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详情页

国学心得体会

作者:黎初晨2024-01-29 06:45:40

导读:国学心得体会 篇一 通过学习经典,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国学心得体会(通用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国学心得体会 篇一

  通过学习经典,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经典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经典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经典,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经典,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

  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经典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经典,让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经典开始,接续经典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心得体会 篇二

  曾经我觉得《国学》高高而不可攀,遥遥而不可及,有阳春白雪的味道,《国学》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至201x年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及考试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全体教师都积极认真地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悟到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

  阅读《国学经典与教育》后,我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读到《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告诉我们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工作也是如此,也要讲究方法,要经常自我反思,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论语》不仅教会了我们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们学会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理解了《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国学》让我学会了感恩,使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诚守信。国学知识是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当你看不清前方时,它会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明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能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导自己走出迷茫;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在工作中,我知道了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学习《国学》能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国学》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吧。

  国学心得体会 篇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中有许许多多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我觉得,在我们日常学习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味的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大脑却一片空白。有的人只读“死书”,而不去深入理解书中的含义,这样就会导致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于思考,也在于吸收,二者缺一不可。

  还有一句让我感触最深。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的意思是: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能者为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树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嫌弃每一块小石子;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汇集他们点滴之长。我们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逆境中不怨不怒的平和心态,并且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世界有新的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领悟,有所感动。

  国学心得体会 篇四

  现代化带给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心灵的快乐,反而带给人们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压力。面对这烦躁的社会,许多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然。当全社会都只是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为乐,而精神却变得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不要只在那里感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现在已经到了该我们静下心来,研读先哲的教诲的时候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读读我们国学经典中的语句吧,我们祖先早就通晓关于学习、事业乃至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直到今天,一样的适用。

  因此,国学经典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从老师这个角度来讲,高尚的职业道德则是“以德育人”的基本保证。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潜藏在教师的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高尚的人格无声无语地具体化、日常化于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之中,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为人处世和言谈举止时刻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在思想上,要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在工作上,要爱岗敬业,科学严谨,认真求实;在为人上,要胸怀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在生活上,要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知识要丰富,语言要准确生动,仪表要清洁整齐,举止要文明和谐,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养成崇尚真理、刻苦钻研、富于开拓、耐心细致的风气,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养成敬重师长、诚恳礼貌、遵纪守规、举止典雅、乐于奉献的风气。

  国学心得体会 篇五

  有人说,学习就要端正态度,好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人说,学习就要讲究学习方法,好比“学而实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切学习的好方法尽在于此。

  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从自身的经验中体会出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xx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可是,这样伟大的天才,竟然被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给难道了,这难道不是很好笑吗?也许是因为那时侯人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对大自然研究得还不够透彻吧。可我们呢,生活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不仅随这古人的脚步往前走,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还可以翻阅书籍,如果我们碰上一个小朋友也问了个问题,可自己也答不出来,那不就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笑柄吗?

  我们现在正值学龄期,应该多学习知识,少玩电脑游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国学心得体会 篇六

  这份关于古代教学内容的资料拿在手上沉甸甸,里面内容的价值更是不可小觑,对于我们学堂乃至老师更是如获珍宝,现在终于能体会智博老师当时看完的激动心情。

  《当代学校国学教育构思》这本资料内容比较多,我利用平时零碎时间终于看完一半了,就这一半的内容就让我受益匪浅,我整理了几项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国学教育的深刻认识。

  一直都很想知道古代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刚好资料中首先就讲到了这点核心内容--是通过德、体、艺、用、小学这大五类来完成教学的。第一类,德,就是品德教育。德育是童蒙教育的主体。是以礼教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就主要是礼教。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生活能自理且能帮助他人。看到这里,我也是兴奋,因为以上所说的不就跟我们学堂教的内容一样吗?由此可见我们方向是对了,难道还怕教不好孩子了吗?

  第二类,体,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是:经、史、子、文。上次学习也听张恩富教授讲过,这次更深入了解了。其中的“经”感触比较深,分享一下。就是儒经,主要是十三经,经过唐宋儒遂加增补篇目后,又有了“四书”。四书偏重心性修身,适合后人研读实践。古代科举考试是要从十三经中任取一句作为题目,来做千文内短文。所以古代举子都是要熟读十三经的,十三经正文是64万字。所以古人但凡能考秀才的,仅经典一项,肚子里都是背过上百万字的,熟读千万字的。从先秦到民国每位文人儒士都经历的共同的教育,这就是所谓“读书”又叫“读书人”。为什么古人背书厉害,是因为“读”就是吟诵,“书”就是指经史子文。吟诵的读书方法可以达到背诵而不被遗忘。这也是我们学堂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类,艺。艺是用来熏陶性情,培养品格的。经史子文并不能保证品性的提升,而与环境熏陶和生活习惯关系更明显。需两者结合起来修学。这是智博老师为什么总是问我们何为雅文化,何为俗文化的原因了。艺的主要门类,有琴棋书画、花酒香茶,词曲歌说、玉石古玩等等,这些都是雅文化,雅文化则以品性为目标。国学教育的艺类,应为雅文化。一般以利益为目标,福禄寿、平安吉祥等等为俗文化。俗文化不是不可以学,只是不能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去学。

  第四类,用。经世致用的学问。比如平时大家比较少谈的政治,治国之学。其实这是儒家学的特长。历代大儒积累的治国智慧真如汗牛充栋,无法计量。这些学问,正常儒士都是必须学习的。而且儒士对经典理解到位了,对着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问题也自然而然了,加上心中有孔子,自然知道孔子当此之事应该怎么做。但今天社会的不和谐,有谁从儒学的角度对政府提出一套高明有效的治国方策?所以学习国学教育是当务之急,不仅修身养性,还能保家卫国。

  第五类,小学。主要是指一套中国文化的基础学问,即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工具书等。说起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让我想起前面提到的吟诵,说读书的“读”就是吟诵,这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是老师直接传给学生的。现在的人否定汉语读音的意义,分裂汉字的音形义功能,用词本位代替字本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中文化内涵的流失。但是古人吟诵每个字有声音的意义,有些词句吟诵时还要去意象它的感情。只有用吟诵方式去全面的理解到一首诗词了,这才算得上真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落实吟诵学习很紧要。

  学到这里真是意犹未尽...因为不但了解到古人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特别是看到古人读经典的字数,对陪孩子们读经典突然感到乐此不疲,对今后教育工作也增加了不少的信心。我坚信,只要坚持、照做,怀着一颗真心,一定会做到真正在传承传统文化的。

  国学心得体会 篇七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心得体会 篇八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心得体会 篇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是儒家最经典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自己才会完善。在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天,你不好好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学”要学的精,“学”要学到老,学到底。只有坚持到底才会得到胜利;只有学以致用,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告诫人们: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荒废在于贪玩嬉戏。成功在于多思而慎行,毁灭于随心所欲。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美国作家海明威成名了,但他还是给自己规定了每天的写作字数。这种写作上的“勤”,使他写出了《老人与海》等不朽著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勤”,造就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那样的伟大文学家,造就了镭元素发现者居里夫人那样的伟大科学家,造就了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那样的伟大画家……又有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荒于嬉”,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思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师德是师业之魂——教师一定要修好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科学严谨、认真求实;为人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知识丰富、语言生动、仪表整齐、举止文明,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要以大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干。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养人,师才育人;德才兼备方为社会栋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处事,怎样做人。师德是师风之根——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都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保证我们教育百年树人最重要的根。

  总之,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我由衷地、感慨地说真不愧为是“国学经典”。它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 ……今后,要把“国学经典”中精髓理念融入于工作和学习中,深刻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国学心得体会 篇十

  8天行程的访学之路在开始之前被无限憧憬与期待充斥开始访学之行后被新鲜事物吸引的我每天都在忙碌奔波结束访学之旅时才蓦然回首匆忙整理与细数所获所得。

  一、访学之路的初体验。

  随着东航MU741的降落迎面而来的湿热拉开了这一次的短期赴泰访学交流的序幕。由于之前的憧憬让人不自觉地将理想与现实相联系和比较。理想中的曼谷蓝天白云树荫与沙滩琳琅满目的异域风情和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现实中的曼谷天阴沉有点压抑随处可见绿色却不见沙滩的身影充斥“萨瓦迪卡”的泰国风情却让我们很难进行无障碍沟通形形色色的美食却让我们的味蕾有点望而却步。虽然理想与现实有差距却丝毫不消退内在好奇心的热度也丝毫不影响去感受泰国文化中的善意。体验的初始带着猎奇的心理去尝试周围的一切。在心理落差中更多地调试自己去适应。当然事实证明谁也没让谁失望因为做到了所以我可以感受到泰国文化的美;泰国文化也很好地接纳了来自异乡的我才让我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至于过分地思乡。

  二、访学之行的“得”

  1、关于学习的那些事

  此次访学之行分别在博仁大学、亚洲理工大学、朱拉隆功大学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不同的学校体现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展示了不同的优势专业。在博仁大学学习了泰国“拜”礼传统舞蹈、语言等让我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民乃至社会的重要影响这一点也是最为让人眼前一亮。在学习“跪拜礼”中坚硬的石质地板让大家在练习中吃尽苦头不绝于耳的吸气声与泰国老师面带微笑地多次重复示范相比较相形见绌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并不能够说明太多可却足以窥见泰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之所以值得人钦佩的所在。

  2、关于文化的那些事

  早就耳闻泰国是世界上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家之一。此次的访学交流中在高校的学习和城市文化体验作为初次到访的异乡人我却可以在曼谷找到踏实与安心的感觉。曼谷的幸福不在于基础设施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而见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曼谷的司机是不会摁车载喇叭表达自己的心情因此在曼谷的大街小巷不会有嘀嘀嘀的嘈杂声惊扰到你;在曼谷的大街小巷当地人无论做任何事不管是否认识只要相视一眼都会互相给予一个纯粹的微笑和一句“萨瓦迪卡”他们待人的亲切与真诚的程度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跨越了国家、种族和语言这也变相印证了一句话微笑是当之无愧的国际语言;此次访学同行的伙伴们都有一个切身感受就是泰国是一个会让人变得谦恭与平和的国度除了上述缘由外当地人语气的温和且面带微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即使是生气了当看着对方温和有礼的态度也会自动熄灭生气的小火苗。

  三、访学之旅的落幕

  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赴泰访学之旅的美好东航MU742降落在昆明国际长水机场让我在恍惚中倍感意犹未尽重回故土的喜悦丝毫没能掩盖住已经离开与即将分别的不舍。赴泰访学的短暂让我留下遗憾的同时也为下一次的再出发埋了伏笔。我相信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国学心得体会(通用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国学心得体会北京旅游心得体会 在北京旅游的作文1000字国旗下讲话:五星红旗伴我共同成长优秀文章 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 观开学第写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体育教学感悟,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