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详情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作者:黎初晨2023-10-09 16:31:49

导读:第1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看了2023年的课标,我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2023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23年的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变...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精选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看了2023年的课标,我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2023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23年的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变化?作为一线老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这次的课程标准距离2023年经过了11年,距离2001年,经过了21年,可见每过10年课标就要进行修订,2001年国家启动了第八次的课标改革,经过了10年语文教育改革,2023进行了修订,又经过了11年经过了比较大的调整,2023年4月21日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代表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的开始。

  这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

  1、课程性质的新表述;

  2、强化课程育人导向

  3、优化了课程目标

  4、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5、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1、1那么对于课程性质的新表述我开始不太明白课程性质做了哪些调整,也不太明白为甚么做这些调整?后来我把这三次的课程标准做了一个对比,我发现2001年开头强调“语文”,2023年和2023年开头强调“语文课程”那么可以看出对语文概念的界定越来越重视。

  在2001年知识宽泛提出语文工具的特点,只是从语文学科角度界定,2023年开始重视语文课程的建设,但是语言文字这个概念并没有说清楚,2023年对语文课程研究越来越深入的趋势,提出了语言文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可以看出是对前二十年的提升。这就是我们语文人一直研究一直追求的话题,既然做了这些调整也就意味我们的课程也就要发生变化。

  2、1探索完了以上问题,接下来我们看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什么第一条就强调了“育人导向”,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次课程标准,无论语文还是英语、数学所有学科都是把育人放在了第一位。以前的学习目标都是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忽视了育人的方面;都说语文学科要“文以载道”这是语文最具有代表价值的特征,把“立德树人”放在终极目标,是一大解放!我们国家教育任务是立德树人,那么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要对应这一中心任务。我们的课程标准从一开始就是从课程确立的,也要对应国家的中心任务;再者语文“文以载道”“传道授业解惑”。所以是对语文本质的解释,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其中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育人”“课程思政”。

  尤其是“学科育人”,我觉得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育人”是学科的应有之意,“课程思政”是指向了语文应该有的概念。这几个词可以融合在一起,以“立德树人”做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学科育人”课程路径出发,融合“课程思政”的功能,共同完成语文这一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所以在平时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真善美,以及社会责任感。

  3、1那么这次课程目标变化很大,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呢?

  我们前面说了性质以及理念,接下来我们就要往哪里走。

  从2023年和2023年语文课标可以看出的变化就是凸显了“文化自信”

  2023年课标说的是“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

  2023年课标说的是“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

  从中可以看出2023年的课程目标内涵变了,提出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

  并且可以看出阅读做了整合,强调了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十个目标变成了九个,表面是数量的变化,实际内涵也变化,尤其是提出了“核心素养”。

  以前目标要素是三个,这次目标要素变成了4个——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就要有文化自信!所以大家发现这目标要素放在了第一个。也对应着“立德树人”。从知识本位转向了素养本位。

  4、12023年课程目标变了,课程内涵变了,那么课程内容也必须围绕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2023年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做了很好的架构和充实,相对比2023年内容没有那么虚泛,2023年课程内容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三种类型学习群。(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三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这样做一方面是要和高中课标18个任务群接轨,一方面是为了探索语文的本质特征,一起按注重于线性的知识点的排列,语文是一个人文性的学科,更适合于任务群的学习。

  比如以前习惯于单篇学习,后来是单元的学习,现在是学习任务群,也就是所谓的“大单元”的学习,也就是由点到面到一系列的转变。

  5、1课程标准根据“六三制”“五四制”分别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标准分为四个阶段:1—2;3—4;5—6;7—8每个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进行了描述,这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相对于以前做了规范,教学评就可以达到一致性的目标。

  我想接下来我首先要熟悉学习内容,因为知识可教,素养不可教。

  紧接着我应该关注教学提示,因为教学提示很值得研究,这样才知道我们课堂要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以前关注终结性的评价,现在我们要关注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所以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比如档案袋,互评。

  最后我要认识学习任务群,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6个任务群,它是一个从集合体到个体的概念,具有统筹性,是整体到局部。它可以很好的带着我们从知识到技能最后到素养,那么这样一个完整的人就可以立住。总而言之,作为语文人,我们每一个都任重而道远!

  第2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2023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课程标准,一时间新课标热度陡增,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我也在第一时间学习了语文新课标。几场专家讲座听过之后,一时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新的想法和新的观点不断萦绕在脑海之中。于是我索性放下新旧课标的学习。自问什么是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有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关于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让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此说来,新课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增了语文核心素养内涵。2023新课标新增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先在2023高中课标中提及,随后被广大教师熟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至少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正如郑国民教授所言“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回想自己的教学,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自信,一开始我是有自信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传承和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我们中华文化灿烂多姿,源远流长。且作为世界上唯一将文明未间断地传承至今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发自内心的自豪。也正因如此,在新课标颁布之前,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就或多或少地传播着这份自豪与自信。在我们二年级下册的识字单元《传统节日》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同学们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已经能将习俗和节日对应起来,在清明节的习俗中,我适时补充朝鲜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视频,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令同学们屏息凝神,在老一辈革命者的肩膀上,我们中华民族正步履坚实地向前迈步。随后我讲述了志愿军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鼓励同学们学习革命先烈舍己奉献的忘我精神,继承红色血脉和发扬光荣传统。在课内拓展上,我请同学们补充有关传统节日的来历,通过同学的补充,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节日的背后都有故事。在学习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时,激发了同学们对于宇宙飞船的强烈好奇心,课文里介绍宇航员睡觉要钻进睡袋,我顺势告诉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空间站里,宇航员有专门睡觉的小房间,条件更优越。而且空间站里都是中文标识,已经有很多外国宇航员开始学习汉语了。同学们别提有多自豪了。

  新课标中对于文化自信有了新的描述,指出文化自信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学习了新课标,我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同时也明白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思考好的做法。我有一点思考。

  挖掘和利用好现行教材中已有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正如前文介绍的那样,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渗透文化自信的那份自豪。但我做的远远不够,语文教材有大量的古诗文,很多都是思想性强,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反应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在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节选了许多革命题材的文章,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和感恩。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并加以引导和延伸,定能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运用好课外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好语文要多读书、好读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选取课外阅读材料。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学生在读完这些针对性很强的课外读物后,要能有效补充课内学习的不足。鼓励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通过课外阅读,形成对我们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向往,进而自觉性的形成文化自信。

  学习贵在坚持,知识重在积累。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也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

  第3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最近,我利用假期空闲时间,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细细研读了一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小学语文姓“语”,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的统一;小学语文姓又“小”,是教会少年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教育。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新版课标的内容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首先,这一版课标里边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重要内容,如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

  第二,在这一版课标里,课程目标和内容更加明确,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三,这一版课标里边新增加了学业质量,这是这么多年来在我们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

  最后一个变化是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二、2023年版课标中的5个变化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1、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各个国家的教材当中都会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

  比如说,在课程性质部分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

  在目标的定位上,2023年版的课标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主要变化的第二个方面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6个学习任务群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这应该说是研究的进步,也是实践的进步。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的基本框架从大的框架来说,要关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还包括识字与写字。

  第二个方面是语文学习情境,是日常生活、文学文化和跨学科三个情境。

  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在情境当中、在不同的实践活动的整合当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表现。

  (四)增强了指导性

  指导性主要在课程实施部分能够有比较突出的体现。

  1、核心素养

  2、评价建议

  3、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4、教材编写建议

  5、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在课标内容的呈现上,主要在这三个方面呈现了不同学段的衔接。

  首先是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是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的。

  第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衔接,分3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均贯穿4个学段。

  总之,我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新版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新的师生关系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4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可以看出,这是从整体上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目标。

  细看一下“学习内容”可以发现,“整本书阅读”在每个学段中又有自己的阶段目标,而且对每个阶段的读物都给出了一些代表性作品,便于教师推荐指导。比如说,第二学段中“阅读儿童文学名著”列举出了《稻草人》《爱的教育》等;第三学段中“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列举出了《可爱的中国》《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从中我们能够发现,四个学段的目标是循序渐进的,另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让学生从小树立爱国思想。学生爱国思想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要通过班队会、升旗等德育活动去培养,还要让他们通过阅读去深刻地感知,把爱国和阅读的种子一起植入心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也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提示,为我们教学提供抓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落实。相信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去做,学生扎扎实实去读,书香一定会浸润每个孩子。

  第5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暑期全员培训结束后不久,就领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这是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由学校统一配发的课标书籍。曾经自己也买过《课程标准(2023年版)》,但是没有详细读过。因为此次暑期全员培训有一个微型讲座,也在网上看了很多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但就像王崧舟老师说,当我们听别人的解读时,已经是二手货了,缺失了自己的理解,还是要自己一字一句去认真品读。于是假期里,我把2023年版的和2023年版的来对比读,看看这十年的时间,我们有了哪些新的改革方向。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与2023年版不同的是,这一次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课程性质的表述而言,两者都有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性质的具体表述,就是围绕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展开的。而这一点也是在2023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的。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我们需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文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6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今后的教学活动实施有了更多的思考及指导作用。

  总体来说,两版的课标内容,基本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学习新课标结合实际教学,让我感到变化比较大的就是从三年级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样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及时优化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我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的评价方法。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

  我将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领悟精神,和学生共同成长。

  第7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这样阐述“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他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正是语文课该有的味道。

  一、披文以入情。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听、说、读、写有机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所谓“熟读精思子自知”,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所以一堂语文课,老师的讲解分析过多,就索然无味了。只有让学生读,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读出韵律,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才能养成良好的语感。记得张田若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四三二一”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他把“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条标准,占40%。语文课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读的重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读进去,进而悟其意、悟其情。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学生,只能在读中“文化”,老师的讲点拨、鼓励,只能起“催化”作用。

  二、厚积而薄发

  学文如聚沙,学习语文,你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积累一个词,明天记住一句话,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说话、写文章就会越来越自如,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还有一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雨,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良好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积累,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背诵佳篇名作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提升语文素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实践也证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语文学习一定要“广积粮”。

  三、习惯成自然

  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反复地练习和实践,“学而时习之”,只有“习”才能“惯”。而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学习语文,读和写是交叉在一起,是“滚动”发展的。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进行口语交际;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又是运用语言的广阔沃土。因此,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把生活当作语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积累与运用语言结合起来,让其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语感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与学生的听、说、读、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会文字、推敲语言、品析文本、领会情感,更要重视读写结合,由此才能把语感的培养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输出,让学生在长效的阅读体验之中建立自己的语感体系、构建自己的阅读世界。

  第8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

  5月10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当六月份手捧新课标时,便迫不及待地再读一番,受益颇丰。

  新的课程标准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尤其聚焦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这无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分析,应让学生多个性品读,多个性感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自身责任的重大。新课标的几点改变是我以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

  一、课程目标方面

  新课标比起老课标,对于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除了对识字写字、阅读与鉴赏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外,还将口语交际和写话习作进行了整合,称为“表达与交流”,并增添了“梳理与探究”部分。

  对于识字写字目标,新课标明确指出: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就教学实践来看,现在很多孩子们的作业里错字、别字随处可见,低年级学生认真写字的态度比高年级学生要好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得率先示范,写一手漂亮的楷体字,还要耐心地指导学生看字、练字。在学生练字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态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有主动写好字的意愿,进而在表扬与激励中感受到写字是一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阅读与鉴赏方面,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表达与交流方面,增添了学生“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我想,这既是指导学生能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与他人、社会的有效沟通,又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新增的“梳理与探究”部分,除了提出具体的目标,更加注重在落实目标要求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智慧,感悟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内容方面

  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出现了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构成,更具系统性,逻辑关联性,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新课标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即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根据学段特点,在学习任务的安排上有所侧重,这无疑为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也向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将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知识。

  新课标的以上种种改变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实用性更强,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再也不只是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崭新的理念需要我们好好揣摩,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遵循新课标理念,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精选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心得体会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工作前安全分析心得体会工作值周安全心得安全工作履职尽责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