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一: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 课程内容 与上一版课标不同的是,新修订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开篇增加了一个部分,这部分是这门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这个总体框架起到...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2023年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推荐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
课程内容
与上一版课标不同的是,新修订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开篇增加了一个部分,这部分是这门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这个总体框架起到了概览性地图的作用,看了这个概览性地图,就知道这门学科都学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相互有什么关系,哪一个是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之后才是具体的内容单位。在这些内容单位里面,每一个又设计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课程内容部分还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而且跨学科主题不仅是跨越学科本身的内容单位,还要跨到其他学科进行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积极稳妥地推动课程的综合化与实践化。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立足某个学科去主动跨界,站在更大的学科育人体系里去跟其他学科建立关联,从而拓展问题视野。通过营造真实的情境,追求开放的结果,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个人参与和努力的意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真实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参与创建社会。
例如,语文学习中“感受黄河的伟大气势”,不单单是从语文角度考虑,会涉及一些专题研究:关于黄河的名言、诗句、俗语、成语(文学意义),黄河周边发生了哪些著名战役(历史意义),黄河目前遇到了哪些问题及解决途径(地理意义),黄河的文化与传承(现实意义)。可涉及的板块很多,各学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当学生用学科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时,就离不开对其他学科的主动运用。这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所在,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从学科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义务教育阶段颁布了16个课程标准,它们是统一的课程体系,只有所有学科之间都相互关联,才能完成培养人的目的。
(二)学业质量
第五章为学业质量。这是修订后课标新增加的部分,学业质量包括了学业质量内容和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可以说,学业质量让课标变得更完整了。有了学业质量部分,我们才能评估这些问题——如何能够知道课程目标已经达到?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要选择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我应该如何进行学习?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教师可以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能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关键表现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语文课程标准里的操作性建议中可以看到,与核心素养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测评的重要内容。
实现“双减”的功能,这是对学业质量极大的考验,也是课程结构化的很重要的方面,即将细碎、零散的知识点提炼成核心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在此学习基础上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目前我国实行“双减”,课堂上要讲的精,作业要布置的少,但学生还要应对比之前更宽阔的知识问答,还要体现更精湛的综合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大量阅读经典,除了课本中的必读书目,很多优秀的著作要推荐给学生,例如《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白鹿原》《狼道》等等优秀电视节目,例如《典籍里的中国》、《书画中国》《中国诗词大会》《航拍中国》等等。课上应将更广阔的天地带给学生,让他们有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篇二: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新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其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占60%-70%。下面就这一部分内容以七年级上下册为例,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题来看,我们可以提取三个动词即三个“弘扬”。
首先,它“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单元人文主题是学习,每篇课文里都会出现一位老师来引导学生,有善良刻板的寿镜吾老先生,有带来光明的莎莉文老师,有影响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孔子,教材通过他们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学习困难、治学、修身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在个人行为方面有所改变,在精神上有所提升。
我想这就是新教材想要带给学生的影响,以此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新课标以德育人的目的。其次,他注重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七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是《驿路梨花》,它以梨花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梨花的唯美故事,我们通过探究梨花的含义,知道了自然梨花、梨花姑娘、雷锋精神、边疆民风之间的联系,正所谓“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我想这正是上述中华人文精神的有力呈现。
最后,它注重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之一就是《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难以透过现象看到生活的本质,所以对传统孝亲观念可能认识不足,对传统孝亲文化会缺乏辩证认识,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开展资料搜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孝亲敬老的内涵、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继承、发扬这种精神。
二、在革命文化主题方面,它“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的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设置正是这一主题的呈现,从它选择的阅读文本来看,有歌颂凝聚着民族精神的黄河的作品,有体现红军战士精神的精彩描绘,有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铿锵回答,更有对祖国物产丰饶的东北大地的深深眷恋,还有对古代巾帼英雄的热情讴歌,我想,这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完美体现,是唱响新时代赞歌的最强音。
三、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方面,它“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文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
在七下的课本当中,我们看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我们通过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在特定场景中感受到了他的坚毅奉献,从作者评价中认识到了他的忠厚平实,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了他的赤胆爱国,全心报国;我们还看到了不怕牺牲、认真严谨的杨利伟,他搭乘“神舟五号”升空,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承苏联、美国之后的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这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新教材课程内容的主题设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语文学业质量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新增加的内容,它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它为学业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首先,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考试中在识记字音、字形、字义方面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书写汉字方面,用正楷默写古诗文的形式评价学生。
其次,从文化自信方面来说,考试中以阅读和写作的形式评价,通过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体文本,进行感受、分析、表达、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能用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即片段作文和大作文写作,从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接着,从审美创造方面来说,学生能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它在考试中也主要是以阅读与写作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最后,从思维能力方面来说,学生能够通
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形成一种认知表现,它更多的体现在过程性评价当中,是衡量学生是否养成有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思考等习惯的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学业质量的增加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又一重大创新与突破,它的出现为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篇三: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的发布,给我们带来理念的引领和方向的指导。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任务群又以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第一层级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只包含一个内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我们需要根据学段特点,进行学习任务群的有侧重的安排。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基于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三个任务群中起到奠定基础的起步作用。
语言积累之重要,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如看到夏日落日美景,可能脱口而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而非“好壮观!”;登上山顶我们更多以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替代“真高啊!”;登顶长城,想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非“长城啊,真雄伟!”;遇到好看的人,夸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不是简单的“美女”;当受到挫折时,更多想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而非词穷到“emo了,香菇蓝瘦”;当在学习上开小差,可以用“偷得浮生半日闲”来取代“摸鱼、划水”。
在网络用语被学生屡次应用在课堂上、作文中并引以为傲时,我认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在语文课堂上的突出强调和推行愈加重要。如果没有充分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会更加匮乏,传统文化就会缺失,文化自信就会大打折扣。
回想自己学生时期,总会下意识把读书时的好词好句摘抄到精美的本子上,抄过歌词、诗词、生活感悟心灵鸡汤等,时不时的会翻看,是一种输入,只有好的积累,才能更好地输出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提示也指导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学习情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在教学中根据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需要,从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避免机械训练。新课标里特别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运用语言文字。不仅要知道写法,更多地要灵活运用。
最近教学进入到了复习阶段,教师更要在复习课上,注重语言文字梳理与积累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词语,而非仅仅会读会写。例如,我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时,《蒹葭》一文的默写,学生总是容易混淆叠词顺序,所以我设置了三个教学任务:
任务一:补写文章易错字
任务二:翻看课本,结合注释,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记忆更换的词语
任务三:提示默写防止出错的方法。
《蒹葭》中,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伊人越来越远,学生在文意理解与运用中才能写对汉字。
在复习重点实词时,将实词与成语联系起来,比如,“缘溪行”与“缘木求鱼”,“落英缤纷”与“含英咀华”,旨在说明成语中很多词语依然保持古义,在学习和记忆文言词义时,可以关联成语,一举两得。
教师需要乘着新课标的东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文字,关注表达,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灵动,课堂才会更加高效,学生的素养才得以提升。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与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第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在语言文字梳理与积累上,要求学生“发现并积累不同语境下具有个性化的词句和段落,能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选择使用”。
学业质量的测评,对教师教学语言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落实字词教学,更要在具体语境中让学生深刻感受,运用语言文字。把字词的形与义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方面很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学生在随文学习字词后,有必要再进行不断巩固和练习。而机械抄写课后词语、课下注释这些毫无创造性的作业方法,是需要随文进行精心设计的,“双减”背景之下,我们还需适量,形式多样,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字词建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实践途径。通过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和词汇积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可以理解字义、词义,并通过这些字词增加对句意、文意的理解,进而在写作中能够自觉运用这些积累的字词写话造句。最终达到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终极目标。
提高初中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是摆在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面前急需研讨的课题,通过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结合课标教学建议和课程学业标准,创设教学任务群,经过课堂实践检验,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可为之处。
篇四: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课程内容让我们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新课标语文课程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定每一部分文化的内容主题,同时在每一部分文化的学习内容下,都规定了重点关注和突出的内容。
各类主题的载体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注重听说读写的结合,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其中特别强调要注重儿童生活方面的内容,反观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方面的创作成果非常少,我的孩子读的作品还是郑渊洁的童话,新的好的作品少之又少,因此能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多被选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呈现,主要有三个层次六大任务群。第一层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三个部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有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部分。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三个层次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制定,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我注意到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部分,多次出现“个性化”“独特的”“自己的”这样的词语,语文学习没有标准答案,课堂内外的学习过程中,尤其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不应给学生设限,要允许学生在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中,不断的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合理的内容,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
以《社戏》为例,在讲到“人性美”的时候,从文中找到理由似乎不是很难,有一个同学这样发问:“老师,既然人性美,可孩子们为什么还要干偷豆这类坏事呢?”我很喜欢这样的问题,他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同时还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既定轨道上,还有助于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或者在日常阅读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具有个性化、独特的思考,千万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进行评价。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如果说课程内容让我们知道学什么、怎么学,那么学业质量部分就是让我们知道学得怎么样。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要求,是学业质量部分的重点叙述内容。
刚结束的中考是对初中三年的学习的进行一此综合性的学业阶段水平测试,但仅仅一张卷纸无法对学生的学业成果进行整体刻画,学业质量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成果,不能靠单一的考试进行整体评价,因此语文学习还应关注四个学段的整体层进性,在前三个语文学段的基础上,第四学段(7-9年级)更注重综合性,在听说读写方面有进一步的要求,同时特别强调义务阶段与高中学段的衔接。
我看到了很多“能”字,能是能够,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都是“能”字之后的内容,丰富的语文学习任务对语文学业质量的考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字词学习为例,之前在学习新课前,让学生们回家预习课文,将课后读读写写的生字词查了字典,在作业本上工工整整的抄写3遍,强化字音和字形的记忆。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字词关仍然是考试复习的重点,中考复习过程中,几乎每天都要把学生经常出错的字词拿出来考几个,对于部分学生来讲,错的字词永远也改不过来,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还是在字词教学时手段太单一,认为学生查了字典写了三遍就一定学会这个词了,其实不然,学生在识记字词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不明白词义,不知道这个词该用在什么语境的问题,还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所以直到中考,还是没有掌握某些词语。这只是以字词教学为例,日常教学中,涉及到诸多的知识点,可能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学生看起来学会了某一节课程的内容,但并不会拿着这个知识点解决其他问题,并不会学以致用。
之前的课程标准是没有学业质量部分的,这次课程标准为什么补充了学业质量的要求呢?这就是要我们明白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综合考量,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综合素养角度更加关注育人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学评的一致性,多角度评价,全方位育人。
篇五: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
202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课程内容”独立呈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为我们准确描述了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下面是我学习这两部分的粗浅感受: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教与学领域的重大变革,改变了教学组织形态与呈现形态,语文教学由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在研读新课标,听专家们讲座的过程中我产生过这样的疑惑: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我们是否还需要单篇文本的学习?怎样把单篇文本整合成学习任务群?我们需要怎样的备课、上课才能让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落地?我想,学习任务群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对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紧抓“这一篇”的特质,不仅要准确把握学情,更要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整合教材,将单篇文本置于高一层级的学习任务群当中,用一个个的学习任务群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202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对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表述中,又再次强调其“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可见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以往的语文课注重在单篇文本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虽然每节课都很精细,也设置了许多学生活动,但本质上依然是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轨迹一步步完成对课文的学习,表面上看学生在活动,实际上也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从而导致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假学习”状态,核心素养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首先要将学生的学习场景置于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情境中来,让学生不再有“飘在半空中学语文”的缥缈之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其次,在设置情境时将运用结果前置,即设置任务群核心任务,让学生先明确学习需求,实现真正的任务驱动学习;最后,将核心任务分解成子任务或每一课段的学习目标,搭建学习支架,化整为零,分步骤地完成核心任务的学习。
(三)正确理解六大任务群的内涵和关系
在第一遍研读课标时,我对六大学习任务群的理解还非常肤浅,认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应的是日常的字词教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分别对应说明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与议论文阅读。事实上,细读课标就会发现,语文学习任务群不能与文体机械地作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提到的学习内容就包括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以及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经典的思辨文本。我们不应该将任务群固化到某一文体当中去,更不应该将其固化到某一课型当中去。
丁卫军老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讲座中提到的一个课例非常具有代表性。
课例为《水浒传》的导读课,按照常规,我们会把它放到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中来进行教学,但这一课例以“聚焦英雄人物,实现思辨读写”为主题,扣住“水浒人物”,以“在思辨阅读中正确评述《水浒传》中的‘英雄’”为概念设计了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
我们看到,思辨阅读与表达,不仅是论说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它也可以贯穿于其他学习任务群当中,要在阅读各类文本的过程中,在生活中学习思辨的思考方式。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六大学习任务群相对独立,但绝非“毫无关联”,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四)“学业质量”部分的评价与指导作用
如果说前几部分注重的是学生与教师的“学”与“教”的过程,那么“学业质量”部分侧重的就是学习成果的评价。这部分为我们详细描述了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学业质量描述”与“课程目标”中语文核心素养一一对应,为阶段性评价学生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
同时,我们也应充分意识到这部分内容对于提升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质量的作用,帮助我们规范教学行为,克服教学当中的随意性。把握了学业质量标准,教师备课当中就能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处于哪个发展序列当中,从而更加精准构建自己的教学路径。
篇六: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学习2023版课标课程内容部分,首先应了解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2023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清晰明了的。三个层面的六个任务群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每个任务群还有相应的教学提示,较前一版课标更具操作性。
以发展型任务群中的实用型阅读与交流为例。第四学段的内容要求是:
1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2阅读科技作品,欣赏人类的科学创造,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学习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发创造精神。
3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沟通。
针对内容给出教学提示。第四学段可以围绕“拥抱大千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科学家的故事”“数字时代的生活”“家乡文化探究”等主题,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
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
评价应关注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课程内容部分清楚的告诉老师教什么,怎么教。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目标,有方法,心中有数。
学业质量心得体会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这是2023版课标给学业质量下的定义和提出的标准。
学业质量其实是对核心素养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我们日常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式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本内容”悟“文本内涵”,因“教学要求”学“文本内容”。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的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的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光芒。
故而学业质量其实是核心素养的外显,核心素养是学业质量的内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业质量的要求内化为核心素养,以往的一些好的东西我们要保留,但那些不好的东西是必须摒弃的。
篇七: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
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新版(202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旧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其中“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这两部分就是原旧版课标里没有的部分。
在“课程内容”这一部分,我们看完课标会发现:2023版课标立足语文核心素养,依据语文课程总目标和学段要求,它在课程内容部分从主题、载体形式和组织形态三个方面构建了语文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一开始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并逐一列举了主要载体的形式。读到这儿我们要思考:为什么2023版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呢?
答案是这样的,第一,源于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总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中牢牢扎根,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第二就是从语文课程的学科价值上来看,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2023版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目的就在于强化和彰显语文课程的课程价值,为达成这一课程目标,就必须将中华文化作为重要的主题和载体形式。
新课标引入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组织形态,它设置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里又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些“任务群”将语言文字与文化、生活编织在一起,使课程内容的组织更合理,更富有灵活性。
以第四学段为例,《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太空一日》、《消息二则》、《最后一次讲演》等等这些文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当中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
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学会感受自然与社会。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壶口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许多的名篇,这些文本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他们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在第四学段,学生除了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还接触到了戏剧,例如《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领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着文学创作。
在课程内容这一部分当中,我相信有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一开始也对这部分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产生一些理解上的误区。课标明确了,这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学习任务群当中的“群”字,很多人就会认为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是意味着要淡化甚至放弃单篇教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还听过某个老师的讲座,他就误把“学习任务群”解读成“XXX教学”,淡化了单篇文章的教学。
事实上,就阅读教学而言,开展多种文本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单篇文本,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的是任务的“群”,而不是文本的“群”,况且对于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来说,其中“群”的概念指向的是在整个义务教学阶段,某个语文学习领域所设计的所有任务的集合。某个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个学习任务之下设计的学生活动较之以往多了很多活动,才叫“学习任务群”。
篇八: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
本次义务教育学段课标修订衔接了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课程内容组织形态。在研读了学习任务群这一组织形态后,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按图索骥”这个成语。何为图?图便是学生脑海里对知识的框架式的理解。何为骥?骥便是学习目标,通过知识框架,将知识装入头脑,丰满学习内容,我称这个过程为“按图索骥”。老师的教导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是无限的;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应学的知识是无限的;课文中感知的美是有限的,生活的美是无限的。学习任务群一改“告知”型教育,将告知化为“吸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知识的告知变为方法的传授,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学习任务群的本质。
一。基础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学段需重视基础的积累,在基础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一个任务: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在此我们需要注意,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更注重文字的积累,学习文字的用法,本次修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积累的过程中重视梳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构词方法进行简单的学习,利于学生对文字有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是对祖国文字自豪感的培养。最近在学习内蒙古其他盟市中考题时发现有文字变迁的题型,私以为这是一种很先进的题法,在文字变迁中发现文字的内涵,利于学生学习祖国文字。在这里我想为各位老师推荐一本文字学入门书籍,陈炜湛先生的《汉字的故事——古代文字趣谈》,本书以单个字为单位,分别介绍各字的起源及流变,语言浅显而严谨,文字诙谐,是一本文字学入门的好书。老师亦可推荐学生共同阅读,每篇篇幅简短,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与同学分享,寓教于乐。
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中强调“与人有关的”,强调认识身边的事物;第二学段强调“独立识字”,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学段“感情色彩”,强调字词在文章中的情感色彩;第四学段相比较前三学段提出文化内涵的认识与了解。何为文字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与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进行联系,前三学段学会认识文字,积累文字,第四学段需要发现文字中蕴含的“美”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运用文字,以笔写心,表达出流畅富有美感的文章。
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在本任务群中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字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层次。我斗胆提出三个关键词“实用”、“创意表达”、“思辨”。
语文学科归根到底是实用的,义务教育更应该重视实用,我们需要关注到,我们培养的不是文学家,而是一个合格的可以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公民,故我们需要强调实用。故在教学建议上,建议教师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表交流和感受,2023年包头中考小作文《都是手机惹的祸》和2023年小作文《文明主题月活动》,都是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发表感想。在创意表达上,课标建议我们创设情境,整合听说读写,重视过程性表现。创设情境是我们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何时用到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思考热情。记得上学时候,英语老师总说英语不要学习“哑巴英语”。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语文教成“哑巴语文”,重视读写,而不重视听说,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大声完整自信表达,同时利用好影音系统,多种感官刺激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以实际行动带领学生感受不同的语文美。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思辨,思辨对学生的两种素质提出了要求,一是思维方式,二是合作。若想思辨,首先学生应该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对一个问题能有客观的多维度的思考,同时还要合作,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同学互动,同时也是课下的资料收集,与现代科技的合作。
为此,老师可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情境,例如辩论赛,引导学生头脑风暴,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创造利于思辨的教学环境。
三。整本书阅读。
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中,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恰如其分。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高速化、海量化的特点,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信息的碎片化。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甚至很难完整阅读完课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敢于、舍得花时间带领学生阅读一整本书。
四。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此之前我只在大学比较文学中对此有所涉猎,故对本部分也是摸索之中,但我斗胆提出我的看法。跨学科学习有两个维度,首先是生活维度,发现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用语言表达或者解决问题。其次是学科的跨越,语文是母语课程,更是基础学科,故语文从不是孤立的,故需要引导学生从语文中来,到语文中去的精神,用语文思维理解问题,用合理语言表达问题。
按图索骥,学习任务群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思路,语文不只是语文课堂,更不只是语文课本,她是一种思维,一种图式,语文学习即是生活的全部。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2023年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推荐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2023年语文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解读,退休教师在教师节上的发言,9.10校长教师节精彩致辞,退休教师领导在教师节致辞,教师个人表彰简要事迹材料,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