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工作报告 > 详情页

银行调研报告

作者:方静言2023-11-04 16:06:11

导读:第一篇:银行调研报告 当前情况下,经济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业全面开放、银行改制上市完成,使商业银行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口。而良好的经营管理体制是银行高效运作的...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银行调研报告(精选14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银行调研报告

  当前情况下,经济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业全面开放、银行改制上市完成,使商业银行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关口。而良好的经营管理体制是银行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主流模式是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的总、分、支三级架构。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必须不断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节省经营成本,有效率地组织银行经营管理活动。

  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难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目前国内银行还以总、分、支三级行管理模式为主,这样的模式在效率、管理、激励机制、营销力度方面确实还跟市场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长远看,这种组织架构模式难以从全行角度优化资源配置,银行经营管理层与市场相距较远,分支行单打独斗难以适应客户与产品营销的需要,不利于理顺业务线与风险线的关系,影响了银行业务水平的提升和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国内银行必须不断推进体制改革,提高体制运行效率。改革的总方向就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流畅的运行体制。但也必须考虑国情和银行自身情况,保持业务的稳步发展,在发展中解决体制问题。

  二、经营管理体制采取的是渐进式的路径

  采用渐进式的路径,一是由于现有的体制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与现有行政体制较为吻合,分行积极性较高;二是由于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大,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需要稳妥进行,避免管理体制调整出现过大的震荡。因此,股份制银行的管理体制仍然以分行现有体制为主,但改革是方向,按照改革思路,总行进一步发挥全行管理中心、决策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的职能,并通过调整内部设置与功能,逐渐提高主线业务部门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加强业务主线对全行业务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同时,总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在不完全具备事业部改革的条件下,强化后台管理的支持功能,在会计管理方面,后督中心、帐务中心等都要逐步集中到分行,建立起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并根据专项业务的发展需要,在投资银行、私人银行、信用卡等部门采用事业部制的模式。

  尽管总分行组织架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在分行层面,我们积极主动地推进了有关改革,主要以加大分行集中管理职能,逐渐简化支行管理功能,强化营销功能为标志。分行更多地突出实施管理、制定策略和统一协调等功能,探索了分行层面上公司业务的事业部制改革,尝试组建专业化的零售业务支行。在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营销上,也要借助总行业务主线管理的纵向联动。

  三、经营管理中配以不断强化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应对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员工的士气,开发员工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为银行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靠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和引导。通过一整套清晰的规章制度、政策和工作流程等制度性措施促使各级员工薪酬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奖励优秀的工作业绩,这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和基础。

  激励机制要能有效地贯彻在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上。在分行管理方面,利用等级行差异管理的手段,激励分行之间比学赶超,在分行中形成追求业绩、创造业绩,以业绩论英雄的强烈工作氛围。在对干部管理方面,完善各级领导班子的考评制度、干部的公开评议制度和选拔制度,明确了干部的任用标准,增强了干部管理的透明度,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工作热情。在员工层面,奖优罚劣,增强员工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将员工的职业规划同激励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

  激励机制不仅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执行,还要靠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做有益的补充。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在于通过道德、荣誉、信念、价值观念认同等文化性层面来激励员工。尽可能与制度性激励措施相协调和一致,甚至向制度性激励转化,以提高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构筑包括创新文化、业绩文化、团队文化、风险文化、制度文化、服务文化、营销文化、品牌文化等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文化承载起增进经营绩效、强化经营管理的作用。着眼于尊重人、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在经营理念中渗透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精神,逐步形成一种员工职业生涯得到提升、工作激情得到有效释放、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文化氛围,把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完美结合。

  作为份制商业银行,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任何抱怨和逃避都无济于事。只有激发队伍*于追求成绩和成功,才能保证不断发展。而激励机制的建设和运用正是打造这一队伍的最有效手段和方法,是把竞争的压力变成动力的桥梁。

  四,管理者要坚持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市场、认识同业

  在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必须坚持保持冷静的头脑,树立一种意识,即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市场、认识同业。端正熟悉,把组织员工参与*款民主治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作为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治理水平、防控风险的重要途径来抓。

  一家银行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要对自己具备的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准确看到自身的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断地巩固和提高,树立稳步健康发展的信心。看到银行发展取得的成绩,才能凝聚全行动力。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在业务发展不到位的地方。客观准确地认识自身,才能不断地进步,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找准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特别是要促进公司、零售银行业务的协调发展,寻找的新的发展策略,做到后来居上,确立起后发优势。

  认识市场,要客观地看待市场,分析市场,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的脱媒效应,无论是对公司银行业务,还是对个人银行业务都带来强劲的冲击。在公司银行方面,需要银行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方案,在包括企业兼并收购、资产债务重组、外汇交易、过桥*款、投资银行等金融需求方面跟进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抓住居民资产理财的机遇,开发多样性的理财产品,搭建强大的电子网络交易平台,赚取中间收入。紧紧跟随市场变化,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

  坚持正确地认识同业,同业既是竞争对手,但又是市场中共同伙伴,尊重竞争对手,善于学习竞争对手,理性地开展竞争,不走粗放管理、低质、低效地恶性竞争的道路,只能通过深化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采用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在更高层次进行理性竞争,才是竞争共赢之道。

  现在,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大多完成股改上市工作,资本充足率大大提高,公司治理架构得到健全,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雏形,初步实现了“形似”,而按照国际银行业的经营规律,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推动银行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并最终达到与国际先进银行的“神似”,则是当代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长期任务。只要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实践,终将会使国内银行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实现新的腾飞。

  五、转变服务观念,提升竞争意识,促进经营管理全面升级

  首先提升服务层次,丰富服务内涵。服务是永恒的主题。要提升服务层次,要丰富服务内涵。对客户我们必须用“心”服务,做到诚心、热心、细心、耐心。要大力提倡“温馨服务”,建立制度,熟悉掌握客户信息,把顾客看作是自己的亲戚朋友,看作是自己的家人,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传递温馨的窗口,树立支行的良好形象。

  其次正视薄弱环节,迎难而上.针对经营管理基础脆弱、激励约束机制不强、思想作风不硬的现状,要把发展作为主题,并将业务发展的内涵和方式作为重要内容提出,全面确定了营业的经营指标,并将指标目标化,明确发展思想和经营目标经营运作方略,在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国际业务的运作措施方面下功夫。要重点抓经营带管理,促进经营工作快速发展;下抓管理促经营,推动管理工作上台阶。在管理上除认真的落实分行的管理措施外,结合营业的情况,认真抓好责任、计划、考核、费用、五级分类、人力资源等10项管理工作,同时注重制度创新,以制度促经营。

  最后要积极创建企业文化,营造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文化氛围,为客户打造品牌服务。要让营业部每一位员工树立“争一流经营,创精品银行”的理念,以实际行动落实的精神.以高昂的热情,忘我的精神投身到日后的经营实践中去,要以知耻后勇、开拓创新、努力进取,忘我工作的奋发精神,让银行以全新的姿态展示在客户的面前。

  第二篇:银行调研报告

  农村合作银行,xx年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改制后银行由一级法人变更为统一法人,下设支行,支行下设分理处。改制后银行独立运营,而银行核心员工的选拔与任用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在银行中从事的工作通常与银行的发展休戚相关,因此在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系统中,核心人员的选拔与任用效果将直接影响着银行改制后人力资源的运作。本报告通过对银行改制后核心员工选拔任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出一些问题,并对核心员工的选拔任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胜任”与“重用”相结合,正视银行核心员工选拔任用现状

  核心员工的选拔与任用就是使核心员工获得担任某一职务、承担某项工作的机会、并能够充分发挥其才华与潜能、达到相当的满意程度,这也是“胜任”与“重用”的有机结合。由于银行核心员工通常掌握着银行的核心业务、拥有专门技术、控制关键资源从而对银行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银行核心员工的使用得当与否,关系到这部分人才资源效用的发挥程度和银行改制后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

  改制以来,银行通过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及提高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总体的发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尤其在对于员工的选拔与任用环节主要有以下表现:员工的总体素质不高,操作全能型人才、高学历、高级专业人才紧缺导致相当的部门职能的发挥;在选人、用人和育人等管理行为上,多注重人际关系,而严重影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提高;部分部门、支行及分理处中存在一种无形的“精英淘汰与择劣”机制,真正有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人才没有任用的合适的岗位中去在客观上扼杀了银行的生机与活力;选拔方式单一刻板,“唯学历论”盛行,考核标准只注重量化指标,忽视了对于员工的综合考评。我们认为导致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核心员工的选拔与任用渠道狭窄,不能够真正做到“任人唯贤”。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现今主要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期行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单位人事变动、员工岗位调整和职务提升等方面还存在论资排辈、过分看重文凭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核心员工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回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给银行改制后经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人员调配制度单一僵化,还不能够真正做到核心员工与组织的有效匹配。银行招聘需求计划制定带有经验色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凭个人经验、人员数量、学历及专业情况确定人员需求,这就难免会出现所选拔的核心员工与有需求的岗位之间的错位,而员工的调配仅从银行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更是忽视了核心员工个人对岗位配置的意愿,加之由于缺乏明确的岗位说明和员工跟踪制度,员工和银行彼此缺乏了解,致使岗位配置带有主观性和盲目性。由于调配制度的不够完善,核心员工往往被大材小用,或者被分配到自己并不擅长的位置,所具备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

  (三)人事考评中绩效考评制度运用不充分,且考评角度单一。银行传统的人事管理虽然也包括职务分析、考评制度及奖惩制度的设计和管理等工作,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一种原则化的管理模式,大部分还停留在简单的“反映”与“记录”的层面上,主要是人事档案的管理,往往容易与银行的经营活动割裂开来。由于缺乏考评者的广泛参与,绩效考评的准确性打了折扣,同时考评角度的单一也使得银行只注重员工现在的表现,而忽视了员工潜在的能力。核心员工作为商业银行中具备专业技能、熟悉银行业务、能够为银行带来效益的群体,通常也是最渴望能够通过绩效考评反映自身价值以及对银行发展所做贡献的群体,而我银行现行人事考评制度显然核心员工在这方面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原则”与“机制”相统一,落实银行核心员工选拔任用原则

  改制后银行核心员工的选拔任用应坚持“原则”与“机制”相统一,应建立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此,我们针对银行核心员工选拔任用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出七条有助于完善银行核心员工选拔和任用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即银行在招聘、录用、任用、晋升、考核、奖惩、激励核心员工时,都要引入以竞争为主的激励机制。要构建公正平等的平台,努力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理解信任的良好、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树立“用人看本质、看主流”的观念尤其是对于尖子人才和所谓的“鬼才”“怪才”,要格外珍惜,注意发挥起特点和专长。全面做到公平、公开(透明度高)、公正(不徇私情),优胜劣汰,择优任用。

  (二)合理规划原则。

  首先要明确哪些是实现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核心人员,并对员工队伍的现实任职素质进行大盘点。改制后,银行战略决定了其所需的人力资源,而明确哪些是实现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核心人员,是进行规划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对员工队伍的现实任职素质进行大盘点,比如银行现有人员是否已满足业务战略对关键员工的需求,缺口有哪些或有多大等;同时要分析外部人力市场的变化趋势及内部员工流失率情况,预测核心员工队伍未来的发展变化与业务发展的匹配情况。综合上述所有因素,则可以对银行核心员工进行整体、系统的战略性规划,从而为关键员工的有效任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兼顾岗位特点与核心员工特长原则。

  银行在选拔核心员工时要按照岗位选聘人才。所谓的“以岗选人”,首先要按银行的功能设置岗位,以此决定岗位的数量,避免盲目设岗,盲目招人;其次是按照操作层、管理层等不同的岗位层次选聘不同层次的员工,杜绝“以高就低”或“以低就高”,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浪费,避免造成结构上的不稳定。再次是调整银行体系内部的人才结构。我们认为:要体现在以下四类。第一类是经济学家,他们的任务就是研究经济发展的趋势,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能创造怎样的金融产品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或者唤起客户的需求;第二类是金融工程师,他们负责把经济学家的设想“工程化”,变成可以琢磨、计算、交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三类是产品设计师,他们的职责是把金融工程师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产品,转变成为计算机程序;第四类是电脑专家,他们负责整个银行的通信、信息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这种人才结构反映了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对改制后的银行也有重大意义。

  在考虑到银行岗位特点的同时,我们在选拔和任用银行核心员工的时候也要重视用人所长,就是说首先要发现核心员工的长处、优势及其自身存在弱点,然后分清不同的情况加以任用,使其优势和长处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尽可能避开其自身的弱点,或者创造期间间使其短处变成长处。同时,注意尊重本人意愿使之最佳地适应工作,做到量才适用,人尽其才。

  (四)动态管理原则。

  人才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人才可变的素质与能力,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及工作需要,及时进行调整,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始终保持人才与岗位相匹配。改制后银行要重点实行内部竞职流动,即定期公布职位空缺及其职位资格,让银行内部适合条件的员工通过竞争性考试考核任职。同时要保留一定比例的职位空缺,以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加入本行。但是,动态管理并非时时刻刻都在变动,而要保留住银行的业务骨干,使之相对稳定。对核心员工来说,要有稳定增长的收入,稳定的工作环境,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成功的机会。澳门国际银行的动态管理值得学习,该银行一直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并将其作为“保持人才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澳门国际银行每年都要根据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对其内部员工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在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从而实现人尽其才。同时,面向国内外以高薪诚聘优秀的金融专业人才、管理人才。

  (五)权限制衡原则。

  权限制衡即银行的各级各部门的员工都一律按照规定实行管理、操作、检查、监督,各司其职,不得擅离职守和随意超越职权范围开展业务,进行交易活动,要恪尽本职。由于银行的核心员工(往往掌握银行核心业务、拥有专门技术、控制关键资源)对于银行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原则在对核心员工的任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尤其要分离管理和操作两种职能,强化对核心员工的监督,完善早期风险警报系统。缺乏有效的权限制衡体系,其代价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说是巨大的。英国巴林银行于 995年2月26日破产倒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人和管人的失误。主要表现是赋予一个28岁的交易员——尼克利森过大的权利,特别是在新加坡集操作权、审计权、监督权于一身,既负责前台交易和填单,又负责后台的交割和审核,全面负责新加坡分行的期权、期货交易的重任,手上掌握的资金足以在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而对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犯了银行大忌,导致了严重后果。

  (六)主观风险原则。

  在改制后的银行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员工群体是高级经理班子,这里面包括客户经理、部门经理以及分支行行长。他们在银行中既要担负一定的工作责任,又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经理们除了会经营以外,还要有风险意识,要让他们认识到“动态变动求生存、求发展”的道理。他们只有抓住市场机会,善于营销,才能安全,否则,则会发生“树梢效应”:树梢即市场,随风飘动,高级管理人员是站在树梢上的,没有市场则会从树梢上落下来。提高风险意识,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求银行主管必须十分熟悉金融法规制度和业内的业务政策。二是要任用诚实正直、精明能干的金融人才,完善有激励效果的薪金津贴制度。三是银行主管应参与责任保险,使其在因大意、失误、错误或不能履行法律上、职务上的责任而造成损失时,能够参加一定的补偿。一般情况下,主管的责任保险补偿金经法律和金融管理部门批准,列为银行的正常开支,高级经理还要以一定比例的个人财产做抵押。

  (七)业绩考核晋升原则。

  银行的员工都必须在严格、科学的业绩考核的基础上,给予晋职、晋级、晋薪。银行要根据自身情况指定有特色的业绩考核方法,比如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考评制度,客观公正的考评核心员工。通过构建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银行核心员工的功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约束和激励其明确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使核心员工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篇:银行调研报告

  告 市银行同业调研分析报

  为了践行省联社“XXXXXXX”的发展战略,为XXX商行业务经营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为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等方式对XXXX市同业银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汇总。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汇报如下:

  目录

  一、中国银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银行业概述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

  (1)起步阶段

  (2)大一统时代

  (3)向现代银行金融体系转变

  (三)中国银行业市场格局

  二、XXXXX的基本情况

  (一)XXXXX概述

  (二)XXXXX发展历史

  (三)XXXXX市场格局

  (1)立足“XXXX”

  (2)服务“XXXXX

  (3)服务“XXXX”

  三、调研目的

  四、调研时间

  五、调研对象

  六、调研人员

  七、调研方式

  八、调研分析

  (一)XXX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

  (二)人员岗位及硬件服务设置分析

  一、中国银行

  ①、硬件上

  ②、人员配备

  二、建设银行

  ①、硬件上

  ②、人员配备

  三、工商银行

  ①、硬件上

  ②、人员配备

  四、农业银行

  ①、硬件上

  ②、人员配备

  (三)、贷款类产品分析

  一、建设银行

  二、工商银行

  三、XXX商业银行

  (1)公司类流动资金贷款

  1、微小企业贷款

  2、小企业一般贷款

  3、小企业简易贷款

  4、熊猫圆圆小企业贷

  (2)个人经营类贷款

  1、熊猫圆圆个人贷

  2、个人经营性贷款

  3、个人联合保证贷款

  4、个人营运车贷款

  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1、小企业贷款

  2、个人商务贷款

  3、 经营性车辆贷款

  4、小额贷款

  五、其他银行贷款产品

  (四)理财投资类产品分析

  1、建设银行

  2、中国银行

  3、XXX商业银行

  4、乐山市商业银行

  5、其他银行特色产品及服务

  九、调查结论及经营建议

  (一)调查结论

  1.网点优势

  2.地缘优势

  3.管理优势

  4.系统优势

  5.行政优势

  6.服务优势

  7.产品劣势

  (二)经营建议

  1.提升综合化的产品服务

  2.培养新客户,维护老客户

  3.加强综合化的人才储备

  第四篇:银行调研报告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进而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村镇银行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瓶颈,尤其是欠发达的落后地区,组建难度大,发展缓慢,亟须从源头上加以调整和解决。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1月,银监会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加快了村镇银行试点工作。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末,全国已有148家村镇银行开业,发放贷款5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达60%以上。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村镇银行发展呈现出美好的愿景。

  湖南省自开展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已组建村镇银行5家,较好地发挥了服务“三农”的作用。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来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得到了银监部门的批准。但在组建过程中遭遇中梗阻,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二、发展村镇银行的瓶颈

  (一)政策失灵:自下而上,本末倒置。按照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只能实行发起方式设立,且至少应有1家以上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规定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这一规定,需要试点县市政府从最基层的县域开始向上逐级寻找主发起人。当前我国银行业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分支行对机构的设置缺乏审批权限。由于村镇银行的设置处于试点阶段,既没有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义务,也没有相应的数量规定,更没有自上而下的特别指定。这样,形成部分试点县市“申请报告无处送,高层领导无法见,村镇银行无法办”的难堪局面。

  (二)主体失落:路径单一,一主难求。虽然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具备主发起人资格,但在欠发达地区,除农村信用社改制外,几乎没有地方性商业银行。XX县为组建村镇银行,成立了专班,明确专人,积极寻找主发起人,从起,先后与省内外1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联系协调,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条件,但都因经济总量小、地处偏远而被拒绝。一旦找不到主发起人,村镇银行便无法设立,致使这一惠农政策成为空中楼阁,试点县市十分失落。

  (三)市场失准:低门槛,高杠杆。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村镇银行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确实很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寻求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加之主发起人难找,形成了“低门槛,高杠杆”现象,导致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难。

  (四)布局失衡:抓大放小,弃乡进城。按照村镇银行试点初衷,本应在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据对全国已开业的148家村镇银行调查分析,除先期试点的六个省份外,一般机构都设在相对较发达的县市一级,乡镇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呈现出“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县城多、乡镇少”的不均衡格局。

  (五)价值失离:嫌贫爱富,弃农逐工。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高风险、低效益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村镇银行在价值取向上偏离宗旨,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工业行业。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改“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建议完善村镇银行试点政策,调整规划,以地区为单元,坚持向欠发达地区、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将试点任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扩张计划进行捆绑,自上而下指定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村镇银行发起任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达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时,要求其在相应的欠发达地区发起成立一家村镇银行,以打破试点乡镇、试点县市层层向上争取无门的难堪局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提高认识,勇于担当,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好社会效益。

  (二)调整方式:改“发起成立”为“组建成立”。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最终都是以国家信用为背景的。村镇银行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支持的是弱势区域、弱势群体和弱势产

  业,应当可以国家信用为背景,在部分难以找到主发起人的欠发达地区,适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定县市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必须达到5000万元以上,改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为地方财政出资组建成立。

  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而不在于谁发起。因此,不能因为找不到主发起人而影响村镇银行试点进程,进而影响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架构和惠民政策的落实。

  (三)优化布局:改“抓大”为“扶弱”。根据《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村镇银行布局,坚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优先原则,充分体现“扶弱”的优惠政策,力争欠发达地区的县市至少设立一家村镇银行。尤其是目前处于金融服务空白的乡镇,要设立村镇银行,切实解决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四)坚守宗旨:改“弃农”为“惠农”。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能,坚守宗旨。一是量化考核。规定村镇银行对当地“三农”的信贷投入不得低于70%,吸收的存款原则上应用在当地经济发展上,防止“资金进城”和“农转非”现象的发生。二是价值回归。村镇银行要立足“三农”,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增加金融供给,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形成合力:改“取”为“予”。村镇银行是“草根银行”,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理应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六是监管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

  第五篇:银行调研报告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种广泛的金融服务,指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给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其主要包括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信用卡业务、代保管业务及咨询业务等,中间业务以其独有的成本低、风险小、利润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青睐,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目前,商业银行已经由争夺以存贷款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争夺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业务领域。

  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盈利能力

  我国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10余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近100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20世纪90年初建立的证券市场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同时,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授信风险普遍增加,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注重传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同时,尽快发展中间业务,以求在努力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寻找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从而减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

  (二)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短期内中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所以竞争的重点就落在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早,服务品种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已相对成熟,它必将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中间业务服务,来争取稳定的客户,促进其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并从中赢得巨大利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种类少、服务面窄、市场占有量小、收益比重低,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能否在中间业务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能否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格局中生存和发展。

  (三)有利于化解风险,提高银行市场形象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单一业务结构使得获利能力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而中间业务主要利用银行现有技术、装备、人员、网点和信息开展各种业务,一般不需要增加太多的额外投入,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与一般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其风险系数要小得多。因此,为了增加收益,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使银行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是其实力的象征,也是其服务社会的体现。随着服务结构的改善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塑造并推广自身的市场形象,取得广大客户的信任。

  (四)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结构调整及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带来社会资金流速的加快和流量的增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对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基础。所以,充分发展这些中间业务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代理、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0__年包头辖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量 (万元)

  国内支付结算业务

  国际支付结算业务(外汇)

  银行卡

  业务

  代理

  业务

  担保及

  承诺业务

  交易类

  业务

  (外汇)

  托管

  业务

  其他

  89060757

  1446396

  17864405

  2743724

  616644

  28773

  236099

  8652269

  从表中可以看出,包头辖区各金融机构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有:国内支付业务结算、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这三项业务收入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80%--90%左右;而国际支付结算业务、担保及承诺业务及交易类业务、托管业务等收入仅占全部代理业务收入的8%--10%左右,传统的中间业务品种仍占主要地位。

  (二)中间业务定价政策不完善。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行为缺乏统一的、明确的刚性约束。一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规定不具体,太笼统,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没有自主定价权,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三)中间业务发展效益低下,缺乏积极发展的意识。中间业务是以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业务,但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观念的束缚及客户金融意识较弱等原因的影响,对中间业务没有合理的定位和规定,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大部分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不讲价格,不计成本,致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仅作为一种争取存款的手段,使中间业务的应得收入流失,不能产生效益,挫伤各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以包商银行为例:20__年建设银行包头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9.8%,包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全年业务收入的3%。

  (四)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且无人才培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和信息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上述人才普遍缺乏,也没有专门的人才培育机构。

  (五)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来看待,中间业务无论在业务品种的开发还是市场营销管理方面,均缺乏总体的经营发展目标和规划。体现在银行一些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有的是被动发展,有些则是国家

  行政指令和政策倾斜的产物,如代理国债、政策性银行业务等。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因此,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措施,造成一方面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客户不了解,另一方面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又不能提供,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六)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运作进行系统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在运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层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此外,中间业务的管理模式还大多是一种分割式模式,中间业务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这种分散化的管理,而且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这既不利于信息沟通,又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中间业务面临着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首先,商业银行要抓紧培育新型的金融人才,使从事中间业务人员的知识全面化、科学化、精通化。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在岗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型的综合人才。其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进人、用人和责任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树立效益观念。商业银行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运作程序和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要把目光紧盯市场,推行和强化营销,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夯实现有的市场基础。要摒弃过去那种盲目追求总量扩张、只注重外延发展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在注重外延合理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有效发展。使投入、规模、质量这些综合指标切实与自身整体效益紧密挂起钩来,以确立合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子和模式。

  (三)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给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引导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达到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的目的。

  (四)规范银行内部管理,优化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中间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整合与再造,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负责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进行日常的管理与协调,保障中间业务稳步健康的发展。

  (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从上到下建立独立的中间业务管理组织机构,打破以存贷款为中心,以产品来设置职能部门的旧框架,并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负责全行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制订明确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定期督导、考核、奖惩中间业务的经营状况,协调各部门关系,搞好市场调查,积极为推行。

  (六)加快产品创新,严密防范银行风险。国内银行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要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将中间业务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级体系,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己对各类风险的承受能力、控制能力和资本实力,真正做到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避免心中无数,盲目跟风,违背发展初衷

  第六篇:银行调研报告

  汇丰银行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0月份全球新兴市场产出增长,创下7个月来最大增幅,同时企业预期也从前月的近纪录低位上升。而前一日摩根大通发布的调查报告似乎进一步佐证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摩根大通与Markit联合编制的10月份全球所有产业产出指数从9月份的53。6上升至55。5,比50的荣枯分水岭高出一段距离,这也是20xx年2月以来最高。全球经济在最后一季度稳步开局。各产业产出在10月加速,表明全球GDP有望在第四季度取得不错的表现。摩根大通一位主管DavidHensley表示。

  摩根大通日前发布报告显示,10月份受新订单激增、工厂雇佣人数增加等因素推动,全球制造业活动以逾两年来最快速度增长。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10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9月份的51。8升至52。1,连续11个月高于50的景气荣枯分界线,达到20xx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最新公布的各国制造业数据也显示,全球制造业仍处于回暖之中,大部分地区制造业数据在荣枯线之上。数据供应商Markit提供的数据显示,10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终值为51。3,与初值持平,和预期保持一致,高于9月份的51。1,连续第四个月实现扩张。Markit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森表示,欧元区制造业正在经历两年半来最强劲的增长时期,今年年初调查显示工业产品以2%至3%的年率下滑,而如今则出现年率2%至3%的扩张信号。

  美国虽然10月上旬经历了联邦政府关门的冲击,但相关制造业指数受到的影响有限,美国制造业仍维持在荣枯线上运行趋势不变。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10月份制造业调查报告显示,美国10月份ISM制造业指数为56。4,高于预期的55。0。9月份,该指数升至56。2,当时创下20xx年4月以来新高。

  而除了制造业,全球服务业同样处于逐步回暖的过程中。10月份汇丰新兴市场服务业和制造业综合指数从9月的50。7升至51。7。汇丰表示,调查追踪的18个新兴市场中,有15个产出扩张,其中中国、巴西和俄罗斯行业活动增长强劲。许多国家都显示出情况改善。汇丰驻纽约的新兴市场研究全球主管PabloGoldberg称,中国、美国和欧元区等新兴市场贸易伙伴前景转佳。

  此次汇丰调查显示,10月份新兴市场的新业务以7个月来最快速度增长,带动就业4个月来首次上升。衡量企业预估的汇丰新兴市场未来产出指数亦反弹至7个月高位。

  第七篇:银行调研报告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任何一家银行如果出现流动性风险,就可能失去许多潜在的盈利机会,并且流动性风险具有联动效应,一旦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剧,极易导致存款人恐慌性地提兑存款,诱发挤兑风波,最终导致银行破产。流动性风险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而且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瘫痪。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管理的基本内容

  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众多,包括银行资产与负债在量与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本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资金备付率不足、客户周期性资金需求变动、经济周期的影响、利率变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以及其他突发性因素等等。商业银行的任何一项经营活动不善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但是,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各因素的可控性来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其资产和负债流动性的有效管理,促进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配置,最终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而,有效地度量和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并保持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潜在流动性以及设法及时获得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基本内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功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因此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银行的一切风险,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另外,源源不断的居民家庭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的第二大原因。由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还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缺乏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不足。在决策程序的具体操作上,总行主要负责分行之间的资金调剂、参与债券市场交易、进行同业资金拆借,以便满足下级行当日或未来较短时间内用于保证支付的资金需求,分行一般局限于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决策程序体现为下级银行“倒逼”上级银行,上级银行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下级银行资金余缺的现实,并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没有对下级银行净融资需求进行事前度量和预测,并采取事前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及部署相应的流动性计划和安排,缺乏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

  (三)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局限性。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没有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而各银行又不顾自身实际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缺位,流动性管理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银行是高负债运作的特殊企业,其负债的不确定性和硬性约束都要求银行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流动性管理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流动性管理具有内生性,流动性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而非中央银行,它产生于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内在要求。我国的流动性管理表现出以中央银行监管为主的外生性特点。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与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在目的、方式、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目前我国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管理体制,以固定不变的流动性比例作为常规的监管方式,过分强调中央银行的监管,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内生性,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在我国仍然处于缺位状态。

  (五)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我国银行体系存在许多流动性隐患。一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超负荷经营;二是存贷款比例较高,对于全面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该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反映出存贷款在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程度;三是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并且继续增加趋势明显,资金使用日益长期化;四是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较高,资金来源日益短期化;五是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六是贷款质量较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建议

  (一)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是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三是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二)通过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一是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二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三是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三)建立资金合作救助机制。一是总行(分行)资金救助机制。二是当地央行资金救助机制。三是同业资金救助机制,总行应允许二级分行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资金救助合作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允许二级分行向当地国有商业银行拆入资金解决头寸资金不足问题。

  (四)优化资产配置,降低不良贷款率。首先,银行本身应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合理配置中长期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并要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鼓励提高银行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及水平,借以降低信贷资产比率,优化银行资产配置。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继续完善审贷、放贷、贷后管理等业务流程,实行合理的考核及奖惩制度,成立独立的內审机构,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彻底走出不良、剥离、不良的恶性循环。

  (五)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时刻敲响风险的警钟,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盈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 危害甚大,银行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警觉, 主动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

  (六)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的协调管理。一是面对银行间同业融资利率持续走低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通过扩大同业融资规模,提高资金运作收益。二是在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降,长期利率风险凸显的情况下,为了积极防范利率风险,同时又能够消化更多的资金,要及时调整债券投资策略,合理安排债券投资期限结构,加大中、短期央行票据的投资力度。

  (七)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国家货币当局应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行业贷款集中度等指标、并分别对不同的银行采取不同的要求。抑制经济过热带来的行业盲目扩张,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同时避免经济出现紧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第八篇:银行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给中央银行会计工作的职能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中央银行会计部门要从自身单纯的内部核算向会计监管的深层次方向发展,要树立全新的会计监管理念和思想。强化基层中央银行会计监管职能,对于保障金融机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机构财产和资金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基层中央银行会计监管中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银行会计监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管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管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会计监管是中央银行会计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受重核算,轻监管的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会计管理机制没有跟上会计工作发展的步伐和要求,造成会计监管约束机制不完善,会计监管的任务,目标和制度不明确,没有一个独立的会计监管机构,监管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各项会计管理法规不健全,监管的对象、范围、权限以及标准缺乏科学、系统的制度规定。会计监管的操作性规程、日常性的检查、非现场监管以及各项监管报告制度没有真正完善地建立起来,从而会计监管往往流于形式。

  2、金融机构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编制方法不统一,给中央银行会计监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会计科目是各家银行信息来源的主要反映,是其业务活动根据资金性质、核算内容等来进行分类的,然而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会计科目编制规定,各银行机构中同一科目在不同的金融机构报表中代表的科目代号不一样。而同一科目代号,在不同的机构中代表的资金性质也不同。另外各家银行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也不统一,有的是按科目大小号排列,有的是按资金性质来进行分类编制,这样就给中央银行会计监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管缺乏应有的力度。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往往只是应付上级行布置的检查任务而已,检查的次数少,缺乏力度,没有真正起到监管的作用,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缺少会计监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由于会计监管没有统一的监管措施和方法,使一些银行长期存在的会计违规违纪现象,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从而失去了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应有作用。

  4、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督管理的目标和职责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性规定,也没有一个适应不同层次的规范化会计监管内容,/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基层央行的会计监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无从下手,没有明确的目标。另外基层中央银行的会计监管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大部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没有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会计信息采集的电子化应用程序,极大地影响了会计监管的效果。

  5、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管人员少,素质低,不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人员不仅要负责本系统内会计的检查工作,还要对辖内金融机构进行各项会计监管、结算管理,同时还要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量相当大,常常是顾了这里,顾不上那里,真正用在会计监管的力量明显不足,其人员少的情况相当突出。再加上会计人员流动性小,学习培训时间几乎没有,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文化结构层次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会计监管工作的效果发挥。

  二、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监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化对会计监管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要加强对会计监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既要保证会计核算质量,又要履行好会计监管职能,真正树立身兼两职的观念,把会计监管工作纳入支行监管总体目标中。强化会计监管是对金融机构会计管理的重要职责,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依法执行金融、会计法规,规范金融机构会计业务操作,实现会计部门由单纯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的转变。

  2、统一金融机构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统一的会计科目有利于中央银行会计监管和信息的提取收集,也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因此要设置一套基本能反映会计科目各项要素、内容的会计科目,以达到科目代号统一、科目名称统一、核算内容统一,既方便了会计核算,也方便了监管信息的提取,为会计监管的非现场收集、整理和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3、强化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规章制度建设,统一会计监管标准。当前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管的法规建设,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会计监管的各类制度和法规,明确各金融机构所享有的权利,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做到中央银行的会计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现行的《会计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为基础,加强现行法规、法律的监管执法力度,充分体现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效果。

  4、提高基层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科技手段,实现会计监管的科学化。基层人民银行在实施会计监管时,要积极拓宽监管思路,大胆创新,要将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监管工作中,提高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加强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建设,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研制开发统一的、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管软件,以改善现行的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手段和方式,提高中央银行会计监管水平,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5、加强会计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基层人民银行会计人员的新业务、新知识、新法规的学习培训力度,要把队伍培训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纳入会计监管工作中,长期来抓。要认识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它关系制约着会计监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岗位培训,要定期组织到金融机构进行学习,以提高中央银行会计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继承和发扬“三铁”精神,提倡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勤学好练,务求实效的良好工作作风。

  第九篇:银行调研报告

  (一)自觉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支持扩大内需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行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具体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就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持续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20xx年11月上旬,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行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积极支持扩大内需。由于项目准备工作基础扎实,因而迅速形成信贷投放。仅20xx年后两个月就新增贷款1555亿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出手快、出拳重”的要求。建行密切跟踪和分析实体经济需要,围绕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发挥传统优势,大胆创新探索,采取了全面的服务措施。

  (1)积极主动地为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除了主动帮助部门、地方和企业做好相关规划,搞好项目评估和造价咨询,还努力降低企业筹资成本,改善财务效益。20xx年通过投资银行、信托理财、租赁等方式为企业融资20xx亿元,比上年增加近900亿元。20xx年前9个月,基础设施贷款新增3265亿元,占公司类贷款新增额的56%。

  (2)努力为居民提供最好的住房金融和消费信贷服务。重点支持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和中小户型商品房建设。9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7928亿元,稳居同业前列;个人消费贷款达到1200多亿元,信用卡透支增速超过40%,有力促进了居民消费。

  (3)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方法新手段。建立了120多家小企业“信贷工厂”,组建专门团队,实行标准化、流程化作业。结合小企业电子商务特点,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八个省市推出网上信贷,累计为XX多个客户发放48亿元贷款。为小企业推出循环额度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联贷联保贷款等系列产品,近三年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增幅20%以上,中小企业客户已占公司类客户的85%,中小企业授信余额占全部公司客户的40%左右。

  (4)切实改善农村、农业金融服务。总结新疆分行小额农户贷款的做法,推广到黑龙江等农业大省,当年发放小额农户贷款26亿元。已设立5家村镇银行,正在筹备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计划未来三年村镇银行达到100家,努力将服务延伸到更广大的县城和村镇。近两年涉农贷款平均增长率超过25%。

  (5)破解出口加工企业产品转内销遇到的金融难题。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能够生产全球一流的消费品,金融危机后国外市场萎缩,国内消费者虽然有巨大需求,但苦于没有内销渠道。这些企业转内销,除品牌、渠道外,融资颈瓶也是主要约束因素。经过一系列调研、论证,建行推出了“内贸通”系列产品,累计向出口企业授信200多亿元,帮助一批加工出口企业走入广阔的国内市场,实现了多方共赢。

  (6)帮助企业兼并、转型升级。目前,已发放并购贷款超过百亿元,不论在贷款笔数还是贷款总量上,都居国内同业首位。

  (7)努力满足“保民生”的多重金融服务需要。专门推出面向教育、医疗、社保、环保领域的“民本通达”系列产品。20xx年9月末民生领域贷款余额1851亿元,同比增长611亿元,高于贷款平均增速xx.52个百分点。

  (8)以金融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内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体制、政策和观念的原因,长期缺乏融资渠道。建行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多方面大胆探索,文化产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00多亿元。为支持文化企业广辟发债等融资渠道,向文化产业客户提供担保249亿元。成立了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正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大的文化企业集团筹备发起文化产业基金。

  (二)坚持积极审慎经营方针,不断强健风险管理

  20xx年初建行确定了“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所谓积极,就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创新方式方法,将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透。所谓审慎,就是把风险管理作为永恒的主题,坚持“了解客户、理解市场、全员参与、抓住关键”的风险理念,把握合规底线,避免出现“一哄而起”和“萝卜快了不洗泥”。

  反复提示各分支机构要坚持有效发展,不盲目争夺市场第一。总行为此还调整了业绩考核体系,一反往年做法,不再考核分行的市场占比,避免了盲目攀比放贷规模和月末、季末冲时点现象。20xx年以来新增贷款由前几年的第一、二名变为第四名,市场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增速比同业平均慢5.37个百分点。监管部门对建行信贷投放的总量控制和节奏把握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十篇:银行调研报告

  我们媒体财务管理专业以后从事的工作大多在银行等与财务相关的行业。而此次调查我就是专门针对银行的。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当前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了严峻挑战,可是也蕴含着不少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强力实施

  2、市场主体结构的重新洗牌

  3、企业调整转型的加快实施

  4、居民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

  5、同业竞争格局与策略的悄然变化

  而要在巨大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并持续发展,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决定着一个行业的成败。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以后的职场环境及需要具备的技能,我抽空来到农业商业银行的一个分行,亲自向大堂经理讨教了一番。一个银行的成员主要分为柜员,大堂经理,理财经理,信贷员,客户经理等。其职能和核心素养如下:

  柜员的职能为业务受理和产品推荐,核心素养为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关注客户和耐心细心。 大堂经理的职能为分流客户,提供业务咨询,处理客户投诉,协助营销宣传,核心素养为服务意识,业务知识,积极主动,灵活细心。

  理财经理的职能为客户财富规划,客户开发,维护,产品销售,客户信息管理,其核心素养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业务知识,数据敏感性强,工作规律信贷员的职能为贷后管理,产品宣传,市场调查,客户开发维护,客户信息管理,其核心素养为风险控制意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积极主动,目标性强,数据敏感性强,工作规律,吃苦耐劳。客户经理的职能为产品宣传,市场调查,客户开发维护,客户信息管理,其核心素养为业务知识,积极主动,目标性强,数据敏感性强,工作规律,吃苦耐劳 。

  银行员工应该具备以下职业道德:

  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一个人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长存的基础。所以,银行想要在世界金融业中不断的发展并且壮大,需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忠于职守,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部门,爱自己所在的单位。

  2、遵守法规,依法办事

  依法行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建设法治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金融机构,银行职员在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银行的领导干部更需要坚实的思想基础,增强干部法律意识和政策把握能力。

  3、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是银行职业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尺度。银行工作是各方面利益分配的关健,只有在银行工作中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一心为公,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银行工作天天要与“钱”、“物”打交道,如果没有廉洁奉公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可能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4、认真服务、耐心服务 、认真服务、耐心服务是银行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银行工作的服务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遮关注。

  5、保守秘密、诚实可信 这是银行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银行人员必须对银行内部信息和商业秘密严格保密,不得外传,这是银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银行人员还要尽最大的努力,围绕单位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在对外交往和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切实做到诚实可信、履行承诺。

  6、客观公正,无私奉献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每个银行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

  大堂经理指在营业厅内以流动形式主动引导,分流客户,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处理客户投诉,协助进行宣传营销的工作人员。

  岗位设置与职能界定:现场规范管理,客户信息收集,客户识别,维护秩序,客户服务具备的品格:灵活细心,积极主动,业务熟练

  角色定位:资源调配者,服务组织者,团队领导者。大堂经理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并协调网点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对保持良好的秩序,缓解客户排队,提升客户满意度负主要责任。

  角色到位后体现价值:个人团队意识增强,有成就感,能力体现。 银行营业环境井然有序,业务量增加,网点知名度提高,利润增长 。

  通过与大堂经理面对面的交流,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该职业所要具备的品格:笑脸是永远的门面,温声细语的解答是最好的尊重。庄重的仪表和热情的业务介绍是基本的职能。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进取心是最高的追求。

  第十一篇:银行调研报告

  调研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掌握我行自身建设和业务经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深层次地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对策与建议,供领导决策,对于促进我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行十分重视调研活动,认真扎实开展调研活动,取得了调研活动的良好成绩,现将我行开展调研活动的有关经验具体介绍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对调研活动的认识

  我行通过认真学习,提高对调研活动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开展调研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的需要,是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做强做优银行的需要;通过开展调研活动,认真梳理和查找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思考解决办法,扎实运用调研成果,为推动银行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同时,我行切实把调研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做到与其他业务经营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着力推进调研活动的深入发展。

  二、开展调研活动的具体做法

  1、加强领导,认真开展调研活动

  我行十分重视调研活动,切实加强对调研活动的领导,确保调研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并取得调研活动的实际成效。在开展调研活动中,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有调研活动负责人。根据行开展调研活动的需要,指定一名干部为调研工作负责人。由调研工作负责人按照行开展调研活动的精神与要求,制定年度和季度调研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进行调研。二是有调研队伍。我行配备专职调研工作人员,加强对专职调研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其政治与业务素质,能够胜任调研活动需要。三是有定期调研任务。我行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和各个时期的工作侧重点,安排调研任务,深入开展调研。

  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调研工作人员素质

  调研活动的质量高与低、成功与否,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与调研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有关。我行加强对调研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调研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确保掌握调研活动的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提高调研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掌握调研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调研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提高调研报告的深度、广度与质量。

  3、突出主题,精选课题,破解难题

  我行在开展调研活动中,要求做到突出主题,精选课题,破解难题,讲究调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调研活动的质量,达到开展调研活动的初衷与目的。

  一是突出主题。明确要求调研工作人员要提高调研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形成的调研报告要与我行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做到课题突出,立论鲜明,富有实践意义。调研活动要与加强改善银行内部管理相结合,围绕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加快经营业务发展,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执法监察和安全保卫工作,进行深入调研,为提升银行内部管理明确思路和措施。调研活动要与提高服务水平相结合,围绕明确客户服务的工作重点,挖掘客户服务工作的内涵,了解客户的服务需求,查找日常工作中需要改进、改善的地方,进行广泛调研,为提高我行整体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提出对策措施。调研活动要与加强风险防范相结合,就合规管理、合规经营、合规操作,增强员工内控意识,发现并消除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细致调研,为防范金融风险,做到合规守法,保证银行资产平安,实现最大效益,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是精选课题。我行着重围绕贯彻落实上级行决策部署、明确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改进服务水平等方面确定调研课题。要求调研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网点和客户当中,采取走访、座谈、发问卷等形式,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切实摸透实情,查找问题是否实在、提出的思路是否切实可行。调研时,分别听取不同层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三是破解难题。我行要求调研工作人员在开展调研活动中,要掌握被调研单位的真实情况,帮助理清哪些是群众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哪些是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等等,使调研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要求调研工作人员坚持边调研边解决问题,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制定措施,拟定解决时限,切实增强调研活动效果。

  4、落实措施,明确调研活动的要求

  为确保调研活动实效,真正服务于我行科学发展,我行落实措施,明确调研活动的要求。

  一是调研活动方案准确可行。要求调研工作人员制定的调研活动方案符合工作实际,要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确保调研活动方案便于实施、可行有效,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与我行实际工作需要。

  二是确保调研活动质量。调研工作人员在开展调研活动中,要确保时间,集中精力,全面了解,深入研究,确保信息真实、全面,切实掌握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做细做实做深调研工作,提高调研活动质量,确保调研要求不降低、调研工作不走样、调研效果不打折。

  三是明确调研活动的工作方式。我行要求调研工作人员深入到基层服务网点和广大客户中,采取座谈讨论、入户走访、个别谈话、实地调查等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调研,要做到“三请教、三问计、三用心”,即:坚持向书本请教、向专家请教、向群众请教;坚持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坚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

  5、认真撰写调研报告

  我行要求调研工作人员,按照调研活动方案,紧扣调研课题,紧密结合调研过程中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和工作实际,进行细致客观地分析和归纳整理,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上级行的决策部署与工作精神及我行工作实际,查找影响工作开展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思考解决办法,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不少于3000字的调研报告。

  6、充分运用调研成果

  我行定期通过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的形式交流调研成果,充分运用调研成果,积极探索我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为下一步的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按照调研成果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尽快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发展的新动力,使调研活动成为各项工作发展不可或缺的参谋助手,真正为中心工作服务,充分发挥了调研活动的应有作用。

  三、调研活动取得的成绩

  我行重视调研活动,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利用调研成果促进各项工作发展,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增强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成绩。自20xx年来,我行共开展调研活动*次,写出调研报告**份,近年来,我行认真努力、扎实有效地开展调研活动,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自身建设和各项业务的发展,但是与上级行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希望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差距,主要是调研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少数调研报告质量还不够高,运用调研成果有待加强,这些存在的不足与差距需要切实改进和加以提高。今后,我行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对调研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按照上级行的要求,扎实推进调研活动深入发展,力争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促进我行科学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第十二篇:银行调研报告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要确定以效益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策略,要明确近期以代理业务为主、中期以资产业务为主、长期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主的发展步骤。近期要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科技投入、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竞争实力为重点;中期以慎重培育和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为重点;长期以发展高效中间业务为重点,逐步实现中间业务高效益、低风险的两大发展目标。

  一、实现“两个转变”:转变经营观念和转变经营机制

  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发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是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是完善银行服务功能的需要,它有利于银行拓展竞争空间,有利于防范风险,有利于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

  要改革完善中间业务管理体制。结合银行内部劳动组织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明确中间业务的主管职能部门,专司统一管理的职能。要制定出对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发展中间业务的指标考核体系,纳入经营状况评价、行长综合目标责任考核的范围。要明确客户经理发展中间业务的职责和任务。在目前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要实行适度倾斜政策,加大绩效挂钩力度。

  二、创造“两个条件”:培育市场需求和改进监管

  市场条件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有需求才会产生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要培育中间业务消费市场,形成对商业银行新型产品的扩大和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刺激。通过资本融通、产权流动、企业重组、产业扩张、资产管理和金融财务顾问等诸多方面,促进形成对中间业务的广泛需求。这样,商业银行的融资类、咨询类、衍生金融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了允许商业银行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即商业银行本身带有准全能型银行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

  (1)可以经营部分证券业务,,虽然只限于买卖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权、代理发行、兑付及承销政府债券,但可以为全面发展中间业务奠定基础。

  (2)可以经营部分信托业务,虽然限于代理客户收付款项、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委托代理的业务,但可以拉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3)可以经营保险代理业务。

  (4)可以经营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项目融资、基金资产管理、资金结算与清算、代客理财、咨询服务等。因此,加快发展金融混业业务,抢占新型业务的市场高地,形成明显的中间业务品牌特色和经营优势,既有利于拓展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高赢利水平,又能创造向全能型银行过渡的条件和基础。

  要加强国内商业银行间的行业自律和金融监管,避免无序竞争。从目前情况看,同业之间的不规范竞争是导致中间业务收费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同业合作,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借助银行同业公会,加强联系与沟通,提出规范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措施,对拒绝、拖延缴纳手续费的客户或代理业务漫天要价的委托方要采取统一的抵制行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中间业务监管职能,要以新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为契机,既要本着前瞻性、审慎性的原则,以加快发展的眼光实施监管,制定必要的交易规则和定价体系,消除内耗,维护同业竞争的公平性。

  三、开拓“两个市场”:传统中间业务市场和新型中间业务市场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以传统的代收代付为主的中间业务积累了不少经验,初步形成了业务规模。要继续拓展服务领域,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业务品种,大力发展代理业务、结算业务、信用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和贴现业务,特别是接受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委托,代理客户办理指定的经济事务业务,具有发展空间大、操作简单、风险小、市场占有率高的特点,应该成为近期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从现有条件、风险程度及技术含量出发,代理业务完全可以全面发展。结算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工商银行的结算量占国有商业银行总量的60%。要进一步完善结算支付体系,逐步实现同城票据结算自动化、全国结算网络化。国际业务中的中间业务是重中之重,要发展外汇贷款承诺业务,增加信用卡附加功能,占领外卡收单市场,向国际化标准靠拢。

  要逐步开发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市场。由于我国目前的中间业务仍处在较低层次发展阶段,应逐步推进创新中间业务,慎重培养和发展一些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评估结算、投资银行业务等,并随着国家政策的松动,逐步进入交易性的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发展高层次、高收益,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中间业务。

  四、加大“两个力度”:科技开发和人才开发

  中间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步伐,加快金融业网络化建设步伐,加大金融业高科技投入,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要走集约经营之路,科技应用开发要走联合联营之路,产业化、公司化、商品化是商业银行科技开发应用无法回避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激活科技保障机制,满足日益市场化、产品多样化的中间业务的发展。

  人才的开发既要立足于现有从事中间业务员工的培训提高,又要大胆引进一批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使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涌现出一批既懂科技又懂业务的创新开发人员,以满足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在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质,防范中间业务的道德风险。

  五、建立“两个体系”: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商业银行法》,逐步理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矛盾和关系,明确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立法的目标要体现保护客户利益、维护银行安全、鼓励平等竞争。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中间业务会计处理和信息传递制度,严格划分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单设表外业务会计和统计报表,正确全面地反映表外业务的类别及明细。要按照国际银行业通行的准则和业务规范,形成较完备的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要将中间业务纳入法人授信范畴,保证依法合规经营。要建立中间业务风险预警和补偿机制,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控,表外业务应提取一定额度的风险基金,以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第十三篇:银行调研报告

  (一)自觉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支持扩大内需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行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具体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就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持续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xx年2月上旬,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行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积极支持扩大内需。由于项目准备工作基础扎实,因而迅速形成信贷投放。仅xx年后两个月就新增贷款 555亿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出手快、出拳重”的要求。建行密切跟踪和分析实体经济需要,围绕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发挥传统优势,大胆创新探索,采取了全面的服务措施。

  (1)积极主动地为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除了主动帮助部门、地方和企业做好相关规划,搞好项目评估和造价咨询,还努力降低企业筹资成本,改善财务效益。xx年通过投资银行、信托理财、租赁等方式为企业融资xx年增加近900亿元。xx年前2个月,基础设施贷款新增3265亿元,占公司类贷款新增额的56%。

  (2)努力为居民提供最好的住房金融和消费信贷服务。重点支持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和中小户型商品房建设。9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7928亿元,稳居同业前列;个人消费贷款达到 xx年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增幅xx年发放小额农户贷款26亿元。已设立5家村镇银行,正在筹备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计划未来三年村镇银行达到 00家,努力将服务延伸到更广大的县城和村镇。近两年涉农贷款平均增长率超过25%。

  (5)破解出口加工企业产品转内销遇到的金融难题。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能够生产全球一流的消费品,金融危机后国外市场萎缩,国内消费者虽然有巨大需求,但苦于没有内销渠道。这些企业转内销,除品牌、渠道外,融资颈瓶也是主要约束因素。经过一系列调研、论证,建行推出了“内贸通”系列产品,累计向出口企业授信xx年9月末民生领域贷款余额 85 亿元,同比增长6 亿元,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9.52个百分点。

  (8)以金融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内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体制、政策和观念的原因,长期缺乏融资渠道。建行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多方面大胆探索,文化产业贷款比年初增加 00多亿元。为支持文化企业广辟发债等融资渠道,向文化产业客户提供担保249亿元。成立了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正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大的文化企业集团筹备发起文化产业基金。

  (二)坚持积极审慎经营方针,不断强健风险管理

  xx年初建行确定了“积极审慎”的经营方针。所谓积极,就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创新方式方法,将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透。所谓审慎,就是把风险管理作为永恒的主题,坚持“了解客户、理解市场、全员参与、抓住关键”的风险理念,把握合规底线,避免出现“一哄而起”和“萝卜快了不洗泥”。

  反复提示各分支机构要坚持有效发展,不盲目争夺市场第一。总行为此还调整了业绩考核体系,一反往年做法,不再考核分行的市场占比,

  避免了盲目攀比放贷规模和月末、季末冲时点现象。xx年以来新增贷款由前几年的第一、二名变为第四名,市场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增速比同业平均慢5.37个百分点。监管部门对建行信贷投放的总量控制和节奏把握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十四篇:银行调研报告

  今年是人民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年”,针对央行财务特点,从多方面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从制度的修订到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等小事做起,在差旅费的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从总行到各分支,人民银行把财务精细化的管理贯彻执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了问题。

  目前人民银行的财务指标给县支行压缩比往年有所下降,只够发工资,其他支出都很有限,而当前物价上涨,在尽可量节约的情况下,一些必要的开支也在水涨船高,例如水费、电费、电话费等也占据财务指标一定的比例。

  一、人民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社会在不断发展,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精细化管理已经人民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财务是人民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加强财务精细化的管理,可提升人民银行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人民银行各领导干部正确地把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提高市场应变能力,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赚到可以赚到的每一分钱。在财务精细化管理中,首先是全面管理的概念。财务精细化管理体现在人民银行的各个方面,在资产、财务、成本、收入等方面体现精细化,改进财务管理,实行全账户核批分行费用指标的预算管理模式,开展县支行费用报账制试点。对中心支行以上的机构实行财权与事权相分离的管理办法,集中财务核算,加强费用支出的控制和监督。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原来分散核算的方式,运用网络技术在137个地市中心支行推广运行会计核算“四集中”系统。积极配合支付系统建设,研究开发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

  完善会计规章制度。制订适用于各银行机构的《银行会计基本规范指导意见》、《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办法》等内部会计规章制度。

  第二其次全员管理的概念。精细化应体现在每个财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并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来组织、实施人民银行的财务活动,其中涉及岗位职能的定量化、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为推进增收节支工作,人民银行制定了成本控制的制度,如水电、物业、车辆、招待、会议等费用的管理办法,开展节能节支活动,把节约意识教育贯穿于职工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在全局树立了人人崇尚节约、人人做到节约的良好氛围。同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确保营销人员、二类网点人员,严格控制管理人员,严格控制内部处理、辅助岗位人员,实行饱和工时管理。

  第三是过程管理的概念。“精细”两个字体现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疏忽,应该做到环环紧扣、道道把关。人民银行严格地执行成本预算管理,并建立了成本费用的日常监控机制,对各单位成本费用实行动态管理,一旦发现异常即下发支出预警通知单。

  二、人民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首先全面地提升了管理和质量,在服务质量、工作流程、资金安排上,都有据可循,完善了管理中的许多细节,在财务管理上,对资金的规划、使用和运用上,都有了合理地安排,健全了财务制度,对于财务队伍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素质建设,分期举办的中心支行以上机构主管会计行长培训班和中心支行会计业务骨干培训班及会计管理人员参加的“中央银行会计与风险管理”研讨班,使会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人民银行财务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

  还没有建立相关的部门对预算和支出进行标准的预算定额,专项资金使用项目还没有完整的评估机制,人民银行集中收付的部门预算不够明晰,因为财务精细化管理受环境的制约及人为的因素,在全过程中会出现控制不严、制度执行不严的情况,受原有思想的影响,态度上不认真。还有,人民银行总行给县支行财务指标压缩较往年有所下降,把给的款项仅够工资的发放,其他方面的支出就变得很有限,例如水费、电费和电话费因物价上涨而水涨船高,这样就所剩无几。

  2建议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把会计工作作为加强县支行建设、推动全辖整体工作上台阶的重要着力点,列入重要议事议程。要整合会计、国库、事后监督、营业等部门的监督检查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开展会计监督检查,做到检查信息共享、检查资源共用。要继续推进会计人员的横向与纵向交流,促进县支行会计管理水平共同提高。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把预算编制好、分配好、执行好。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做好“节流”和“挖潜”的文章。要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加强管理,规范行为,进一步履行好会计财务各项工作职责。要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契机,认真落实基建管理责任制,加大项目监督管理力度。要推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版),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要规范集中采购行为,提高集中采购透明度。

  倡导持之以恒,反对虎头蛇尾,前功尽弃;贵在落实,反对搞花架子,要反复研究,不断改进,逐步深入;求真务实,反对弄虚作假,否则只能是自欺欺人,酿成苦果。

  3结语

  人民银行财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于人民银行来说,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从小处节约,反映了人民银行的从业态度,是一种保持认真负责、追求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管理思维,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可以说,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银行调研报告(精选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银行调研报告中小学支部书记述职报告2023关于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范文小学校长述职述廉报告汽车4S店销售实习报告,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