、课文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
叙述了在一节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给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
4、(1)“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喜爱→怀疑→不满→敬佩。以对怀特森老师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把所有情节贯穿在一起,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
(2)文中两次写“比利”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比利”在“生物比赛得过奖”,他在生物课上最有发言权,写他很有代表性,侧面烘托怀特森的与众不同。
(3)为什么两次提到“正视”别人的眼睛,并告诉他“你错了”呢?
这样写是强调怀特森老师对我们教育的成功。使我们认识到,当面对科学的时候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使我们培养自己的新怀疑主义。这是通过一个侧面来进行表现的。
(4)本文通过怎样的角度描写人物?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文中有对怀特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怀特森的形象,还有就是作者不惜笔墨地续写怀特森的教育结果,这样写也是为了侧面烘托怀特森老师教育的成功,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跟老师一起学
1、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根据经验你猜想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课文。
3、思考: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什么内容?
4、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华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5、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6、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床头上的标签》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2、学习巧妙的细节描写方法。
3、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4、学习科学家们科学严谨、执著的态度以及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2、学习巧妙的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巧妙的细节描写方法。
2、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跟老师一起学
1、李比希,德国著名化学家,在化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化学史上的巨人”。在他的科学研究故事中有一则特别值得我们读一读,故事的名字很有特点,叫“床头上的标签”。
2、读课文,读后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1)与本单元的前几篇文章相比,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本文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2)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3)找找文中的细节描写,想想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有哪些感受?
4、(1)标题别具匠心。本单元其它文章均以人名或人物职业为题,而本文却以一件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床头上的标签”为题。“床头上的标签”是李比希“浅尝辄止”而导致失败的见证,他用这个标签时刻提醒自己在做科学研究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标签也是本文的线索。
(2)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同时也让读者明白: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本文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和懊悔的心情。另一处再现了他求实、自律的形象。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教学目标:
1、学习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
2、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3、学习科学家们科学严谨、执著的态度以及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
2、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跟老师一起学
1、每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都要进行诺贝尔将的颁奖仪式,这一世界性的盛会越来越引起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诺贝尔奖从1901年正式颁发已经走过了102年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奖项的设立者——诺贝尔。
2、在了解诺贝尔的过程中,你觉得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8)
第三部分(9)
3、读第3节: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诺贝尔一生在_______,他由看到工人在荒山野岭里用 ,萌发了想发明一种能 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后来的炸药。
4、十几年中,诺贝尔不断发明越来越安全的炸药,你从中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在炸药发明的过程中,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事例,学习第3---9节。
(1)读课文,用“——”划出诺贝尔在发明炸药过程中令人感动的语句。
(2)抓关键字体会诺贝尔的精神、品质。
6、诺贝尔“百折不挠、献身科学”的精神令人敬佩,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临终的时候做出的决定,把他财产的一部分献给了科学事业。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选词填空。
尊敬 敬爱 敬仰 敬佩
1、( )师长,是我们学生的美德。
2、纪念碑前的棵棵松树,象征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和( )。
3、我们怀着( )的心情访问了战斗英雄们。
既然……就…… 即使……也…… 不但……而且……
如果……就…… 既然……也…… 只要……就……
4、( )来到了山脚下,山再高再陡,我们( )要爬上山顶。
5、我们( )来到了山脚下,( )要鼓足勇气爬上山顶。
6、( )这座山再高再陡,我们( )要爬上山顶。
二、按要求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1、看到天安门广场这璀璨的华灯,我怎么能够忘得了这位亲爱的战友?
陈述句:
2、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们怎么能够不受教育?
陈述句:
3、把“小草终于掀翻了阻止它生长的石块”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
“被”字句:
4、扩句和缩句。
扩句:小河流水。
缩句: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读下面一段话,找出修改的地方,把它修改过来。
我画了枚火箭飞象月球。别的同学有画商人的,有画海面浮着大楼的、李君全神贯注地弯着腰,挥着笔。好像大家说话的声音似乎一点也没传到他的耳朵里。他只是鼓起脸颊,闭着嘴,拼命地画着。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病床上的作家》
《灰尘的旅行》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微生物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爷爷。高士其爷爷是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从 重)事写作的。
高士其爷爷生于1905年,年(青 轻)时去美国留学,(攻 功)读细菌学。1928年,23岁的高士其,在一次试验中染上(恼 脑)炎病毒。病情逐(渐 惭)恶化,致使他全身瘫痪了,头向左歪,语言不清,两眼发直,四肢不能动,连饮食都很困难。
但是他(完 玩 顽)强地活着,几十年来,为我们少年儿童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如《我们的土壤妈妈》《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写(作 做)时,他先是吃力地口述,请别人(纪记 计 )录。由于他说话不清,别人很难听明白,他就要反复好几遍。半天下来,往往只记下一二百字。而他却已累得满头大汗。(即 既)使这样,他仍然顽强地(坚 艰)持着。《灰尘的旅行》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1988年,敬爱的高士其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
1、划出短文括号中使用正确的字。
2、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攻读: 恶化: 吃力: 离开:
3、用“______”划出短文中具体描写高士其爷爷写作时很困难的句子。
4、用“ ”划出短文中具体描写高士其爷爷病情严重的句子。
5、“即使这样”中的“这样”是指什么?
【试题答案】
一、选词填空。
尊敬 敬爱 敬仰 敬佩
1、(尊敬)师长,是我们学生的美德。
2、纪念碑前的棵棵松树,象征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和(敬仰)。
3、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访问了战斗英雄们。
既然……就…… 即使……也…… 不但……而且……
如果……就…… 既然……也…… 只要……就……
4、(只要)来到了山脚下,山再高再陡,我们(也)要爬上山顶。
5、我们(既然)来到了山脚下,(就)要鼓足勇气爬上山顶。
6、(即使)这座山再高再陡,我们(也)要爬上山顶。
二、按要求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1、看到天安门广场这璀璨的华灯,我怎么能够忘得了这位亲爱的战友?
陈述句:看到天安门广场这璀璨的华灯,我不能够忘了这位亲爱的战友。
2、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们怎么能够不受教育?
陈述句: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们很受教育。
3、把“小草终于掀翻了阻止它生长的石块”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小草终于把阻止它生长的石块掀翻了。
“被”字句:阻止它生长的石块终于被小草掀翻了。
4、扩句和缩句。
扩句:小河流水。略
缩句: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居里夫人与实验室,给记者留下了印象。
三、读下面一段话,找出修改的地方,把它修改过来。
我画了枚火箭飞象月球。别的同学有画商人的,有画海面浮着大楼的、李君全神贯注地弯着腰,挥着笔。好像大家说话的声音似乎一点也没传到他的耳朵里。他只是鼓起脸颊,闭着嘴,拼命地画着。
我画了枚火箭飞向月球。别的同学有画商人的;有画海面浮着大楼的。李君全神贯注地弯着腰,挥着笔。好像大家说话的声音似乎一点也没传到他的耳朵里。他只是鼓起脸颊,闭着嘴,拼命地画着。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病床上的作家》
《灰尘的旅行》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微生物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爷爷。高士其爷爷是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从 重)事写作的。
高士其爷爷生于1905年,年(青 轻)时去美国留学,(攻 功)读细菌学。1928年,23岁的高士其,在一次试验中染上(恼 脑)炎病毒。病情逐(渐 惭)恶化,致使他全身瘫痪了,头向左歪,语言不清,两眼发直,四肢不能动,连饮食都很困难。
但是他(完 玩 顽)强地活着,几十年来,为我们少年儿童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如《我们的土壤妈妈》《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写(作 做)时,他先是吃力地口述,请别人(纪 记 计)录。由于他说话不清,别人很难听明白,他就要反复好几遍。半天下来,往往只记下一二百字。而他却已累得满头大汗。(即 既)使这样,他仍然顽强地(坚 艰)持着。《灰尘的旅行》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1988年,敬爱的高士其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
1、划出短文括号中使用正确的字。
2、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攻读:用功学习 恶化:病情严重
吃力:很费劲、费力的样子 离开:逝世
3、用“______”划出短文中具体描写高士其爷爷写作时很困难的句子。
4、用“ ”划出短文中具体描写高士其爷爷病情严重的句子。
5、“即使这样”中的“这样”是指什么?
略
【励志故事】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就是他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一、看拼音写汉字
piqi baolie weixie ruidian caikuang zuixin chuangzao tiegao hanliujiabei ouzhou
( ) ( ) ( ) ( ) ( ) ( ) ( ) ( ) ( ) ( )
yanzhi yishantianhai jianju nongsuo sangsheng wangerquebu zhinanerjin mozhang yili
( ) ( ) ( ) ( ) ( ) ( ) ( ) ( ) ( )
dongyao silinbu an lundu haobuqinei polie yihuxunchang miman baizhebunao zhuanli
( ) ( ) ( ) ( ) ( ) ( ) ( ) ( ) ( )
yuwei shuangrenjian congshi tigong fugao xinwenjizhe shuhu huimie wuqi jijin
( ) ( ) ( ) ( ) ( ) ( ) ( ) ( ) ( ) ( )
shiyejia chuzhong lixi yizhu banfa gongxian
( ) ( ) ( ) ( )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威胁( ) 铁镐( ) 汗流浃( )背 刨( )土 毫不气馁( ) 浓烟弥( )漫 百折不挠( )
双刃( )剑 讣( )告 颁( )发 移山填( )海
三、形近字组词
危( )稍( )浃( )艰( )度( )讣( )
威( )梢( )颊( )坚( )渡( )仆( )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稍不( )( ) 汗( )( )背 ( )山( )海 ( )而( )步 知( )而( ) ( )( )不安
( )不气( ) 异乎( )( ) 浓烟( )( ) ( )( )惊呼 百( )不( )
六、回答问题.
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诺贝尔奖分别是( )、( )、( )、( )、( )这五项。奖金的设立是为了表明什么?
3、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什么?
4、“已经有( )进行研究,但都没有成功。有的人( ),有的人( )。诺贝尔却(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5、人们为什么称诺贝尔为“炸药工业之父”?
6、从这篇文章中,你知道了诺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7、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诺贝尔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他的辉煌业绩。
四、教学过程:
(一)分享资料,导入课题。
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诺贝尔的资料?“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诺贝尔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可分为几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和同学交流读书的收获和疑惑。
3.指名回答本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段(1自然段)简要介绍了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第二段(2——8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三段(9自然段)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4.学生质疑,梳理学生的问题。
如: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诺贝尔为什么被称为“炸药工业之父”?
5.过渡: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同学们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带上这些问题用心读2——8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用心体会,并在旁边作批注。
(三)品读2——8自然段里划出的相关语句,感悟诺贝尔的精神。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各自划出的语句。
1.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学生读相关语句。
(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二是黑火药威力小,使用起来不安全,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理解并积累 “坚硬、汗流浃背、移山填海……”等词语)
2.探究诺贝尔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研读学生划出的语句,体会诺贝尔诺贝尔“不怕死的精神”和 “百折不挠的毅力”。教师点拨以下语句? 已经有很多人进行过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诺贝尔却知难而进,跟烈性炸药打交道,落入死神的魔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诺贝尔“不怕死的精神”。)
为什么失去亲人的痛苦核试验工作的多次失败,都没有能够动摇诺贝尔继续研究炸药的决心 。(补充1864年诺贝尔工厂实验室爆炸的详细经过,体会诺贝尔经历的痛苦,抓住“多次”体会你诺贝尔的毅力。)
为什么人们都失声惊呼:“诺贝尔完了!”正当人们为诺贝尔的生命担心的时候,他从浓烟中冲了出来,满脸是血,一边跑,一边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体会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为什么诺贝尔凭着不怕死的精神,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终于制服了硝化甘油,使这种炸药能够安全的保存、运输,在引爆后又能够猛烈爆炸,可以应用到生产中去。(体会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意义之大,感悟诺贝尔被称为“炸药工业之父”的原因。)
(四)自学第9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读书回答。)
2.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初衷是为人类造福,然而大量的炸药却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诺贝尔会有何感想?
3.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预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进步而努力,另外还设立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奖共五项奖金。这就是的“诺贝尔奖”)
4.诺贝尔奖设立的意义是——齐读最后一句。
(五)总结延伸。
1.学生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科学家诺贝尔有了哪些新认识?懂得了什么?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2.教师总结:是啊!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同学们,在古今中外,还有很多人,他们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五、教学结束:
作业:搜集有关诺贝尔和“诺贝尔奖”的一些资料,准备开读书交流会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拓展阅读文章。在本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动机和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遇到的阻力。通篇是以赞颂的笔调来进行描写的,文章最后虽然谈到了炸药带来的危害,但却提到了诺贝尔通过设立奖金的方式来进行了弥补。学生学习完本文后,可以得出结论:作者对诺贝尔是以褒扬的口吻进行赞颂的。而当我就诺贝尔的评价提出问题的时候,却发生了一点意外。
师:我们读完了《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大家可以谈一谈,诺贝尔对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大部分同学认为:诺贝尔发明炸药是对人类巨大的贡献,运用于采矿、修路等方面,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虽然也为制造杀伤力更大的炮弹提供了条件,但他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遗嘱中设立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奖共五项奖金,这就表明,他研制炸药的目的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造成破坏,所以说诺贝尔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赞颂的人。
大多数同学表示同意。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啊,欢迎你把自己的看法告诉大家。
生:我觉得诺贝尔不值得赞扬。首先,我看过资料,他发明炸药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发财,动机并不怎么高尚;在发明的过程中,许多无辜的人为此丧命,而他自己却靠发明炸药发了大财,要不然哪来的钱设立诺贝尔奖;更主要的是,炸药虽然在采矿、修路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今天却主要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成千上万妇女儿童流离失所,饱受硝烟战火的蹂躏,这都可以说是炸药带来的严重后果,而这并不仅仅靠一点奖金就能解决。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却研制了更恐怖的核武器,现今世界上的核武器已经够把这个世界毁灭几十次了。所以说,我觉得诺贝尔不仅不该受到赞颂,反而应该说他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
(发言一结束,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大家议论纷纷,好多同学纷纷表示非常赞同这位同学的看法。)
师:这位同学的看法很有见地。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动机不怎么高尚;二是靠炸药发了财;三是炸药带来的危害远远不是靠奖金能弥补的。看来是经过了思考,值得表扬。
师: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用在好的方面就可能发挥好的作用,用在不好的方面,就会产生危害,大家怎样来看待呢?
生:我明白了,菜刀是用来切菜的,要是拿去杀人就是不好了。
(学生哄然大笑)
师:这个同学说得对,大家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生:上网。要是用来学习或者查资料,就是好的方面,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就不好了。
学生纷纷举出各种例子。
师: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那么怎么发挥好的一方面,而遏制不好的方面呢?
生:关键看什么人用和用在哪些方面。
师:太对了,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有人提出要把沙俄时期的铁路统统拆掉,另建社会主义的铁路,列宁指出:铁路并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分别,关键看为谁服务。当今社会,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和平的因素,但总的来说是和平为主题。即使是核能,也不仅仅是用来制造核武器,用来做动力更是一个发展的方向。任何事物都是一面双刃剑,要充分发挥作用,关键看被谁掌握,如果人类不想法制止战争,即使诺贝尔不发明炸药,仍然可以非常惨烈,大家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战国时期照样发生一次战争坑杀40万士兵的长平之战。所以说,关键的因素是人。
生:我明白了,诺贝尔发明炸药并没有过错,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是看怎么用,和用在什么地方。
师:说得好,你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应该表扬。
(原来我只是想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学会总结,能提炼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即可,现在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反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一味的灌输学生知识,很少有让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很少提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这次的问题让我认识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学习气氛,师生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的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县城的答案,还应该全方位地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为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思考意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优选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优选10篇),《一分钟》教案(优选22篇),《牛郎织女》教案(优选23篇),《一分钟》教学设计(优选19篇),《春酒》教案(优选21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