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1 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1
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
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2
四川省遂宁市烈士陵园的两排参天柏树旁,坐落着一尊“手抱炸药包,向前冲锋”的志愿军人铜像——这就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伍先华的纪念雕像。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当地干部群众都会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数百名中小学生在这里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伍先华,1927年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自幼家贫。念了两年私塾后,15岁时被拉壮丁入伍。在国民党军队里,伍先华受尽折磨。1949年12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8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伍先华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在1951年4月至6月进行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伍先华冒着敌人疯狂的扫射和轰炸,把受伤的班长背下阵地,又返回战场痛击敌人,打退敌人三次反冲击,荣立三等功。同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伍先华所在部队向北转移,他调到连部照料重病的连长,不久升任二连一排三班班长。在部队修筑防御工事挖交通壕时,伍先华勤动脑,想出先掏空底层,再砸上层的办法,将工效提升两倍。修穿石坑道时,他又找到窍门,使爆破进度由30厘米提升到50厘米。对待战友,伍先华更是表现出春天般的温暖。修工事、劈木柴的斧头不够用,他就让战士们休息,自己顶风冒雪彻夜干。晚上大家睡觉后,伍先华还给战士刮掉鞋上的冰块,烤干湿鞋。战士脚冻,他把袜子送给战士穿,自己却用破布包脚。伍先华带领战士出色地完成了修筑工事的任务,又荣获三等功。
连队到驻扎地附近练兵时,伍先华所在的班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这家只有老两口和两个小孙子,生活困难。于是,伍先华和战士们研究出既能练兵,又能帮老人家做事的办法:爬山演习时,每人背回一捆干柴;冲锋演习时,顺便把粪背上山,把玉米收回家;晚上谁站岗,谁就给牲口添把草。两位老人十分感动,把志愿军当自己的亲人看待。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3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有一位特级战斗英雄,他就是被称作“爆破大王”的杨根思。杨根思以“三不相信”的英雄气概,怀抱炸药包在小高岭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壮举气吞山河,感动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今天(9月3日)的《英雄不朽——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报道,为您讲述杨根思的故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在赴朝作战前的动员会上,作为连长的杨根思向战士们提出了“三不相信”精神——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入朝不久,杨根思率本连三排的几十名战士奉命坚守小高岭阵地,这里是卡住敌人南逃的重要通道。
黎明时,小高岭阵地下着大雪,密集的炮弹开始落在阵地上,敌人爬向小高岭,以为这个小山头是可以轻易占领。
浴血奋战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杨根思和战士们阻击了敌人八次猛烈的进攻,把一批批敌人歼灭在小高岭阵地前。眼看弹药耗尽,杨根思命令重机枪排长把伤员带离战场,他说:“有我在,阵地就在!”此时,小高岭山头只留下杨根思一个人坚守,敌人开始发起第九次进攻。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4
伍先华(1927-1952),男,遂宁东禅镇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3月,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4师100团2连3班班长。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朝后不久,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1952年9月29日秋季战术反击战中,伍先华所在的部队参加歼灭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之敌的作战。为彻底摧毁敌人的火力封锁,伍先华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进敌人的坑道,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为胜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追记他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追授“模范共产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5
杨 得志(1911.1.3—1994.10.25),湖南株洲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1月3日,杨 得志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洋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一个铁匠家庭。自幼随父亲学打铁,后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工人。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旅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6
1950年11月7日,杨根思作为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带领全连169人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那一年,他刚满28岁。据唐鹏飞介绍,就在一个月前的9月26日,杨根思作为三野9兵团20军选出来的4名代表之一,出席全国英模大会,与800多名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一道,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老连长牺牲时,我离他只有100多米,远远就看到了火光。”杨德盛清楚地记得,11月29日,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杨根思奉命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当敌人向阵地发起第九次进攻时,杨根思命令通讯员把重伤员背下阵地,又命令机枪手把打光子弹的重机枪撤下阵地,自己孤身一人留下坚持战斗。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杨根思投光手榴弹并打出最后一颗子弹,他埋伏在高地上,当美国兵快到山顶时,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为夺取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实现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据陵园副主任陆蔚介绍,杨根思烈士的英勇事迹影响和激励了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到了后来的临清江反击战,涌现出很多杨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岭战役,就更多了。黄继光牺牲后,从他的包里发现三本连环画,有一本就是《杨根思》。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1952年,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2009年9月,杨根思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杨根思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7
伍先华是四川遂宁(今安居区)人,1927年6月出生,1949年12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员,志愿军第12军34师100团2连班长。
1952年9月在官岱里西侧无名高地的战斗中,伍先华所在的班负责爆破工作,出发前,伍先华带领全班庄严宣誓:“在党需要的时候,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向英雄董存瑞、杨根思学习!”随着我军炮火的不断延伸,伍先华将3班分成两个爆破组向720制高点和半截坑道挺进实施爆破。接近半截坑道的道路被密集的活力封锁着,密集的子弹、手榴弹从附近的4个地堡里打出来,在伍先华的掩护下战士罗亚全正向地堡爬去,一群敌军从坑道钻出来,向720高地冲击,伍先华率领战士用自动步枪、手榴弹打退了第一股冲上来的敌军,接着又上来第二股敌军,伍先华带着周绍丰等人上前迎战,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敌人的反冲击被打下去了。这时的3班只剩下伍先华和罗亚全、周绍丰3人了,敌人的坑道里、地堡里不停地射出密集的子弹,死死封锁住志愿军突击部队冲锋的道路,伍先华向敌军地堡猛烈开火,把敌人的两道火舌迅速引过来,伏在地里的罗亚全借机爬到敌人地堡前随着两声巨响,地堡升起了浓烟烈火,可是半截坑道里的机枪还在猛烈的响着,把主攻部队压得抬不起头来,在伍先华的掩护下周绍丰冲上去炸毁了敌军的地堡,正当突击部队以排上倒海之势冲击的时候,半截坑道里敌人的重机枪又扫射起来,像泼水似的射出子弹,压得突击部队不能前进,伍先华忧心如焚,他抱起20多斤的大炸药包向半截坑道冲去。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8
4月1日下午,泰州广电中心800平方米演播厅。全市政法系统学习“杨根思精神”报告会在这里举行,350多名政法干部共同缅怀、学习烈士杨根思。当饰演“杨根思”的演员深情地说出“我找共产党,就是找家”,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松苍柏翠,碧水环绕。杨根思烈士陵园位于泰兴市根思乡宣泰路。一走进陵园,人们远远就能看到,园内中轴线上矗立着杨根思烈士的巨型塑像:左手攥拳,右手紧抱炸药包,脚踏侵略者钢盔,怒视前方,仿佛随时会扑向来犯之敌。据陵园园林管理科科长唐鹏飞介绍,1922年,杨根思出生在泰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被当地军阀枪杀,母亲不久也撒手人寰,年幼的他在地主家做过放牛娃、在上海地毯厂签了卖身契做过童工……直到1944年初,新四军来到泰兴,他才光荣地加入了革命队伍。
陵园里有两张珍贵的照片,都是杨根思生前的个人照,由曾任杨根思班长的吴春林保存,是杨根思送给老班长留作纪念的。家住无锡的吴晓静,成为杨根思生平事迹的宣传员,就是因为其父亲吴春林当年不仅是杨根思的老班长,还是杨根思的入伍、入党介绍人,她是听着父亲讲述杨根思英雄事迹长大的:“‘班长,你帮我填。’杨根思说,小吴班长在入党动机一栏工整地写上‘跟毛主席、跟共产党革命到底,上刀山、下火海不变心,不怕苦不怕死,为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小吴班长写完以后,又读了一遍,杨根思意难表,言难尽,想了想又激动地说:‘班长,再替我加上一句,我这一辈子都交给党了。’”正是有着这样绝对忠诚的崇高品质,杨根思在党旗指引下前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慢慢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
现定居成都的杨德盛已91岁,与杨根思同是江苏老乡,一同赴朝参战且在同一个连队。解放上海时,他与杨根思相识,被杨根思称作“小老乡”。据杨老回忆,杨根思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300多次大小战斗,靠着过人的胆识和身手屡建奇功。解放战争期间,他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党军一个排,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在郭里集战斗中,他主动请缨,运用所学爆破技术炸毁敌人的碉堡,“爆破大王”的美名由此在部队传扬。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9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
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
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雄献身。
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 篇10
1952年11月,上甘岭战役进入了决定性的反击阶段,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和李承晚,发动了上甘岭战役中最猛烈的进攻,攻击的重点就是上甘岭左侧597.9高地。志愿军利用597.9高地周围的大小山头构筑了12个阵地,胡修道所在的5连2班在班长李锋的带领下,与新战士滕土生3人,奉命坚守597.9高地的3号阵地。
这一年胡修道20岁,也是他第一次真枪实弹与敌人拼杀。一阵阵震天动地的排炮过后,敌人开始往上爬,越爬离阵地越近。胡修道看不清来了多少敌人,只顾紧紧抓住爆破筒。听见班长大叫一声“开炮”之后,胡修道才使尽全身力气将爆破筒甩出去,接着不顾一切地投手雷、掷手榴弹。当他又要往外甩时,手被班长李锋抓住,胡修道这才知道爬上来的敌人早已被打退。
“直到班长抓住我的手腕,我才知道敌人早已被打退了。”胡修道风趣地说,“多年来,我一直十分懊悔自己当时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弹药。”——在当时,志愿军的供给艰难,弹药常常比生命还宝贵。
不久,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次,胡修道和班长先集中火力向分散的敌群两边打,迫使敌人往中间挤,再往前面猛打一阵,让前面的敌人爬不起来,后面的往前拥,等敌人挤到一起时,突然向敌群投手榴弹。这种被称为“包饺子”的方法果然奏效,直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四散逃命。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精选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材料,创意语文老师的自我介绍,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简介,抗美援朝英雄主要事迹材料,抗美援朝志愿军人物事迹,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