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优选15篇)

作者:admin2023-03-06 23:19:01

  导读:《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优选15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1 今天是略读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课堂伊始。我就板...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优选15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优选15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1

  今天是略读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课堂伊始。我就板书:筷子。请学生开始写出,筷子的用处,看谁写得多。目的是给学生体验来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纷纷写,我呢环视了一下,你瞧还真多呢。我不出声。三五分钟后,有学生举手了。一口气说了三种:夹菜,烤肉串,烫的时候搅拌。有补充的举手!

  我说。一下子教室里小手如林。你瞧:可以作为种花时测量,可以牵牛花的攀延的,可以是小棒,可以是模型,可以是鸟笼的柱子,可以夹垃圾,可以挂毛巾,可以做衣架,可以测量水的深度,可以松土,可以烧火,可以疏通水管,可以作为倒酒的引导,可以是刮除口香糖渍,可以做妈妈的卷发筒,可以是火炬,可以打毛衣,可以绕毛线,可以开啤酒瓶。。。孩子们真的是绞尽脑汁来思考了,你看思维的触角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如果给他们时间可能还可以想出更多用处。可是时间有限,我采访了几个没有举手的孩子,他们都说,原来他们有很多用途我没想到的,我现在很佩服同学们,以后也要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了。很顺利解决了课题的理解: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自己提出了学习要求:读通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自己想办法;默读思考自学提示上的三个问题。学习就这样自主的开始了。我要做的就是发现不够会的孩子指点一下,然后交流。

  第二环节,体会画师的称赞。我选择了两个孩子扮演大徒弟和二徒弟。其他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画师,你会对他们说什么,用上“虽然......但是......”哈哈,你瞧学生1说,你们俩虽然画了很多骆驼很辛苦,可是你们的骆驼还是可以数尽的,而小徒弟的画上的骆驼是数不尽的所以他胜你们一筹;生2说:虽然你们费尽心思画了很多骆驼,可是你们的画面没有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3说,大徒弟二徒弟,你们瞧小徒弟多有创新精神呀,想别人没想到的,所以目前胜你们一筹,虽然这次比赛你们俩输了,但是我相信下次你们一定会更用心,吃一堑长一智么。好一个画师啊。师:两徒弟,你们听了怎么想?生:我们一定向小徒弟学习,画之前一定要好好构思,画出别人没想到的画。好!三个月后,画师又要考考三个徒弟的长进了,出题:“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十里蛙声出山泉”,这都是别人画过的,不稀奇!现在我们要自己出个题画一画“离离原上草”。徒弟应战么?明天交卷。一节课,孩子们都在想别人没想到的,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也有思维的快乐。

  这应该不算课堂实录,只是我的一课一得而已,所以我在其之上加了引号。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2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 趣。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馈交流

  3、 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 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 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3

  让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三年级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稿

  朱集镇中心小学 刘红敏

  一、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这节课刚好是我校开展的“老中青’新一轮优质课竞赛活动,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这样的教材理解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而我的教学重点则是: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三、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这里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有趣的《踏花归来马蹄香》作为这节课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有兴趣进入本课的学,。并且因此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感知课文,简单讲述。

  1.让学生默读课文,再熟悉故事,并加深对生词的印象。

  [这样的环节设计,是要让学生养成快速默读的习惯,并能准确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朗读生词,出示提示要求学生并运用词语简单地讲述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后进生,因为生词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认真就不难,所以我选择几位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也有一次表现的机会;而简单讲述故事,则是考虑到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能够锻炼口才,学会复述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抓住三个徒弟画画结果的句子。

  (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2.学生针对上面两句话,自由提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要自己去发现问题。]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①了解大徒弟和二徒弟分别怎么画?

  ②知道小徒弟是怎么画的?

  [这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4.重点知道画师的话。

  (四)、结合生活,拓展延伸。

  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想别人没想到的吗?

  2.师: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师讲述《深山藏古寺》故事,请学生再拓展讲述其他有关故事,把学生课堂课外所学知识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总结道理:

  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密密麻麻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以少代多(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一点不假,通过这次给学生上《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更是深有体会。要想上上好课,需要多方面的准备(研读教材,备课,试教等),最重要的是平时应多充实自己,多读杂书,具有丰富的知识,多读教育类的书籍,可以让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调动课堂气氛,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通过这次上课,发现了自己的许多缺点,心里难免有些难受,却没有气馁,我想只要多努力,多行动,多反思就一定会有进步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4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达成“三维”目标。《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朗读,表达;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发挥联想与想像,练习说、写。在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直接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我们知道第三组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些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的一些方法。例如《画杨桃》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么《想别人没想到的》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看出来的?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道理说出来。

  12、 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通过这个故事后,作为大徒弟和二徒弟非常不服气,纷纷要求师傅再出一道题,于是画师又出了这样一道题——画风,看看谁画的风大。

  指名发表意见,假如是你准备怎么画这幅画?(学生画画、评画)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推荐作业:

  1、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2、回忆一下你学习过的课文,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充气雨衣等故事,学习他们的创新经验。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很多 有限

  二徒弟许多 有限 }创新

  小徒弟两只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5

  下面是《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声叫好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阅学生的朗读视野。

  然而,这是一节语文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可是,我却把这种读设计、实践为学生的默读全全代替了,使课堂上没有听见一次完整的或个人的或集体的朗读声。今后不管再上任何语文课,我都不会忘了朗读在语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课型的特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上回答的几个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语言都不是十分简练,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给他们一个思路,一条线索,让他们准确地说出文章的大意。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则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6

  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写话训练有感

  昨天,讲略读课文。此文是写师傅考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得多,结果三徒弟创意最独特画出了数不尽的骆驼,得到师傅称赞的事。我们围绕着自读提示讲了三个问题后。忽然,脑中出现了备课时,没有的新想法:课文围绕谁画得多展开,那么课文中就出现了很多表示“多”的词语。忽然脑海中跳出了写话训练的念头。

  师:同学们,请大家在课文中画画表示多的词语?

  不一会儿,学生就兴高采烈地举手:最多、密密麻麻、许许多多、满、数不尽、说不清、连绵不断、连绵起伏(书不在身边,只记得这些。其中连绵不断和连绵起伏还是表示山的,所以我没有写到黑板上)。

  师:作者的词语多丰富,这些都表示“多”,却在一篇文章中没有一次一词重复使用。多了不起!如果请你用这些词语来说一段话,你们行吗?先想想

  学生们没过几秒,班上的孔维炎这个语言表达能力最强的孩子就举手了。

  孔:周末,我来到动物园。看到鸟语林的天上飞着数不尽的鸟,山上关着说不清的凶猛动物,……

  想不起来了。总之,贴切地用上了所有的词,大家都开心的鼓掌。

  我也很兴奋,当堂作文。

  师:我围绕观察蚂蚁,用上了所有的词。

  一天,我和女儿观察树下的蚂蚁洞。看到有许许多多的蚂蚁在树洞旁的土上来来回回地走。说不清有多少粮食被他们搬进洞穴。于是,我们想挖开看看。我们找来一根小棍,将一大块土翻掉,这下子数不尽的蚂蚁见到光亮后四处逃窜,吓得女儿“哇哇”大叫,跑得好远!这些密密麻麻的蚂蚁,好像在用行动无声地对我抗议!女儿也觉得不好意思,惹了祸的我们俩,又再一次把土填平,希望不会惊扰到里面的“蚂蚁王后”

  这下子,全班沸腾了。串词编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词语的趣味!顷刻间好多小手举起来了。但是,铃声也在同时响起了。讨厌的铃声!我心想。

  接着,班级出现了“哎呀”泄气声,我也很遗憾。兴奋的忘了自己站着的班长说:“没事,把它写日记上!”

  师:行吗?

  学生眼睛放光地说:行,还有的同学在点头。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7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教师

  陈文娟

  时间

  一课时

  课题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知识目标:a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

  b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c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智能目标:a思维能力

  b观察能力

  c自学能力

  d口语交际能力

  e朗读能力

  非智能目标:a产生学习兴趣

  b肯定情感的培养

  c意志品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目标: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课外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仿写词语弯弯曲曲若隐若现

  3、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4、给爸爸妈妈讲课文中的故事,在生活中寻找具有“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的事例。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疑问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问题“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导入新课,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问:你知道别人是怎么画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我紧接着问:那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们认真思考,举出了一些例子。结束时,我又以故事来总结:《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作业也是课文的延伸: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骆驼?不足之处:由于前面的课节奏慢了些,学生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时间太少了。

  双向对称教学设计方案---第二部分:正文

  教学过程

  时间

  纵轴

  (分钟)

  素质元

  一、导入:

  (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

  (学生自由作答)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解疑)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借助字典或工具书理解字词。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骆(luò)驼(tuo)连绵(mián)起伏(fú)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探究:

  1、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找出画师的话,认真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过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

  3

  10

  17

  5

  5

  非智能素质1: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

  智能素质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

  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智能素质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5: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合作能力。

  智能素质6: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非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浓厚感情

  智能素质7: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非智能素质3: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心理体验,端正学习态度。

  知识素质1:学好本课词语,达到“二会”(会认、会读)

  知识素质2:学好本课生字,达到“五会”(会认、会读、会写、会拆、会用)。

  智能素质8: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素质8: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素质10: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培养探索能力,提高“内化”水平。

  技能素质1:提高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

  非智能素质4:学生自选课文中的自然段并有感情的朗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素质1:通过理解“小徒弟以少胜多”的原因,让学生逐步形成、提高对“想别人没想到的”认识能力,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智能素质11: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思想品德素质2:德育与文学、生活有机整合教育。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训练重点

  理解画师的最后的那段话

  构建设计过程方法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画杨桃》这篇课文,它告诉我们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45页,默读一下阅读提示,了解本节课的主要问题。

  自由阅读,自学字词

  1、大家根据老师给的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显示学习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学生齐读。

  3、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汇报)

  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既然这篇课文是讲一个画师考他的三位徒弟画骆驼的事,那画师的三个徒弟又是怎么画的呢?(根据提示自由读课文)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画师看了三个徒弟的画之后是什么反应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可以得到画师的称赞

  2、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找出答案,读出来,感受三个徒弟的各自的想法。

  3、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如果老师现在也给你们一张白纸让你们在上面画出最多的骆驼,你们会怎么会呢?

  4、画师的小徒弟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生活中我们是否还知道一些这样的事例?

  总结全文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起因:画师考徒弟——同样的纸画最多的骆驼

  大徒弟密密麻麻的小骆驼

  经过:二徒弟许许多多的骆驼头

  三徒弟两只骆驼在群山中

  结果:恍然大悟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当他的小伙伴不慎掉入又大又深的水缸之中,其他的小朋友吓得束手无策,司马光却想到别人没想到的办法,让身处险境的小伙伴 安然无恙,多么令人钦佩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小黑板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那么你们认为谁画得好呢?(生答小徒弟)看来同学们有画师一样的眼光。可大徒弟二徒弟明白吗?(不明白)

  从哪里看出来的?此时他俩可能会怎么想呢?(生想象说)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联系实际生活说说你有过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深山藏古寺》: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藏的?

  2、讲讲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如《爱迪生救妈妈》《曹冲称象》《踏花归去马蹄香》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大徒弟许多小骆驼 [ 有限]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许多骆驼头 [有限]

  (称 赞) 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 [无限]

  (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10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总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一只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果你是画师,你会怎么评价这三幅画,请用这些关联词来评评他们的画。(课件出示: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要是;你;好像)

  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课件出示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述: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曾经给画家齐白石出了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蛙声,也许只要画出鼓起鸣囊的青蛙就行了,但是要画出“十里”,还要画出“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齐白石思来想去,终于完成了——他以青山为背景,从山中留出淙淙泉水,水中欢快地游着好几条蝌蚪。老舍看见了,十分赞赏。

  听完老师的叙述,请学生讲讲这幅画的妙处。

  2.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3.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4.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果然

  一只

  三徒弟:两只用有限表无限(妙)

  另一只

  语文课堂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深圳路小学王华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各门学科中的。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工具,所以更是创造的基础工具。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学习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构成智力操作系统。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习惯、动机、兴趣、性格,构成动力调节系统。毋庸置疑,语文学习既依赖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再加上语文教育自身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取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造能力,陶冶学生创造个性品质。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完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价值引领;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同时,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语言,学会表达。为了丰富阅读及提升文本认识,补充相近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发挥想象,练习口语表达。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动力。三年级的学生依然对故事充满好奇,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有引出类似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自主学习,增长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在语言训练方面,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又补充了两个类似的故事:《十里蛙声出山泉》和《深山藏古寺》,分别让学生品评画妙在何处,如果你是当时的画师又会怎样画?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在让学生看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思维,他们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改进教法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法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维。准确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肯定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11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里的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其内容描写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骆驼最多,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学生相当容易理解,但感受不会很深。如何让学生拓展思维,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拓展与创新意识,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 (假如给你一张纸,一支笔, 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人。)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浣睿说:“我画一架飞机,从飞机上走下来许多人。”张宇龙说:“我画一条路,再画许多脚印。”卢颖说:“我画一个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灵鬼黄乐说的:“我画一家妇幼保健院,再画一个妈妈在生小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窃喜,看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爱动脑筋的。这一课前的热身运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经学过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 。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附小故事:万绿丛中一点红

  宋朝的徽宗皇帝为了选拔优秀的画家,有一次以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为画题,请应试的画家作画。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他只选中了一幅画: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画要重审题,作文也一样。

  画画要体现“万绿丛中一点红”,写文章也是这样——文章的这一点“红”就是中心。

  画画的立意要出新,文章的立意也要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 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虽然课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仅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用头来代替整个骆驼。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画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有脱出俗套。小徒弟与他们相比,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 进一步去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同时,又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可以看出前两位徒弟在纸上画的骆驼是可以数出来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这是以少代多,是无限的。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二是抓住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小徒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他的画受到称赞?学生结合书本和插图讨论交流,总结他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这时候,别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么画的?三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我们学过的课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等,结束时,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学生们思维活跃,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如:画上一座山,写上“骆驼洞”;在沙漠中画上很多很多脚印等等。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12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形象生动地突现了本组教材“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专题。

  二、【学情介绍】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能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质疑。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比较浅显的个人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三、【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以读引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历史故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中四字词语,理解体会画师说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五、【教学重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制作课件ppt

  2.学生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听)1、故事(心灵烛光)导入 (ppt)

  2、顺势提问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读法

  3、就课题质疑(预设:别人没想到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相机板书在黑板右侧

  4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思)1、初步检查预习:召集;多音字:禁,曲,数

  2、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3、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巡查,点拔,学生齐读)(ppt)

  7分钟放手让学生自学,练习默读;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填补式地概括全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直奔重点

  (拨—理)

  顺势衔接:小徒弟为什么赢得了画师称赞?

  a、找出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和近义词。(根据《全程学练考》设计这一环节)

  b、分组讨论:画师说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自由说原因

  13分钟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课后作业积累词语;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解决学习重点

  四、升华主题,突破难点

  (理—悟)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

  1、抓住关键词句诵读最后两段,深入体会。

  2、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词语和最后一个反问句: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6分钟诵读体会,

  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1、结合课文p46页的学习伙伴说说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事?(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或者说说你自己读过的类似故事,并且讲述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2、引读《买椟还珠》。

  3、教师推荐书籍。9分钟以读引读(结合学校“读历史故事,评书香少年”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

  六、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1分钟

  五、作业布置

  (1)《全程式学练考》第12课

  (2)阅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历史故事,简写读后感(阅读评价表)

  (3)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完成课文中老师的考题(3号本)

  (4)按要求预习第10课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13

  教学说明: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文章告诉人们: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在教学中,我本着“以导促学、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把在学习精读课文中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本课的阅读实践中,借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课堂生成的主要部分。在导学过程中,我先以“导读提示”的两个问题为引擎,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找句、读句、看画、评画等途径形成自已的初步感悟;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悟去朗读、品味、理解画师的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性训练,以进一步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读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懂得要多动脑才能有创新的道理。

  3.结合生活实际,树立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难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欣赏课件:绘“藏”

  2.揭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明确导读要求

  出示: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三.学生自学,解决第一个问题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结

  四.学生自学,解答第二个疑难。

  1.出示:默读课文,用“——”画出三个徒弟作画的句子,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研读课文,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

  ⑴指名回答,相机出示三个徒弟作画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情,以情促读。

  ⑵结合三幅画分析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⑶出示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指导朗读。

  4.谈谈学完课文后的体会。(板书:多动脑 有创新)

  五.拓展延伸,感受创新

  1.欣赏课件:传“香”,说说你会怎么画“香”。

  2.说说你平时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

  3.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必做)

  2.请你以“我想设计一种新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3.试着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多的花。

  (二选一)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14

  一、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根据这样的教材理解,制定了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何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通过讲述故事引起学生思考,并且因此引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并给足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按照学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听录音,学习朗读。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一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画出文中使你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画师给徒弟们出了个什么题?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用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为什么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

  (3)从三个徒弟画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的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板书:许许多多骆驼头)

  (3)小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只、几条线、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而三徒弟画得少,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反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3、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读画师评价小徒弟的话,并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恍然大悟) 理解“恍然大悟”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骆驼数都是能数清的。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四>、课外延伸,丰富认识

  拓展引导。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吉寺”的意蕴?请你选一选,并说说理由。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联系实际。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说给大家听听。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3.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三、教学中的得与失。

  得: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楚,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师教态较和蔼大方,时间把握较好。

  3、注重了知识的拓展,课外延伸。

  4、师生配合较好。

  失:

  1、心理素质较差,在刚上课时有些慌乱,致使讲故事时有些词不达意;已准备的认读词语和词语拓展也忘记了。

  2、由于对电脑操作太少,在放课件的过程中,不是特别顺利,有些部分没有放给学生看。

  3、学生发言不是很积极。

  归根到底,最主要的还是自己以后要提高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想办法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设计教学过程。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多动脑,遇事不慌张等等)

  师:这节课,老师又带了一个与动脑有关的小故事。

  (板书: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感知课文,简单讲述。

  1.师:现在老师再请大家快速地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里面的一些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划出来。

  (生默读课文,划词语)

  2.师:看看有没有跟老师划的一样的,我们来见见他们。

  出示生词:召集 骆驼密密麻麻 得意禁不住 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恰好 恍然大悟

  (1)请同学读词语,正确跟读,错误指正。(选择普通的学生)

  (2)请学生运用词语简单地讲述故事,先自由练习,再个别发言。(选拔尖的学生)

  三、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师: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知道画师要考徒弟画骆驼谁最多。徒弟们考得结果怎样?

  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出示句子: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师:读一读这句话,你有哪些问题想问的?

  (预设):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2、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比大徒弟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生交流随机板书:大徒弟 画满;二徒弟 许许多多;小徒弟两只。

  3、细读多

  师:文中中哪些句子是大徒弟和二徒弟骆驼画的多的句子,请画出来。并思考哪些词语中可以感觉到他画的很多?

  相机出示句子: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纸只又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这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师:哪里可以看出画的很多?(密密麻麻、画满、许许多多)

  4、细读少

  师:小徒弟画得多吗?也画出来。

  出示句子: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师: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出示课文插图)

  5、读画师的话

  师:是呀,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我们看看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吧。

  出示: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⑵理解“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迷迷糊糊);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读画师的话。(师生配合读,个别学生读,齐读)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了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你能自己说说小徒弟的画中的骆驼是最多的呢?

  (请学生来当师父,用“虽然……但是……”或“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6、师:同学真厉害不仅明白了为什么小徒弟的画画的骆驼是最多的,还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因呢,真是了不起啊!那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呢?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生:恍然大悟

  师: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小徒弟画图“以少代多”)

  五、总结与拓展

  师: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不仅如此,还要多读书,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呢。老师这里推荐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可以课后找来看看。

  《踏花归去马蹄香》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画满

  二徒弟许多小徒弟

  两只——以少代多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优选1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优选15篇)三年级语文下册:《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优选17篇)花儿也会放风筝(优选12篇)《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案(优选17篇)三年级语文《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优选13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