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1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本课时,既要注意抓住爱迪生不怕危险顽强实验和不顾劳累连续工作这两个重点,还要从创造性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成长不是天生的,...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课文教学方案(精选1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本课时,既要注意抓住爱迪生不怕危险顽强实验和不顾劳累连续工作这两个重点,还要从创造性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成长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爱迪生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外,还依靠他良好的个性(如兴趣、毅力)以及认真的观察和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体会:“小时候”与“大发明家”之间是相通的道理。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一、抓住中心,激发兴趣
一开始,教师就紧扣中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电灯、电影、留声机是谁发明的吗?他是怎样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的?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再回答课后作业 第1题。这样提出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揭示联系,认识事物
首先揭示第一、二段爱迪生“家里穷”与“热爱科学”、“做各种有趣的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划出前后有联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兴趣是激发发明创造的动力因素。爱迪生因为从小热爱科学,由爱好而产生兴趣,促使他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书报和化学药品,“从垃圾堆里拣来一些瓶子罐子”,做实验的用具。没有实验的地方,甚至在火车上“占用一个角落”。兴趣又促使他“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兴趣——实践,这是创造的开端,他虽没有被人理解实验的价值,但对发明者本身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接着,揭示第三段爱迪生在做科学实验中受到沉重打击,“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与第四段爱迪生“还是顽强地做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成长道路既曲折又漫长。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①爱迪生受到打击,心情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痛苦难受,他好容易搞到的做实验用的东西全被扔掉了。)
②爱迪生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没有动摇热爱科学的决心。他“省吃俭用”,又“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硫酸烧毁他的衣服,硝酸差一点弄瞎他的眼睛,他也没有退缩,顽强地进行实验。)
③“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重新”是什么意思?
最后,揭示第五段“试制电灯”与“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一千多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爱迪生这种不分白天黑夜苦干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终于取得了成功。
三、解决疑难,树立志向
教师可运用类比扩展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小时候”与“后来”之间的辩证关系。①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爱迪生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与小时候热爱科学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②你现在与爱迪生小时候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使学生意识到:爱迪生是个出生在穷苦家庭的普通孩子,小时候的条件、生活环境不如我们优越,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发明家,是他自己刻苦钻研的结果。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搞好小科学、小发明实验,将来完全能像爱迪生一样,为人类多作贡献。
第2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的概念;
(2)正确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联系及区别;
(3)能正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4)能用符号规范地表示一个三角形及六个元素;
(5)通过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和画图能力;
(6)让学生结合具体形象叙述定义,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组成三角形的六个元素,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用具:
三角板、投影、微机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法
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引言之后,先让学生:
(1)试说出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角的概念
(2)如图1:试画出 的平分线、BC边上的中线、BC边上的高
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提出思考题: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这里要强调“首尾顺次相接”为什么要加上这个条件?具备什么条件的线段才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
2、运用反例,揭示内涵
由上面分析,让学生判断辨别下列图2中哪一个是正确的?(对第三个图)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对吗?
3、讨论归纳,深化定义
引导启发学生,归纳讨论探索得到的结果:
定义1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
强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定义2 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
强调:三角形中线是一条线段。
定义3 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
强调:三角形的高是线段,而垂线是直线。
这一环节运用电教手段,利用几何画板动画的功能,增加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定义
4、符号表示,加深理解
通过符号的表述,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理解得到加深和强化,在记忆上也趋于简化。
5、初步运用,反复辨析
练习的设计遵循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三个题目,三个层次:
题1 三角形的一条高是( )
A.直线B.射线C.垂线.D.垂线段
题2 画钝角三角形 的高AE。
题3
先让学生思考练习,然后师生一起分析纠正,最后教师点拨小结。这环节运用电教手段,以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效率。
6、归纳总结,强化思想
这节课着重讲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在集会理解上述定义时,必须注意到两点:一是三条都是线段;二是钝角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揭示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在几何中的作用,要求在学习时熟练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
7、布置作业,题目是:
(1)书面作业P30#2,3 P41#5(做在书上)
(2)交本作业P41#4
(3)思考题1:
思考题2:
探究活动
1、以3根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用6根火柴为边最多可以组成几个三角形?9根火柴最多能组成几个三角形?
2、从三角形一个顶角引出的三角形角平分线、一条中线能否重合?此时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如何?
答案:1.4、7;
2.能.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第3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民风。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同学们最盼望的无疑是春节。春节不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压岁钱,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
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积累的字词:
枸杞
门槛
过瘾
凑齐
酬谢
家醅
煨炖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
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体会文中深情。
思考: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三、整体感知
1.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
小结: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2.
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小结:母亲我阿标叔乡邻乡亲
四、研读探讨
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分小组讨论)
1.母亲:
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2.花匠阿标叔热心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3.乡邻乡亲热情大方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4.
我童真童趣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研读小结:
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确:风土人情。(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
通过作者的.细节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五、课堂小结。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朗读时,注意节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浓浓的思乡情。)
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既然家乡味这么难忘,这么快乐,作家就想找回这种家乡味。
作者想找家乡味,可是失败了。所以她在最后困惑地说: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六、课外延伸(指出下列诗句描写的节日)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2、完成自主。
3、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设计
过新年
风俗美
喝春酒
春酒
喝会酒
家乡的味道--
思乡怀旧
人情美
乡邻乡亲
热情好客
阿标叔热心
母亲热情好客
慷慨大方
我
童真童趣
第4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
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学生人手1份短文材料(提纲);
2、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概念入手,揭示课题。
明确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哪些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二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三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复习,梳理方法。
(一)复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1、复习课文
复习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用什么方法概括。
2、讨论,小结,让学生明确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如:连接各部分意思,提问题想答案……)
(二)复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
1、复习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到的思想,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课文内容思想从重点词句段体会
《荔枝》 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
2、讨论、小结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即:边读边问为什么(抓住主要词句段)]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抓住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下面,老师想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
2、分发提纲,出示短文,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
3、师生共同评议、交流。
4、师小结,鼓励:瞧!大家已经能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了,真聪明!
四、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回去请同学们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第5篇:课文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二、作者: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dí),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灯片,把字写好,上课放映)。
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如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自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输盘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自于是见公输盘到吾请无攻宋矣是第三部分,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四、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1、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2、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4、请献十余: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5、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6、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7、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需要设计的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可以小组讨论,研究。)
提示:
⑴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⑵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⑶ 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⑷ 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在问题的讨论中能积极踊跃,希望同学们发扬。
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此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扩大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重点掌握课下注释中的词语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学生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请学生口译。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2、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
3、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束之政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
之,结构助词。与,介词,跟。此,指示
代词。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一个必字用得妙极,显示了楚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就为墨子的推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研读段落
分角色朗读,分组对读子墨子见王必为有窃疾矣。
指点学生理解:当楚王神气十足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嘲笑时,自己却被牵着鼻子走上了被告席位,这时墨子突然话锋一转,以连珠炮般的三组恰当的类比,向楚王发动正面进攻,彻底揭露楚王准备攻宋的无理、无义、愚蠢可恶。
提问:三组类比的具体内容都是什么?
(请同学回答后,展示投影或幻灯片。)
明确:
1、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2、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
3、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这样三组类比的落脚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作患有盗窃病的人。
齐读,轮读子墨子曰为与此同类。(反复体味墨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言辞的雄辩。具体认识楚王的伪善和愚蠢。)
三、总结、扩展
布置课后作业及课文第三部分的自读要求。思考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仍然不能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三部分,在写法和材料的组织安排上,与前两部分有什么不同?
2,背诵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3、参照注释,笔译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和思考题
二、学习第三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预习作业中的疑难词句。
1、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虚指。
2、子墨子九距之:距,通假字,同拒。
3、于墨子之守国有余:目,通假字,同御。
4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绝,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一次又一次施出机巧变换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抵挡住并挫败了他。两个吾不言生动地描写了双方的针锋相对,墨子的吾不言更显出他比公输盘棋高几着。
小结:前两个回合的斗争,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斗智,第三部分则通过斗勇。前两回合墨子主攻,后一部分墨子防守。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墨子把公输盘的进攻一击败,使之无计可施。而墨子的防守还绰绰有余。至此,墨子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又起风云,再掀波澜。
思考:又有何事发生?请大家齐读后三段。分析:当公输盘准备和楚王会谋杀害墨子时,墨子临危不惧,当场予以揭穿,用事实宣布了楚国攻打来国必败,至此,楚王只得无可奈何地表示吾请无攻宋矣,放弃了攻宋的野心。墨子最终获胜。
三、小结课文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三个回合的斗争,表达了什么思想?
归纳: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提问: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归纳: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事件发展跌宕起伏。安排笔墨评略得当。其次,本文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说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扩展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今天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忍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子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叙事明理的方法,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意思,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材料可以作必要的取舍,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
第6篇:课文教学方案
一、重研读,创教学新路,
教学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填空:( )的少年闰士,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为了避免教师多问多讲,我只设计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哪里知道的。这样就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如何能够让学生既学得有兴趣,他们的讨论又能做到有的放矢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愿意和老师一块来学习呢?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互动互学,教师既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能及时调整他们学习的方向,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维护了学年的自尊心。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后通过交流,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感知教学内容,少年闰土的形象就在他们的脑海中凸现出来。我在对重点词句的研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特点,寻找最能体现性格特点的地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把学生真正当做了课凳上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能探讨出一些问题。但也有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这就需要老师在关键处一点,带他们探究,这样课堂就不流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字、词、句、段的学习也落到了实处。例如在教授啊,闰土的心早有无究无尽的稀奇的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学生所说的,有好几个不太明白,又有些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排状态,需要点拨,在教学这种难点句子时,我在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1、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培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反复诵读,深入休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问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到其中隐藏的深刻内涵。
三、以演代讲,以读代讲,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捕鸟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下面的同学分析演得好坏,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看书。从书中寻找他演得好坏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认真读书,缜密思考,他才能知道并讲出别人表演得好坏,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的讲解,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刺猹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去给读书的同学挑刺,他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好或者他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这个挑刺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帮助别人理解了文章,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体现了白,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总之,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刚出台不久,有许多精髓的内涵我们都还领会不深,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偏颇,请同行和专家们指正。
第7篇:课文教学方案
一、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1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在识记中扩大识字量。
(2)在朗读中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培养热爱学习,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认读1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标出诗歌共有几节,了解每节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实际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家心里有什么话要说?讲一讲。
2、从挂图引入课文。
师:大家对开学第一天的感受很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过开学第一天的。
(二)分自然读课文
1、要求圈出生字,认真读一读。
2、讲讲诗歌一共有几节。
3、讲讲每一节讲了什么内容。
(三)学生汇报
1、诗歌一共4节。
2、第一节讲开学第一天师生、同学们见面,十分高兴。
第二节讲我们升入二年级。
第三节讲学校里来了许多小弟弟小妹妹。
第四节讲我向小弟弟小妹妹点头微笑。
(以上内容可以用原诗中的一两句回答)。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1)读对的卡片放一边,折去拼音测读。
(2)读得不准确的贴黑板,予以重点教学。
(3)注意点:
①分清“f”“h”:分(fēn)数(shù)帆(fān)船(chuán)仿(fǎng)佛(fú)
②读好“ai”“ei”音:妹(mèi)妹(mèi)背(bèi)起(qǐ)迈(mài)步
③读好前鼻韵母:灿(càn)烂(làn)鲜艳(yàn)分(fēn)开帆(fān)船
④读好翘舌音:开始(shǐ)睁(zhēng)开
⑤其他:突(tū)然格(gé)外相(xiāng)信
⑥读好多音字:
xiāng相信fēn分数bēi背着
相分背
xiàng相片fèn分外bèi背书
(4)出示句子测读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六个。
今校级弟妹奇
(2)组词。
(3)讲识记要记。
独体字弟(八部)
左右结构纟+及→级
女+未→妹
上下结构木+交→校
大+可→奇
(五)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内涵。
2、通过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使学生领悟朗读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今天校园年级弟弟妹妹好奇
2、再出示几个生字进行书写。
今校级弟妹奇
(1)组词。
(2)讲讲识记要领。
(3)老师范字。
(4)学生书写。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1)出示以下句子,要求讲出相应的小节。
①开学第一天见到许多小弟弟小妹妹。第一节
②开学第一天我们升入二年级。第二节
③开学第一天我们很高兴。第三节
④开学第一天我们向小弟弟小妹妹点头微笑。第四节
(2)选出自己读得最好的小节,读给同桌听。
2、选几个喜欢读的同学示范朗读。
3、边评价边进行朗读教学。
(1)指名学生读第一节。
①评价他是否读出以下几点:
a.正确、流利。
b.读出第一天见面的高兴。
c.读出天气与花朵的美好。
②请喜欢读第一节的同学一起示范读。
③全班齐读。
④讲“格外”、“分外”的意思。
a.格外、分外与十分、非常、特别意思相近。
b.进行换词朗读。
(十分)
今天的阳光(非常)灿烂。
(特别)
⑤表演读第3、4句。
(要求读的同学会笑脸相迎,会高兴地握手等)
(2)指名学生读第二节。
①评价朗读。
a.读出升入二年级的喜悦。
b.读出开始新学年的快乐。
②学生示范读后全班齐读。
③重点讲3、4句。
a.出示船扬帆出海的课件。
b.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就像出海的小船,扬起新的风帆。
我要开始新的学习。
c.认识第一句比第二句好,用了比喻句,把刚升入二年级的同学比作出海的小船,请大家用自豪的语言读第3、4句。
(3)请学生读第三节。
①出示教学挂图,找找哪几个是小弟弟小妹妹。
②讲讲“好奇兴奋”的原因。
③请几个同学齐读后全班跟班。(要求读出小弟弟小妹妹刚刚入学的兴奋好奇。)
(4)请学生读第四节。
①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a.为什么说我仿佛突然长高了?
(因为看到比自己矮小的同学,感觉到自己长高长大了。)
b.怎样给一年级小同学“送去大同学的温暖”?
1、(向小弟弟小妹妹微笑致意,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欢迎,心头就会涌起温暖的感觉。)
2、(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学校的公共财物,给一年级小同学做好榜样。)
3、(帮助他们熟悉校园环境,给他们介绍校园设施)。
4、(在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给予帮助,手拉手帮他们解决问题)。
②表演。
(要求展开想像,打打招呼,微微笑一笑)。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
(要求边朗读边微笑。)
(三)朗读全文。
(要求读出开学的幸福快乐)
(四)小结
新的学年又开始了,我从今天开始,希望大家如诗中所说的幸福、快乐、和善。
(五)作业
你已经升入二年级了,经过一年的校园生活,你一定非常熟悉自己的学校,请你当一回小导游,向一年级的新同学介绍你可爱的学校,并热情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第8篇:课文教学方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6课《桥》。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人闪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的涌向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的精神。
4、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揭题导入。
一上课,我先板书课题《桥》。同学们,你们认为桥有什么用处?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导入:有时,桥在危急时刻还可救人性命。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桥》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桥吧!
这一导入,把学生从生活带入课堂,带入课文情境。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教师言语诱发:课前已经请大家预习课文了,看到你们了张张充满自信的脸,可以肯定,你们一定进行了认真预习。那么通过预习,大家都了解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内容,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对下一环节学习目标的校正。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考察纠正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从感情上对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山洪暴发的情景。看完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刚才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交流以后再请学生看书,指名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情况的危急?村民们在这种时候又有什么反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首先通过课件,把学生带入那个山洪暴发的村庄,然后再来感受语言文字,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感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以此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2、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可来到木桥前,人们都停住了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读后交流(因为老汉像一座山一样站在木桥前。)从这些地方,你能感受到什么?(感受到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之高,的确是全村人都拥戴的党支部书记。)
那么,老汉是怎样组织村民们过桥的?从中你又能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用笔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做批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并辅以感情朗读。
“响鼓要用重锤敲。”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要用充足的时间,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自主读、划、批、注,钻研文本,推敲词句,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适度引领学生深究并作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度。最后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再一次感受那扣人心弦的场面。
3、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引读第三部分。这位老太太是谁?(是老汉的妻子,小伙子的母亲,小伙子也是老汉的儿子。)同学们,读到这里,请你们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或一个动作来表达此刻心中的感受吧!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学生作品最好能有充分展示和评价的时间,使得学生能互相启发,学习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
4、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5、学习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第9篇:课文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
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
2.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
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发散训练
(1)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
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2)请以《大千世界》为题,以反映当代人际关系为中心,写一篇课外作文。
第10篇:课文教学方案
一、学习目的: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5、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二、学习步骤
(一)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犬吠(fèi)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五)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恰逢,正赶上但:只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名词,乳头)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七)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第11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写“程、咬”等6个字,认识8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预习情况。
3.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重点:
1.检查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我”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调动学生的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什么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b)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c)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传》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秦叔宝卖马”、“武松打虎”等等故事。
2.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读词语)
3.反馈交流。
声音响亮地读一读(出示)
程咬金秦叔宝猛烈圈套烧煤
赤手空拳打猎智力提纲提供
分小组读--------齐读
师:谁能把你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跟同学们说说?(指名说)
师: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同学都有疑问,我想请你们做上符号,看看等我们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后,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三)新授:
师:下面我们就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作者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激励]同学们把握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吧!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具体的看看“我”读《水浒传》有哪几个过程?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看看“我”是如何经历这几个过程。
a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3.师小结:还有两个过程,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写字
1.师重点讲解“叔、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2.写字时注意书写规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写剩下的6个生字。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3.你从哪些部分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重点:
1.精学课文4~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全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我们知道了“我”是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过程,还有两个过程: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
(三)新授
a、学习第二部分(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从这4、5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我”爱看《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c、复述课文。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四)拓展
说《水浒》,论《水浒》
师:你想对小萝卜头说些什么呢?
(五)写字
完成没有写完的生字。注意“囚、愤”的书写
板书:
15 童年读《水浒传》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后记:
刚上完这课,课中学生的回答与我设想的不一样,当读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就读完了水浒传时”我以为学生会说:从中读出了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喜欢才会抓紧时间,很快读完。但没想到的时,学生居然说:老师,他看书不认真,那么厚一本书,他一个星期就看完了,肯定是敷衍了事。无论其他同学怎么打比方,他就是不相信。怎么办,我说: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说说看到底我是认真读完的,还是敷衍了事,口说无凭,从课文中找证据。于是学生纷纷读书,接下来的课堂进行的非常顺利,其实作者认真看书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他爱这本书。有学生说:老师他很认真,如果不认真看,他怎么把老虎的动作记那么清楚。 还有的说:他很认真,还把自己喜欢的多读了几遍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读书时很认真。……....学生读着,读着,说着,说着,那个同学也终于说了,是自己错了。看来,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才是最好的办法。
第12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火烧云》教学设计思路
《火烧云》是一篇状物物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人们看到火烧云时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写细致动人,情趣横生,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熏陶,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上乘之作。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色,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寓美育于读讲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高尚情操。
一、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
课文1—2两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和天空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这两节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1、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2、人们的心情怎样?3什么是火烧云?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
二、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
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
三、抓住一个“快“字,体味形态美
课文的第4—————7节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及其无穷变化。教学时抓住三幅画面动静相间的美,启发学生理解火烧云少纵即逝的神奇变化。
四、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
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片段,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第13篇:课文教学方案
撇折、撇点的写法教学目标:
1、掌握撇折、撇点的写法,一年级写字教案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撇折、撇点笔画的汉字。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撇折、撇点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斜钩、卧钩的写法,激发学习兴趣二、学习撇折、撇点的写法1、师边讲解边示范:撇折:短撇连短提,折处要顿笔,提画略上斜。撇点:撇点张开,折处不顿,点画要长。 2、学生练习书写笔画。
三、书写汉字1、出示汉字:去 云 女 妈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去:“土”的竖居中,长横要平,下面部分的撇头对准上竖。云:“二”的长横要平,下面部分的撇头居中。女:撇点形长,与撇相交于竖中线上,横长而平,左右伸展。妈:女字旁的'横变为提,“马”上小下大,底横在女字旁的长点上方起笔。7、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8、 描一描,写一写法姐5、比一比,改一改 她 公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5、独体字与上下结构教学目标:1、掌握独体字与上下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2、正确、规范地书写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汉字。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独体字与上下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斜钩、卧钩、撇折、撇点等笔画的写法,激发学习兴趣二、学习独体字的书写规则1、介绍独体字的书写规则独体字,笔画一般较少,书写时应注意笔画均匀,长横要平,长竖要正,字形要端正,教案《一年级写字教案(二)》。 2、出示汉字:自 午 长3、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 自:字形稍窄、略小,横画均匀。 午:横要平,竖长、居中、直而正。 长:字形较长,横稍向上斜,竖提长而正。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三、学习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规则1、介绍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规则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应注意上下对正,互相靠拢,横画排列均匀紧凑,不能写得太长。 2、出示汉字:春 星 草3、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春:上部横较短,撇捺长而伸展,“日”形窄,向上靠拢。星:“日”较小,两竖内斜,“生”的中竖直而正,底横长而平。草:草字头要扁,“日”形小,较长,两竖内斜,“十”横要长,竖梢短居中。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6、左右结构与包围结构教学目标:1、掌握左右结构与包围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2、正确、规范地书写左右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汉字。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左右结构和包围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体字和上下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激发学习兴趣二、学习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1、介绍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则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应注意左右各部的大小位置,并互相靠拢,不能写得太宽。 2、出示汉字:听 得 街3、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听:“口”小靠上,“斤”的短撇较平。得:左窄右宽,“日”的两竖略斜,右下部分的下横较长,竖钩偏右。街:中间为两个“土”相连,横较短,略向上斜,右边部分偏下,竖钩中的竖画直而正。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四、学习包围结构字的书写规则1、介绍包围结构字的书写规则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应注意,在笔画均匀的基础上互相靠拢,要写得紧凑。 2、出示汉字:看 句 连 向 区 画 园3、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书写这些汉字时要注意什么?看:首撇较平,长横略斜,“目”较窄,与上面靠紧。句:字形略小,“口”向上靠,并与撇对正。连:“车”较窄,略偏右,走之儿略低,捺后段较平,托起“车”。向:形较方,“口”略向上靠。区:形略窄,两横画上短下略长。画:左右对称,下面部分两竖画较短。园:形方,略长。“元”的笔画均匀,“儿”不可太长。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姿势。四、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第14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 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áo) 披着蓑(suō)戴着笠(lì) 静默(mò)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晕(yùn) 巢(ch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6、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7、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拨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2、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六、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七、课后反思。
第15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两只狼与一个屠夫之间的一场较量的短篇小说故事。虽然它是以文言的形式出现的,但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内容带有劝喻性和
讽喻性,接近寓言体裁。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有兴趣,配以一定的画面欣赏,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积累文言实词,了解文章情节的发展,理解它的寓意和意义。
学生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况且书本的解释较全,借助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学习事半功倍。易于理解的的文章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只要引导得当,学生肯定会有所得益的。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改的精神,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全体,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脱离课本较形象、准确的复述故事情节,朗读和背诵。
4.能独立概括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简介作者和出处)
1.图片狼(远、近观察)
2.蒲松龄,字留仙,清朝山东人,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缀zhuì
窘jiǒng苫shàn蔽bì弛chí眈dān
瞑míng隧suì尻kāo黠xiá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四.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有关情节
五.回音壁(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
六.师生互动探究课文的情节,理解文章的寓意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
9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前狼假寐的姿势:前狼假寐的神态:前狼假寐的目的:后狼径去的目的
10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14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七.回顾小结,课文背诵
八.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开展交流活动。
2.摘抄有关狼的成语并熟记下来。
板书:
遇狼 狼:缀行--------狡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 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启示: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存在任何幻想,勇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第16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
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
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
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4、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教具:
投影片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
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
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
和善良。
重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
穷人
2、你了解穷人吗?他们的生活怎样?(引导学生简单地说说周
围的穷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穷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A、出示b、自由读c、指名读d、齐读
3、读完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读一读。
4、你明白了什么?
三、精读领悟。
1、默读课文。
思考:文中的穷人有哪些?
2、相机板书:
桑娜、渔夫、西蒙
3、速读课文。
画出可以看出穷人贫穷的句子,仔细地读一读。谈谈你的
体会。
4、自渎思考。
5、小组交流。
(交流所话句子及感受;一人说,其余人听,然后补充)
6、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读读所话句子,读中体会,然后再交流。最
后朗读领悟、提高、巩固。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3、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难点:
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探究深读。
1、师生小结课文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穷人》这一课讲的是……这节课将重
点研究桑娜和渔夫的语言、心理、行为,体味他们的个性特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填空:
西蒙
( ) 的 桑娜
渔夫
要求:
1)、任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
2)、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以自己
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欢迎填几点
3、找合作伙伴交流
4、集体交流。
二、重点研读 随机点拨。
师: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语句,请大家重点研究“桑娜把孩子抱回家,渔夫回来这部分内容”
1、找一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标点。可以自己研究;可以找合作伙伴研究。
2、研读交流:
—3—
(1)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重点语段 (2)交流“桑娜的矛盾心情”
(3)朗读体会。
(1)出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重点词语 (2)交流对“熬”字的理解和感悟。
(3)朗读体会。
(1)出示:“我嘛……缝缝补补……风喉的这么凶……”
重要标点 (2)交流对省略号的用法的体会。
(3)朗读体会。
……;……
3、分角色朗读。
三、质疑研读 感悟品质。
1、提出几个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
2、讨论填空:
西蒙
( ) 的 桑娜
渔夫
(要求:括号中填入的词语,可以概扩三个人所具有的品质。)
3、读一读最让你动感情的句子,与同学交流读后感受。
第17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语调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理解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并大体复述课文。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银线根根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地。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谁能猜出来?(学生应该不难猜出是雨)。
你都知道哪些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雷雨。它是夏季常有的天气。同学们齐读课题。能说说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子吗?(本环节趣味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这里让学生对雷雨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学生观看雷雨动画,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代表交流。
2.本篇课文的作者就是亲眼目睹了这场雷雨,并记录下来的,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场雷雨的吗?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注意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问同学、问老师、查字典)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记录再与课文进行对照,这样学生会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三、熟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共8个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内容,大体复述课文。
1.小组合作完成:
A.哪些自然段是写雷雨前、中、后的。
B.雷雨前、中、后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C.找出课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并体会它们的巧妙用途。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指导朗读。(雷雨前读的低沉,紧张。雷雨中读的急促。雷雨后读的声音高昂,读出空气清新、充满生机的美感。)
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根据雷雨动画提示,大体复述课文。
(本环节让学生有目标的合作学习,在多次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那么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动画提示复述课文也就不难了)
五、巩固练习。
1.仿写词语:越来越亮
2.仿写句子: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小了, 也小了。
3.按照雷雨前、中、后顺序,把下列词语重新排序:
①太阳出来了②雨越下越大③天亮起来了④满天的乌云⑤雨声小了
⑥下起雨来了
(答案: ④ ⑥ ② ⑤ ③ ①)
六、拓展练习:
1.多媒体出示两幅画面,让学生观察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并简单加以描述。(本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雷雨天气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肯定学生的优点,并提出今后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留心观察身边事物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八、课后作业:
课后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天气变化的日记。
第18篇: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能根据课文情境读好年轻人说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人格魅力,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2、理解杰克逊大叔赞扬年轻人的话,体会为什么说年轻人有尊严,百分之百是富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读后交流。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格魅力
板块一: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年轻人多么需要食物。找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
2、读后交流。
板块二: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一个如此迫切需要得到食物的`年轻人,在面对杰克逊大叔送上的食物时,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2、交流:
指名读有关句子,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年轻人疲惫但坚定的语气。
3、引读。
4、说说读完这部分内容后的感受。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课文教学方案(精选1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课文教学方案,食堂消防演练活动方案范文,关于课外读物进校园的方案范文,演讲比赛活动方案,美容院活动方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