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寓言两则》教案(优选18篇) 《寓言两则》教案 篇1 24.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寓言两则》教案(优选1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寓言两则》教案(优选18篇)
24.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揠苗助长》。
2.学会本寓言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两则语言。(板书课题)
2.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3.师解释寓言: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4.引导: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
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二、学习寓言及生字
1.讲述学习方法: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寓言故事。怎样才能学会、学懂呢?我们可以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进行学习。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这个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话概述故事。
4.生字检查。
三、学习《揠苗助长》
1.过渡:同学们对寓言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指导学习上半则寓言:
(1)指导学生集体朗读。
(2)请同学们想想,那个农夫“揠苗助长”的原因是什么?理解“巴望”一词的含义。
(3)从第一小节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4)禾苗实际上是怎样长的,那个人又希望禾苗怎样长呢?
3.过渡:他想出办法来了吗?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4.指导学习下半则寓言:
(1)指名朗读,边听边想农夫的做法是什么?
(2)提问:他的做法是什么?(板书:拔高禾苗)
(3)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理解“筋疲力尽”。
(4)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禾苗枯死)
5.揭示寓意:
(1)提问:这个人费了那么大的力气,禾苗怎么反而都枯死了呢?
(2)引导:同学们知道,禾苗的生长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用力拔就可以长得快的。
(3)农夫“揠苗助长”的做法错在哪里?(板书: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4)仅仅是禾苗生长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吗?
6.指导朗读课文,引导背诵。
7.学习生字:
(1)请同学读生字。
(2)记忆字型,分析难写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描红
四、作业
1.读好寓言,体会寓意
2.预习《鹬蚌相争》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鹬蚌相争》。
2.学会本寓言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以及它的寓意。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二、学习《鹬蚌相争》
1.自己试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3)想想看这则故事讲了什么?
2. 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自由朗读课文。
4.生通过自读,理解题目中的鹬蚌相争的意思。
5.指名说,教师板书词语。
6.同桌相互讨论已理解的词语,找出不懂得词语。
三、精读课文
1. 提问:1. 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什么?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 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3.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4.两人一组做动作,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5.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6.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7.提问: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8.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9.体会寓言的魅力。
10.板书: 寓言
11.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四、创编故事
1.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2.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
执教:山东省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徐瑞芳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一则是《南辕北辙》),《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羊补牢的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的楚国去,他却朝北方走的事,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是难以达到目标的,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故事寓意深刻。
【导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坊”“盘缠”等字词的音、形、义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导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导学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两则寓言,并相机板书“寓言”,还记得“寓”的意思吗?(寄托,包含)“言”呢?(道理)“寓言”的特点,就是一个小故事包含一个大道理。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去感受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学习《亡羊补牢》
(一)看题质疑
1.先看第一则《亡羊补牢》,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亡”什么意思? “牢”指什么?为什么会亡羊?为什么要补牢?)
2.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知事
1.提出难读难认的生字,强化认读。
课文大家读完了,文中有几个难认的生字词不知大家掌握得怎样?请看大屏幕:窟窿 街坊 羊圈
谁想起来读一读?提醒轻声音和多音字;你能看着“窟窿”的字形想想它指什么?(上部是穴部,说明与洞穴有关,所以“窟窿”指的是洞。)街坊指谁呢?(邻居) “街”字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很快记住它?(因为“街”是供行人走路的,所以有个“行”字,因为“街”是路,与土有关,所以中间两土。)
2.文章写到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
a你看写第一次丢羊的这一段,教师相机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谁来读读?想想丢羊的原因是什么?哪个词最能提示写丢羊原因的?(原来), 男女生分读这两句话。
小结:看来都是窟窿惹的祸呀!
b那第二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出示大屏幕: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当牧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们都劝过他,他们是怎么劝的?谁来劝劝那位牧羊人?(语气有些担心、着急等)。看得出来,你们都是些好心的街坊!让我们再一齐劝劝那位养羊人吧!齐读。
可是那位牧羊人呢?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的意思是说“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用了。”一句话:不用修羊圈了,反正羊已经丢了。看出养羊人对修羊圈不以为然。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小结:由此可见,第二次丢羊,主要原因是不听劝告、不修羊圈。这正是有错不改,损失连连!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一部分:共三段,依次女生、男生、一齐读。
3.牧羊人一看这连续丢羊,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他又有什么表现呢?读一读,出示大屏幕: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读到这里,你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知错就改)说说你的理由。
你从哪儿看出知错了?(想法-----“后悔”,“不该不”,“还不晚”等)
你又从哪儿看出他改错了?(做法----“赶快堵上”,说明改得快;“结结实实”,说明改得彻底; 结果-----羊再也没丢过。)
小结:可见知错就改,还不晚。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体会。
4.同学们,有一天牧羊人又赶着羊群去放羊,碰到了街坊们,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样吧,我是牧羊人,你们是我的街坊,你会对我说什么?教师相机答话(我真是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多亏了你的劝告,要不我的羊还不知再丢多少呢!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哪!你们真是我的好街坊,是你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错就改还不晚哪!)
(三)由事悟理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羊丢了再修补羊圈,还来得及,说明知错就改还不晚。)一开始同学们提出“亡”、“牢”的意思,现在知道了吧?
2.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亡羊补牢”的事还是很多的,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吗?
(我爱吃零食,后来长蛀牙了,我听了医生的话,补好牙,还很少吃零食了,从此,我的牙再也不痛了;我眼睛近视了,妈妈让我注意保护视力,我没当一回事,现在越来越厉害,我后悔极了。----现在亡羊补牢还不晚;现在不少地方出现沙尘暴,这是人类乱砍乱伐,造成生态失衡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注意改正,环境会更加恶劣。----看来亡羊补牢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同学们,人非圣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难免说错话,办错事,但只要我们能做到有错就改,还不晚!
4.你看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多大的启示,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好,老师给你一些提示,出示大屏幕:
从前……一天早上……第二天早上……从此……
你试着讲一讲!开始练练吧。指名当众把这则寓言讲一讲。
三、学习《南辕北辙》
(一)明确学习要求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这就是《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题目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实学寓言,也是有方法的,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亡羊补牢》的。(看题质疑---读文知事---由事悟理)
下面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个方法自己学习《南辕北辙》,遇到疑难问题自己想想办法去解决。生自由读课文。
(二)交流学习成果
1. 看题质疑:看了题目你提出了什么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辕”和“辙”分别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辕”和“辙”都和车有关系,因为都带车子旁,你很会观察。)
(“辕”,车前驾牲口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字典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利用工具书来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出示图画,形象感知“辕”和“辙”指的是什么?
2. 读文知事:
a指导读文:要更好地理解故事,首先要把文章读好,你看这段对话,不知大家读得怎样?谁想起来读?这样吧,你先练习练习,不过我要提醒大家,读对话关键要表现出什么?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出示大屏幕: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他说:“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b好,大家表演着练读一下吧!
c我看大家练得很起劲,谁想读?都想读啊,老师也想读,这样吧,我们合作读,你们读朋友的话,我读乘车人的话,找位同学读解说,开始!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那我读得怎样?(很好)
谢谢夸奖,那谁能说说我哪儿读得好?表情动作好,语气好,什么语气?(无所谓、满不在乎、固执等),那乘车人的这种态度你主要从那儿看出来的?(三个“没关系”)
请问你作为那个乘车人的朋友,你说话时用的是怎样的语气?(奇怪、疑惑、无奈等)
d下面我们再来表演着读一读,这样吧,我读朋友的话,你们读乘车人的话。
e你看那个乘车人老说没关系,因为他觉得----他的马快、车夫好、盘缠多,到楚国肯定没问题,那你说会吗?(不会)为什么?让我们一齐读读这段话。出示大屏幕: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3.由事悟理:
a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个人可笑吗?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吗?
(朋友,你错了,你的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车夫驾驶水平再高,也没用;还有盘缠多也帮不了什么忙;老兄,楚国明明在南边,你却要往北走。这样你哪年哪月才能到楚国呀!)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就想告诉他:他错了,错就错在目标和行动相反了。
b同学们,学到这里“南辕北辙”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吧?(本来要去南方,却向北方走。比喻目标和行动相反。板:目标、行动)
c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无类似南辕北辙的事呢?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为提高学习成绩,平时不爱动脑筋,抄写别人的作业,这样只能越来越差;有的同学想成为一名体育运动员,但是常常好吃懒做,不爱运动,这样体质就不行;)
d小结:做任何事,要是目标和行动背道而驰,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的。
四、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学习了两个寓言故事,这就是《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你知道它们出自哪儿吗?看大屏幕!对,《战国策》,谁来读读这段话,看来寓言是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人们广泛应用,因为它们常常通过一个小故事寄托一个大道理,所以直到今天各种版本的寓言故事书都在广泛流传,你看够精彩的吧!不光国内有,国外也有,这是著名的希腊寓言《伊索寓言》,在这里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到书店或网上去购买一本并能运用学寓言的方法去阅读,到时在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交流。看谁知道的寓言多,受到的启示大。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课!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为了更好地完成好本课基本任务,我通过看图、表演,让学生用上自己的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词语、句子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再将自己的切身体验表现在自己的朗读中。从读中体会两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学习随文识字的方法,尝试边读边想,做简单批注的学习方法。4、了解寓言,从寓言中体会道理。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教学难点: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看图猜成语。(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三长两短、小题大做、一举两得、百发百中、揠苗助长。)汉语成语丰富多彩,有两万余条,常用的也有四五千条。成语背后有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有的出于名人说的话,还有的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神话寓言故事。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揠苗助长》就是一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揠”三框两笔。听过这个故事吗?二、初读感知:1、认读生字生词:寓 揠 焦 喘 费 截寓言 揠苗 巴望 焦急 喘气 白费筋疲力尽 一大截2、指导书写:费焦3、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掉字,不添字,注意标点停顿。4、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三、再读感悟:1、展示读悟第一自然段:a、谁想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把读的最好的句子展示给大家?b、读的真好,为什么这么读?读出种田人的着急心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标画出词语句子,练读。(巴望、天天看、焦急、转来转去)c、从“焦”的字形理解含义:本意火上烤小鸟,引申火烧眉毛,十分心急。d、指导读句子,体会不同:禾苗好象一点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也没有长高。 e、情境体验:你有过焦急的时候吗?指名表演“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种田人看到禾苗好象没长高,心里十分着急。板书:简笔画和“着急”)f、带着自己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2、展示读悟第二、三自然段:a、种田人想了什么办法?他是怎么做的?指读第二、三自然段。标出种田人办法的句子。哪个词看出想出这个办法很不容易?b、哪些句子说明他十分卖力?“一棵一棵”“筋疲力尽”。c、创设情景,理解“筋疲力尽”:弄的筋疲力尽就是弄的怎样?(大汗淋漓,没有一点力气,腰酸背疼腿抽筋)你有过筋疲力尽的时候吗?预设:体育课时、做值日、打球、跳健美操、拉二胡时等等。这些都是锻炼身体爱劳动是值得的。……可是这个人是拔自己的禾苗累的筋疲力尽的,就不值了。d、想象:如果邻居看见了,会怎么劝他?他会怎么说。2、农夫站在田边,望着一大片长了一大截的禾苗,擦着满头的汗,怎么说?心情怎样?e、练读,“一边喘气一边说……”体会农夫的高兴心情。(种田人看到自己的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心里十分高兴。板书:简笔画和“高兴”)f、想象父子对话。邻居劝没听,儿子劝听了。农夫心情怎样?g、拓展想象:农夫第二年种庄稼会怎么做?(浇水、施肥、松土、间苗、锄草、灭虫……)h、带着自己的感受读2、3自然段。指读、齐读。3、禾苗枯死了,种田人很失望。读最后自然段,板书简笔画和“失望。”四、齐读明理:1、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违背了规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弄糟。欲速则不达。种田人愿望是好的,但它违背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植物生长要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养料,慢慢生长。还要人去辛勤的管理,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这样才能长的旺,才有好收成。)2、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吗?师生共同说说身边的事。预设:奶奶着急见到白花花的棉花而剥棉桃,自己嫌金鱼长的慢喂致死,妈妈减肥减出毛病……老师也吃过苦头,因布置作业多导致师生病倒的例子,都是在揠苗助长。五、认识“寓言”:1、简单说,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通过浅显易懂荒唐可笑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严文井说过一句话:“寓言是个大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个故事,生动活泼;可当它一转身,又分明是个哲理,严肃深刻。”2、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六、作业自助餐:1、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找些读一读:如南辕北辙、五十步笑百步……2、将这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 师讲述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种情境中有感而发。能够点燃作者创作热情的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 (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 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四、创编故事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布置作业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板书设计: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用自已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
课前准备:
1、 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2、 搜集寓言动画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 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吧!
2、 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3、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齐读课题。
“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读?
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3、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老师为你们高兴,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相信你们经过练习,一定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充满自信地练习读书。
4、 检查读书效果。(分组分段读课文)
5、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十分焦急、筋疲力尽、自言自语”这些词,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
三、 互相交流,师生对话。(改革亮点之一)
1、同学们,你们认真阅读,动手查找,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请自由交流。
学生各陈己见。
2、 自由质疑,相机引导。
3、 “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你快替这位庄稼人出出主意,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禾苗长得快些呢?
四、 真诚对话,点明寓意。
1、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2、观看图片,加深印象。
3、你周围有《揠苗助长》中的农夫这样的人吗?如果你遇到了,你准备怎么做?
五、 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写好:寓焦批疲勃
第二课时
一、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一课时 《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 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 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 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 你们读懂了吗 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 "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这面盾坚固吗 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 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5,(小结过渡)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 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 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师:"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1,2句.
6,——"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7,——"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⑵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8,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说.那么,你读了这则语言,是否明白了什么道理 你想对楚人说点什么
现在,你能明白矛盾的意思了吧,你能用这则寓言来解释"矛盾"吗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
⑴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⑵设计广告词
⑶自读文言寓言《掩耳盗铃》
板书设计:
矛与盾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弗能应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和会写生字.
2,主动用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习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知道
了哪些呢 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如能直接背诵搜集到的文言文成语故事就更好了)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用以前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按照鹬蚌相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一分课文的层次.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相机提问:你从何得知蚌张开了壳 又怎么知道它要晒太阳 找出相关的赐予.鹬来犯的目的是什么 蚌是如何反击的 对此又有什么评论
3,"鹬"师出无名兼出师不利,采取什么态度才是可取的呢 而文中的鹬呢 读相关的句子,分析鹬的心态.他的想法正确吗
4,那么"蚌"采取的对抗方式就可取吗 说说自己的看法.
5,因为鹬蚌双方谁也不想放过对方,所以出现"渔者得而并禽之"的结果
就是必然的了.分析这场冲突,矛盾产生的原因与事情的结果,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三,熟读成诵
按照起因 经过 结果的思路,试背课文,并在小组里交流背诵.
作业设计:
用你认为合理的化解矛盾的方法,来改写这则寓言,让它有一个较好的结局.可以用白话文,也可以用文言文,但是要保证你的文言文大作别人能看的懂.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起因 蚌方出曝 鹬啄其肉
经过 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 渔者得而并禽之
课后小记:
相关链接:鹬蚌相争课堂教学实录(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
什么是真正的精彩--关于《鹬蚌相争》的两个问题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二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一
《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教材依据: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伊索寓言》之故事三《蝉和狐狸》
设计思想: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为主导,合作探究的原则,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蝉和狐狸》体会寓意;三、课堂拓展、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体验、合作探究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方法与过程: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并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寓意,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寓意中获得教益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学法指导: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阅读《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谁?(伊索,希腊寓言家)
2.《伊索寓言》与我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比有什么特点?
(a.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b.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3.伊索寓言常由哪几部分组成?结合前面学过两则寓言说一说。(板书:寓言和寓意)
二、精读《蝉和狐狸》,领会寓意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书课题)
3.默读课文,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说奉承话,诡计骗人。)
(不同之处;乌鸦上当,蝉没上当。)
4.你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狐狸是在用诡计骗人的?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下来”“见识”可以看出狐狸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5.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吸取教训,进行试探。)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6.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体会蝉的聪明之处
7.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板书寓意)
(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三.课堂拓展
1.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有哪?(忠言逆耳利于行)
2.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随堂进行思想渗透和教育。
(安全出行、严禁下河游泳等。)
3.结合寓言的组成部分(寓言和寓意)自己练习编写寓言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1)齐唱《蜗牛与黄鹂鸟》,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这首歌曲就是一则寓言,想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笨鸟先飞或勤能补拙)
(2)自己编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编写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寓言 寓意
狐狸和蝉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在教《蝉和狐狸》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接着默读课文,想想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在课堂拓展中我设计了唱儿歌《蜗牛和黄鹂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借助歌词回顾寓言的结构,并能想出寓意,为学生编寓言故事做出了巧妙的过渡引导,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在编故事时语言不够形象,指导效果不是很突出。
人生寓言
学习目标:
1、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 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 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 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 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问题探究:
1、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 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 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 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 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 完成“研讨与练习”
2) 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人生寓言
周国平
课型:自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查资料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情感与价值观: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二、朗读并正音释词。(可先让学生挑出好词并解释) 嬉戏(xī) 禀告(bĭng) 厄运(è) 皎洁(jiǎo) 慷慨(kǎi)迭(dié) 慧心 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 不吝啬。 闲适 清闲安逸。 审美 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 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 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险象迭生 (让学生表演这则寓言,适当添加对话和独白)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 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拥有自己应该且能够拥有的东西,才能泰然。对不该和不配拥有的东西,不抱非分之想) 四、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五、拓展延伸: 1、 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 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第二课时一、导入: 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番收获的。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中出现了几个人,“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我”会有何感想?我可能会怎么做?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 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你赞成吗? 四、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 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 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作业——体验反思: (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 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板书设计: 人 生 寓 言《白兔与月亮》——“随遇而安 无欲则刚”《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多角度思辩的思维智慧,培养个体探究质疑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讨论研究九个寓言故事的原义及作者赋予的新义,对作者的感受质疑与准确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现实社会深入地认识与体察,突然常规思维习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教学重点:作者对九则寓言故事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对作者观点和疑难语句的理解
作者对九则寓言故事的独特见解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一些人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风趣若是。
钱钟书是当代文化名人,他写的小说《围城》的主题就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是讽刺、幽默、深刻,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更直接地表现他对生活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二.解读九则寓言故事
(一)学生自读课文
(二)学生讲析九则寓言
1.蝙蝠的故事
原义:讽刺那些善变的人。
作者赋予义:处处随机应变,标榜其与众不同的人比蝙蝠更狡猾。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原义:讽刺浅薄的享乐主义者。
作者赋予义:生活中坐享其成者大有人在。
3.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原义:戒贪得无厌
作者赋予义:自知人不需要镜子,不自知的人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4.天文学家的故事
原义:眼睛朝上势必摔跤。
作者赋予义:一心向上爬的人即使摔跤也要向上看。
5.乌鸦的故事
原义:装者最终要现其原型。
作者赋予义:用剥去他人优点的方式来粉饰自己缺点的人更可怕。
6.牛和蛙的故事
原义:狂妄自大的渺小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伟大。
作者赋予义:以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是弥补缺陷的好办法。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原义:贪婪者失去的常是自己的利益
作者赋予义: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8.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原义:得不到的便是人们急于毁掉的。
作者赋予义:得到的又是人们急于强占的,尽管强占的方式千差万别,哪怕是用诉苦来免得旁人分了头。
9.驴跟狼的故事
原义: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作者赋予义:行医者也可能是草菅人命的屠夫。
总结这些故事,作者有的反对,有的引申,请把九个分成两类。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跟狼的故事。
三.拓展阅读
从《伊索寓言》中选出三则,由学生模仿作者赋予新的理解。
1.狼和狮子
太阳下山的时候,狼正在山脚下徘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夕阳下又大又长,于是心想:“我身材魁伟,从头到尾差不多有一亩地那么长,为什么还要惧怕狮子呢?所有的动物都应该奉我为王,难道不是吗?”就在狼想入非非的时候,一只狮子扑过来,杀死了他。狼死时后悔莫及,叹道:“我真不走运!对自己的估计过高,让我送了命。”2.狼和狗
一只白胖白胖的狗套着颈圈,狼见到后,便问他:“你被谁拴住了,养得你这么肥胖?”狗说:“是猎人。但愿你不要受我这样的罪,套着沉重的颈圈比挨饿难受得多。”这故事说明,——————。
(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即使的美食也都索然无味)
3.狗和屠夫
狗溜进肉店里,趁屠夫正忙着,偷了一个猪心就跑。屠夫回过头来,看见狗正在逃,便说:“喂,你这畜牲,你记清楚,今后不论你跑到哪里,我都会留心提防着,你偷跑了我一个猪心,却把另一个心给了我。” 这故事说明,灾祸常成为人们
的学问,也就是说,——————。
(吃一堑,长一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文句
一.品读前三段与最后一段,学生质疑
教师与学生讨论解疑
主要内容提示如下
1.前两段写了自己的感想,可以看作两方面的感想
一是在人事关系上,人们喜欢容忍和保护只能倾注在“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我们的尊严”的人身上。
二是在历史关系上,时代愈古,历史愈短,愈像人类的孩童时期,故而人们思慕古代也是为了卖老,标志现代在价值、品格上的进步。
2.“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正因为相信现代的一切都比古代进步,所以会卖老,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是大大进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3.“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如何理解
这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4.最后一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与卢梭都不赞成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所以要不得。
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5.文章最后一句理解
巧妙的自谦,苍蝇指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进步丝毫没有推进作用,却把一切归功于自己。
二.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理解语句,方法:回到语境中去。
1.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什么?
2.“有些东西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
3.“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讽刺什么?
1.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2.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讽刺旁人嫉妒,总想分点甜头,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惟一的办法只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其二,如果享受葡萄纯属非分,那就是讽刺诉苦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
总结理解语句的方法:深刻句、修辞句、含蓄句三种语句,对于深刻句要用浅显的语言解释出来,对于修辞句要回到本义然后再联系语境理解,含蓄句要明白暗含的内容及作者的态度。
三.课外语句理解练习
1.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是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机勃勃的葛藤花卉。
问:花架和葛藤各指什么?
2.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3.在人生的海滩下,晶莹璀璨的贝壳散布在我们的四周。然而,当我们被那惟一的、悬宁的目标所眩惑时,我们将如那孩子一样,无视于海滩上闪亮如繁星的贝壳,也失去了捡贝壳过程中的乐趣。
(展现在人生旅途的目标实实在在、丰富多彩)
四.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读一则寓言写读后感
读《伊索寓言》板书
缘起:感想——喜欢读寓言
新解:寓言原义与新义 讽刺 头脑要复杂、清醒
结论:小孩子不该读寓言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教后小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寓言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教后小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寓言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第八单元作业设计总目标1、正确书写本单元2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学会积累,积累寓言故事,积累科学常识小故事。3、掌握8个取自古代寓言的成语。4、背诵《明日歌》,知道要珍惜眼前的时间。5、通过诵读《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和《剪枝的学问》,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和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以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第24课《寓言两则》作业设计目标1、正确书写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学会积累寓言故事,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3、通过诵读《寓言两则》,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除了“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外,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是出自寓言故事的,写一写。 帮助学生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建议第一课时使用)☆☆☆课文直通车。1、《揠苗助长》的农夫错就错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傻就傻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它们: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写下你曾经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 其中你最喜欢读 ,因为这则寓言 学会积累寓言故事。(建议第二课时使用)☆☆☆☆第25课《争论的故事》作业设计目标1、正确书写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通过诵读《争论的故事》,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点将台(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填空)1、从 丛草( ) ( )前 ( )林 ( )此2、礼 理( )貌 道( ) ( )睬 ( )由3、到 道( )来 味( ) ( )处 知( )4、座 坐( )位 ( )车 ( )下 宝(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同音字。(建议第一课时使用)☆☆☆根据意思,写出词语。1、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 )2、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争个不停。 ( )4、一件事情顾全两方面,使用两方面都很好。( )5、一点影子、一点足迹也没有,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知去向。 (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建议第二课时使用)☆☆☆课文直通车。1、兄弟俩为了怎么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哥哥以为 ,弟弟却以为 ,老人说 。2、故事中的兄弟俩,现在多么后悔啊!如果你现在遇到了故事中的兄弟俩,你想告诉他们一个什么道理? 创造语境,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窟窿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c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d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1、指导造句:从此-------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寓言两则之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大黑板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查字典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②自由读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那些寓言故事,从中又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生:《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生:《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生:《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生:《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则寓言《纪昌学射》。(板书课题,生齐读:纪昌学射。)
师:从课题中,同学们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生:纪昌是一个人,我想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纪昌学射,学习射什么?
生:纪昌向谁学?老师怎么教的,他又是怎么学的?
生:纪昌学习的结果怎样?
师: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师: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读的时候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生:(默读全文)
师:(出示“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虱子”),谁想读一下这些词?
生:(读)
师:你读得很小心,都读对了,非常了不起!请你领着大家读一遍。
(这个学生领读,声音洪亮,其他同学齐读)
师:读完全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纪昌想学习射箭,向射箭能手飞卫学习。
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生:(读第一自然段)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师:飞卫和纪昌是什么关系?
生:飞 卫是老师,纪昌是徒弟。
(师板书: 师 徒 )
飞卫 纪昌
师:谁愿意再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
生:(读)
(师板书:射箭能手 想学)
师:同学们知道射箭是怎么回事吗?
生:要有弓、有箭,挽弓搭箭就可以射了,我小时候就用玩具弓和箭射过草把子。(非常自豪的神情)
生: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手下的将军人比赛射箭,他们边骑着马向前冲,边挽弓搭箭射向靶子。好几位将军都射中了靶心。
师:你们觉得射箭怎样才能射中靶心呢?
生:要用力。
生:要看准靶心。
生:箭要指向靶心。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
生: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
师:你是在哪里发现的?
生:(读文)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师板书:练眼力 1)盯)
生: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师:在哪里看到的?
生:(读文)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你再来见我吧!”。(师板书:2)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东西)
生: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纪昌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师:你是在哪里发现的?
生:(读文)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头……怎样放箭。
(师板书:教开弓放箭)
师:(出示课文中所有飞卫的话,指导学生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纪昌又是怎么学得呢?
生:一一照做。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文)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师板书:就)
生:(读文)妻子织布的时候,他……也不会眨一下。(师板书:两年)
生:(读文)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师板书:又)
生:(读文)他用一根长头发……像车轮一样
师:请你再把刚才读得文字读一遍。其他同学边看插图,边认真听。
生(读)
师:据说纪昌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师板书:三年)
师:(指导学生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指导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师:飞卫和纪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飞卫是个好老师,纪昌是个好学生。
生:飞卫堪称名师,纪昌非常好学。
生:飞卫对乖要求严格,纪昌很虚心,很认真。
生:飞卫教导有方,纪昌学射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
师:纪昌学射的结果怎样?
生: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师板书:后来 射箭能手)
师:哪位同学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生: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
生: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射箭会百发百中吗?
生: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是跟一个普通射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生:……
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他们梳理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用简单的文字明示于黑板上,以确定教学重点。其余一些问题相机处理。)黑板上这些最重要的问题,谁能解决?
生:我!(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
师:你想解决哪个问题,就解决哪个!
生:我知道纪昌跟普通射手学射的结果。他很难成为射箭能手。老师很普通,所教学生很难有高超的本领。
生:名师出高徒,高水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徒弟。
师:不错!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在问题处打上对勾)
生:我知道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射箭的结果。不先练眼力,就不可能做到百发百中。
生:要是射箭三箭,中了三箭,那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师:这个问题又被解决了。(在问题处打上对勾)
生:我知道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因为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
生: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把箭射好。
师:(在问题处打上对勾)同学们,你们不但提出了问题,又合作解决了这些问题,了不起!学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生:要想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要虚心、认真。
生:要有决心、有毅力、有恒心。
生:还要有好老师的指导。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出示需会写的四个生字:昌、妻、刺、绑)请大家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生:“昌”由两个“曰”组成,上小下大。
师:这个说法不错!
生:“妻”上半部分一笔一笔来记,下半部分为“女”。
生:“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
师:你真细心。
生:“刺”左半部分为一横,一个红领巾的“巾”,一撇,一点,右边为立刀。
生:左半部分不是“束”。
师:提醒得好!
生:“绑”,左为“纟”,右为“邦”。
师:可以这样 记。
师:《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找来这本书读一读。课文学完了,同学们可以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好不好?
生:好!(齐)
姓名:张向军单位:献县乐寿镇北紫塔中心校
联系电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丢
不补赶快堵
又少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 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非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分析教材]
《守株待兔》是人教版第四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通过讲一个种田人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捡了一只野兔而盼望天天捡野兔的事,揭示了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道理。寓言故事简短易读,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分析学生]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说话训练是低段教学的重点,看图讲故事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是我班学生另一显著特点。他们虽然聪明活泼,却缺乏认真细致,读起书来往往留于形式,没有深入到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简短,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词汇丰富,理解课文内容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意会。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特色]
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借教材的"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往上攀登。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看看这则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生字情况:(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的字音其他学生小声跟读。(2)小老师带读。(3)齐读生字词。
3、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很好。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师出示课文插图)
4、学生看图练讲故事。(看图讲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练讲故事,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自己的整理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指名讲故事。
6、谁能用一句话把故事的内容概括出来?(让学生通过读书用一句话把故事讲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7、课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守株待兔”的意思?(回归文本,细细感悟。)
(三)细读感悟,体会情感。
1、种田人为什么要守在树桩旁等兔子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忽然”这个词用在这里说明了什么?(谁也想不到,说明这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
3、“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词?(是跑的意思,可以换“跑”。)在什么情况下,兔子是“窜”而不是“跑”?(在猎人或野兽追捕的时候)这时候,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应该读出紧张、害怕的语气。)
4、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心情怎样?哪个词告诉了我们?(乐滋滋)请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动作来配合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表演中自悟寓意。)
5、用幻灯片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1)“整天”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
(2)想象说话:别人 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还在等……(这是一项思维训练题,也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习题。从中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种田人死守在树桩旁等待野兔的心理,也进一步了解种田人做法的愚蠢。)
6、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结果怎样了?此时,你想对种田人说些什么?
7、师生合作朗读,好好吸取种田人的教训。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可千万别学种田人,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幸运,就一直等着好运啥事也不干,而要努力地做事情。这是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所明白的一个道理,你们还想再读读别的寓言吗?
2、读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
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说说怎样学习寓言故事。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齐宣王 编排 蒙混过关
(2)理解词语:
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 竽,一种乐器;充数,凑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作好的;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装腔作势:腔,腔调;势,姿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待遇:本课指报酬。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寓意。
1、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队里,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
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文,针对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么滥竽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3、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解决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引导学生理解“鼓着腮帮”“ 捂着竽眼儿”“ 装腔作势”,然后指导朗读并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3)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结合上文的讲排场来理解。)
4) 后来,齐宣王死了……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解决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说一说。
(4)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其他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也希望同学们要有真才实学,因为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不要做第二个“南郭先生”。
2、假如,同学们现在碰到了南郭先生,你会怎样对他说呢?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却有些让人担心,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现在的说法是“下岗”,下岗后的南郭先生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帮他出出主意吧!题目:南郭先生下岗以后 (也可以自拟题目)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滥 竽 充 数
宣王 —— 三百人 —— 混
湣王 —— 一一听之 —— 逃
虚伪必定原形毕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板书;邯郸学步)
2、谁知道成语“邯郸学步”的意思?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自己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幽雅 彻底 机械 姿势 顽固
(提醒学生注意:“械”字不要读成“ji蔓彻”字不要读成“qiè”)
(2)主要内容:燕国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最后新的走法没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提出来。
2、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燕国人为什么要到邯郸去学步?
(2)这个燕国人是怎样学步的?
(3)这个燕国人到邯郸去学步的结果怎样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3、讨论问题,理解课文(教学方法步骤同第一则寓意言)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燕国人学习走路的样子,揭露这个燕国人虚伪的心理和他自食其果的下场)
(1)分组学习,研究讨论课文相关内容。
(2)全班交流,透彻理解课文。
(3)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板书:盲目跟随别人 终将自食其果)
四、拓展延伸
1、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演完后,模仿记者采访:“燕国人”。
2、请你展开想象,学走路的燕国人爬回去后,人们会怎样议论他呢?就请你续写这个小故事吧!
五、布置作业
1、结合《邯郸学步》的故事情节,编写课本剧。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邯郸学步
一进城 学
过了几天 不进步
一段时间 不会走
盲目跟随别人 终将自食其果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寓言两则》教案(优选1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寓言两则》教案(优选18篇),《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优选19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优选20篇),《山寨》教案(优选19篇),《山寨》教学设计(优选18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