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 (篇1) 有幸能够参加陆敏刚名师工作室、王荐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新课标)学习活动。对比...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通用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 (篇1)
有幸能够参加陆敏刚名师工作室、王荐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新课标)学习活动。对比2011年版课标,新课标中课程理念全面更新、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化、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新增学业质量标准,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这对于初高中生物的教学衔接、连贯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就61-69页的阅读学习谈谈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新课标61-69页内容为以附录形式呈现的教学与评价案例。与2011版相比,2022版减少了具体案例,每个实例后增加[案例评价],从核心素养的达成角度对实验成果进行评价,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案例缩减到了7个,其中“案例3尿液的形成”、“案例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案例6自制实验装置,观察香烟中的焦油对草履虫纤毛的影响”、“案例7核心素养的评价案例”为新增案例。“案例1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目标直接指向新课标中“探究实践”这一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又指向高中生物学科中“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这两个核心素养。“案例2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中临时装片的制作、低倍显微镜的使用、绘制生物图等基础操作技能也是高中教材中“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等多个实验的必备技能。“案例3尿液的形成过程”是对高中内环境稳态的中水平衡的调节、内环境作用的学习起到前摄作用。“案例4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孟德尔遗传规律、减数分裂和遗传稳定性的基础。“案例5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中昆虫生命活动和规律、环境与变态发育的关系与生命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从以上几例可见,基于新课标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素养化所进行的教学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关键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进阶。
相信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认可,以探究实践为本是生物学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新课标中案例3、4、6展示了如何通过“少而精”的设计,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驱动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实践,从而在该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尤其是“案例6自制实验装置,观察香烟中的焦油对草履虫纤毛的影响”情境的创设更加注重探究实践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时,既要注重情境创设的真实、综合、复杂性,融入更多实践要素,又要注重情境创设的生动、趣味性和社会性意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既能体会学习活动的意义,又能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 (篇2)
利用暑假时间我认真读完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收获挺大,充分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比,前言部分内容将课程基本理念单独呈现,课程设计思路删除,整体叙述内容整体调整,变化较大,具体呈现如下:
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课程目标:
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1、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从生物学视角,对生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生物界的组成和发展变化、生物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是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现象、分析和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主要包括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
生命观念对认识生命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科学自然观和世界观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基础。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尊重事实证据,崇尚严谨求实,基于证据和逻辑,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等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对既有观点和结论进行批判审视、质疑包容,乃至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发展科学思维是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3、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是源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现实需求,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与品格。探究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主要环节有:发现问题或提出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获得证据或形成初步产品,分析证据或改进设计,得出结论或物化成果,进行表达、交流或展示等。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跨学科实践是扩展视野、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探究实践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以后教学的设想:
1、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
获得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能够应用生命观念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生物界的发展变化,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能够应用生命观念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2、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尊重事实证据,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审视评判、质疑包容;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
3、初步具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
能够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实验操作技能,采用工程技术手段,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形成物化成果,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逐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实践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和创意实现能力。
4、初步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以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面对各种媒体上的生物学信息或社会性科学议题,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理性审视,尊重他人的观点;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关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5、树立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强身健体和服务社会
关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饮食作息、体育锻炼、疾病预防等方面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基于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破除封建迷信,反对伪科学;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立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主动宣传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观念和知识,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 (篇3)
暑期,我学习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我深刻理解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二、我明白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要求;1。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命观。2。初步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3。初步具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景中的生物学问题。4。初步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5。树立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强身健体和服务社会。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
1。制定教学目标应体现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我们要准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关系,根据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等制定教学目标,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化,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2。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要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使知识结构化。以大概念的核心内涵为纲,将相关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按照其内在逻辑关系编制成网络化概念体系。
3。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探究活动是主动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主动获取证据,做出判断;重视探究活动报告的完成和交流;在开展实验探究和调查活动时,应注意安全教育。
4。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社会需求驱动生物科学、技术和工程学发展,生物科学发展催生新技术的出现,技术工程学进步促进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以及科学和技术影响社会发展、应整体规划夸学科实践活动,探索项目化实施。
5。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今后在教学中,要强化信息教育,把信息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找准生物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
总之,新课标,让我明确了今后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深化了我对生物学的了解,提高了我的生物学教学的理论水平,我也深深地感受到,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能够健康生活、终身发展。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 (篇4)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上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在课程设计上重视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小学和高中阶段学习的有效衔接。新学期我即将任教高一年级,对初中新课标的研读,将使我更好地了解高中起始阶段学生的生物学认知和能力基础,更好地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下面我主要就“学业质量”和“教学建议”两个板块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关于课程标准,新课标有五个主要变化: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学业质量的内容是“2011版课标”
所没有的内容,新课标对该内容的补充,可以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更好地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关于“学业质量”以及“学业质量的内涵”,新课标给出了定义: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新课标对学业质量标准给出了具体描述:“基于真实的生物学问题情境,描述生物学现象或与生物有关的特征,运用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解释产生特定生物学现象的原因,分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针对生物学相关议题进行科学论证与合理决策,并尝试探究生命活动过程、人体健康、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完成本学科全部课程后所达到的学业水平,而不是完成某单元内容的学业成绩表现。
初中新课标学业质量内容的增加,促进了初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连贯一致,同时对教学设计与实施、教材编写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重要依据。而高中新课标与此不同的是,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的水平(一、二、三、四级),并描述了每一级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这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进行评价。
为了使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地,新课标在课程实施方面给出了教学建议,为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新课标指出制定教学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这需要教师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出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性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理念之一是“内容聚焦大概念”,所以教学要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知识结构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念,加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发展核心素养、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概念的主动建构,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的抽象和概念,“这些事实可以来自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可以来自学生的观察、调查、实验,也可来自教师提供的资料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内容,设计真实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建构概念,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责任态度。探究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实验、资料分析、调查、测量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创设有效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主动获取证据,作出判断;探究活动报告的完成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科学思维,提高了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习得了概念。这样主动建构的概念更有助于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新课标特别指出,在开展实验探究和调查活动时,应注意安全教育。安全保证是开展活动的前提,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活动时应提高安全意识,进行有效的预估,判断探究活动的可行性。为了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要强化自身和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 (篇5)
学习往往是“学“、”思“、”实践”三者的交替循环统一。借助陆敏刚、王荐名师工作室研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新课标)的联合活动,我有机会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由于缺乏初中教学实践经验,我只能将其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行了对比阅读,以期能从自身先备知识着手,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但由于是闭门造车,我对两版课标差异部分的理解可说是一知半解。今日有幸聆听了丁奕然博士的讲座,让我的很多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如核心素养措辞上的区别,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侧重点等等。当然一些问题的释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的更进一步的思考,如丁博士提到跨学科实践是基于实际问题解决,而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在项目式学习中也不是给学生先预设好问题串,让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这一点上我深有感触,在之前做过的跨学科教学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我就存在这样两个问题,真实问题的选择,优先考虑的是是否能涉及多门学科,而不是从生物学的具体问题着手,让问题解决过程中,自然发酵生成运用其他学科的技术,研究方法,思维方法等,这就本末倒置了。这种思维方式也势必会将解决该问题变成“剧本”,设定好每个环节,每个环节中会用到的跨学科知识,甚至每个环节中设计好问题串都在“剧本”中有精准设定。其实新课标中给出的很多供选案例,都是在实际操作中才会遇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问题和办法都不是唯一的,是因人而异的。例如《饲养家蚕,收集我国养蚕的历史资料》项目中,不同学生对这个项目会有不同的想法,如有过养蚕经验或者其他小动物饲养经验的学生,会考虑养殖季节,养殖场所,食物来源,粪便清理,如何判断蚕的生长阶段,那么这部分学生对重复已经有过的经验就不是那么感兴趣,那就可以引导他们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如如何改进装置,食物以突破季节场地限制等,不同类型的蚕养殖区别,我国养蚕历史及蚕的市场应用价值调研等,充分利用学生与教师信息获取途径的不同,取长补短,碰撞出新研究方向,而新方向自然会有新问题,教师不必担心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这时我们和学生可以作为共同学习者,共同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多途径利用课程资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 (篇6)
2022年4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笔者虽长年执教高中,但由于所属中学为完全中学,也曾有三年初中生物教学经历,所以对这次新课标的颁布一直很关注,下面笔者就“评价建议”板块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新课标中提到“课程设计使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够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故笔者就“评价建议”板块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行了对比,发现前者是将评价建议单独罗列,而后者则是将教学和评价建议合并;前者的评价建议包含“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而后者将“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单独列出,与“教学和评价建议”为同级标题。
新课标的“评价建议”板块,在条理上比较清晰。从“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明确评价原则是双边的,应利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共同发展;从“多元多样”,提出评价的主体需多元,评价者可为自己、同伴、教师、学校等,这样形式上就可形成自评、互评、教师评、团队评等多种形式,而评价方法也可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提到的表现性评价,就可在跨学科实践活动和项目式活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评价内容”上,新课标没有具体的表述,但提到评价应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过程和质量有效监控,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模块中就学业质量的内涵和描述已作了单独说明。从“评价实施”而言,新课标就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评价实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如课堂评价,可进行课堂观察、即时评价等方式,作业评价则注重多样性,书面、活动实践类、社会性科学议题讨论等。其中,“单元评价”和“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应是关注的热点,由于新课标理念强调内容聚焦大概念,单元评价就是以大概念为单位进行的,课程内容为7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均只含有1-2个大概念,所以单元评价的设计很重要,既要考虑单元内相关重要概念的知识联系,也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以真实情境为背景的话,还需考虑知识的连贯性,以及每个任务情境的目的和评价方式、标准等。“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也是本次新课标的创新点,在“学业水平考试”板块中明确“义务教育生物学学业水平考试由纸笔测试、实验操作性考试和跨学科实践活动测评三部分组成。”前两者大家比较熟悉,后者要求根据学生日常完成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可见该部分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也要依据项目报告和物化成果综合评价项目,在附录中提供的教学与评价案例看见,案例6就为跨学科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仅要完成模拟装置的制作,还有利用装置观察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或科普短文,要制作展板或书写倡议书,因此这类活动的评价方式也应更有针对性,如装置制作原理可进行纸笔测试,制作过程可行观察评价,实验报告、科普短文、展板、倡议书等可设计评价量表,评价形式上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等,可见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为综合性的评价,有效诊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引导师生更好地完善自己教与学,加强“教-学-评”一体化。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通用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4版解读心得体会,线上教学教师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观看井冈山精神心得体会,消防安全讲座心得体会,党内政治生活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