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工作计划 > 详情页

个案工作计划

作者:蓝哲羽2023-12-11 11:42:43

导读:个案工作计划 (一) 一、个案背景 案主孙阳光与XX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XX年案主被抛弃在儿...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个案工作计划(甄选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个案工作计划 (一)

  一、个案背景

  案主孙阳光与XX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XX年案主被抛弃在儿童福利院门口,再起衣服的红布上写着抛弃的原因:由于其父受重伤,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孩子能够生存,遂请好心人收留。入院诊断时,按住被诊断为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甚至情形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走路摇摇晃晃并不稳定。

  2-XX年9月进入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习。开始是学习状况良好,能牢记老师给予的家课、上课时的情形。但容易丢东西,有时也被同学欺负。但它仍喜欢继续上学。孙阳光社交能力差,在校和同学相处较差,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其他家庭孩子相处也较差。孙阳光说话喜欢绕弯,你问他叫什么,他会热情地把在场的所有人介绍已贬值后再说自己。他是从达三班声道小家庭的,在达三班的优越感没有了,阳光变得自卑。抓握能力不好,写字写不好;在校学习差,尤其是语文。经常摔倒或与同学大家而受伤。

  他是义工眼里的可爱宝贝,家庭妈妈眼里的调皮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二、问题分析与诊断

  工作员观察与分析

  要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世界有三类人:父母、兄妹、伙伴,对于福利院的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同辈群体,了解他们的亚文化。

  孩子的技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他们会集体编造一个谎言。通过与小家庭,孩子接触,我他们很想养只小狗,为了他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不约而周的上演一场看似逼真而又漏洞百出的闹剧,阳光不会主导这场闹剧,通常是听了杨丽、刘浩的指使而协同。

  在一次小组中,大家讨论加妈打他们,我让大家画出自己的心情,其他人要么画得是巴掌,把贺妈妈拍死,要么是想象外面美丽的天空,只有阳光,他画进了他的所有伙伴,大家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起快乐玩耍,阳光尽管12岁了,但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美好世界中,没有仇恨、没有埋怨,阳光很单纯很善良。

  阳光经常会不分场合地恐吓其他小朋友,他经常警告袁斌别惹我。要不我把你“踏哈着“,可是他却不轻易去打别人。看看他和刘浩玩闹也是这个样子,刘浩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整治一顿,然后,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继续玩。

  阳光的这种表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蛮横、不讲理“也是这个原因,导致他在学校挨欺负。

  一次阳光要我给他送粮礼物,他说要一把枪,我说“不行,打伤人怎么办?”他反过来向我解释:“如果我用枪打伤了人,这个责任你负不起!”福利院的孩子并不像家庭的孩子那样“单纯”他本身处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缺乏亲情的正式的契约关系中,他过早地接受了这些,并深入到了内心中。他很小就已经步入了社会,可毕竟他是个孩子,他只看到了别人的关系与心理,但没有看到自己的心理,理所应当的认为“身边的人满足他的需求的义务”带着孩子的狡黠。

  孩子有争宠的行为

  比如,小家庭的孩子都江堰市反对李逃同我亲近,他们说:“哥哥,李逃老缠着你!“当我要领着部分孩子下楼玩,剩下的孩子会特别想跟着,将去玩的孩子会坚决反对剩下的孩子,甚至会大打出手。阳光也有这样的情绪,但想比较刘浩、杨丽要轻得多,并且不会因此恐吓别人、打别人。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每一次去小家庭看到的更多的是阳光在训练,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洗饭盒……而其他的孩子则在写作业、看电视。作为家庭中身体协调能力最差的孩子,阳光通常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指责、付出更多的努力,且只有很少的玩的时间。

  阳光渴望亲情。但他的防备心情很重,要走进他的内心,获得他的信任很困难。他知道李小晶、李萍、邓姐姐对他很好,但不是很信任她们,因为她们的身分代表机构,他们是姐姐,但不是朋友……我能走进阳光,取得阳光的信任,主要是我向人们承诺:“我们之间的事,我们谁也不能跟家庭妈妈说。”我这样承诺,也这样做到了,在我的身边,他们可以任意地去玩、肆无忌惮地表达……我为他们提供了一身无拘无束天地,这是符合孩子本性的。我听过正式社工说“如果一个人知道阳光没有考好,第二天便有很多人问阳光,你是不是没有考好呀?我想反问”福利院的孩子不应该有隐私吗?

  一次阳光放学回来,满脸沮丧,见了我也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从杨丽口中得知“阳光的语文、数学都考了鸭蛋”。学习是阳光头疼的一件事情,阳光喜欢上学,因为上学使他同大三班的孩子彻底划清界限,说明了他能力较好。但是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也无情地打击着他的自信心,由自卑转向自负。一次我请他参加小组,当他得知其他成员有:周智理、周玉珑、周玉驰……他说:“我不去,游戏太简单了。”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大一班的孩子几乎根本不如他,给他们做的游戏对他来说也是“太简单了”。

  三、干预目标

  阳光有许多“情况”需要社工干预,干预顺序为:

  阳光需要培养安全感,需要他人的无私的爱。

  从大三班由护理员眼中的“宠儿“到小家庭中的”低能儿“其心理落差导致的心理偏差需要干预。增强他的自信。

  阳光说谎、打架等行为需要做行为矫正。

  (阳光的人际问题不大,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雅娟。)

  而在我的有限时间里,主要帮阳光建立一种安全感,寻找一个归宿地,而其他的任务,就需要转介。

  i.总目标:培养案主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ii.分目标:

  与案主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为案主寻找一个关系融洽、安全的群体,让案主能够自由表达。

  发泄案主心中的苦闷

  协调案主的人际关系

  四、理论依据

  本次个案工作主要采用: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

  该模式认为,互惠模式的目标实施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个人必须透过一个健全并核实的群体生活才能获得将康、全面地发展。他非常重视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成员,非常强调群体生活的重要性。

  针对案主,主要是帮助他在这样的小组中获得安全感,并且得到成长。促进案主主动与人交流,学习交流的准则恩等,以便完成其社会化。

  五、干预模式或干预技巧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工作,我了解到,他们还不能进行深刻的自我探索,所以我选择了社会学习理论的方法,它不需要孩子考虑太多。在干预中,我采用如下技巧:

  真诚。对待孩子决不做作,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决不姑息;高兴就笑,不高兴就皱着眉。给孩子真实地评价,不做任何修饰。

  个案工作计划 (二)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姓名:姚

  年龄:年满16岁

  婚姻状况:未婚

  职业:服装店员工

  家庭背景:家庭条件优异,父母宠爱有加,在遇到李前是个听父母话、好好学习的乖乖女。

  背景材料:姚,高中辍学。其男友李XX20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在家,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常年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姚认识了李,姚在网上认识了李,在一些聊天中对李经历深感同情,与之发展成恋爱关系。在与李交往的这段时间里,因为父母反对,曾经多次自杀并且离家出走。原本上学的她辍学后在服装店打工,她的工资是她和李两个人全部的收入。

  姚和李的恋情受到李母的坚决反对。一方面,因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适宜恋爱和结婚,李母十分担心儿子的身体,坚持认为姚会害了李;

  另一方面,李母认为正是因为姚出现迷惑了儿子,使原本乖巧听话的儿子不再听母亲的话,甚至对母亲持刀相向。

  姚父亲对于女儿的恋情很不认同,认为李之所以要和自己的女儿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女儿的依赖。更让姚先生感到生气的是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女儿竟然会为了李离开自己的父亲,甚至是为了所谓的爱情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因而姚先生希望女儿能够离开李,回到学校中继续读书。

  二、案主问题:

  主要问题:

  1、自杀问题,在与李交往的过程中曾经自杀八次,多次离家出走。

  2、辍学问题:为了和李在一起而辍学,到服装店卖衣服。

  相关问题:

  1、曾近也想过要和李分手,但是做不到,还是放不下李。

  2、父亲为了女儿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生气,家庭关系紧张。

  3、李母坚决反对李和姚在一起,李母与姚关系紧张。

  三、工作目标

  直接目标:帮助案主解决因为父母反对她与李在一起而屡次自杀且辍学的问题。 中间目标:

  1、使案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2、是案主认识到她现在为这段感情的付出是不值得的;

  3、缓和案主与家人的关系;

  4、恢复学业。

  四、分析治疗理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针对姚情况,决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姚存在不正确的认知:

  1、她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生命之于它来说是一种责任。

  2、她没有认识到学业对她今后人生的重要作用。

  3、她的恋爱观存在偏差。正是这些不正确的认知使得姚做出了为了爱情付出生命、放弃学业、离开父母的不理智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认为人的认知决定其行为,所以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合适的。

  五、介入阶段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星期,每周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次面谈:

  第一阶段:接案和建立关系

  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和情况,在第一次会谈中,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获得案主的信任,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让案主吐露心中的不快,在此过程中全面的了解案主需要和主要问题。与案主建合作式的治疗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认知重塑

  基于上一阶段与案主关系的基础,开始尝试修正案主的错误认知。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服务对象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认知错误的辨认、理性选择方式的例举以及认知排演等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改变无效的自动念头和图示,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能力,帮助其重塑正确认知。

  第三阶段:行为修正

  案主通过上一阶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陪伴、引导其对行为进行修正。可以通过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的安排和提供反馈的方式,帮助案主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面谈辅导的治疗效果。具体准备使用代币管制的方法,确立复学以及和家人修复关系的目标,一步步的达到行为修正的目的。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李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让案主有一个坚定信心来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姚行为的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姚

  艳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姚父亲或老师同学了解姚近况。要对姚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个案工作计划 (三)

  一、 案主资料

  姓名:郑

  性别:男

  年龄:10周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二、 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

  小杰家总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

  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 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四、 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五、 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 建立关系(第一星期):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与小虹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虹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 进行心理社会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小虹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小虹不满的情绪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妈和自己亲身父母家。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 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第三星期):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 治疗(第四星期并持续一个月):工作者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郁闷的情绪;改善案主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伤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帮小虹理清事情的过程,认清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亲戚们的玩笑并无恶意。

  同时,社工还要协助当事人修正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克服不良的自我防卫机制,鼓励小虹在面对问题是能够勇于回答,并且社工可以帮助小虹如何有技巧性的回答问题,通过一些情景模拟训练等来提高小虹的应变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社工还可以对小虹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小虹的姨妈及小虹的生父母进行沟通,包括给予小虹更多的关爱,多和小虹谈心,增强小虹的信心;协调好两家关系,并且尊重小虹的选择(愿意在谁家成长),还可以与小虹所在学校联系,通过改善小虹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来达到小虹不良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完善。

  六、 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小虹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小虹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小虹的姨妈、生父母或老师同

  学了解小虹的近况。要对小虹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七、 社工反思

  由于该案例尚未实行,只是计划,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整套计划中,深深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缺乏理论的储备而无法表达,因此以后需要加强理论素养。纵观整个计划,认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不少优点,例如效果会较明显,但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会更大。

  个案工作计划 (四)

  一、个案背景资料

  二、个案资料收集摘要

  三、问题分析与诊断

  1、案主认识的问题

  2、工作人员诊断的问题

  3、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2、分目标(此处要尽量细化)

  五、服务模式及理论基础

  注意:在罗列所使用的服务模式时要与案例结合

  六、介入中的社工理念及技巧

  七、介入系统和介入行动

  1、介入计划

  根据资料诊断、问题分析,描述从哪些系统进入介入行动

  2、具体实施计划

  确定会见期间任务,此处要设定会谈次数,在设计会谈内容时要构想好访谈提纲,即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应该准备哪些问题,设计哪些环节呢?每次会谈要有时间、地点、会谈目标、主要方法以及介入重点。

  八、评估结案

  1、评估方法与工具:

  ①工作者观察;

  ②案主的自述、认同感,对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 ③督导老师的检测

  2、结案

  个案工作计划 (五)

  一、背景资料

  案主小苏(化名),今年25岁。

  20xx年小苏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专业也很不错,但是换了五六个工作,他都不满意,最长的一份只坚持了3个月。

  后来,小苏就干脆不再找工作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了,在家里做起了啃老族。

  从此他就成了妈妈的一块心病。

  简单与小苏谈话后得知,小苏不满意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和同事相处不太融洽。

  他说:“同事们在聊天的时候,我就不说话,其他时候也只有工作上面的一点交流,可能他们也会觉得我比较不爱说话吧。

  在我自己的感觉里面,就是很压抑,特别难受。

  感觉难以和他们交往。

  ”说话过程中小苏故意挡着脸,像一个屏障。

  他坦言:“这样会觉得安心一点,和周围世界有一个缓冲。

  可能是有点自卑吧。

  而从高中同学小王讲述得知:小苏是新转来的同学,刚好考试的时候用铅笔涂答题卡,我无意中看到小苏拿了一只铅笔用手在剥,用牙齿在咬,一个人很沉默地坐在那儿,走过去看了原来是没有工具去削笔。

  小苏解释:害怕去和周围不熟悉的同学接触,因为不熟悉,所以也就没法借。

  苏妈妈说,小苏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没有什么朋友,放假的时候小苏就是经常呆在屋子里,很少出去。

  但是苏妈妈也很少对他有什么要求,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他虽然是小孩,也有独立意识,不能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他,所以也没有强制他与别的小朋友出去玩之类的。

  小苏觉得自己的性格与从小妈妈对自己过于冷漠有很大关系:“在我感觉,母亲在和我交流的时候,很少表达感情,也很少关心我的感情,小时候谈稍微深入一点问题的时间都没有,从来不来考虑到我的心情。

  ”“她做事情,从来没有我插手的余地,或者没有去插手的必要。

  只是我完全可以去依靠,好像我什么都没办法给她做。

  ”在自己不满3岁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就离婚了。

  妈妈每天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和自己交流的时间就非常少,即使周末去公园玩,妈妈也只是在旁边看着,从来不和自己一起玩。

  “我知道母亲不容易,就想帮帮忙,但是总觉得母亲拒自己于千里之外。

  ”

  现在在家里,小苏每天对着电脑,很少做家务,晚睡晚起,妈妈下班做菜给他吃。

  二、资料收集

  探访案主生活的环境,包括家人、老师、同学以及朋友,收集案主相关系统资料,做出以下评估分析。

  三、评估和判断

  问题一、案主对于工作不满意,有自我放弃的倾向

  表现为:经常更换工作,每份工作坚持的时间都很短;在工作中并没有感到愉快或有成就感;现已放弃工作在家,处于待业状态

  原因:性格过于内向,导致与周围同事的接触和交流过少,人际交往形成障碍,致使其更加孤立并倍感压抑,越来越逃避工作与各种社交场合,最后严重到放弃工作

  问题二、从小性格非常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突出

  表现为:外在穿着及打扮即显示出距离感(突发遮住眼睛);无法融入同事的谈话中;学生时代不敢向同学借文具用品

  原因:父母离婚较早,案主较少体验到父母给与自己的关注;与家人的交流很少

  问题三、案主与家人(主要是母亲)关系较为冷淡

  表现为:案主辞职在家后主要是面对电脑,也很少做家务;也极少与家人交流

  原因:案主的母亲一直以来对案主表现较冷漠;虽然担心他,但是又觉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因此没有表现出对他的过多的关心

  服务目标:

  具体目标:增加与母亲的交流,在家中承担一定份量的家务

  个案工作计划 (六)

  一、案例背景

  案主,女,18岁,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

  案主来自偏僻的农村,从小到大都住在家里的平房,小学到高中的教学楼也不过两层高。进入大学后,案主寝室住在8层,连上课的教学楼也有8、9层高,这时案主觉察到每当自己靠近寝室阳台往下看、在教室看到窗外的低处、上露天的楼梯时或者坐学校的透明电梯都会感到一阵眩晕、恶心。案主不敢去阳台晾衣服,不敢坐在靠窗户的位置,甚至不敢走学校的露天楼梯。对自己这种情况案主感到很恐慌,觉得这种状况严重影响自己平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忍无可忍,她鼓起勇气找到了辅导员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辅导员带着她来到了学校的社工机构寻求社工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

  1、主要问题:案主的“恐高”问题

  2、 相关问题:案主由于恐高引起的不能正常适应大学正常的学习生活问题。

  三、工作目标(具体目标将与案主协商决定)

  1、第一阶段目标:使案主适应一定高度的楼梯,逐步克服对一定高度的恐惧;

  2、第二阶段目标:努力使案主克服“在高处会掉下去”的心理,使其相信高处也可以是安全的;

  3、第三阶段目标:综合训练使案主既努力克服一定高度的“高”,也能克服处于高处怕坠落的恐惧感;

  4、终极目标:改善案主恐高的现状,能够爬至学校最高楼层并不那么恐慌,促使案主良好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四、基本阶段、方法及动用的资源

  1、基本阶段及方法

  第一阶段:研究

  第一次会面:在结案过程中了解案主基本情况,确定案主的问题,并与案主一起订立目标、签订契约。通过与案主的交流,了解案主“恐高”行为的严重程度等相关基本情况,并建立基本的专业关系。

  第二阶段:诊断

  根据第一次对案主问题及期望目标的了解达成协议,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治疗

  步骤(1)、(第二次会面)订立此次谈话及活动的目标:通过上楼梯——放松消减案主对高度的恐惧,第一次爬楼梯爬十层爬到每一层都往下看,在案主产生焦虑的时候对其进行放松及鼓励,树立其自信。逐步努力消减案主对爬高层楼的恐惧。布置家庭作业:回去每天坚持爬两次露天楼梯(至八层),由好友监督,并协助其做放松。

  步骤(2)、(第三次会面)此次活动带案主来到一个带着倾斜落地窗户的高楼,让案主尝试趴在玻璃上向下看,当其产生焦虑或恐惧时,给他做放松,并给予其支持。慢慢达到让其减轻恐惧的目的。让案主坚持做家庭作业(改为爬至十二层)。

  步骤(3)、(第四次会面)如果上面两个步骤所示的活动还在案主的接受范围内,根据案主需要实行下一步方案——运用消防云梯车协助治疗。家庭作业继续进行(改为爬十五层楼梯)。

  步骤(4)、(第五次会面)结案评估阶段——主要是对前几次活动进行总结,与案主一起评估整个个案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则与案主协商结案并实施一些跟进计划完善整个治疗过程。

  2、动用的资源

  案主身边的朋友——主要是协助并监督案主完成家庭作业。

  五、达到目标使用的期限

  案主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以三个星期为限

  六、联系方式

  E-MAIL:

  手机:

  个案工作计划 (七)

  一、基本资料

  ,男,10岁,现在xx小学就读,健康状况一般,体型正常,脸色红润,身体素质一般。案主性格内向,平时与邻居、朋友交流很少,只与几个同学有来往。有时会一起与同学玩玩游戏。

  二、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案主的父母多年前来到台州,案主也随着父母与姐妹来到台州,父母都在台州打工,加上还要承担3个孩子,条件比较一般,案主有一名姐姐,一名妹妹,姐姐上初中,而妹妹还小没上学,平时父母忙,需要周玉明照顾妹妹,因此与妹妹关系比较好,父母也没有时间管他,也没什么朋友,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没人管,便放纵自己,学习也不认真,加之学前以及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学好基础,导致到二年级还不怎么会写字。

  个人经历:案主就读于xx小学,成绩中等偏下,现读二年级。因家境在校期间,案主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上课也不听,平时考试都是倒数,老师对于周玉明也有些不管的态度,平时的周玉明不爱写作业,因此老师也没有一定让他写作业的意思,而是把别人写好的作业拿给他抄,同学们也由于案主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三、主要问题

  案主存在一些问题。他性格内向,由于自己消极的态度,不怎么与人交流,不太会写字,完全达不到二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就连模仿也模仿不来,且连自己的名字也不怎么熟悉,案主的家庭系统也存在着问题。父母长期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对孩子不管不顾的状态,因此孩子比较孤僻,由于周玉明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四、问题分析

  (一)问题确认。对于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据了解,周玉明本身没有存在问题(如先天性疾病之类),只是过于懒惰,自暴自弃,加上一年级的时候基础没学好,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案主的问题也是受到家庭以及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同时,学校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对此进行及时的处理,并有逐渐严重的趋势。因此,既要针对案主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还要结合外部资源共同解决案主的问题。

  (二)对于同学们不喜欢周玉明的问题,是由于周玉明不会写字,成绩差直接导致的。只要把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克服,相信同学们会改变对周玉明的态度

  五、服务计划

  目标在于协助案主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帮助并促使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协助其调整人际关系网络,促使案主能够自己努力去改善。具体计划如下:

  1:帮助周玉明学会基本的写字,比如简单的一,好,又此类的汉字一百个

  2:加强对周玉明的心理教育,让他明白父母老师没有放弃自己,使自己也不会自暴自弃,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同学们对他改观,社交范围扩大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六、服务提供

  我了解了学校老师以及同学提供的初步信息后,约见了案主。第一次接触,案主虽没有表现出太多抵触情绪,但也比较沉默寡言,在多次见面交谈过程中,我与案主也相互了解了不少,明白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工根据案主情况,先从案主的心理情况开始,每个月对案主进行一次心理教育,每次40分钟,鼓励他,让他知道老师还没有放弃他,爸爸妈妈也很关心他,同学也会很愿意与他做朋友,让他要对自己有信心,重新拾起对自己的信念,积极应对和解决目前困难。

  2:同时,我要对案主自身的问题进行处理,每个星期定期对案主写字进行辅导与帮助,每次一节课,帮助他学会基本的汉字,看他自己的能力,掌握一年级学生所应该学会的汉字,例如一,又等基本汉字一百个。

  个案工作计划 (八)

  一、案主资料

  姓名:

  性别:男

  年龄:10周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

  小杰家总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

  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建立关系(第一星期):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与小虹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虹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进行心理社会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小虹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小虹不满的情绪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妈和自己亲身父母家。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第三星期):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治疗(第四星期并持续一个月):工作者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郁闷的情绪;改善案主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伤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帮小虹理清事情的过程,认清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亲戚们的玩笑并无恶意。

  同时,社工还要协助当事人修正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克服不良的自我防卫机制,鼓励小虹在面对问题是能够勇于回答,并且社工可以帮助小虹如何有技巧性的回答问题,通过一些情景模拟训练等来提高小虹的应变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社工还可以对小虹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小虹的姨妈及小虹的生父母进行沟通,包括给予小虹更多的关爱,多和小虹谈心,增强小虹的信心;协调好两家关系,并且尊重小虹的选择(愿意在谁家成长),还可以与小虹所在学校联系,通过改善小虹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来达到小虹不良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完善。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小虹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小虹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小虹的姨妈、生父母或老师同

  学了解小虹的近况。要对小虹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七、社工反思

  由于该案例尚未实行,只是计划,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整套计划中,深深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缺乏理论的储备而无法表达,因此以后需要加强理论素养。纵观整个计划,认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不少优点,例如效果会较明显,但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会更大。

  个案工作计划 (九)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张

  性别:男

  年龄:20岁

  职业:学生,大二年级

  性格特征:有些孤僻、叛逆、性格内倾

  家庭职业背景:父母都是农民,家境比较困难。

  家庭感情: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在学习方面给予无条件的支持。跟父母感情较好,很孝顺。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孤僻自卑、厌学情绪、行为控制能力差、曾经一度沉溺网游、和同学老师关系疏远,感觉前途渺茫,没有希望。背景材料:

  小张,男,来自农村,是一名就读于某校大二的学生。一年多以前小张正在高三备战高考,学习一直很用功,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对未来有很多美好的憧憬。但令小张意想不到的是高考竟然发挥失常,勉强考上了大学,但最令他烦恼的是没有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被迫调剂到一个很冷门的专业。小张的学习热情一去不回,本来就有些孤僻的他变得更是吐字如金,也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整天浑浑噩噩泡在网上虚度时光。后来小张听说到大一下半年能转专业,于是小张更不愿学习

  本专业的知识,想等转完专业在学吧。就这样半年多过去了,由于一直没有学习导致专业课挂了好几门。在转专业的时候由于挂科等因素最终转专业失败。面对自己渺茫的前途,小张再一次陷入绝望之中。而此时已是大二的小张看着身边同学恋爱的恋爱,考研的考研,只有自己整天无所事事。慢慢的小张有了退学的念头,但又考虑到父母都是农民供养自己上学不容易,况且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一直都挺高的。于是小张陷入了人深深的纠结中,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退学还是完成父母的心愿继续上学。

  三、工作目标

  (一)直接目标:

  1.帮助案主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挖掘自身潜力,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2.改善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树立学习目标,积极面对人生。

  (二)中间目标:

  1.改善案主对我国大学教育体制的认识,帮助他转变大学消极影响。

  2.改变案主错误的行为认知,纠正并控制其偏差行为。(利用父母期待、本身积极愿望、强化机制)

  3.针对案主的同学和老师做工作,帮助案主重新认识自我。鼓励案主与同学老师友好交往,让案主走出孤僻。

  4.引导案主合理处理自身和学校的关系。

  5.引导案主挖掘自身潜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巩固治疗效果,鼓励案主独立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1.主要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针对小张的情况,社工计划主要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因为小张家境比较困难,在学习生活中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因为不喜欢自己所选的专业而产生厌学情绪,想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这与心理社会模式中所说的因人格缺失和自我不完善而导致的人的行为失调或行为障碍的行为表现吻合。因此社工将对小张的内部心理机制以及行为产生原因为治疗的出发点。

  2.辅助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由于小张自己也不喜欢现在自己的一些行为,很想有所改变。同时他的自暴自弃体现出他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社工将对他进行一定的行为纠正。在社会生态视角中,社工主要讲小张置于“情境中”,针对小刚的资源环境做工作,改变他对学校和专业的看法以及老师同学对他的看法,强化老师对他的鼓励等。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可按七天为一步:第一步: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接案是指个案工作员初次与求助者进行接触,了解其需要与困难,对其面临的问题初步作出判断,根据机构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为求助者提供服务。

  过程:

  社会工作者实现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和情况,在第一次会谈中,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获得案主的信任,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让案主吐露心中的不快,在此过程中全面的了解案主需要和主要问题。与案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步:针对小张自身心理帮助阶段过程:

  过程:

  1.帮助小张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对于那些消极的思维定势,面对困难及已放弃,把虚度光阴归因于学校不好,专业不好,所以要帮助他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概念,告诉小张学校只是社会提供的一个平台而已,就像艰苦的环境不可能抹杀一个人的斗志一样,再普通的学校照样是优秀者的舞台,关键还在于自己。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小刚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皆有可能,重燃他对未来的希望。

  2.虚拟情景确定选择方向

  小张因为有退学的想法,说明小张应该有自己的打算。此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做一个倾听者加引导者,通过倾听帮助小张对退学和继续教育的利弊权衡以及自身对选择方向所具备的条件。引

  导其做出最适合自身的方向。

  3.对小张进行积极的行为强化

  小张因为在大学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较差、与老师同学关系不好、从不参加课外活动,因而对自我价值否定,产生消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步子强化法”的模式帮助小张制定短期的小目标,一旦目标实现了立即予以强化,鼓励他继续努力不断实现自身价值。

  4.培养小张的自我效能感

  (1)不断增加小张的成功体验。

  (2)增加小张的替代性体验。通过给他列举身边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成功的例子,让他知道其实自己也是可以的,从而摆脱消极情绪。

  (3)语言说服。通过列举现代或古代的一些从逆境中走出来的著名人物,让小张明白除了自己,没有什么外界的因素可以成为自己前进的绊脚石。

  第四步,针对小张的老师和同学。通过动员小张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张以前的态度和看法,重新接受小张,让小张找到归属感。多多鼓励小张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起和老师同学的友好关系。

  第五步,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学习

  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让案主有一个坚定信心来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小张的生活学习态度和行为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小刚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小张的老师或同学了解小张的近况。要对小张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个案工作计划 (十)

  一、个案背景

  案主孙阳光与20xx年8月29日进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今年12岁。现与其他六名孩子一起生活在儿童福利院小家庭中。

  被抛弃的原因:20xx年案主被抛弃在儿童福利院门口,再起衣服的红布上写着抛弃的原因:由于其父受重伤,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母亲离家出走,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孩子能够生存,遂请好心人收留。入院诊断时,按住被诊断为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生物素缺乏症、癫痫。他的智力、运动发育比同龄正常孩子落后五年;甚至情形但反应迟钝,不能计算。走路摇摇晃晃并不稳定。

  20xx年9月进入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习。开始是学习状况良好,能牢记老师给予的家课、上课时的情形。但容易丢东西,有时也被同学欺负。但它仍喜欢继续上学。孙阳光社交能力差,在校和同学相处较差,见到陌生人表现热情,与其他家庭孩子相处也较差。孙阳光说话喜欢绕弯,你问他叫什么,他会热情地把在场的所有人介绍已贬值后再说自己。他是从达三班声道小家庭的,在达三班的优越感没有了,阳光变得自卑。抓握能力不好,写字写不好;在校学习差,尤其是语文。经常摔倒或与同学大家而受伤。

  他是义工眼里的可爱宝贝,家庭妈妈眼里的调皮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

  二、问题分析与诊断

  工作员观察与分析

  要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孩子世界有三类人:父母、兄妹、伙伴,对于福利院的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同辈群体,了解他们的亚文化。

  (1)孩子的技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他们会集体编造一个谎言。通过与小家庭,孩子接触,我他们很想养只小狗,为了他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不约而周的上演一场看似逼真而又漏洞百出的闹剧,阳光不会主导这场闹剧,通常是听了杨丽、刘浩的指使而协同。

  工作计划范文

  (2)在一次小组中,大家讨论加妈打他们,我让大家画出自己的心情,其他人要么画得是巴掌,把贺妈妈拍死,要么是想象外面美丽的天空,只有阳光,他画进了他的所有伙伴,大家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起快乐玩耍,阳光尽管12岁了,但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美好世界中,没有仇恨、没有埋怨,阳光很单纯很善良。

  (3)阳光经常会不分场合地恐吓其他小朋友,他经常警告袁斌别惹我。要不我把你“踏哈着“,可是他却不轻易去打别人。看看他和刘浩玩闹也是这个样子,刘浩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整治一顿,然后,大家一起嘻嘻哈哈继续玩。

  阳光的这种表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蛮横、不讲理“也是这个原因,导致他在学校挨欺负。

  (4)一次阳光要我给他送粮礼物,他说要一把枪,我说“不行,打伤人怎么办?”他反过来向我解释:“如果我用枪打伤了人,这个责任你负不起!”福利院的孩子并不像家庭的孩子那样“单纯”他本身处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缺乏亲情的正式的契约关系中,他过早地接受了这些,并深入到了内心中。他很小就已经步入了社会,可毕竟他是个孩子,他只看到了别人的关系与心理,但没有看到自己的心理,理所应当的认为“身边的人满足他的需求的义务”带着孩子的狡黠。

  (5)孩子有争宠的行为

  比如,小家庭的孩子都江堰市反对李逃同我亲近,他们说:“哥哥,李逃老缠着你!“当我要领着部分孩子下楼玩,剩下的孩子会特别想跟着,将去玩的孩子会坚决反对剩下的孩子,甚至会大打出手。阳光也有这样的情绪,但想比较刘浩、杨丽要轻得多,并且不会因此恐吓别人、打别人。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6)每一次去小家庭看到的更多的是阳光在训练,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洗饭盒……而其他的孩子则在写作业、看电视。作为家庭中身体协调能力最差的孩子,阳光通常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指责、付出更多的努力,且只有很少的玩的时间。

  (7)阳光渴望亲情。但他的防备心情很重,要走进他的内心,获得他的信任很困难。他知道李小晶、李萍、邓姐姐对他很好,但不是很信任她们,因为她们的身分代表机构,他们是姐姐,但不是朋友……我能走进阳光,取得阳光的信任,主要是我向人们承诺:“我们之间的事,我们谁也不能跟家庭妈妈说。”我这样承诺,也这样做到了,在我的身边,他们可以任意地去玩、肆无忌惮地表达……我为他们提供了一身无拘无束天地,这是符合孩子本性的。我听过正式社工说“如果一个人知道阳光没有考好,第二天便有很多人问阳光,你是不是没有考好呀?我想反问”福利院的孩子不应该有隐私吗?

  (8)一次阳光放学回来,满脸沮丧,见了我也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从杨丽口中得知“阳光的语文、数学都考了鸭蛋”。学习是阳光头疼的一件事情,阳光喜欢上学,因为上学使他同大三班的孩子彻底划清界限,说明了他能力较好。但是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也无情地打击着他的自信心,由自卑转向自负。一次我请他参加小组,当他得知其他成员有:周智理、周玉珑、周玉驰……他说:“我不去,游戏太简单了。”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大一班的孩子几乎根本不如他,给他们做的游戏对他来说也是“太简单了”。

  三、干预目标

  阳光有许多“情况”需要社工干预,干预顺序为:

  (1)阳光需要培养安全感,需要他人的无私的爱。

  (2)从大三班由护理员眼中的“宠儿“到小家庭中的”低能儿“其心理落差导致的心理偏差需要干预。增强他的自信。

  (3)阳光说谎、打架等行为需要做行为矫正。

  (阳光的人际问题不大,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雅娟。)

  而在我的有限时间里,主要帮阳光建立一种安全感,寻找一个归宿地,而其他的任务,就需要转介。

  1.总目标:培养案主的信任感与安全感

  2.分目标:

  (1)与案主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2)为案主寻找一个关系融洽、安全的群体,让案主能够自由表达。

  (3)发泄案主心中的苦闷

  (4)协调案主的人际关系

  四、理论依据

  本次个案工作主要采用:小组工作的互惠模式。

  该模式认为,互惠模式的目标实施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个人必须透过一个健全并核实的群体生活才能获得将康、全面地发展。他非常重视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来认识成员,非常强调群体生活的重要性。

  针对案主,主要是帮助他在这样的小组中获得安全感,并且得到成长。促进案主主动与人交流,学习交流的准则恩等,以便完成其社会化。

  五、干预模式或干预技巧

  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工作,我了解到,他们还不能进行深刻的自我探索,所以我选择了社会学习理论的方法,它不需要孩子考虑太多。在干预中,我采用如下技巧:

  (1)真诚。对待孩子决不做作,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决不姑息;高兴就笑,不高兴就皱着眉。给孩子真实地评价,不做任何修饰。

  工作计划范文

  (2)倾听与尊重。孩子发泄时会很激动,什么都说,话语也不加考虑。我要认真地听,并不给予价值判断。

  (3)同感。对他们的感情表露报以同感,有利于关系的建立。

  (4)保密。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守。

  (5)强化。不断强调它们是一个整体。

  六、具体实施计划

  定期与案主见面:每周三至周五的下午5:00去小家庭,与案主熟悉,并逐渐建立关系以及基本情况。

  通过现在负责和以前负责过小家庭的社工交流,与家庭妈妈交流,了解案主的情况。

  通过查阅案主的档案了结案主的基本情况。

  个案与针对小家庭的小组工作同时进行,互相配合

  在每天小组活动结束后的剩余时间内,专门同孩子们一起聊天、玩耍。

  第一次会谈:从同辈群体中去了解案主的问题,并为案主进入机体创造条件。

  主要内容:通过与案主的同辈群体接触,进一步了解案主的状况,寻找造成案主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并通过小组活动建立一种亲密的信任的小组关系。

  时间:20xx年6月13日

  第二次会谈:巩固亲密群体的关系,并深入了解案主的情况

  主要内容:一次会谈无论是信任感亲密感都不深,所获得的资料也不一定准确,所以,要进行第二次。

  预计时间:20xx年6月20日

  第三次会谈:引导案主发泄情绪。

  主要内容:在前两次会谈的基础上,让案主与其他朋友集体发泄不满情绪。同时加深亲密群体的亲密程度。

  第四次会谈:结案

  主要内容:对本次个案进行评估。并且对于关系中断可能产生问题的解决。

  预计时间:20xx年6月27日

  七、评估方法或工具

  工作者观察

  案主的自述

  家庭妈妈的反馈

  正式社工的评估。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个案工作计划(甄选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个案工作计划农业农村局2023年度法治建设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2024年高三工作计划行政人事年度工作计划2023年学风建设工作计划,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