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一: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 2023年3月16日19:00,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徐曼菲教授做主题为“基于语境的中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精彩讲座...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推荐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
2023年3月16日19:00,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徐曼菲教授做主题为“基于语境的中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精彩讲座。在基地主持人胡琳娜老师的组织下,我如期参加了此次线上研修活动,学习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论,拓展了教学实践创新的视野,收益匪浅。
讲座一开始,徐教授提出两个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一是为何要强调基于语境的语法教学?二是如何提升基于语境的语法教学能力?针对第一个问题,徐教授提出语法知识的使用不仅需要做到准确和达意,还要做到得体。语法知识的使用应该是形式意义使用三位一体的。其次基于语境的语法教学符合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及要求。学会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新的语法知识,进一步发展英语语法意识,从而形成语法能力grammaring。针对第二个问题,徐教授给我们展示出目前部分老师在语法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呈现语法内容的语境不连贯,缺乏完整性;设计的练习缺乏一定的语境,练习设计为语法而语法;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语言敏感意识需要提升。进而展示三个创设语境进行语法教学的课例。
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我更明确了语境对有效的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语法学习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法形式的具体表意功能,紧密结合语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我们要做到像徐教授说的“深学习,勤实践,多反思”,努力做到“目中有人,手中有器,心中有道”。
2023年3月17日19:00,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黄丽燕教授做了一场《中小学英语课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的精彩讲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3年版2023年修订)》提出,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情感和态度,努力实践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深度教学,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核心素养的目标,为此,提出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教学建议。那么,课堂评价是什么呢?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如何有效设计英语课堂评价并加以实施呢?黄丽燕教授给大家提供指导。黄丽燕教授展示了一份中学教案,指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其实就是看授课老师能否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很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可见,课堂评价标准非常重要。接着,黄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述了“什么是课堂评价”、“为什么要开展课堂评价”、“如何进行课堂评价设计——理念与方法”、“如何实施课堂评价——案例分享”。通过黄丽燕教授的讲座以及优秀的课堂评价案例的学习,提高了我对课堂评价的认识,感知了课堂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落实好评价与教和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二: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
2023年7月5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线上培训。此次培训围绕语篇教学和读后续写展开,特邀浙江省叶咏梅特级教师和福建省黄远振教授给我们进行授课,专家们还对老师们感到困惑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给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而又有效的建议,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帮助。
首先,叶老师从语篇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学业水平四个方面解读课标要求,接着从考纲的评分要求这一角度介绍衔接理论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紧接着,叶老师用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深化了我们对教学要求的理解。随后,叶老师简要阐述了衔接理论。衔接是指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衔接理论包括对衔接手段和衔接功能的解释。衔接手段表现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衔接功能表现为连贯内容和构筑语篇。在外语教学中,衔接理论有助于分析语篇的构成方式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根据衔接纽带在语篇中形成的网络来了解语篇发展的脉络。
在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要求、介绍了英语衔接理论之后,叶老师引出了本次讲座最为关键的部分——衔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她强调:“将衔接理论融入到文本当中,一方面可以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另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衔接手段在文本中的作用。”她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PuzzlesinGeography”一文为例,从阅读对象、写作思路、内容结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让我们对衔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叶老师还就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衔接类问题、如何引导并启发学生解答此类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传授了宝贵经验。
目前,篇章连贯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我们高中英语教师而言,如何将衔接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是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本次讲座理论介绍清晰易懂,案例分析环环相扣,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们体会到了教学名师严谨的治学风范。
下午,黄远振教授做了题为《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读思言路径》的讲座。黄教授从“读后续写的研究背景;读后续写的研究现状;读后续写的课例研究;读后续写的实施”四个方面阐释怎样从“读思言”角度进行读后续写教学。他提出了读后续写教学三原则:渐进原则、下水原则、导学原则。黄教授指出,读写需要着重三个点:结点、原文重点和续写要点。而且通过题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三个点的意义。此次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同样让我们一线教师受益匪浅,明晰了读后续写的教学方向,对今后的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三: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
2023年8月26日、27日,我按时参加了太原市教科研中心组织的新课程、新教材音乐教师网络全员培训。本次培训的内容可以说是去年新教材培训的提炼与补充,包含了音乐教材修订总体情况的介绍、音乐鉴赏修订介绍与教学建议、歌唱修订介绍与教学建议、合唱教学法指导、音乐与舞蹈舞蹈表演教学法指导、戏剧表演教学教法指导、音乐与戏剧模块课程简介与教学实践,以及刘梦颖老师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何佳洋老师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乡村音乐》,还有薛晖老师的对这两节课的专业点评。
孙红成博士指出这次湖南版教材的修订是根据课标的修订展开的,课标中指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建构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以此为依据,设置了高中音乐新课程,即由六个基础课性质的必修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及与之关联的拓展课性质的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还有以校本课程为主的选修模块构成。孙老师以音乐鉴赏中的《1812年序曲》、歌唱中的《绒花》、合唱中的《茉莉花》、《茫茫云天》、合奏中的《爱我中华》、音乐与戏剧中的《主角与配角》等课为例,从框架结构、内容选材、问题导向等方面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湘艺版新教材,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新教材结构清晰、选材经典、贴近实际等特色、特点。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音乐教研员薛晖老师,就《音乐鉴赏》和《歌唱》两个模块的有效实施入手,为老师们分享了如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对音乐的感悟、审美和评价能力等有效策略。音乐鉴赏模块中,薛老师从初高中音乐教材的对比与关联、目标的定位、教材教法、各单元编写意图、教学实施建议等方面讲授,并结合各单元有代表性的课例,如《音乐与时代》、《古典与现代》、《巴洛克音乐》、《绚丽多彩的汉族民歌》、《梨园百花》等,最终为我们总结出高中音乐鉴赏的实施策略,即紧靠单元主题组材、明确教学目标、凸显音乐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表现、多运用比较欣赏的方法等。薛老师的精彩讲授与解析、引导我们紧跟其思路,学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课例中的教学思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值得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借鉴的。
歌唱模块中,薛老师从目标定位、教学策略、存在问题、歌唱模块中的“欣赏体验”、发声指导、各单元框架结构及设计依据、演唱的方法及风格特点、情感的表达、舞台的表演实践、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讲授,结合经典课例《情韵悠悠——感受民族唱法的魅力》,还加入多个小视频、自身的示范演唱、流行唱法的尝试等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歌唱》模块的实施只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教材内容与拓展内容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歌唱教学,逐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演唱、表演能力。
魏伟国老师的《高中音乐合唱教学法指导》讲座,讲到了找到拍点、左右手的配合、各种起拍(整拍起拍《对花》、后半拍起拍《让世界都赞美你》等)、不同情形的收拍,总谱的读法、以及以实际作品为例引导我们学习了各种拍子的打法,如二拍子《太行山上》、《渔歌子》;三拍子《沃尔塔瓦河》、《神圣的战争》、《卖花生》;四拍子《本事》、《大海啊故乡》、《凤阳花鼓》、《蒙古人》……魏老师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我再次领略了指挥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训练学生、指挥手势、歌曲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跟着视频学习、练习,切实纠正、解决了自己很多的问题,受益匪浅。
熊康老师的《音乐与舞蹈、舞蹈表演的教学法指导》讲座,为我们呈现了《音乐与舞蹈》教材修订前后的对比,通过视频展示教材内容,确实可以感受到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按照舞蹈学科自身的结构进行了很精细的调整。她为我们推荐了当代舞《士兵与枪》、现代舞《也许是要飞翔》,展示了自己学校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十八岁的天空》,通过熊老师的系统讲解,我们感受到新教材重新构建了以音乐舞蹈文化为主线、融合舞蹈作品欣赏、舞蹈表演实践以及舞蹈创编为一体的内容体系。《舞蹈表演》模块是必修课程《音乐与舞蹈》的拓展与延伸,注重的是舞蹈表演,突出的是实践性。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湖南师大附中这一模块的开设情况,包括选修的要求、创作的历程、学生的编创和展示,教学测评模式(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戏剧表演是把戏剧理论和表演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模块。孙成洪老师的《戏剧表演教学法指导》首先引导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整体的了解。这一模块的上篇以理论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对经典戏剧作品赏析,理解音乐在戏剧中的地位,认知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戏剧的品种、特点。下篇则以表演实践为主,用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艺术的表演与创编。下篇出现的小品、配乐朗诵、课本剧等都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对上篇的学习,已经对戏剧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基础上的。教学案例一《千斤话白四两唱——坐楼杀惜赏析》,既有理论的准备,又有实践的参与,最后的模仿,更是让这节欣赏课提高了一个层次。教学案例二《角色与七声音阶游戏——戏剧表演基础》,通过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唱熟音阶,唱出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教学案例三《爱的二重唱——配乐朗诵诗两首》,配乐朗诵可以说是戏剧模块中最容易上手,也最能让学生体验到表演的成功与快乐的艺术形式。孙老师亲自示范,激情朗诵,让我们知道了教师既要做一名有经验的指导者,更应该是一名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始终应时代之需而有所突破。罗月恒老师的《音乐与戏剧模块经验简介与教学法实践》着重为大家分享了长沙一中的“音乐剧体验式课程”。刘梦颖老师执教的《第十交响曲·江雪》,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交响乐队与古琴的结合、不同行当的吟唱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中西方音乐结合的魅力、不同行当唱腔的特点,以及现代音乐的特点、表现形式。何佳洋老师执教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乡村音乐》,通过动、唱、奏、听等一系列学生活动,由《什锦菜》到乡村音乐,由点到面,一步步落实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各位专家老师的讲解,让我收获了很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辛苦付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依托课标,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合理利用新教材,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尝试积极开展多个模块的教学。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我们也应继续加强音乐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勇于创新,不断反思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构筑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
篇四: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
2023年5月25-26日,我有幸参加了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研修活动高中英语,本次活动是通过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进行的,整个培训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我聆听了来自华南师范大学胡中锋博士导师、黄丽燕博士导师和金檀教授等大咖们精彩而且专业的讲座,同时在案例展示环节,我还学习了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廖明生老师、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王锦霞老师以及广州市第二中学杨雅碧老师非常贴近教学一线的讲座。两天的学习中我收获颇丰,既学习到了试题检测评估中的专业知识,也学习到了高中英语阅读素材改编中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教研活动设计、高三教学规划方面也学习到了专家老师们的经验,这些知识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胡中锋博士导师在他题为《高考试题的检测评估和教学实施建议》中重点谈到了试题测量的工具和手段,如信度及其计算方法、难度及其计算方法、区分度及其计算方法、效度等,他在讲座中给我们讲到了很多专业术语,虽然一下子听不太懂,尤其是一线教师很少涉及到试题测量的方面,但是我觉得讲座中的内容对于我的教学和试题命制方面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特别是他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到的“建立教师自己的题库”这一点,我特别地赞同。
黄丽燕博士导师的讲座聚焦于“基于大数据的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测评研究”。她从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以及标准差等几个方面给我们非常专业地剖析了2023年广东高考的情况,同时结合具体实例演示了如何对测试成绩进行专业分析等,她通过2023高考学生答题和得分情况分析了学生在英语学科能力,这对于我接下来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
金檀教授的讲座利用案例学习的方式,解析了如何识别、控制难词的途径,并讲解了改编难词的方法,对于难句子的评估、文本难度的评估金檀教授也给出了相应的指导。金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非常实用的案例解读,对于我们一线教师在改编适合学生基础的阅读题目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
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廖明生老师结合高考试题,为我们讲解了如何精选和改编英语试题,更好地为高考备考服务。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王锦霞老师的讲座内容非常实际,她立足于教研员的视角,从阅读课、词汇课、写作课和语法课等,再到作业的设计,从听评课到工作室研修等方面解读了如何设计英语教研活动。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可能没有机会去设计和主导区域性的教研活动,但是王老师的讲座对于我今后组织校内教研组活动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广州市第二中学杨雅碧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角度,介绍了她的高三备考经验。讲座中关于“话题教学与各种类型写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所提到的一些建议非常实用。
两天的培训,接近20个小时的讲座内容,干货满满。很多内容一次消化不完,接下来我将把讲座的重点内容再学习再思考,并将培训所得落实到教学中,并在年级和学校进行推广,让更多的老师受益!
篇五: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
2023年5月25-26日,我参加了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举办的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研修活动。两天的研修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高考命题研究方面,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也扩充了我的视野。
例如华师胡中锋教授的讲座中,重点讲解了试题命制信度、难度、区分度和效度等四个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注意用双向细目表让我们的命题更加科学、规范,提高试题命制的质量。而黄丽燕教授以基于大数据的高中学业质量测评研究为主题的讲座中,结合2023年广东高考英语学科的相关数据进行具体而到位的分析,让我明确了如何结合测评数据精准施教的方法。金檀教授的《高中英语阅读素材的数据驱动型改编》专题讲座教会我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数据驱动,把握文本改编的原则。
教授们的讲座高屋建瓴,而接下来各位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分享让我备受鼓舞。例如佛山教研员廖明生老师做了《区域高中英语阶段性测评研究》的专题讲座,从“高考英语备考试卷的精选与改编”进行详细的介绍,且利用高考真题进行选题和改编的解说和示范,让我对高考真题的开发又有了新的思路。韶关教研员王锦霞老师提出“主题式教研”和“对分式教研”两种模式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组织科组教研活动的方式如何再进一步优化。广州二中学科组长杨雅碧老师与我们分享了高三教学规划与实施的相关内容,谈到如何利用主题化备考,提升备考质量,这正是我们下个学年准备在高三大力推进的“大单元大概念”指导下的主题模块复习模式。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我不仅在个人的测评素养和高三备考方面有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具体的计划,也坚定了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成立科组的测评素养工作坊的决心,跟亲爱的同事们一起研究高考试题的改编、开发和原创命题等颇有难度的工作,相信只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高考备考质量将会有更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
篇六: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
本人近期有幸参与了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研修活动高中英语。研修过程中听取了多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来自韶关的王锦霞老师所作的“区域高三英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的讲座。现就王老师的讲座浅谈几点个人的收获总结。
一、将课标理念与高三复习完美结合
新课标自2023年发布以来,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课标里的各种理念也可以说都或多或少能够深入人心,但如何在日常实践中很好地践行却一直是一线教师在不断研讨当中。特别是在高三复习中,如何将课标理念与高三复习完美结合起来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平常经常看到的高三复习教学很多都是词汇语言点教学、语法复习、专题训练等,这些教学方式与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大相径庭的。然而,王老师的讲座却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在王老师的教研整改下,新课标的理念已经能够很好地与高三复习完美地结合了,如她将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理念贯彻到高三复习的日常操作中。
二、将前沿教学理念与高三复习结合的大胆尝试
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我还发现她将很多前沿理念有机地与高三复习进行了大胆尝试,比如群文阅读。在王老师所展示的四节高三复习典型课例中,她介绍了在阅读课中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高三阅读教学。该课例中,授课老师选用了一篇高考真题,一篇新教材的阅读文章和一篇旧教材的阅读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基于同一主题选择的,而且文体也都是说明文。本节课例中,第一个文本和第二个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有效地实现了阅读技能的迁移,第三个文本作为拓展作业又再次巩固了阅读技能。
三、将区域学情与高三复习结合起来
王老师除了把新课标和前沿教研的理念融入到高三复习中,而且还扎根于区域学情特点,把高三复习教学做实做到位。在王老师提供的四个课例当中,每个课例都是基于相对薄弱的学情开设的。这是非常接地气的做法,因为高三复习针对的群体绝大多数学生的学情并不是特别乐观。提供大量支架支撑学生有效地学习便是最大的基于学情的体现。以写作课为例,写作教学除了教授写作策略外,该课例中授课老师还提供了很多主题词、句、段的支架,而且这些支架也都是循序渐进,完全没有太多的违和感。
篇七: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兼具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为一线教师解开不少教学疑惑。
对于学生成绩的分析,不是单纯地凭印象判断,更应该基于大数据进行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测评。而测试数据的获得可以通过分析考试成绩的集中趋势平均分、中数、众数、离散趋势标准差、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方面,从而反馈学生情况。教师应相应提高自身的测评素养,注重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和语篇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是惯式或套路化的生硬教学。
好的教学活动开展离不开科组的教学规划和实施。例如高三学年的安排,可以以三大主题为引领,以话题整合常用表达、句型使用、语法填空、书面表达等开展教学,接着以专题教学的形式提升语言能力,完善学习策略,而冲刺阶段主要以规范化和查漏补缺为主。
单纯依赖教材或者教辅,其实是不够的,而应该能动地提升我们的高中英语阅读素材的改编能力。改编维度可以从词汇、句子和篇章着手,但的确会因为缺乏难度评估标准而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一般而言,难词比例在2-5%的范围内相对比较合理,否则英语阅读会有困难。金檀教授推荐的指难针工具对于评估难词的比例,主要通过等级指标的选择、大纲词汇的统计和难词比例的计算来实现。
篇八: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
满满两天的培训,干货满满,启发我对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进行深度思考、更激励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在教学、教研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课程一《高考试题的检测评估与教学实施建议》,胡教授主要讲解了高考试题检测评估的量化方法如信度、区分度以及高考试题检测评估的质化方法如效度。在该课程中,我对“区分度”及“效度”这两个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和依据。具有良好区分度的测验,实际水平高的应该得高分,实际水平低的应该得低分。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也就是测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效度估计涉及很多方面,如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内容的代表性程度,估计方法有逻辑分析的方法和用测试题目与教材内容比较的方法。其中我们常用的双向细目表就是逻辑分析法的一个步骤。胡教授在课程中给出的建议是作为教师要了解全国或广东省高考试题的质量,并通过对试题的测量分析把握所教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并建立教师自己的题库。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不仅要能解答历年来的高考真题,更要能从高考真题的检测效果层面多加研究,这样在日常命制练习或者考试题的过程中,更针对性地命出与时俱进的、高质量的试题。
课程二《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夏建华老师介绍了国内外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实践模型,深度剖析了化学学科“深度学习”的内涵、并通过分析经典案例的形式阐释了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的核心步骤。
有关化学学科“深度学习”的说法,一直听说,但自己始终没能在教学中很好地渗透。在这个课程中,我终于非常透彻地了解了化学学科“深度学习”的定义是什么。化学学科的“深度学习”是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挑战性的探究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从宏微结合,变化守恒的视角,运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思维方式,习得结构化的核心知识,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建构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探究创新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内化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成为会学习、善合作、有责任、能担当的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人。在日常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以“深度学习”的内涵作为根本进行创造性地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于单元整体教学,自己也曾尝试设计过几个课例,但仍然较为迷茫,不知道如何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结构化。课程中,我了解到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核心性、生长性。整体性是指由围绕学习主题形成的内容结构化、序列化的学习活动和开放性学习环境等要素整合形成,有利于整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核心性是指以大概念为引领,强调内容组织结构化和内容呈现情境化。生长性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进阶发展为目标,体现其生长性。教学中,如果单纯做题讲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属于低通路模式,属于具体——具体的协同思维,而通过做题、建模、运用则是高通路迁移,既具体——抽象——具体的协同思维。我们往往进行的是低通路模式,但高质量的课堂应该是高通路的模式,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三《透视新高考、反观新课改》,兰建祥专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度剖析了新高考、新课改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问题,生动、通俗、易懂,让我备受启发。在回答新高考,想考什么,如何能考的问题时,兰老师告诉我们,新高考就是要考“四层”,主要是考学科素养,就是考查如何做事——把事做成。考查核心价值,就是考查做人——如何把事做对!也就是说新高考,考做事,考做人!在热词“情境”的分析中,兰老师分享了他的理解:高考以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回归人类知识生产过程的本源,还原知识应用的实际过程,符合人类知识再生产过程的规律,为解决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如何通过考试引领教育回归到培养人、培养学生形成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情境化考查堪称新高考试题最显著、最突出、最根本的特征。没有情境性问题,就没有新高考。在回答新课改想教什么,如何能教的问题时,兰老师指出了新课改想教的就是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情境化教学、结构化教学来教。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价值观念(人对事的是非判断)+必备品格(人表现的品质与性格)+关键能力(业务能力、思维能力)=核心素养。领悟了核心素养,就能自由或个性表达。领悟了核心素养,就能明白它有多重要。想清楚(价值观),坚持住(品格),有点本事(能力)就是人生三件大事。兰老师通过分享许多化学教学中富有生活气息的讲解方式,告诉我们要借助生活,也就是要深刻理解知识,把知识用起来,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把知识问题化,把问题情境化。如在讲工业上母液循环再利用的优缺点?可以类比无良火锅店对火锅底料的二次使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其优缺点,从而自己找到答案。在讲离心过滤,可以类比滚筒洗衣机。可以将水浴加热比喻泡温泉等。在讲自发性时可以这样类比,像绿苗一样给点阳光就灿烂,像一个爱好唱歌的人一样给支话筒就歌唱等,在解释过渡态和中间体时,可以将过渡态类比为脚抬起后的悬空状态;将中间体类比为脚落下后踏在台阶上的状态。听完兰老师的分享,我深深地反思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还是未能很好地利用生活中的知识与体验,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讲明白、讲透彻。今后要多学习、多思考,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怎样讲更好。
课程四《南海石门中学新高考备考》,李玉屏老师介绍了高三备考各轮复习的重点、时间安排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并通过分享案例阐释了如何紧抓必备知识,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以及如何创设情境,整合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李老师将高效的课堂比喻为分散系,而学科知识就是分散质,教学情境和规律方法就是分散剂。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很多一线教师在进行高三复习时,很容易陷入重新将知识点讲多一遍的“炒冷饭”的局面。李老师对此给出的分析是这样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编排在高一上学期《化学1》中,而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知识是编排在高一下学期的《化学2》中,《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与性质》则是在高二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一直处于割裂状态。故高三的元素化合物复习是学生深入结构、原理,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机会,也是学生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实验和计算等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建构完整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时机,更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听完李老师的分析,我想今后在进行相关板块的高考复习时,可以作出更多的尝试,提升教学效果。在二轮复习时,李老师提到要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形成模型化理性思维。如无机化工流程板块,就可以开展无机化工流程分析、方程式书写、化工条件选择、电化学等内容的讲解;化学反应原理板块,可以开展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基元反应与反应历程、图像分析与应用、文字表述、速率与平衡计算等内容的分析。在三轮复习时,李老师分享了几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做好调查,明确学生的漏洞,精准补漏;再做经典实验,深入理解实验原理、步骤、操作;学生自主命题,逆向备考,了解考试的难点、热点。作为高三教学经验还较浅的我来说,这些干货十分受用,激励我要多研究,多实践。
课程五《真实情境的试题化与设问逻辑——以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反应原理综合题为例”》,黄兵华老师分享了其教学目标、分析了教材中相关的编写思路及反应原理综合题的设置框架以及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理解真实情境的试题化的几个关键点。
在教学目标的分享时,黄老师是这么介绍的:跳出题海、开拓学科视野、拓展知识、深化理解、提升能力;整合知识,构建相对完整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和化学学科观念;分析高考真题,熟悉命题思路——真实情境的试题化淤设问逻辑,适应新高考。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这样的课堂中,的确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更符合新高考对于学生能力素养的考察理念。又如反应原理常遇到的热点问题“速率和平衡”,黄老师分析了鲁科版有关新教材中速率与平衡的编写思路及相关的说明。首先研究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反应的限度,其次研究反应的速率,与实际工业生产研究具有一致性。鲁科版教材中45页提到,对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分析完全是理论分析,它只能指出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并不能说明该反应能否发生,一个反应的实际发生还涉及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事实上,实现原料的高转化率和反应的高速率所需要的条件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在依据化学反应进行实际生产时不应片面追求高转化率或反应速率,而应该选择比较高的反应速率获取适当转化率的反应条件。黄老师总结了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框架设置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也就是能不能(化学反应的方向),大不大(化学反应的限度),快不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基于真实情境的设问,黄老师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考法,如耦合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与电功、反应热、气相反应三种平衡常数的逻辑关系、无关气体与计算联合考察,平衡常数计算,理论出发设置图像(横纵坐标的关系),多重平衡问题分析和计算、速率方程的多样性、速率常数的理论基础、催化剂机理(提速和选择性)、生产效率(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平衡)等。在进行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时,黄老师分享了他的建议:多讲命题者的设问逻辑,少讲必须按照“标准答案”;多讲试题信息的提取方式,少讲“快速阅读”;多讲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少讲单个点问题;多讲试题中蕴含的学科本质(原理),少讲所谓的“技巧”多讲如何切入命题人“核心指向”,少讲“套路”和“规律”。反应原理可以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很多,听了黄老师的分享,我深深意识到要多阅读相关的文献、多分析不同版本教材对于某一个概念的剖析,翻阅大学教材,了解其本质,只有自己对于一个抽象概念做到非常透彻地理解,才可以将知识讲明白。
课程六《沉淀溶解平衡》是我在2023年12月7日的一节市级公开课的课堂实录。非常荣幸,也非常感谢省教研员程俊老师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的这节课得以展示和分享。
本节课以练江污染治理引入,介绍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绿色中和剂“氢氧化镁”。以氢氧化镁为本节课主角,共设置四个学习任务,从难溶电解质概念的建立、溶解平衡动态平衡的证据收集、实验探究氢氧化镁的沉淀生成、利用数学软件绘图深入研究氢氧化镁的三种不同状态(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来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的创新点有:1。手持数字化实验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借助p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技术探究实验,测定改变某一条件引起氢氧化镁悬浊液中的pH变化和电导率的变化,以及借助大学实验室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仪器,定量测定离子的浓度,直观的数据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更高水平的学科素养。2。以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证据推理为主线索开展教学活动。每一个学习任务中,都会利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生成知识,推动学习任务的完成。3。多学科知识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利用数学作图软件,帮助学生理解难懂抽象的化学问题,是对学生能力素养的更高要求,也是开拓学生思维很好的方式。4。智慧课堂有助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教师借助智慧课堂的中的学生平板布置任务给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并及时反馈,师生双方在相互评价过程中通过点评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断深化认识、促进理解、最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相长,我的理解是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书与自身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做一个虚心向学、勤奋求学的学习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唯有一直不断地学习,积累,研究,提升,才可以与时俱进地创设高质量的课堂,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成为一名充满魅力的新时代教师。
编后记
本次线上研修活动对于一线教师对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认识均有很大的提升,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指引了方向,对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适应新高考的变化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推荐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与反思,2023年参加工会培训班的心得体会,2023年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023年暑期名师大讲堂培训心得,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主题团课心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