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详情页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作者:江辰希2024-04-22 11:22:45

导读: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 20xx年9月18日,我在青口镇中心小学参加了“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中观摩了韦惠华老师执教的《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执教...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

  20xx年9月18日,我在青口镇中心小学参加了“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中观摩了韦惠华老师执教的《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执教的《北冥有鱼》的示范课,最后听取了由朱红甫主任主持的讲座。通过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上国学课,意象大于意义,不求字字落实,重在培养兴趣。教学中,要掌握两条原则:取舍有度,化繁为简;言意兼得,古为今用。有时一课的教材内容很多,教师要学会取舍,在人文熏陶上有所取舍,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在文言常识上有所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帮助孩子们学有所得。要使我们的国学课更加有效,需注意三个策略:诵读积累(字音、节奏、语气、韵味)、巧用注释(读前、读中、读后)、巧妙链接;处理好四个关系:国学课堂和语文教学的关系、资源拓展和文本解读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人文熏陶和积累语言的关系。我们要把国学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学习国学要以诵读、阅读为主,要注意学生的基础,要基于学生的体验,对于古今义有差别的字的意思理解要在教学中落实。醉心于国学,徜徉于经典。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2)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从读诗中,我……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经典,伴我成长。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3)

  我今日读了《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孔融在祖父过大寿那天,有人端上了一盘黄澄澄的梨,祖父让孔融分梨,孔融把大梨都分给大人和哥哥们了,自我却留下一个最小的,祖父很惊讶问:“孔融,为什么你把最大的留给哥哥们,却留给自我最小的呢?”孔融说:“我的年纪小,应当吃小的,哥哥们比我大,应当吃大的。”在场的人连连称赞道:“小小年纪就深明长幼之礼,古代圣贤也可是如此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起我自我平时吃饭时见到长辈不招呼,并且还把自我喜欢吃的菜都放到自我的面前,觉得太不应当了,我以后必须要改正这种自私行为了。并且在学校也要做到尊敬教师,谦让同学,向孔融学习。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20xx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5)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 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6)

  9月1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青口小学举行的全县国学经典教育研讨课活动。青口小学的三位语文老师执教了一三节节精彩的观摩课。随后,县教科室的朱红甫主任主持了张丽老师的关于三字经教学的课题开题报告。

  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张海侠等三位老师执教的一节《论语。学而不厌》,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诵,体会古诗文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相机点拨下,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出学习古诗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学会“变通”。其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注释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知道了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因此,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是48岁的孩子。这个时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产生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在学古诗文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7)

  9月18日,在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又一次聆听了两节精彩的国学经典阅读课。此次活动是县局教研室朱红甫主任对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又一次深入推进,自从去年的金秋九月,国学经典教育在赣榆县安了家,一年多以来,国学经典已经在赣榆大部分学校开了花,国学经典已悄悄地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上午,一共有四节国学经典阅读课,因为是两节并列进行,所以,我只聆听了韦惠华老师的《论语。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的《庄子。北冥有鱼》。课堂上,老师们把国学经典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陈老师教的《北冥有鱼》这一课,深厚的教学功底,浑厚的嗓音,听着听着就陶醉于课堂上那纯粹的美啦!陈老师把国学经典的教学形式展露于老师们面前。让听课的老师明白了国学经典是教学模式。就如朱红甫老师所讲的国学经典怎么上的三点一样,第一是兴趣大于强制,第二是意向大于主导,第三是积累大于理解。最后,张丽老师对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的开题作了一个简要的报告,朱老师对课题的实施等过程性进行了指导。

  我一边听课一边就在思考,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有何好处呢?朱红甫老师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对孩子们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有何重要作用呢?在学习中,有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育人”。是啊,做人比成才更重要。很多学校现在将德育放置一边,殊不知德才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没有德育的教学是可悲的,没有德育的教学是缺失的!学生可以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因此,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是一件有利于新一代成长的好事!我衷心希望国学经典教育之花在赣榆县所有学校绚烂的盛开!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8)

  古时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这就叫做知根本,这就叫做良知到来。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 。”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9)

  新教育提出的五大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个有用的东西自然包括知识、技能等,但落实在学生的一生中,我认为首要有用的对人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应该是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纵观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营造书香校园是为了养成学生读书的习惯,师生共写随笔是为了养成学生思考总结的习惯,聆听窗外的声音是为了养成学生学习交流的习惯,培养卓越口才为了养成学生正确表达沟通的习惯,缔造完美教室是为了养成学生爱美创造美的习惯……也只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卓越课程才能高效地开展,我们的家校合作共建才能落在实处!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读书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总结的习惯、不会沟通交流。因为阅读量少从而缺乏审美向善的素养,他们就不会懂得在楼道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因为没有独立思考总结的习惯,他们才会在学习中过多的依赖老师、家长,不能做到在没有老师家长的监督下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没有学会沟通交流,所以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不能学会换位思考、不能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导致好多极小的矛盾不能及时化解,最终酿成更大的危害,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影响。

  所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最核心的一点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什么叫习惯?习惯就是一个人在后天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的特点。正因为习惯是后天影响的,且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的特点,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才有可能,从而也体现了我们老师在学生一生的成长中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我们听很多名校老师的公开课中,总是被课堂上学生敏捷的反应、流畅的语言所折服,内心中不自觉的在埋怨自己学生的愚钝;我们也亲身感受过一些几千人的大校在学生的组织下有秩序的在举行升旗仪式,那种肃静井然让我们不禁羡慕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的文明,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优秀的学生背后无不浸润着老师和家长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良好行为教育的培养。

  “我们不能光在秋天的时候羡慕别人果实的丰硕,而不去体会别人在春天播种时的辛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我想:我们若能在学生的春天注重他们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一两年后我们也定会享受到收获万颗籽的欢悦。

  我们要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而不是只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老师;我们教学生知识,这只是做了他们的老师,我们培养了他们的好习惯,这才是做了他们的导师。若干年后,只做学生老师的人会被无数个老师所替代,因为你说做的是无数的老师都能做到的;而做了学生导师的人,你的教诲永远指引着他前进,你的名字也将永远被学生铭记!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物质的拥有上被世人轻视,但我们一定要在精神的拥有上让世人尊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教师的幸福感也应该就在这里吧!

  要想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避免思想上的短视行为。我们不能只是流于行政执行,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者某一部门下发的任务,而在思想上对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根本的认识。

  就一节课而言,我们大多数老师在开学初没有详细的给学生讲清自己课堂上的要求,或者没能在以后的课堂上去具体落实这些要求的执行情况,而是进了课堂就开始急急忙忙讲课,永远只是在做一个忙忙碌碌毫无头绪的老师,忽视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重要,殊不知我们只有勤“磨刀”才能快“砍柴”;这种“磨刀”看似繁琐,但对你的教学生活是必要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要不然,作为老师的你将会永远生活在学生的坏习惯带给你的阴影中!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仅仅只是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把思考进行得更深刻一点,试想想:我们认为可有可无的小学一年级入学前两周的入学教育,中学、高中、大学进校前的军训,其目的都是在有意识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在思想上重视不在行动上落实养成教育呢?

  同时,作为老师,我们又应该把眼光放近一点,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的学生连走路慢步轻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在公众场所大声喧哗、懂得见了老师主动问好、明白在集会时保持安静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等等这种一个“小屋子”都不能打扫干净的行为都不能做到,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扫天下”的人才?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有一天,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旷野上最后一课。哲学家说:“你们已经不用再学什么了,这里有很多杂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这些杂草的方法,这就是我的最后一道试题。”

  弟子们面面相觑,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在研究深奥的真理,因此乍一听到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片刻后,其中一个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另一个弟子说道:“利用锄头的话会更轻松一些。”最后一个弟子的答案更加简单:“烧掉就可以了。”

  哲学家静静地听完他们的答案,站起来说:“课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中弟子们用各种方法除去了地里的杂草,可过不了几天草又长了出来,反复几次草都不能彻底除干净。一年后,弟子们带着疑惑再次相聚,发现原来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只想告诉他们“如果想除掉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

  同样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想改掉学生的坏毛病,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分散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宝,利用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宝,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讨论和试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吸取精神的养分。半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今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细心设计了很多活泼好玩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活动时间,开头是集体读,读的形式许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敏捷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喜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后来由于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嘉奖的方法,但凡背诵下来一段《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终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乐观的鼓舞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忱一每天增长。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静静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以前,班级间或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公共场合,你会发觉我们的同学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导——公共汽车上,有同学在给年老的人让座位,由于他知道“长者先,幼者后。”袁尔迪的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到:“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感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久都会是社会的财宝,家庭的傲慢。”

  闫鹏的家长在来信中写到:“以前孩子特殊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许多,对待长辈表现的特别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忙妈妈洗脚或做饭,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全部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安康成长而喜在心里,特别感谢学校和教师为训练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美文,实在是一种极佳的训练方式。“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妙纯净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知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连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们深深地信任,今日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读品国学心得体会范文劳动教育心得300字左右幼师听讲座心得体会范文外出参观学校心得体会2024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个人感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