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江南春》课堂实录(优选17篇)

作者:admin2023-03-14 08:54:02

  导读:《江南春》课堂实录(优选17篇)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 一 同学们好! 老师好! 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我指着板书期待着。 我依次请了高莹、蒋诚读了以下,然后请...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江南春》课堂实录(优选17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江南春》课堂实录(优选17篇)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

  一

  同学们好!

  老师好!

  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我指着板书期待着。

  我依次请了高莹、蒋诚读了以下,然后请同学们齐读。

  接着我问: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江南。”徐凯的插嘴让大家一笑。我又指了另一个同学来回答。

  “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我以强调的方式肯定了他。于是又请。

  “我想到了江南的美景。”一个女生说道。

  “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成成说。

  我期待。

  “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蒋诚:江南的小菜。

  蒋雨雯:忆江南。

  我请他们背,结果大家结结巴巴的。这时,蒋雨雯说音乐书上有的,这样学生很快将注意力放在了音乐书上,有手快了已经拿出书来在找了,李淑华首先举起手,我请她读了一遍。此时大家都已经找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我给起了个头,大家读了起来。结果同学们将最后的“能不忆江南”的“忆江南”又读了两遍,他们当做在唱歌了。我稍作提醒,就转入“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同样也是唐代的诗人——(生说杜牧)他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给读正确读流利了。

  生开始读。

  ■二

  一分钟后,我指挥,生停读。

  第一个起来读的是蒋昀廷,她读得好,大家鼓掌了。但是细细一听,发现她将烟雨的烟读成了“音”。我没有及时指出来,是因为自己不够用心。接着是徐凯读,他将郭读错了,我请大家读一遍,并指出这是《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姓——郭的,叫——郭靖!这个名字里是指姓,在诗句里面是什么意思呢?山郭的郭就不是姓了。

  “是靠山的城墙。”副班长说。

  “这里,山是靠山的意思,郭是城墙的意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靠山的城墙。”我作了一个简单的明示!

  接着我和大家一起念了两遍这个生字。下面我又请黄达愿来读,其实我实在检查他的学习。果然读得不准确,也不流利。掌声,这掌声是一种鼓励,也是同学们的一种友好的习惯。我请他再读一遍,并帮助他,然后又请了两位后进生读。

  我指着“旗”问孩子知道怎么读吗?他们当然能读。

  我突然叫起来一个同学,问他知道我叫他们干什么吗?

  他说不知道。

  不知道,依然举手,说明你很自信,是吗?

  那家伙点点头,要知道他平时极少举手的。

  你怎么把这个字给记住?

  把日期的期右边的月改成左边的方。

  有学生说错。

  达愿指着窗外的旗杆上的国旗说,看看那个就知道了。

  马上有人反对:看那个只能知道旗帜的样子,又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写这个字?

  又一人方法不对。

  接着又一高人出现:旗帜是方方正正的,所以用方字旁……

  我这时总结:其实这个字分三部分来记忆,第一部分是方字旁,第二部分是撇横,第三部分是其。我们来看,方这个偏旁表示——意思,那么其表示的是——读音。是的,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大家在记忆一下。

  现在跟着我来写写看。

  ■三

  我看读准已经可以了,于是转向理解诗歌的意思:咱们听好,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是很丰富的,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

  四分钟后,我说: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徐凯: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有人有意见: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他显然是读课外资料中的解释。

  “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我在启示点什么。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是这么多,是虚张。比如过江千尺浪,千尺其实没有千尺。

  师:虚张?虚张声势?

  生: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过江千尺浪”这里的数字是夸张,在今天学的这首诗里不是实际的数字,但没有夸张。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一生低声说:一个朝代。

  我请他再高声说,并进一步指出:南朝是一个朝代。

  我追问是什么朝代,他当然答不上来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我出示了一段资料:

  [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我示意继续说自己理解的。

  陈晓晓: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

  生说不上来,我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江南他们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师:解释哪个?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城什么地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王成成说烟雨中的意思是没有了,可是我看到过两种解释。

  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

  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

  说法不一,我说: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2

  一

  我站在讲台中间让同学们上课(多媒体操作台在教室的一边),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然后,看出示的第一张幻灯片,这是发现一个问题,马玲老师制作的第一张幻灯片可能只是个封面,只是一幅画,写着“江南春”,没有作者。我一愣,马上说,这就是一幅江南春景图,大家看看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学生们一件件的说,有两个同学还因为看不清里面的是鸭子还是鹅,而争执起来。我夸同学们真是细心。

  赶紧走下讲台,翻到第二张幻灯片。我说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江南春》,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春天的。

  我先让学生齐读了一遍诗歌,然后就找同学背诵,只有几个同学举手,我找了个女同学,她背诵的很流利,赢得了学生的掌声。

  下面是译诗,我问:“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提出 “山郭?”,我解释后,请一位同学翻译,这位同学没有翻译出来,我又问:“谁来帮助他?”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可能是在小学抄参考书抄惯了,孩子们都不会翻译!还好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出示了张幻灯片,请学生读读别人的翻译: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啊。

  读完后,我问:“这个翻译有问题吗?”一个孩子说:“四百八十是个虚数,应该是建了很多寺庙。”我表扬了他预习的认真。

  “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第一句写的是什么?”

  学生答:“景物”,我出示“自然之景”;

  “第二句写的是什么?”“村庄、城郭”,我出示“民居生活”;

  “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学生答“寺庙很多!”

  我这样引导:“从表达方式来说,前两句是描写,后两句是什么?”我范读了后两句,并重读了“多少”。

  学生明白过来了说“抒情!”我出示“借史抒怀”。

  “若从天气阴晴划分?请两句写的是?后两句写的是?”

  “晴天”、“阴天”

  二、

  “唐代有许多诗人写了江南的春天,杜牧这首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呢?咱们来学习这首诗”,我这样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不过觉得这样很别扭!

  “齐读这两句!对这两句有什么看法吗?”

  没有学生回答。

  我出示幻灯片:,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一个学生说不同意!我请他说出原因。

  他说:“这里使用了夸张手法,说明瑛叫的声音大!”

  我哭笑不得,追问:“若江南有很多黄莺这样叫,还不把人吵死,这样的地方不去也罢!”

  孩子们也觉得这样理解不对,都不说话了。

  我问:“若改为十里,十里外的鸟叫声听的到吗?明明,你们家是梁村的,离学校不到十里,你们村的鸟叫声听得到吗?”

  “听不到”学生异口同声。

  所以,这里的“千里”不能当做实实在在的数字去理解,在这里代表的是江南,是说江南处处。那为什么不用“江南莺啼绿映红”呢?这样又说的太明白了,好像不是写诗了。看这两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的写景和“千里莺啼绿映红”有什么不同?

  一个学生说写的景物不同。

  “有相同的景物吗?”我追问道。

  生:都写了红花。

  师:说得好!同样写花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写了三两只,一个写了很多

  师:出示幻灯片,小结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3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41

  《 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

  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

  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

  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

  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 六、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

  莺啼 绿映红(写景)

  村郭 酒旗风

  南朝 寺(抒情)

  楼台 烟雨中

  (忧国忧民)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 余心乐

  傍花随

  转载自湟小教育教学网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4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出示几张镜山广场的春景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猜测一下照片拍摄的季节,并且告知是从哪些细节判断出来的。

  (生:花红柳绿、阳光明媚、柳条发芽等等可以判断出是在春天拍摄的,而且从假山、玻璃尖塔等也可以判断出是县城的镜山广场)

  2、师:镜山是江南的一处风景,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课本上的内容。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

  (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

  评析: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二、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师:请学生回馈,通过阅读了解到了些什么内容?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

  2、师:同学从资料当中知道了很多小知识,这些知识点和本诗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3、生齐读《江南春》。

  评析:《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4、师:老师也来读读,请同学们听听老师读得和你们的有什么区别?

  5、师朗读本诗。

  6、生自由发表看法。

  (生: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断句也有所不同……)

  师生总结:朗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同时还因为平仄的不同要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7、

  8、师带读,并逐字逐句的请同学来尝试读一读,适时鼓励和表扬他们。

  9、熟读后,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三、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1、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

  2、师依次板书学生所列景物。然后要求学生用一两个句子说说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3、师表扬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质疑:"千里"如何能听得见“莺啼”?诗人如何能知道南朝正好有四百八十座寺庙呢?

  4、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师总结这些两次都是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大地上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象。

  5、评析:执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词义。在情境中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如地从不同角度体味“千里”的妙处。教师的知识储备亮相,不是为了显示课堂亮点,而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因此,材料的巧妙组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思辨之余情趣盎然且不留痕。

  6、师:在这样的景象中,你可以听见什么?看见什么?还可以闻到什么?

  (生:莺啼 、寺庙、花香……)

  7、想象画面,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一起来感受江南的美景。再次配乐诵读。

  评析:执教者启发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体会想象,并与诵读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则借助这个过程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意的方法。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让他们在一次次诵读中,自己去感受诗中的优美景色。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5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五、拓展延伸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齐读古诗:

  春日题画

  [宋] 朱熹[清] 袁牧

  胜日寻芳泗水滨,村落晚晴天,

  无边光景一时新。桃花映水鲜。

  等闲识得东风面,牧童何处去?

  万紫千红总是春。牛背一鸥眠。

  六、作业

  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江南春》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 “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 杜牧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四、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生机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楼台 烟雨中 朦胧迷离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7

  一次意犹未尽的校本教研──《江南春》教学随笔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24

  一次意犹未尽的校本教研 ──《江南春》教学随笔

  珠市小学 吴亮

  今年一开春,本着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的校本教研指导思想,我在学校执教了一堂公开课。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课的古诗《江南春》。

  上课前,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关于杜牧其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南朝”、当时“佛寺”的图像、佛寺的特点、晚唐的禁佛运动),让学生一点点走进《江南春》后那深远的历史背景,进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见解与感受。

  上课时,在学生充分了解诗意后,我请学生结合课外所搜集的一些背景资料,充分交流,体会作者杜牧创作诗歌时沉郁顿挫的心情,以及古诗《江南春》背后的沉重的历史沧桑感。通过搜集资料,交流信息,学生纷纷发言:杜牧处于晚唐多事之秋,内忧外患,错综复杂,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而当时的统治者却一心热衷于佛教,到处广建佛寺。由于当时出家当和尚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当时的僧人已经多达两百万人,使国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手中。忧国忧民的杜牧盼望能够恢复大唐初期曾经有过的比较清明的政治,于是借诗歌表面上批评南朝的“古”,实际是讽刺大唐的“今”(当时一个学生还打了一个极幽默的比方)。—由于情感到位,最后,学生纷纷主张,应该用略带沉郁顿挫的语气来朗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读出诗人杜牧的忧国忧民之情。

  评课时,学校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讨方针鼓励教师们展开校本研讨。围绕着古诗教学是否应该深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各位老师的不同观点发生了一次碰撞。一些老师非常欣赏我的这种教法,以为这样做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形成了整堂课的高潮,确是出了“彩”。

  有些持不同意见的同事主张:古诗的学习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江南春》的学习完全没必要那么向历史深入下去。只要让学生了解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就足矣。

  而我则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因此,我觉得完全可以在学生有学习热情与欲望时,在课上增加个交流搜集资料的过程,充分向课外拓展语文课程资源,以体现我们的大语文观念。

  一节普通的校本教研课引发了老师们之间如此激烈的争鸣,各种观点的不断碰撞、交锋。最后,我们的校领导与专家张敏校长没有轻易地下结论,而是鼓励老师把问题带下去深思、探究。

  一次上课、说课、评课就这样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一切面向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将继续研讨,继续校本教研,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在校本教研中提升!

  (南昌市西湖区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8

  第一板块 情境引入

  (师生问好。)

  师:老师在屏幕上打上了几张照片,仔细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这些照片是拍摄在什么季节?不单单要告诉我什么季节,而且要告诉我从什么细小的地方判断出来的。

  生:是春天,因为我是从照片上的花和柳树知道的。

  师:花红柳绿是春天的象征和标志。

  生:我从图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觉得春天一般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判断出这些图片是在春天拍的。

  师:可能春光明媚给你的印象很深,不过老师要告诉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单单是晴朗的。

  生:我从左下角那张图上看出柳条已经发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条才会发芽。

  师:柳树的这个状态说明这是春天。这图上有没有你们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宝。(笔者注:上课学生来自于七宝镇上的一所小学。)

  师:你看出来,很好。七宝是江南古镇,有将近千年的历史。长江以南大片的地区,我们经常用两个字来定义它,叫“江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春天的古诗。请大家小声地快速地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讲义。读上面的诗,读上面的作者介绍,读上面注释,现在开始。

  (学生自由小声读讲义)

  评析:执教者精心采用学生故乡景物创设情境,引导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点,入情入境,且直观,亲切,简洁。

  第二板块 学会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许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知道了一个历史小知识。

  生: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师:这也是一个小知识。读得非常仔细。

  生:我知道了南朝是从公元420年到589年。

  师:这个时间段和这首诗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江南春》)

  评析:很多课堂上习惯利用媒体之形象、集中的特点出示文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统一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江南春》词句浅显,执教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纸媒和注释,让其自读,而不是逐句解释,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背景信息,则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得到自己学习的机会,而不单单成为课堂的配角。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教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说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有时候前面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千”下面是一个横,就声音长一点,“里”下面是一竖就读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得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呵呵,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示范),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能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绿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有没有同学还想试的?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

  (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评析: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执教者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如果前一板块是诗意的情感导入,那么,这里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

  第三板块 辨析词义体会诗境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生:如果没猜错的话,第二句的“村”应该是村庄。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那个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评析: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为最后的照片描述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调。

  师:色彩多么鲜艳。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的鲜花,还有树木。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传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播放幻灯片)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生笑)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段话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我觉得“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黄莺鸟叫谁能听得到,那么远?我们又不是顺风耳(众笑),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离得那么远的桃花还有柳树,谁能看得到啊?

  师:所以说这句话的人说,要怎么改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了,也能听得见。

  师:你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

  生:“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师:对对对,非常好!“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个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占据一千里(众笑)。

  师:你把两句诗里面的数量词合在一起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认为“千里”它其实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而“十里”呢,就非常确切,就觉得这个诗,没有多少意思。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9

  景、情、理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元素,也是打开古典诗词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若能披景入情、缘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先说“景”。

  《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都和春天有关,也都有对于春景的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魅力的春天。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将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景物,对人性的深思冥想。

  于是关注了“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句既有“景”又含“情”。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感叹,就特别引人遐想。有人说,这是诗人对于佛教的讽刺,我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一定非让他们在这里就学会明显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坏诗人带给我们的关于春天的美丽感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最后再说“理”。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点击数:309

  把握新课程,古诗新学法 -----《古诗两首》实录及评析

  执教: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 吕伟忠 213233

  评点: 金坛市教研室 周怡和 21320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是《古诗二首》,这二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如何将这两首古诗连成一个整体对照起来学习?如何在古诗教学中体现新课程对学习方式的要求?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谈“春”,导诗。

  师: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评点: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中架起桥梁,唤起学生对春天的遐想,而且为后的说春、议春、颂春做好了情感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杜牧写的《江南春》;一首是程灏写的《春日偶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说“春”,学诗。

  生:自由轻声读这两首诗。(反复读上几遍后)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自读,老师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诗了,能不能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个个跃跃欲试地。(指3——4名学生)读这两首古诗,教师穿插其中适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这两首古诗,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描绘出了春天怎样的一幅画面?下面分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重点选择一首诗,结合诗的译文进行讨论,然后汇总本小组的建议进行交流。

  评点:新课程要求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研究的价值,要能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这里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考虑,因为文本已提供了古诗的译文,不需要再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另一方面是提出如上问题是因为让学生从诗句和译文的理解中获得对诗的整体感受。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走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

  师:大家学得真投入,而且讨论得也相当激烈,哪一小组先来展示一下本小组合作的成果呢?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江南春》这首诗。我们小组成员认为这首诗围绕春天,写了莺、红花、绿树、村子、城廓、洒旗等景物。我们是结合译文和古诗的描述讨论出来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们小组也是讨论的这首诗,我们认为他们所叙述的景物不全面,还应包括寺庙和楼台。

  生:我们通过预习知道,《江南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你们小组预习的真深入!确实,后两句诗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春日偶成》这一首诗。我们觉得这首诗主要写到了云、风、花、柳、河。我们是通过译文和诗句的描述所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深入。而且结合古诗和译文,描绘出了两首古诗的画面,能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

  评点:新课程提出只要是切合学生实际的,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学习方式都是可取的。教师在这里让学生画一画,不光是将诗句内容的具体化,而且是对诗的情感的积淀,因为学生只有在画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才能创造多彩的画面。

  生:纷纷地开始勾画画面。

  三、议“春”,悟诗。

  师: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说说你为什么描绘这样的一幅画吗?并说说画这幅画时的内心感受。

  生:老师,我们这小组是合作完成的这一幅画,我们画的是《江南春》这首诗的画,翠绿的树叶上莺在鸣叫,绿树映衬着红花,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地流过,不远处的茅亭过的酒旗在风中飘舞。我们画完了这幅画后心情很高兴。

  生: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你看淡淡的云从天空中飘过,一棵棵垂柳长得很茂盛,柳树下是各色各样的花儿。

  生:老师,还有我。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我用不同的色彩描绘了刚才那位同学所叙述的景物,而且我在这些景物中还画了一个人,他就是作者。因为在这大好的春光里缺少了人物,那是一种遗憾。

  ……

  师:同学们画得很细致,说得也很精彩。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那么两位诗人所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他们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测一下吗?(教师适时地介绍一下有关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

  生:我猜测杜牧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很高兴,因为在如此美好的春光下,目睹着如此之多的景物,他的心情怎么不开心呢?

  生:我也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许多寺庙已隐没在茫茫的烟雨,怎能不触动他的伤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相互争辩。

  师:同学们既然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带着自己的意见课后再深入地去体会一下,看看到底谁的理解更有道理。

  评点:猜测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才会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悟才能由表及里。

  师:大家揣摩的很有见地,你们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四、颂“春”,背诗。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描绘我们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散文、对联等)

  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春天的赞美。

  师:《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赞美春天的优美诗篇,让我们一起将它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吧!

  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评点: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从古诗唤起对春天情感的积淀开始,到用古诗升化学生对春天的歌颂,一气呵成。

  总评:新课程的理念下的古诗教学该如何教?近年来,一直是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采用“点—线—面”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古诗教学缺少了学生的积极的参与,缺少了生趣。这节课设计者从学生的学法入手,着力设计各种形式的学习,或小组合作,或想象绘画,或大胆揣摩,调动了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积极性,体验了古诗学习的无究乐趣。此外,设计者始终注重把握住古诗教学的整体性,从谈“春”、说“春”、议“春”到颂“春”各个环节层层深入,互为一体,将两首诗的学习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整体感受。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1

  古诗两首《江南春》反思:

  春的景致直观地带给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样和学生一起品味春色呢?那就把诗意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读诵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江南春》就是将春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诗,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它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虽然我们不能告诉学生这么多,但通过点拨引导现在的学生做个有思想的人。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院。那许多宏伟的楼阁,笼罩在朦胧烟雨中。再让学生找一找江南春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古诗两首《春日偶成》反思: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我教此课,引导学生在大体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像,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领着孩子们走在松软的土地上,感受春光明媚,沐浴在充满暖意的大自然中,来一起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是不过的了。我和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读、背诵,效果非常好。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水村山廓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3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教法学法]

  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赏析《江南春》

  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2•学生阅读《江南舂》,思考:

  [问题一]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诗中描写了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楼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无哏贷美和向往之情)

  (四)作业

  i•抄写五首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诵五首诗

  (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i•揭示标题,划出标题停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将诗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问题二]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教师范读《望岳》

  1•介绍泰山。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舂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

  [问题二]由此首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混气概)

  (四)赏析《观沧海》

  i•教师结合图画讲述:一个人登上一座山石,面对着波涛翻滚的大海和海中树木茂盛的山岛,看着一轮红日仿佛从海面升起。如果此时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战事连连告捷,正挥师北征,他会作何感想呢?

  (2)学生自由发言:具有(心胸开阔、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一统江山、囊括宇宙、称霸天下¨予肯定)。

  2•诵读全诗。

  3•合作探究。

  [问题一]诗中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问题二]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要点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银河代表宇宙,可它们似乎就在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涌出。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像融为一体,绘摹出大海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气魄)

  (五)默诵《登飞来峰》

  [问题一]与《观沧海》相比较,二者在写法、结构上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二]点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六)作业

  背诵五首诗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4

  《江南春》教学反思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听本年级组张莉老师的课后,有了一些对比与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听了张莉老师的课豁然开朗。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江南春》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因为备课时我发现学生已学了杜牧两首诗了),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回答学过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和对诗人杜牧的了解这个地方。)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习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古诗<江南春>的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教古诗,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式”的——关键词的意思一讲,诗意一抄,主题思想一写,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学校组本教研的东风,定下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老师们也诚恳地给我指出了。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对我自己而言,这真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的诗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即使有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节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课,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5

  我们阅读古诗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文字障碍,达成对诗人灵心妙意的理解。古诗在长期接受过程中往往存在被误读的情况。对古诗被误读的典型情况进行辨析,往往能加深我们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明代杨慎对杜牧绝句《江南春》的误读情况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杜牧绝句《江南春》历来传诵,但明代杨慎曾非议过这首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杨慎的这番评论,清代何文焕曾批驳说:“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邪?’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日《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显然,何文焕的看法是对的,而杨慎则系误读,这是著名唐诗研究学者沈祖菜、余恕诚、袁行霈等的一致看法。也是学界的公论。不过,作为诗学大家。杨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明显的误读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诗学问题,上述学者虽各有论述,但都不够全面。兹从以下几个方面更为发明。

  一、没有考虑到诗题的重要性

  若按照严格的标准界定,诗题当指诗人为自己的诗作所拟的题目。从萧统主编的《文选》和逯钦立所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反映的情况看,中国古代诗人自拟诗题的习惯到魏晋时期才形成。经过宋、齐、梁、陈四代的发展,唐代诗人拟题有了很高的技巧。唐代诗题已经可以分为三类:(1)正面题:诗题与诗的内容相一致;(2)反面题:诗题与诗的内容相反;(3)无题。诗题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其中正面诗题的出现是诗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闻一多所言:“有了正面诗题,诗人作诗才成为一种艺术态度。”

  根据创作的一般规律,写诗既可以先成诗句,也可以先有题目。但由于选择正面诗题的诗作在定篇时,作者势必会根据诗题统筹安排诗句,因此古诗的写作自然形成了“尊题”的惯例。这就要求读者在鉴赏时,必须将诗句与诗题合观对读。杜牧《江南春》显然属于正面诗题,因此其第一句所谓的“千里”,是用于描述诗题所包含的“江南”这样一个广袤的地域的,而不仅仅是用于形容自己的视野。杨慎由于忽视了诗题的存在及其功用,而错会了诗人的匠心。这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的:用“千里”一词,极言整个江南。到处是大好春色。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就不切诗题了。

  其实,许多人在阅读古诗时,都有忽略诗题的倾向。有的虽然能够熟记诗句。但对诗题的印象相当模糊。有的虽然能够确切地记住诗题,在理解全诗时则根本不考虑诗题的功用。杨慎误读《江南春》的事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警示:只有充分审题,才有可能正确阅读和理解古诗。

  二、未曾顾及七绝的诗体特征

  作为一种诗体,七言绝句以用最经济的手段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见长,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来表达丰富深刻内容的特征。规定了诗人在写作时必须比写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以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加以表现。《江南春》就符合这一规定:诗句所谓的“千里”是一般的整体印象。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是诗人记忆中个别的片段图景,用于反映“整个江南地区春意盎然”这一典型意义。

  此外,七绝的形式自然地将全诗一分为二:前面两句形成一个意义单元,后面两句形成另一个意义单元。诗人若欲七言绝句意味深长,则前后两个意义单元应形成相反而能相成的关系。就《江南春》的内容而言,其相反相成的关系如余恕诚鉴赏文所言:前两句描写出了江南的晴色,即江南春景中明朗的一面:后两句则勾勒出江南的雨色,即江南春景中暗淡的一面;二者构成层次丰富的江南春景图。就《江南春》所蕴涵的情感而言,其相反相成的关系由“南朝”和“多少”两词提示出来:前两句表达了对自然大化生生不息的欣羡,后两句则由对历史的回顾透露出人文之盛难免衰亡的伤感。这两种情感因素的对比是很鲜明的。若依杨慎的观点将第一句中的“千里”改为“十里”。那么由于十里之地容不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诗意相互扦格,其在语义上形成张力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中国古诗体式丰富,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的功能各自不同,绝句、律诗、歌行与乐府的规格也迥然相异,这是诗歌发展自然形成的经验。我们若想判断一首诗在艺术方面的得失,审体即站在诗体的高度审视字、词、句的合宜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就有可能像杨慎那样死抠字眼而不着要害。

  三、忽略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古诗通常是不容易被理解的,因为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是微妙的。就像《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的:“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读者若对诗人创作状态作简单化理解,鉴赏结果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江南春》而言,杨慎既然觉得十里之内,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都可以看到,那么他显然认为杜牧是通过定点观察而形成诗句的。实际上。杜牧所闻所见。未必是拘于一隅而得,也有可能是对行吟途中江南景色所作的一种概括。因此。我们可以辩驳杨慎:“非拘一隅观奇景,一路行来都是春。”

  还有其他可能。比如《江南春》所写的景色,也许是杜牧登山瞭望所得。根据经验,登高者视力所及。要远在十里之外;而且在视线模糊处,登高者自然会将视线沿着遥远的天空作无尽的延伸,从而有胸怀千里万里的感觉。正是因为有这种心理惯性做基础,所以杜甫《登高》所谓的“万里悲秋”才不使人觉得突兀,而《江南春》用“千里”一词也就自然可以成立。因此。我们又可以辩驳杨慎:“登高望远宜骋目。千里江南入眼来。”

  退一步说,即使杜牧是拘于一隅定点观察而形成诗句的,也符合创作规律,因为思维从现实时空超脱出来并由联想而生发兴味,正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本质。这一点古代的文艺理论家早已有明确阐述。如钟嵘《诗品》卷一云:“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针对杨慎的不满这样解释“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妙意:耳目所怡悦者。方圆不过十里;而游春之兴致,则遍在千里之江南。兴致既发,则心趣远出耳目所及,而转成千里之妙想,这正是人人心会而诗人能说的佳境。因此,我们也可以辩驳杨慎:“纵拘一隅观奇景,千里视通未足疑。”

  根据一般的文学原理,古诗创作一方面要源于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则要超越生活经验,而后者恰是诗的精华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古诗时,不仅要有根据事实以解释词句的求实态度,更要有超越事实以会通诗心的审美眼光。杨慎在理解《江南春》时,由于片面强调了诗作内容应等同于生活经验。而封闭了自己审美的心灵。

  四、结语

  清代谭献曾在《复堂词话》中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的基本鉴赏原理,这当然也适用于古诗的阅读与理解。但读诗者用心的自由性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即以不对作者的用心产生误解为前提,否则就会像杨慎误读《江南春》那样,将诗人的匠心视为瑕疵,而将自己的误解当成高论。总之。本文通过对杨慎误读《江南春》的原委进行辨析,得出了一条阅读经验:对古诗进行鉴赏与评价,读者用心的发挥应建立在审题、审体、审美的基础上。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6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 莺啼:即莺啼燕语。

  2.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6.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

  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人。

  《江南春》课堂实录 篇17

  佚名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江南春》课堂实录(优选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江南春》课堂实录(优选17篇)《忆江南》教案(优选15篇)四语下《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优选16篇)《中彩那天》教案(优选13篇)《白公鹅》教案设计(优选17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