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 朋友指导儿子写作文。她有足够的自信,身为一个专栏作家,指导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作文,有什么问题吗! 但问题恰恰就来了。她看了儿子的一篇描...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推荐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
朋友指导儿子写作文。她有足够的自信,身为一个专栏作家,指导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作文,有什么问题吗!
但问题恰恰就来了。她看了儿子的一篇描写公园的作文,认为虽然写了公园的四季景色,但无病呻吟,没有情感,算不上好作文。于是和儿子讨论,引导儿子回忆和思考。经她指导修改后,文章确实有声有色,不仅写了景,还写了儿子在公园的童年片断,读来颇有趣味。连爸爸都参与进来,讨论和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成了全家人沟通的纽带。作文完成,一家人都有成就感。
但第二天,这成就感遭受重创,修改后的`作文不仅没有受到老师表扬,反而没通过,要求重写。她很郁闷,儿子也埋怨。这次儿子再也不听她的了,按老师要求老老实实重写一篇,又写回修改前的样子。她看着不爽,但也不敢再指导,只能私下里对我发发牢骚,觉得改回来的作文“没有灵魂了”。但有什么办法呢,有灵魂的作文通不过,“灵魂”不是作文的标准!
要让她自己来写没有灵魂的文章,她是不干的。但孩子写作文,没有“干”与“不干”的自由,你就得按要求写!那么,下一次,她还要不要指导儿子写作文呢?家长的指导怎样才能与老师的要求接轨?
我是这么认为的,首先,要理解老师的要求有合理性。作文是语文科目的一部分,写和读结合在一起,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要求。譬如,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写景,课文教学和写作练习都会围绕这一点,在这个单元内,要解决的就是写景问题。老师评判作文的时候,标准也很简单,就是看你写没写景,写得怎样,其他的就不管了,或者只是顺便管管。既然你在作文里没有重点写景,或者老师认为写景写得不够好,那就没有达到要求,后果就是——重来!
这就像体育运动中的单项训练,先是学动作要领,学分解动作。学习打篮球先要学运球、传球、投篮,每一项又要分解成好几个基本动作,原地运球、移动中运球、对抗中运球等等,反复练习。当然,这是科班学习的方式,并不一定能培养出真正的球星。美国黑人球星很多是在街头学会打篮球的,没有人教,一群孩子浑玩,玩着玩着就玩会了。然后才是教练调教,正规比赛,一级一级打上去。
但不管怎么说,很多人学一项技能是需要有人教的,学校就是干这事。老师训练的是基本功,就是要让你从分解动作学起,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也是需要的。
但这种训练也有局限,这是由学校的流水线育人方式所决定,任何单个的老师都无法扭转大局。
一方面老师的精力有限,语文老师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是单项训练,分解动作,尚可以批量指导:大家排成一排,全部按规定动作运球,谁运得好,谁运得不好,谁态度是否端正,一目了然;规定动作的标准也比较好掌握,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容易判断。
但如果换成实战模式,进行个性化指导,难度就太大了。至少你得全程观看,随时指点,还得有足够的经验和水平,能把问题看出来,解决掉,这就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老师对学生有更高的期望,要求学生全力投入,写出灵魂,那么老师也要全力投入,也要付出灵魂,又有几个老师付得起?
灵魂这事,太飘渺,因而也很难实打实地训练。对于像写作这种极具个性的事,基本功可以在学校练,但写出灵魂还得靠自己。确切地说,靠孩子和家庭自己探索。
一个球队,就那么十几个人,教练一人还忙不过来,还要有主教练、助理教练,更别说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老师除了教学还有其他很多任务,老师真的很辛苦,真的没有太多精力顾得了更多。
所以,家长指导孩子作文,一方面要尊重老师,认真读老师的题目要求,理解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尽量按要求做。其实,避免与老师的要求相冲突,这就是避免了孩子的困惑,如果父母与老师的指导不和谐,孩子夹在中间也是相当难受的。
假如确实觉得老师的要求不妥,不妨先接纳,鼓励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训练,但不一定倾尽全力,剩下的力气可以按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兴趣,高高兴兴去做。
学校教育有它的先天不足,但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条融合之路。对于写作这种需要灵魂参与的活动,只有批量化指导显然不够,家庭就可以进行个性化弥补。
父母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更能付出时间和精力。哪怕父母在写作上不那么专业,只要你愿意去欣赏孩子的文字,当他的读者和粉丝,孩子就会有热情写下去,写作能力就会自然提高。
大多数作家都不是中文系毕业的,那些创意写作高手,就更不是靠什么培训班打造出来。在写作中学习写作,这就是最大的捷径。其实父母不需要做得太多,毕竟基本功的训练已经有老师在那顶着,你只要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写,自由练,哪怕只是流水账日记,或者没有任何技巧的随意感想,只要是发自内心,写出了自己想写的内容,那就是实战,就是在向真正的写作靠近。
当然,如果家长的水平高,在真诚欣赏孩子的同时,还能当一个教练或陪练,当一名高水准的队友,孩子的进步会更大。从这个角度看,我那位朋友的指导是成功的。
联赛中打得最好的球员,不一定能赢得投篮比赛。不要太介意老师的评价,孩子,你能写好,在爸妈这里,你就是作家,你就按你自己的写!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二
第一次听到"生本教育"这个名词,感觉并不陌生,新课改那么多年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吗?这个月我阅读了郭思乐的几篇关于生本教育的文章,第一次与"生本教育"这个理念亲密接触,才越来越发现似乎有一股源自生命的力量在涌动,在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中,总会让人觉得有一股生命的源泉,充满着新鲜的力量,让人有种说不出的畅快淋漓,它没有固有观念的束缚,更没有纯理论的枯燥,每看一个课例,我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我想这就是"生命"的魅力吧!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尽情的展示自己,享受着每一次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美好。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这样的说法早已不那么新鲜,但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是有很多在用最传统的方法来上课。老师一节课讲话从没有停过;单独回答问题的总在少数;老师一节课没有下讲台一步;集体回答问题大都是这么几句话,"是不是呀?""是";"对不对呀","对";"知道了吧?","知道了"。这样的想象恐怕在如今的常规课堂上也不少见。
之前教师总是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可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有些自作多情,有时是我在一厢情愿的承担很多工作,想把孩子拉到我的教学轨道上,可学生却往往不领情。
"生本教育"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是教师新的知识地位?"生本教育"的理念里就指出,也不是说,要求老师的知识覆盖学生的可能有的知识。这时候的老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首先是激发者和被激发者的关系。这是教师的新的教学角色和新的知识地位。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事半功倍之效。
生本教育是教育的一场革命,哪个老师能走进这项革命,哪个老师就是一个成功的革命者。让我们都来做一个革命者,用生本的理念构建我们的课堂,体验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三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
其次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己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四
“教者父母心”,“学生事,无小事”,参加老师工作一年以来,尝遍酸甜苦辣,蓦然回首,发现收获颇丰,尤以上面两点为重。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第一天起,我也成为一名班主任,刚从大学校园走出,尽管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我却是踌躇满志,正是凭着这种热情以及跟学生亦师亦友的优势,我的工作逐渐上手,慢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可是,慢慢的……,生活就像学生的周记,在平淡中一页页翻过。每次批改周记,都像在无边的沙漠中艰难跋涉,我非常渴望眼前突然出现一杯清水或是一片绿叶,给疲倦的眼球和麻木的神经注入一丝激情与活力。
突然,一位学生的周记让我紧张了起来。
“老师,你不是一个关心学生的老师,我对你挺有意见的。”
我心咯噔跳了几下,没看错吧,揉揉眼睛,没错,一直以来,我挺自豪的,自问能将班管理得不错。原来那个打架,旷课现象时有,第一次连续几次考试“稳坐”倒数第一的班级,现已井然有序,好不容易丢掉了“差”帽子,没想到同学对我却颇有微词了。
“你根本就没把学生事当自己事,这次期中考,我这么努力考,成绩终于有了很大进步,本以为可以向家人报喜的,可是我的政治成绩加少了20分,政治老师都知道,可排名时为什么没加上?还有考完试后,我上课走神,成绩又退步了,你都没发现,你一点都不关心学生。”
我愕然。这位学生政治加少20分,这我知道,也明明跟政治老师一起改过,重新输进电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脑子里填满了愤怒和不屑,瞬间变成了一个充足了气的氢气球,一个针或一粒火苗就足以让我眨眼间爆炸,气冲冲地找来这位学生了解情况,语气非常地不友善,把学生吓得小声嘀咕:“你们就是没加嘛。”我气不打一处来,声音提高到八十分贝:“没理由!”
她胆惊心跳地拿出全级排名单给我看,我傻了眼,真的没加!怎么会这样?与政治老师慢慢回想,猛然醒悟,原来改了以后忘记在电脑存盘了!这真的是我的疏忽。解释为时已晚,对学生的伤害已造成。学生一脸的无辜“老师,排名没出来之前,你为什么没看看呢?你应该再仔细复检一遍啊,这次我这么拼搏,又不能向家报喜,很沮丧。”尽管我一再保证会亲自打电话与她家长解释,可是学生还是开心不起来。
终于明白,高中生是很敏感的,不论用哪种方法,她都很容易感到老师是在运用技巧而缺乏真诚和尊重,一旦学生认为老师有错,缺乏尊重的时候,就可能心中有阴影,产生不再信任的心理,以致产生对抗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老师一定要细心,真心的对待学生的每一件事。学生事,无小事,事事关心,事事在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五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必须的提高。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期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忙。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可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并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本事和抽象概括本事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性,并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资料。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我让孩子分主角进行了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课堂的资料如果换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将会更地深刻留在学生脑海。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六
《雷雨》是人教版教科书语文二下中的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前后景色的优美看图学文。记得第一次执教那是五年前,当时是和一个同事同课异构进行课堂展示,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最后的写话部分,孩子们纷纷展开想象,写下了雨后的美景,成为了那堂课中的亮点。在理解词语“垂”时,同事是用教具加动作表演,我则是用图片直观形象地理解,效果似乎更好。再次执教时,根据学情重新撰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我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作为了教学的重难点。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怎样营造语用课堂?如何培养语用能力?本课的第一次试教给我一些启示: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聚焦语用。如在学生理解“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时,让学生先观察蜘蛛垂下来的画面,初步感知“垂”的意思;接着比较“掉下来”和“垂下来”的异同;再创设生活图景迁移运用(“柳枝”、“向日葵”、兔子耳朵“垂下来”);然后返回文本再次朗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二、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必须是在自主的语用活动中实现。第一板块雷雨前的景色学习以老师的引导为主,引导学生先找描写的自然景物,再细细体会这些自然景物描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朗读感悟。第二板块的学习让学生从整体去感受雷雨时雨的变化,发现作者在用词手法上的相同之处,从而知道该怎么读出雨变化的过程。第三板块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孩子们放手去自主学习雷雨后的景色,配乐朗读时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三、凭借文本“语例”拓展语用空间,根据文本语言文字特点和学情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或先联系图画和生活实际观察理解,再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运用;或先阅读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去运用。从语例“垂下来”、“——越来越——”出发,恰当运用语境化、生活化、现场化等语用实践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活动,实现了“语例”最大限度的增值。
一堂课下来,觉得语用点有所落实,但是文中的美学生还体会得不够,缺乏感悟美的能力,特别是雷雨后的美景学生说和想象都不够美,“雷雨后”这部分的设计我处理得也不够美。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感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但怎样让学生能更入情入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来展开想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显得很弱,怎样加强这一部分是我值得思考的。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七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
我主要从读的角度入手,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提出了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然而,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的机智,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一学生在同学们质疑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它讲到了两个方面,学生说为什么它会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一位学生马上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小作者的位置不一样,再一个是受爸爸的话的影响,,由于预设没有想到前后顺序,于是自己没有将课件的使用与这个课堂实际很灵活地结合。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八
从教十九年来,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越来越辛苦,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来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不能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怎么办呢?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我们在思考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一过程的同时,往往不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身份。教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模式、目标、要求引导或塑造学生;而学生亦非静态地等候、期待,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志趣,甚至梦幻,他们视学生为实现追求的必要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教师教的手段,都只服务于学生"学有所成"这个惟一的目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执教者都明显地感到两个误区:
一是从儿童启蒙开始,日渐形成的一种包办代替的教学模式,不注重教学过程的演进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而只是告诉学生按要求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另一个是受"笨鸟先飞"等观念的影响,以时间加汗水的苦学模式引导学生达到教学要求。前者是不想念学生的表现,执教者不辞辛苦,将一切知识咀嚼了多遍后再喂给学生,其结果是学生越学越笨;而后者则反映出对自己的不信任,执教者并不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而是将一切接触到的手段一股脑地塞给学生,盼望学生自己以勤补拙,结果也只能是使学生越"飞"越近。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过批评:“旧式的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行政管理的普通公民。”
事实上,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自身的主动学习。而由正确引导所培养的主动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则是有使学生终身受益的。那么,该怎样理解教师的正确引导呢?下面一个方面不容忽视:首先是了解学生。"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样的道理尽人皆知,而教书怎么能不看对象呢!一个学生由小学而中学乃大学,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决定了执教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能力变迁情况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还必须优化教法,注重学法。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行为,它是教与学的整合;那种只研究教法而不注意培养学法的教学是残破不全的。我们不要把教法和学法人为地割裂开来。一般来说,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必然会习染相应的学法;教法不科学,在这种教法束缚下学生的学法就不可能科学。因此,我们就就尽可能地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学生从接受启蒙开始,渐次获得知识而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教师引导还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除环境的影响外,诸如建立学必有成的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及加强教学中情感的交流等,都有个如何引导的问题。引导得当,定然能够使学生在一种优美、健康、蓬勃、向上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努力攻克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自觉在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使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是师生共同营造乐学的宽松环境。它要求学生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它要求教师不把教书当作一种操作。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从师德、师艺和教学过程的优化等方面对教师划定一个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课程的设置、课节的安排、教具的使用、活动场所的美化乃至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的控制等,均在具体界定的范围之内。教师严教而不随意,学生精学而不觉其苦,由此才可能真正形成教与学的愉快交流。
二是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的主要手段。我们知道,任何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而知识的积累与贯通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学生的求知实践往往是在满足地接受新奇知识的同时,又明确感觉到弥补了自身的某些缺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使学生学会学习,所教育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上。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发展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而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能力,便能"日参省乎已",便能"日知其所亡",便能"学而后知不足",便能"惟患学不至",得赏"中流自在行"。
三是建立丰富多彩的实践基地,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建议有条件地学校设立科技馆、植物园、地球村、书画室、音乐堂、文学社、记者站等等便于学生学以致用的场所,鼓励、引导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以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走入第二课堂(课外活动课)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课),乃至第四课堂(网络资源库),依个性的需要继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培养动手能力,以拓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也许待到营造出这样一个局面,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成其为必然。
学习,是满足求知的一种快乐的行为。教师作为先学者,自能从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学有所得的喜悦。而如果在授课中,只是将自己所得的结论,眉飞色舞地告诉学生,势必弱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使学生获得恍然大悟的感觉。因此,我们主张执教者不要忽视自己的求知过程,以先学者的体会构架课堂,不只是简单地证明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借鉴先学的成功与失误,按照认识发展自然规律来终有所获,去体会峰回路转的茫然,去意会千呼万唤的艰辛,去收取豁然开朗的欣悦。在这里,每个执教者都必须明白:不要认为学生自己看材料、找教参书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好象就有损于教师的威信,其实,这恰恰证明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了。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学并非哗然无序,而是在充分体现教师正确引导之下的主动学习。这其间教师的任务并不轻松,他要在不间断地对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出更新、更高要求的同时,努力探讨启发、质疑、问难以及求解寻源的最佳途径。面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执教者都要和学生一道遵循分解——质疑——切磋——确认这一认知规律,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如此,教师优教,学生勤学,谁还能说教与学是一项苦不堪言的事情呢?
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出来,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也才算真正实现的了教学目标,真正解放了自己。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一个优秀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位好老师。最近,我在闲暇之际,静下心来读了一些教育大师的著作,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尤其是教师,读书更为必要。
君不见“人”字下面是空洞洞的部分,要填满它,惟有读书。作为人,我们无法凭单薄的身躯与万物抗衡,如果想到“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人生就更一无是处了。好在世界有了一笔财富——书籍,造物主又赐给人类读书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畅游书海之中,尽情享受生命,体味自然。
读书无需附庸风雅,读书本身就是感受快乐的过程,它让人满足,使人心安。当今人皆趋利的时代,与其感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与其等着被物欲淹没,随波逐流,倒不如静下心来读点书,使自己开始浮躁的心灵受到洗涤,渐渐成熟起来。因为读书,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在对话。万丈红尘滚滚,我们的心容易被封尘,而读书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拂拭,得到净化。“书香人生”是快乐人生,也是美丽人生。
袖长方能善舞,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捧起书来。当今社会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使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知识从质的角度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不得不抛去因“知识渊博”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去学习,去读书。教师一旦不能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的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视为“老古董”,那麻烦可就大了。
只有挤出时间,坚持读书不辍,给自己不断充电,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坦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去亲近学生、感召学生。也只有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当代名师郑杰老师说“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教师读书使教学生涯充实、富足,使自身更有人格魅力,是一份幸福,一种美丽。
记得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还是在读师范的时候。那时,我是带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去读的,对于书中的教育理念,只有理性的认识,没有实践,没有感悟,自然不会“记忆犹新”。如今,我再次读《给老师的建议》,不禁被作者的才思敏捷,文笔的深刻隽永所折服。苏霍姆林斯基带着我走进了一座教育思想的宝库,把我领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科研的领域。读他的书,使我感到思想是美丽的,读书更是一种美丽。
继苏霍姆林斯基之后,我又接触了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语录,诸如“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早在读书的时候就在心灵扎下根。现在,静下心来认真研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才真正理解先生的教育思想,更感受到了先生那种矢志不渝奉献教育的精神。站在《陶行知教育文集》面前,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读它使我充实,使我纯净,也使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美丽。
书像一座山,它吸引我挤入其间,攀越上去。读书,使我感受到彻悟的真,仁爱的善,高尚的美!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
在我今年接手的新生中,有一个学生在日记里这样问道:“老师,你为什么没有领着我们一句一句地来分析课文呢?我认为你应讲得再细点,这样我们会理解得更好。”这说明学生已正在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消极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反驳老师的新型学生转变。
今日的小学语文教育无疑加强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在他们的口头表达上更突出一些。不论是开学时的自己介绍,还是课堂上的发言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初见成效。以今年的新生为例,他们对朗读的要求知道得更多,表现得也更好些。
应该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与过去“应试教育”时的教学相比,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在其中我们还是觉得有几点不足:
第一,拼音教学还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在近几届的学生身上都有很明显的表现。例如:韵母iou、uei、uen在前面加上声母进行拼写的时候,应写成iu、ui、un,而很多学生却仍把中间的字母拼写上去。再如以“i”开头的韵母,如拼写时前面没有声母,应把“i”大写,如“夜”应拼成“Ye”而不是“Yie”等等。
第二,常用字词掌握不准确。如“以”、“已”的用法不分,经常错写成“以经”、“已后”。总之,错别字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先入为主,这些错误在初中阶段纠正起来很困难。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观察力及领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体验生活。这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家庭生活还是写学校生活,选材仍然狭窄,内容也不新鲜。
希望小学的语文教学在注重对学生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能进一步加强基础教学,因为只有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心得体会6篇
篇二:小学语文教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下面是带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推荐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2023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大学消防公开课个人心得讲话稿,成人爱的教育读书心得,2023年幼儿园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