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17篇)

作者:admin2023-03-20 19:27:02

  导读:《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17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17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17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2

  一、整体感知

  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从《老山界》等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二、分析揣摩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四、读写结合

  1、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2、画一幅画:擅长丹青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试着为《长征》配画插图

  五、延伸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欢唱歌的你可以学唱歌曲《长征》,进一步激发对红军的敬仰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一本书:你想对长征有更多地了解吗?你不妨读一些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如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对毛泽东诗词特别感兴趣,你就读一读《毛泽东诗歌鉴赏》或《毛泽东和诗》。

  3、办一份报:和你的同学合作,办一期“长征专刊”或“毛泽东诗词鉴赏专刊”。

  参考答案:

  一、1略2(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wēiyípángbóyámín(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3

  一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4)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一七律长征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词语注音,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山(mín )

  2、尝试朗读课文,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于1934年10月进行长征。12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期间克服了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在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闲:平常,寻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⑴做探究练习二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与上一句暖相对照,写出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⑵做探究练习二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⑶探究练习二⑶。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一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正确处理虚实和抒情的关系,情景交融,除首联直接抒情外,其余几联都是景中寄情)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请同学试着举例分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只等闲

  万水千山五岭腾

  乌蒙走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雪山喜

  大无畏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6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二、给加粗的字注音

  三、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奔腾急, 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

  1.给加粗字注音。

  下鞍( )巨澜( )酣( )锷( )堕( )拄( )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

  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服了高山险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中,毛主席用坚强的山来比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工农红军。

  4.《十六字令》三首的写作时间题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简要说说这一段时间红军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清平乐 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3.对这首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是展现长征前夕情况的一篇革命史诗。

  b.“踏遍青山”客观地写出了当时革命战争的特点——“作战线的不固定”和“战争的流动性”。

  c.毛泽东与一些同志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察看长征路线,回来后在文武坝写下了这首词。

  d.这首词是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二篇,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表达了长途大进军、夺取革命胜利的雄心壮志。

  【参考答案】

  一、1.逶迤 2.磅礴

  二、lǐng līn mín méng jǐn héng hèng

  三、略

  四、蜿蜒曲折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庞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小小的泥丸在流动。

  五、1.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5.c 6.略

  六、1.ān lán hān è duò zhǔ 2.c 3.d 4.略

  七、1.颠连: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东海 南粤:广东一带 欲晓:快要天亮2.b 3.d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中间四句的意思,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

  (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

  刚才我们跟随主席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现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

  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

  2.好,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3.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七律诗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指生再读,请举手同学一起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过渡:老师发现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按照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认真真地把诗读一读,并根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 谁来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你们都读懂什么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自由汇报读诗后新的见解,新的体会或新的疑问。

  (1)学生自由汇报对词句的理解,学生相机到板前板画逶迤,师相机板画磅礴。

  (2)学生提出质疑:第3、4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不矛盾吗?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看黑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究竟矛不矛盾?

  学生自由汇报,从而发现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方法,也可能带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师相机板画“细浪”和“泥丸”。)

  指导朗读: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了高大雄伟的乌蒙,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谁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学生可能体会出巧渡金沙江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暖字含有暖洋洋的胜利的喜悦心情,还可能发现寒和暖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它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快查字典,看看他有几个解释?

  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字仅仅是字典上说的意思吗?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结合画面来体会这个寒字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们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放录像,师描述: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学生用心体会:令人心惊胆寒,作为悼念死难烈士的难过心理;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体会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师指导感情朗读:一个“寒”字蕴含着多少种感情呀!我们不仅要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且要深刻的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那快把你的体会化作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师:长征途中仅有像巧夺金沙江那样的智取,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恶战吗?(不是)那你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汇报:从“五岭逶迤”看出来

  从“乌蒙磅礴”看出来

  师:对了,就像这样来用心体会,看看你还能有哪些新的见解。

  从“千里雪”看出来,师:是啊,翻越雪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相机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生相机补充《丰碑》,师:是啊,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

  师: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那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就遇到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困难吗?谁能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

  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怎么可能一一写下,所以用了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找一找,是哪个词?(万水千山)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高度概括。

  诗中哪个字更能突出远征的艰难呢?(板:寒)

  (4)生提出疑问,长征很难,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喜悦,尤其是“只等闲”,就感觉不出长征有多难了?

  师:从哪些诗句能体会出“只等闲”?

  生:从“腾细浪”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走泥丸”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更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尽开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出了“只等闲”,那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板: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播放(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录像

  师:录像看完了,那快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师:通过我们刚才深入的理解和感情的朗读,此刻你们对长征有没有新的感受呢?(相机板:乐)是呀,长征不仅有苦,还有乐,这正是红军战士乐观

  引导:作者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2个字(不怕),不怕不仅是总括句的句眼,更是全诗的诗眼,那红军不怕什么?(板:远征难)老师在备课时找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并制成了课件,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演示并描述: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等等,连续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 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作者仅用远征两个字就概括了红军1年的行程,可见用词何等的精炼!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1、感情朗读: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尝试背诵:老师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有读,还有表情,甚至有的孩子都在悄悄地背诵了谁敢接受挑战,给大家背诵一下。

  学生试背

  3、课外延伸: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细心的孩子会发现,本单元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4篇文章,相信你们在认真学习之后会从不同的侧面,对主席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分别是《念奴桥.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他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4、小结升华: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其他两首,进一步感受毛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毛主席的诗词还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资料,有时间我们召开一次毛主席诗词欣赏会。最后老师愿智慧和乐观永远伴随着你们,愿这种长征精神永驻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9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划分下句的朗读停顿。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2.颔联两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阅读本诗回答:红军为什么能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4.选择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谈谈你的理由。以下两首一为五律,一为七绝,供同学们阅读品味。(一)(甘肃中考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c.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加强朗读训练,掌握诗歌节奏,学会正确停顿。)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睛。(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史实描述结合自己体会来谈。流传千古的名句,牢记在心,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诗的意思及情感加上合理的意译即可)(二)(黄冈中考题)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________、__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2.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3.因为红军有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4.此题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一)1. b 2. c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二)1.断、开、流、回 2.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0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理清本诗结构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4)师生互动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1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要点

  1、基础知识

  逶迤(wēi yí):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ó):气势雄伟的样子。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

  三军:古代指上军、中军、下军三路军队。本诗中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开颜:颜,脸;脸上的表情。开颜,欢悦的意思。

  2、诗文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3、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哪几幅?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4、本诗的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

  三、研究性学习

  阅读《毛泽东诗词选》,了解毛主席诗词的艺术特色。 中 考 解 析

  (2001,新疆乌鲁木齐)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玷污(diàn) 踱步(duó) 提防(tí) 瞥见(piē)

  b. 松柏(bó) 缄默(jiān) 脑畔(pàn)摘取(zhāi)

  c. 即使(jí) 魁梧(kuí) 庇护(bì) 造诣(yì)

  d. 诘责(jié) 干涸(hé) 旌旗(jīng) 粗犷(kuáng)

  【考点】:对多音字、形似字读音的辨识

  【分析】:答案为 c项。a项中“提防”的“提”,b项中“松柏”的“柏”,都为多音字,应分别读作“dī”“bǎi”;d项中“粗犷”的“犷”是和“狂”形似的字,应读作“guǎng”。

  (2002,北京市东城区)在横线处按指定音节填字组词。

  生活(jié)____________据 不(chuò)___________劳作

  不屑置(biàn)__________ 保持(jiān)___________默

  【考点】:正确书写汉字

  【分析】: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组词是传统而有效的考查题型,同学们平时学习时应重视对字词的练习,把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记忆,以积累词语。答案为:生活拮据、不辍劳作、不屑置辩、保持缄默。

  (2001,江苏省淮安市)标点使用有错误的是( )

  a.今年4月7日,中外联合科考队开始对“天坑博物馆”——广西乐业天坑群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b.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c.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d.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分析】:答案为c项。c句中“开荒”与“种庄稼”“种蔬菜”是并列关系,“纺羊毛”与“纺棉花” 是并列关系,中间都应该用逗号。“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与“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是并列关系,中间应该用分号。

  (20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用在句中形容卢沟桥桥面柱头上的石刻狮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样。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荒凉、冷落。

  用在句中描写了远处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反映出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状况。

  c.我欢悦,是因那时我已粗识文字,知道爱读书,接触了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充盈:充满。

  用在句中写出了“我”经过读书之后,知识日渐增长的喜悦心情。

  d.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绘出了彩霞色彩斑斓,绚丽耀眼的特点。

  【考点】: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分析】:答案为d项。d项对“金碧辉煌”的作用分析有误,“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金碧辉煌”描绘的对象不是“彩霞”,而是“丝绣和头饰”。

  (2001,北京市海淀区)对二重复句层次划分及分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倘若李健能够成功地横渡这个海峡,②就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③也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a ① / ② // ③ b ① // ② / ③

  假设并列 假设 递进

  c ①// ② / ③ d ① / ② // ③

  假设 并列 假设 递进

  【考点】:辨析复句

  【分析】:答案为a项。 分析二重复句,既要理清层次,又要把握准各分句间的关系。分析时要有正确的步骤,即从大的关系分析起,再分析内部的关系。①与②③分句之间是第一层,根据关联词语“倘若……就……”可知是假设关系,②③两个分句都是在第①分句假设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②、③分句间是第二层,根据语义理解是并列关系。

  课 外 拓 展

  1.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除陕甘苏区红军外,其他主要苏区的红军,也退出原来的苏区进行长征。第六军团1934年8月从湘赣苏区西征,10月到达贵州印江木黄地区同第三军会师。会师后,第三军恢复第二军团番号。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l0月离开中央苏区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这时,国民党军重兵正向湘西集中,中央红军如仍往湘西会合第二、六军团,就有覆灭的危险。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1935年1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指挥下,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随后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月,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中旬,在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尔后,共同北上,翻越雪山,通过草地,8月到达阿坝等地区。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坚持退却逃跑路线,进行分裂活动,擅自率领第四方面军和第一方面军的第五、三十二军南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严肃的斗争,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率部继续北上,攻占腊子口,突破渭水、西(安)兰(州)大道等封锁线,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吴旗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之后,在甘泉地区同第十五军团会合。第四方面军等部南下后,经半年苦战,被迫于1936年4月退至西康甘孜(今属四川)地区。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苏区长征,转战湘黔滇三省,于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接着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第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第二、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组成第二方面军。7月初,第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一个新局面。 (《辞海》“长征”条目)

  2.《七律 长征》诗和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

  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按: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总结的,是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一诗。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如果把这首诗换成更通俗的形式,那就是: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gu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这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和《长征》诗,真是异曲而同工!

  (路则逢、田翠云等编著《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第236—23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二版)

  3。怎样认识毛泽东这位领袖诗人

  柳亚子先生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一词中曾这样高度评价与赞扬毛泽东的诗词: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他认为毛泽东才华横溢,是古代任何词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苏东坡的词虽然气魄豪迈,但还是不如毛泽东。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只会在词中发发牢骚。至于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他仅会雕饰一下词句而已,就更不值一提了。只有毛泽东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词人。应该说,评价还是很有见地的。当然,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他们的遭遇是一个时代悲剧。他们个人无力与一个朝廷政府相抗衡。他们报国无门,心中委屈,在词中舒舒自己的胸中郁气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曾出现两次高峰,一次是长征前后,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无一不是党的危险和艰难时期。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他写出的诗词都是激荡人心的,催人奋进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这正是毛泽东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诗词的魅力之所在。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这是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共同评价。那么,毛泽东为什么有在诗词中显示如此巨大的豪气和魄力?对此姚雪垠曾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他身上的这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几个‘伟大’作为条件,他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革命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加上他对诗词艺术有深厚修养兼有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词。”确实,毛泽东的诗词不同于任何文人笔下的作品,也不隶属于文坛上哪一个流派。它是一个领袖人物在革命过程中的抒情言志,是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把豪放派的词加以发扬光大的结晶。应该说,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伟大的诗词大家,可算是千古绝唱第一人。

  (路则逢、田翠云等编著《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第16—17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2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0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交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板书:七律·长征)

  2.齐读课题。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

  【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

  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 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指名读。

  读七律有一个小窍门,它的二、四、六、八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叫韵脚。读的时候把韵脚拉长一些会更好听。教师带学生读。

  (2)圈出不明白的词语,师生交流,疏通诗意。

  (3)找出中心句。

  师:它总领全诗,下面三句都是围绕它来写的。

  【设计意图:音乐、背景、范读营造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那一段峥嵘岁月,让他们对全诗有了一个整体的感受。学生读诗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韵脚”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的读有了一定的滋味。】四、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读——(学生读)。在你的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呀?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艰难困苦怎能一一记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们能找到吗?(学生默读用横线勾画,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2.先看五岭和乌蒙,诗的第二句是颔联,这样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想要翻越该有多难)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的眼中,逶迤的五岭成了——(板画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 (板画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们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练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就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高年段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义、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里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是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即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这样有感情地读自然水到渠成。】

  3.第三句是诗的颈联,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暖”:了解云南五月的天气,读出温度给予的“暖”意。

  (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请学生谈感受,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他仿佛看见:

  我们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学生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寒”:(出示泸定桥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注意往“寒”上引导)

  想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敌人妄想依靠天险让红军队伍成为第二支太平军。(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看了这段录像,你想到哪些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前赴后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学生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女生分读。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呀!可在红军的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中,这正是——学生看情景图在音乐声中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境、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境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情感,读的效果一次比一次明显,人文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

  4.第四句是尾联,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要想翻越它,难度远远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配乐,出示雪山背景和写话训练) 山陡路滑,红军战士踩着冰面艰难前行,有的滑倒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面对如此情景,你想说什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4

  一、 整体感知

  1、 徜徉历史,了解背景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从《老山界》等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2、 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二、 分析揣摩

  1、 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 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 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 的豪迈情怀。

  2、 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 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 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 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四、 读写结合

  1、 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2、画一幅画:擅长丹青的你可以一显身手,试着为《长征》配画插图

  五、 延伸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欢唱歌的你可以学唱歌曲《长征》,进一步激发对红军的敬仰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一本书:你想对长征有更多地了解吗?你不妨读一些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如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索尔兹伯里《长征 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对毛泽东诗词特别感兴趣,你就读一读《毛泽东诗歌鉴赏》或《毛泽东和诗》。

  3、办一份报:和你的同学合作,办一期“长征专刊”或“毛泽东诗词鉴赏专刊”。

  参考答案:

  一、1略 2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wēiyí pángbó yá mín (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5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说课人:阳淼(语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 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 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 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www.zwlu.com):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习情况:(5分钟)

  1. 生字生词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 (4分钟)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 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0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六、课后作业:

  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段文字,在班内进行交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6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

  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

  1、 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作文录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3、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艰难来突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每一联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我同时也会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3、视频观赏,升华感情。

  现代的孩子多数都生活无忧,根本就不可能去体现长征时的艰辛,所以我以视频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特别是“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如果直接说过这铁索有多艰巨,学生们也是只能从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红军过这短短的铁索却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时,肯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4、 感情回归,完整体会。

  这古诗我都是采用一联一联的去体会,因此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体会整首诗的思想。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分开朗诵时还可以,但一旦整体去朗诵时就又会变得乱且没感情,因此必须一边读一边重点提示,这样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现出来。

  (三)作业强化,课外延伸。

  学生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毛泽东的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希望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毛泽东的诗词。对此我安排了抄录毛泽东的诗词的题目,假如学生对此有困难的话,老师可以适当指点和提示。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能力目标: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通过对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品读,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知道文章写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感悟毛泽东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

  3、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毛泽东——一代伟人的诗词风采、革命情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品读,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学习诗词的方法,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以读代讲、品读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课时划分:

  一课时

  课前铺垫

  学生背诵课余积累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

  【设计意图:本学期,学生已经背诵了多首诗词,其中也包括毛泽东的几首,学生在诵读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语文课堂积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对诗词的作者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学时,以此为铺垫,既营造了浓浓的诗词学习的氛围,又为解读作者、学习诗词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

  学

  流

  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合

  资料

  知诗人

  解诗题

  引: 同学们,我们已经背诵了毛泽东主席的许多诗词,结合资料谈一谈,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引出《七律·长征》,板书(故意将“长”字写得又大又长),观察师写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结合你查到的资料谈一谈老师为什么要将“长”字写得又大又长?

  出示长征路线图,引着学生走长征。

  *结合资料谈自己所了解的毛泽东。

  *学生观察:“长”字写得又大又长。

  *长征的征程很长,所走的时间也很长。

  根据路线图,重走长征路,交流相关背景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诗人及“长征”相关背景资料的交流,让学生在感性上对“长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为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做好铺垫。】

  以

  读

  代

  讲

  三

  读

  七

  律

  诗

  一读:读准、读通。

  自由朗读《七律·长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件出示注音诗,给本课要求认读的词语注上拼音)。若还有不认识的字词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检查学生读诗情况。

  一首诗读准、读通了还不够,还应该读出什么?

  二读:读出诗韵

  请学生用“∥”画出诗的节奏,并标出诗的韵脚“an”。

  请同学按照画好的节奏出声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味。

  三读:品悟诗情。

  (即读懂字词——读出画面,读懂内容,悟出情感)

  请学生默读《七律·长征》,画出你认为值得细细品读的字词;

  谈一谈你从这些字词中读懂了什么;

  放手学生结合所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自己从这个重点字词中所读懂的内容,所看到的场面,所体会到的情感。

  注意体现学生间交流过程的多样性,让学生自己评价,自行补充。

  必要的时候教师做引导和补充。

  小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们不怕( ),不怕( ),也不怕( ),还不怕( )……所有这些,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都是( ),在毛主席的诗词里就是(“ ”)。

  给学生的叙述配上枪弹声、风声、河水的哗哗声等。

  *学生自读《七律·长征》,直到读准、读通为止。

  *指名读

  相互评价、正音

  集体读

  *学生结合学诗的经验总结:

  读出诗的韵味;

  读出诗句的含义;

  读出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画节奏、标韵脚、

  读中感受韵味。

  *学生默读《七律·长征》,思考,画出自己认为值得细细品读的字词;

  *在自己画出的重点字词旁边作简单的批注;

  *交流自己喜欢的字词,读懂的诗句,看到的画面,及从中所体会的到的情感。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师生交流

  与资料、课件的交流

  学生结合教师配出的音乐展开想象,叙述、填空,感受红军长征中不仅要面对自然的威胁,还要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等一系列的人为灾难,从而感受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以品读重点字词为突破口,潜心读诗,通过自由朗读、默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画重点字词、写批注,突破重、难点。结合红军长征的背景进行理解,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中读懂诗句、读出画面、悟出诗情,感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小结部分画龙点睛,成功点题】

  情

  感

  升

  华

  激

  情

  诵

  读

  1、再读《七律·长征》,读出红军的不怕艰难,读出红军的积极乐观,读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教师配乐引读: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

  2、在这样的激情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又仿佛听

  到了一阵阵怎样的声音?

  3、带着你此时此刻的所有感情,跟着音乐画面,或朗诵《七律·长征》,或跟唱。

  4、出示毛泽东话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学生根据根据自己的体验,再读《七律·长征》

  *跟教师配乐读,读出红军的不怕艰难,读出红军的积极乐观,读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学生自由交流:

  此时此刻,我的眼里仿佛看到了( )、( )、( )的场面,又仿佛听到了( )、( )、( )的声音,我深刻地感受到了( )。

  学生跟随画面,或朗诵,或跟唱。

  *你是如何理解的?

  *你认为长征还像什么?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内心感受达成共鸣,这里通过教师的激情引读,通过一个个场面的想象,通过影像资源去感染、带动学生,真正感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小结部分的练笔,强化了单元训练要点,一个个生动的场面浮现在诵读者的眼前,水到渠成,自然生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结

  方法

  拓展

  阅读

  1、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抓住重点字词,品读感悟,读懂诗句、读出画面、悟出诗情、读出感受。

  2、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毛泽东主席的另一首七律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

  自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设计意图:掌握学习方法,积累诗词,提高认识学生自主学习、解读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去,体现大语文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17篇)《少年王冕》教学设计(优选14篇)《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优选15篇)装满昆虫的衣袋(优选16篇)《嫦娥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优选14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