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详情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作者:苏景辰2024-07-06 12:36:02

导读:第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在20xx年的寒假,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推荐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在20xx年的寒假,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既介绍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一些对教学的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我知道素养就是指沉淀在人身上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核心素养是指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以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再具体到语文学科,则是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书中提到,不管哪门学科都应该拥有三种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就小学语文来说,要培养学生能自主读懂教材的能力,学生读不懂的,老师就教,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老师就不教,要让学生海量阅读,不要成为潜在的差生。还要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主要包括会发现会提问会分析,甚至会解决。最后还是要学会把内化的东西,用书面语或口头语表达出来,这也是学生对内容是否真正理解的重要标志。

  而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那就是教师。教师的文化素养显然不等同于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它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味、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所以,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先注意提升自己的素养,尤其要修炼自己的学科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书中第二篇章讲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是基于立德树人的、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课课渗透“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我们的教学策略也要发生转变,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些教学的基本策略。如: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所谓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这样。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地。

  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通过教师的不断培养,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这是教育教学之根本。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总之,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一如既往,初心不改,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使自己和学生一起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养人。

  第二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在工作室王红老师的带领下,和志同道合的同仁走在专业阅读的路上,增长的是知识,提升的是素养,收获的是幸福。

  暑期是老师的疗养站,是老师的休息站,更是老师提升自我的加油站。闲暇之余,我有幸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的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怎么样达到,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主体,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是指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也就是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三种品格与能力。而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不是老师灌输的,是老师利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这些品格和能力。

  二、如何进行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现有的教学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书中明确告诉我们,让学生要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人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让学生“乐学”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三、什么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书中介绍到,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这样,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地。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分为: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这六个策略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余老师的书中我知道了核心素养,并且知道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坚信,如何我们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我们一定会画出教育的圆满。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根据工作坊要求,我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通过阅读,我明确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教师。学高为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

  文中的第二章就重点提到了这一点。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小学英语课标则描述到,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认为新时代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做一名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

  教师不光要熟悉课本的每一句话、每一幅插图,还要注重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深入开展语篇研读,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并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2.做一名触类旁通的教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生活,注重课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开始涉及人文、天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英语科目的教师,还要触类旁通,涉猎广泛。而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学生能获得的信息量也更大,因此,教师更要不断学生,与时俱进,变“一桶水”为“长流水”。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中。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则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第三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在工作室主持人带领下,利用假期时间我读完了余文森教授的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体会到了开卷有益的道理,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著作,本书既注重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实践应用的策略介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等。可以说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领会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将核心素养有机的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读完余教授的著作,不仅领略了专家睿智的见解,更启发了我对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读书启智,用阅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强调学生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怎样安排让阅读成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手段呢?首先应树立读书学习的榜样,教师带头读书,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每学期向学生公布自己读书计划和阅读进度,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写读书笔记,写通讯稿件,写教育课题论文,与学生分享自己发表的文章,师生形成共读氛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用读书引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次,利用教读文本的机会与学生分享文章优美的语言、精美的构思和文本蕴含的人文美,让学生阅读更多作品。教师教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读课文力求精细化,教给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品味文本的精彩部分,感悟文章的主题,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体验。放手让学生把从精读课文时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作品的阅读中,让其不断进行自主性阅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语文能力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自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以学定教,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先学后教,助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很多学生热衷于使用手机玩游戏,淡化了文本阅读的意识,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教学中我采取先学后教的语文教学形式,以课本和导学案为依据安排学生课前自学:通读课文,完成学案的课前预习作业,每次新授课前,请学生展示自学字词的成果,请学生谈阅读课文的收获。运用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好习惯,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的基础。

  (二)以问导学,助力学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与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文本,诱导学生发现新问题,让其逐步养成深刻理解文本的科学思维习惯。比如,在进行《中国石拱桥》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性的进行思考和探究:赵州桥总共有几个特点?每一个特点分别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些特点的顺序是否能够进行调换?这样在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就能够实现思维的活跃,对文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进行主动探究,以有效的思维活动实现文章的深度理解。在思考过程之中,很多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到这样的写作是严格按照说明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由主到次的对全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能够让读者借助阅读实现清晰认知的形成,还能够让他们对赵州桥的特点进行全面把握,因此这些顺序是不能够调换的,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边进行阅读,一边开展思考,就能够实现文章的深刻理解,对其中表达的妙处进行体会。教师借助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从而有效转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接受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以教师的引导为引领,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语言的感悟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核心素养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已发生改变,让我们努力成为语言学习的促进者,思维发展的引导着,审美情趣的创造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第五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政治教学应遵循系统性教学、热点教学、实用性教学、思辨性教学等教学原则,并以培养学生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1.创设良好政治情境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政治情境,让学生在政治情境中感受政治情况,形成政治认同,将其内化于心。教师要创设政治教学活动,在政治情境活动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并促进其政治认同。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人大会议活动创设政治情境,让学生自愿担任各个角色,扮演主席团、总理、代表团等,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及自身角色定位说出自身感受,加深其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又例如,在讲解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G20峰会、亚投行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民族自豪感,深化政治情感。

  2.开展辩论探究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指示内容开展辩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通过设计可辩性主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组辩论等模式形成理性思维,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辩论探究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主题具有可辩性,如如何看待春节禁放烟花爆竹的禁令?通过争议让学生展开理性辩论。此外,还辩论活动还应坚持从个体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让学生适应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探究、辩论碰撞思维,从而在帮助学生个体形成理性精神。在开展的辩论探究活动中,应设计合理的问题梯度供学生独立思考,营造民主氛围、设计争议情境让学生进行集体探究和辩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观点,学会理性看待问题。

  3.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向学生提问、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思考和讨论,并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政治权力需要监督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现实中某一官员贪污案为例,提出为什么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权力为什么要接受监督、如何用好自己权力?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思考问题、搜集材料、课堂讲解等步骤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碰撞,集中集体智慧,获得更全面、更理性的答案。在探究合作中培養学生的法治意识,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结合教学内容及当地社会问题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动手实践充分认识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视野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

  第六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这个寒假,在清苑区王红语文名师工作室倡行的“春节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读到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书中的很多教学理念让人受益良多。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教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要达成这个目标,我们要厘清一些概念,并清楚应该怎么落实。

  厘清概念

  1、素养。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从心理角度说教养即教育出来的素养,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再通俗说就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

  2、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具体指什么却一直很模糊。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

  必备品格: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人必备的三种品格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表现在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

  3、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目学科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二者相互统一,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所以语文作为基础人文学科,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知识传授中,更体现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在进行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要想保证核心素养可以顺利得到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需要保证核心素养的操作指南和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编写同步制定,保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可以与语文课程教学紧密相结合,使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顺利转化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统编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第6课《老山界》,文化知识是把握叙事线索、赏析生动细腻的描写,文化素养是践行长征知识,体会老一辈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第8课《木兰诗》的核心文化素养是对“巾帼不让须眉”的理解。第14课《驿路梨花》的核心文化素养是学习雷锋精神。

  其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过程中,需要保证语文教材内容具有连贯性,让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知识链条的断裂,也不会出现知识逻辑的矛盾,从而保证语文教材的目标明确,能够满足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需求。

  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例,小学的《寒号鸟》到《犟龟》,再到中学的《皇帝的新装》,教材中一直有童话故事,这就是童话故事的连贯性,教材的核心素养知识就是告诉学生们,在领会一定道理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始终保留一颗童心。

  再次,教师需要保证语文教材具备可读性,良好的语文教材就是需要学生能够读懂,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价值观的偏向,教材中经典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回归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在过程中需要在补充教材中融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每位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结合的教学,能让学生借助知识的载体,快速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七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在工作之余,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书中又强调了几点: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3、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4、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经常反思。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

  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以核心素养为指挥棒,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第八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21世纪,我国确定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强调以课程为载体落实指导思想,进而以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突破,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主要是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目标,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把三维目标通过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把课程总目标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四个方面也是描述核心素养水平的四个维度。

  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各自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强调整体性,六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是两两“不交”的独立素养,而是相互“交着”相互“渗透”的,在直观想象中,蕴含着抽象、推理、模型;在抽象概括中,也离不开直观、推理、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更需要直观、推理、模型交互发挥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之外的“神秘”概念,综合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三件事,一是符合数学规律并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本质;三是便于转化,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1.体现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Ⅱ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特别包括大学先修课程(CAP)。

  2.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内容结构

  数学有丰富的研究领域、问题和方法,形成了很多特点鲜明、作用不同的数学分支,但数学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拥有清晰的结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根据高中学习特点和需要,高中数学内容将突出三条贯穿始终的内容主线: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是另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另外,还应将数学文化渗透在高中课程内容中。抓住这些贯穿始终的主线,才能反复感受到抽象、推理(运算)、模型、直观所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3.体现数学本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

  在整体认识高中数学内容结构和主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支撑主线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以函数主线为例,首先,抓住以下关键问题:整体、全面认识函数概念;深入理解函数性质——整体性质与局部性质;掌握一批基本函数类;把握函数应用;感悟研究函数思想方法;深入理解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步步深入,逐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数学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1.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是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主线—主题—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理解抽象、推理、运算、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改进思维品质,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

  2.主题(单元)教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

  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也是深度学习的抓手,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本质——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

  3.抓住数学本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反复强调: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读薄就是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抓住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问题引领——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

  在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大讨论中,问及在数学和数学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著名数学家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问题是关键”,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

  5.创设合适情境

  创设合适情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另一关注点。首先要对“情境需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掌握学情,加强“会学”指导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

  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调“学法指导”,是一个很好的经验,需要坚持、总结、提升。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一线数学教师是落实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教师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直面问题,不断探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

  第九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版块也同样重要,但这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阶段,正是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全新认知的起步阶段,相比较循序渐进的构建知识,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观念应该是这个学段的重点。

  文中将物理观念比喻做树根,这很贴切,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结。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它能源源不断的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进而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那么该怎么养成物理观念?我觉得从一开始接触学科时就有意识地从细节加以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比如,物理计算区别于数学计算,计算过程中数字也要带单位。比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这是从习惯入手潜移默化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特有观念。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比如别人看月食只当天文奇观,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别人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心里加上相对于地面小鸟是运动的。

  这些细节构成了物理观念的相关要素,有意无意的培养使物理之树的树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断吸取养料,最终使学科之树茁壮成长。

  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

  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

  可是,这些拿来主义的被我们用到蹩脚论文里的碎片知识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吗?没有!学科知识应该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形成由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而知识碎片对这个网络的建成全无用处。

  那些检索来的学科知识用完了就丢到脑后,下次用到只能再次检索,在个人成长中没能留下一点痕迹,而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人对阅读尤其是纸书的阅读丧失兴趣。

  自媒体文字的风格是语句短,段落短,它要在最短的时间把它想灌输的东西灌输给你,仅此而已。而我们学习研究应该立足书本,立足文献,立足深奥的艰涩的难啃的大部头专业书上。可是,碎片化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养成的惰性已经让我们很难静心读书了。

  即便强迫自己,也常常是浮光掠影,看几行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微信,在看几行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上几眼。碎片化时代,粉碎了知识,也粉碎了我们的耐心。如今我和孩子看同一本书,她比我更专注也更快读完,这还得力于她目前接受的都是学校体系化教育,尚未尝到知识碎片的“甜头”也没因此走上饮鸩止渴的邪路。

  核心素养命题改革的立意就在于: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而放下手机拿起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是教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第十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

  今年的暑假,我们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深入了解当下火热的话题,核心素养。当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粗浅了解了本书,下面就要细细研读。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推荐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心得奋斗成就梦想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诚实守信心得体会感想幼儿园规章管理制度心得体会范文隔离点个人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