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范文大全 > 详情页

话剧《路遥》观后感

作者:骆皓辰2023-10-04 21:18:33

导读: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1) 两个半小时的话剧《路遥》,看得人心潮澎湃,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路遥的人生正如他的笔名,路遥知马力。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用自己的经历教会世人...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话剧《路遥》观后感(推荐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1)

  两个半小时的话剧《路遥》,看得人心潮澎湃,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路遥的人生正如他的笔名,路遥知马力。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他用自己的经历教会世人,什么是平凡,什么是伟大。剧中的几个场景尤为触及心灵。一条黄河纤夫溯流而上的线索贯穿整剧,体现了黄土地人民坚韧不拔的风骨与精神!

  路遥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文学经典,更是激励无数奋斗在颠簸人生路上的人们一种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意志。我们不能更改自己的命运和出生,但应该在逐梦的路上用智慧和勇气的力量去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我想,如果路遥还在,他会不会就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会有更伟大的成就?

  路遥的性格和家庭因素不作评价,但他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家庭是事业的加油站,协调好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才能在追梦的路上更顺畅前行,也只有恪守自己的信念,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2)

  在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中,话剧《路遥》拉开了帷幕。

  黄河纤夫们迈着沉重而又坚定的步伐,随着音乐的节奏踏在了观众们的心坎上。整个剧目采用全息投影技术结合舞美布景,诗意地再现了陕北高原粗犷遒劲的雄姿和黄河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气魄。

  剧中,极具民族特色的陕北音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弦的伴奏让陕北说书《刮大风》更加空旷高远而富有故事性,蕴含了压抑与豪放的矛盾、苦难与幸福间的纠缠、命运与抗争间的两难。陕北音乐的这种独具特色的矛盾,使得音乐与剧情更加相得益彰。

  “所谓的运气,就是你的机遇遇上了你的努力!”“活着,像牛一样劳动;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剧中这几句话像烙印一样刻在了我们心中。作家路遥的一生短暂而又坎坷,但他用文学作品和坚韧执着的奋斗精神鼓舞着每一个追梦人。

  由此延伸到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何尝不是需要这样的精神呢?每一位热爱音乐、倾心教育、心怀梦想的一线老师们,用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的一路学习探索并前行着,这正是剧中永不言弃的黄土地精神啊!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3)

  4月28日在西安观看了话剧《路遥》,很有感触。在信息爆炸和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高雅艺术日渐被边缘化,门庭冷落,鲜有人问。然而,西安话剧院的这台话剧却一改我对话剧艺术已是穷途末路的印象。演员们良好的气质、投入的状态、扎实的基本功和对角色深刻的理解与精准的把握,超乎了我的期望和想象。这台话剧的精彩使演出完全掌控了观众的注意力,以至于在演出结束后一段时间竟无人起立离场,而在每一批演员上台谢幕之时,观众自发地报以整齐、热烈、庄严的掌声。几十年前话剧辉煌的场景,似乎又回到了剧院的现场。

  相比路遥的小说,该话剧更为浓缩,其主题和灵魂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更容易直击观众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强劲的冲击力。

  本话剧历时两个半小时,却涵盖了路遥的一生和他的主要作品。故事由低到高,由浅至深,娓娓道来。剧本的主体截取了成熟后的的路遥在取得相当的成就后向人生最后的高峰发起冲击的时间段。从回乡偶遇儿时伙伴的闲谈到人生观的直白表达,尽管篇幅不大,但却充分、准确地挖掘和表现了路遥现实生活与创作过程的艰难,以及他对生活的品味和理解。尤其是路遥关于苦难对于一个人生活态度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打造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论断,在其他作品中往往会被忽略,少有提及。这是很遗憾的。因为在笔者看来,这一点,对路遥以及每个人来说都是其精神成长、思想转变、品格炼就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枢纽。值得欣喜的是,本剧本准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合适的位置将之充分表达。

  编剧在剧本中坦言,文学之于路遥,起初只是他立身立命的谋生之道,是他出人头地的梦想之道。十足的现实主义,满身的世俗气息。

  但当历经苦难的路遥深入了文学的殿堂,领略了文学之美和艺术之力,他便在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他更加真切、更加深沉地爱上了文学,将文学视为值得他为之舍生忘死的事业,视为精神的依托和精神的追求。从此,路遥开始以初恋的热情和宗教的毅力来开拓其文学之路。

  此后,路遥内心的价值体系有三个支点:一是文学,二是人民,三是尊严。

  路遥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人民。这份热爱,集中地或曰终极地表现在他与家乡人民的互动和他对家乡人民的回馈上。他以独特的方式构建他与家乡人民的关系,即他以自己的劳动和奉献回馈家乡的人民。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劳动就是文学创作。他对家乡人民深沉的热爱和强劲的创作动力,深深感染和启发着并非作家的芸芸众生。每个人从事的行业属性不同,但不同形式的工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劳动和奉献。

  现实主义是路遥文学之路的出发点,也是路遥文学创作的首先理念和主要手法。

  正像路遥一样,每个人的人生,在其谋求生计和实现发展的过程中,总会见识和经历各种各样的艰辛、磨难和挑战。这会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生活和世界的现实性,现实主义的理念和现实主义方法的光芒由此深入人心。所以,路遥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选择是现实的,路遥文学创作的手法也是现实的,并在现实的追逐和斗争中,路遥已经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但是,路遥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和对其作品的立意,却并没有止步于现实主义。路遥虽然遍尝了人间的苦难,阅尽了世界的艰险和无奈,也深谙世俗利益的重要性,但这位陕北男儿的血性和倔强个性,经由文墨的沁润和书香的熏染,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在世俗生活和世俗利益之外,还存在着更加美丽、更加珍贵,更有意义的东西。而在这一东西的映衬下,所有世俗的东西都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于是,路遥逐渐淡化或放弃了文学对于世俗利益的手段意义,从而更加关注文学本身,并対之达到了初恋班的热情和宗教班的毅力。他对文学的热爱、珍视和敬重走到了极致,甚至超越了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这一热爱和珍视,同时也内涵着路遥对家乡、对他人、对尊严的极度珍爱,并让这份珍爱也超越了世俗利益。由此,路遥实现了自我的升华,实现了现实主义向理想主义的升华,尽管他依然立足于现实。与此相适应,路遥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也由现实主义自然而然、合乎逻辑地迈向了理想主义,或曰浪漫主义。这一升华,集中地体现于小说主人公对生活的感受与选择,也即作者路遥的剧情安排。

  我们不知道该为路遥本人及其创作手法的升华感欣喜呢还是感到悲哀?路遥的思想境界和创作理念由现实提升到理想,我们感到欣喜,因为我们珍爱真善美。路遥由于沉浸于理想之中,忘我地书写着他的理想,使他长期经受贫困和俗务的困扰,并过度消耗了他的健康和生命,我们感到悲哀。因为我们热爱路遥。

  傅雷在《巨人三转》中的序言中讲,“不经战斗的舍弃是轻俏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虚假的”。此言不假。唯有尝尽苦难的超脱才有彻底的、稳定的、具有韧性的超脱,才是真正的超脱。路遥正是遍尝了人间的苦难和心酸,练就了“包容苦难而不屈服于命运的心脏”,从而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话剧《路遥》篇幅不长,但却完整充分地表现了路遥艰难的一生,以及他思想和精神体系的关键点位。反映出编剧对路遥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演员传神到位的表演,又让剧本的内涵直观、强烈地呈现于观众的面前,引起了观众久久的共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艺术创作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个去伪存真、去冗存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话剧《路遥》也可视为源于原著又高于原著。

  图片

  向路遥致敬!向话剧《路遥》的剧组成员和领导者致敬!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4)

  看路遥这部话剧时我标准是裸看,之前没有看介绍,更没有读过《平凡的世界》这部文学作品,但我听说过有这么一部不平凡的作品。在观看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的看完了整整两个多小时的演出,首先感叹路遥的饰演者给了我十分美好的观剧体验。

  我理解的这部作品是一位从陕北农村好不容易走出去的大学生作家,为了写一部属于他自己家乡生活原型的作品,从第一部作品完成后经历了多次的退稿,到专家对作品来自不同观点的质疑,到第一部作品的出版,再到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历经一年多时间第二第三部作品的问世。到最后路遥因为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得了矛盾文学奖,到北京领奖。这一路走来,路遥历经了各种坎坷,有来自外界的物质诱惑,有来自家庭生活的无耐,身为一个作家,能沉下心来,抛开外界的一切干扰,成就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这样的人是“伟大的”。

  路遥这位作家的写作精神鼓励着我们所有的教育者,不为名利不为世俗,为了这些天真无暇的孩子们,让我们行走在这样一个快节奏时代,沉下心来,教书育人!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5)

  或许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此次西安话剧院的《路遥》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积极正面的能量……剧中,那个从陕北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路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成为知名作家,但也因此与亲人聚少离多,在一条鲜有爱情与亲情的清冷道路上艰难跋涉,一个个熬夜奋战的夜晚,一部部用心血凝成的作品,虽然最终换来了世人的认可,业界的赞誉,但积劳成疾,路遥最终还是没能挺过去,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间……这样一位青年才俊英年早逝无疑让人扼腕叹息!

  短短一部话剧,道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漫漫人生路,几多坎坷几多艰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荣耀与伤害的并存,事业与爱情的冲突,超脱与世俗的相悖,一切避无可避直逼人生!阳光与阴影,隐忍与挣扎,生命与死亡,学者的清澈高尚与商业的虚伪污浊,这一切的一切都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网住每一个人,形成巨大的张力……在这网里,我看到更多的,是沉重,是悲怆!无论是为了爱情不断作出自我牺牲与成全的程远,还是为了事业不惜生命不断内耗的路遥,亦或守在大树下日日盼儿归的老母,都带着浓重的悲剧性色彩。

  “所谓运气,就是你的机遇遇上你的努力”这句台词说得很好,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好运气往往如昙花一现,更多时候,人生更像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或多或少,会折损,只是不同的人,折损的程度不同而已。

  虽然话剧主旨是让我们拥有黄土精神,告诉我们,“命运总是不如人愿,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矛盾与艰辛中,才让人成熟起来”,但事实上,我对此,并不十分认同!如果路遥健康地活下去,确实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也确实能体现此次话剧的精神主旨。可是,他死了,生命的枯萎,是最大的失败!无数痛苦的叠加,重重的矛盾与艰辛,换得的不是成熟,而是生命的凋零……从这个角度而言,真的很丧!

  如果路遥健康地活下去,就能创造更多作品;如果曹雪芹能过上小康生活,后人能读到完整的《红楼梦》;如果中国没有十年文革浩劫,现代科技将更为发达;如果不受外国侵略,圆明园或许至今保存完好。

  痛苦就是痛苦,折损就是折损,人生的历练在于心路旅程,生命的厚度在于人世体验,而非,痛苦折损!如果一定要从这部话剧中寻找启迪,我或许会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那就是,认清生活残酷真相却依然怀揣希望,被生活伤害却依然认真努力去生活,保持健康,便是与命运对抗的最大资本!没有健康没有生命,谈何理想!保持希望,或许下一个路口,便峰回路转重现光明!

  人生,是多棱角多维度的,需要我们找到平衡点,只有在事业投入与情感投入,精神追求与物质基础,奔波忙碌与休生养息等各方各面相平衡的人,方为智者!

  热爱工作却不疲于奔命,相信爱情而不沉溺其间,接地气而不流于世俗,遭痛苦受折损却依然砥砺前行,珍爱生命,依心而行,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你,便是人生赢家!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6)

  从二十年前路遥所著《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以来,这部小说就经久不衰。

  今晚,我于常熟大剧院观看了话剧《路遥》,在韩剧、美剧、时尚剧风靡的今天,路遥这个远去的背影又鲜活了起来。

  1949年的陕北清涧县,在一个农民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平凡的小孩,他的名字叫路遥。路遥的成长过程平平无奇,在他成为作家之后,所感所写也都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件乃至平凡的世界。然而,他的作品却对中国文坛和当代中国的城乡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其中看到,在这个不平凡的大时代,许多平凡的人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不平凡的道路。

  路遥为他的作品呕心沥血,他的作品在他身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其人虽死,其作品却成为讴歌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强音符。

  感谢西安话剧院的老师们,将路遥坎坷而平凡的一生精心的展现给了观众。这部话剧叙事手法独特,舞台设计带入感极强,说书者伴着三弦的弹唱让内心有着无与伦比的感叹和震撼。

  今夜,是一个平凡而独特的夜晚!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7)

  居家歇息一个多月,终于在春节过后感受了第一场观演,2023年2月27日晚来到新城剧场观看西安话剧院的精品剧目话剧《路遥》,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致敬路遥、致敬经典。

  焕新升级的新城剧场格外喜庆,久违了的现场演出,期待已久的话剧《路遥》,走进剧场的感觉真好!

  苦难磨砺人。改革开放初期,与那些伤痕文学不同的是,路遥的小说描写了基层小人物,平凡中显示伟大,展示的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大世界,大时代,大变革。路遥的作品已经成为激励无数青年的励志不朽经典。

  我有非常强烈的路遥情结。我是高76级毕业,和路遥小说里的主人翁孙少平、田晓霞属同一届。路遥的小说描写的大多数内容我们都是亲历者、见证者。当年我才二十多岁,刚走向工作岗位不久,怀着一些小小的文学情怀,每当路遥的小说第一时间发表我都会抢先阅读。电影《人生》轰动全国,年轻小伙子找对象都以“刘巧珍”为模板。

  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路遥故居、路遥纪念馆、路遥书苑,绥德县的郭家沟“双水村”,神木县的高家堡古镇,这些地方我都一一去过。

  黄土高原,在黄河纤夫的号子声、呐喊声沉重、有力、奋进,话剧序幕徐徐拉开。话剧《路遥》以艺术的方式塑造形象,结构情节,讲好路遥的故事。台词对白、舞美设计和表演风格亦可圈可点。地道、纯正的陕北说书述说着那段苦难岁月,路遥儿时的过继命运短暂划过。

  话剧《路遥》着重从三十年后的路遥职业作家生涯浓墨重彩,不仅仅以现实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路遥“小我”着笔,更是以路遥创作世界的“大我”反应路遥丰富的精神世界,探寻了路遥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路遥以悲悯之情,陕北人写陕北人;路遥反复深入陕北老家深入体验生活,对文学事业的态度,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路遥不要命式疯狂的写作状态,下煤矿体验生活,路遥崇高的思想境界、宽广的文学视野,使命、责任和担当,像老黄牛一样辛勤耕耘,都让我深受感动。

  路遥与作品人物穿越对话,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贺秀莲、王满银、高加林、刘巧珍艺术形象现身舞台,路遥的精彩话语呈现在舞台上,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强烈的对比和冲突直击观众的心灵,现实生活中路遥的艰辛、穷困与忧愁,他的黄土情、乡党情、亲人情,他的坚持不懈和一往无前都深深感动着观众。

  陕北说书起承转合,贯穿始终。黄土高原的黄沙厚土,陕北窑洞,石磨盘,煤矿,一件件时代舞台道具烘托艺术气氛,作家路遥用他的作品,以及他不屈服于苦难的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代青年自强不息。

  当前文化艺术领域有迎合娱乐化欣赏现象问题,快餐性、一次性的艺术产品占比较大,荒诞的、戏谑的、搞怪的、搞笑的、博眼球的内容充斥着日常生活。路遥是一个干大事的人,西安话剧院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满满的正能量。话剧《路遥》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路遥立丰碑,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的精品力作。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8)

  5月14日晚,在济宁大剧院观看了西安话剧院巡演的话剧《路遥》,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多年一直追寻的路遥精神,在150分钟的话剧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诠释:路遥一个陕北农家子弟,通过自身奋斗,历经种种生活磨难,驭巨椽之笔,倾心血之魂,铸造了人类文学巨著《人生》、《平凡的世界》,看了话剧,深深被路遥精神所打动,震撼着我的灵魂。

  话剧《路遥》讲述他一生的艰辛奋斗史,以及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通过刻画路遥不畏生活艰难、困顿,对艺术创作孜孜不倦、近乎疯狂的追求,展现了他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人格力量。我认为剧情通过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平行铺开讲述:主线索是路遥从出生到如何艰难成长为一个著名作家的人生历程。辅线索,讲述路遥的爱情线索,他与妻子程远因为文学相识、相爱到组成家庭,又因文学而怆然分手。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引领观众认知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路遥。从微观方面看,通过表现路遥人生苦难和奋斗,给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路遥;从宏观方面讲,以点及面,给观众传递的是中华民族可歌可泣、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观后,我觉得不写点东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悲壮与苍茫的黄土高原给人以生命的感召。西安话剧院舞台灯光美轮美奂,伴着铿锵的纤夫号子声,拉开《路遥》话剧的演出大幕。这种如临其境的立体感冲击着我的视觉和内心。黄土高原,地处陕西北部,千沟万壑,干旱少雨,靠天吃饭,还常伴有风沙天气。改革开放初期的陕北是贫穷、落后的,人们住的是土窑洞,穿的是土粗布,头上撸着羊肚肚手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仍食不能果腹,衣无法蔽体,祖祖辈辈在这片黄土地,绵延不断,生生不息。路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诞生的。陕北人淳朴憨实,他们不甘上苍安排,与天斗,与地斗,与命运斗,尽管不能摆脱贫穷和饥饿,但血液中,生命火种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剧中背景多次呈现雄壮苍茫的黄土地上,河滩上的一个个纤夫,身子与地面成三十度夹角前倾,在雄壮低沉的号子声中,一步一趋、艰难爬行。他们头部的青筋暴露,古铜色的肌肤,在夕阳映衬下,更彰显生命的凝重厚朴与坚忍不拔,黄河、纤夫的精神是陕西人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剧中“只要没倒下,就继续出发”的信仰和精神激励和感染了现场观众。这种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贯穿始终,是这部话剧的灵魂。

  二、文学是苦闷的产物,更是苦难的结晶。陕北的黄土高原有多苍凉,陕北的信天游就有多嘹亮!《平凡的世界》有多伟大,路遥历经的苦难就有多深重!他出身陕北农村,家境赤贫,为了让活命,他被父母过继到条件稍好的同族本家,他是在挨饿受冻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对贫寒、饥饿有着切肤的认知,上学改变命运,过上城里人体面生活,路遥有着强烈的渴望。只有真正的经历苦难,捱饥受饿,他才能真实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不易。《平凡的世界》,我们从文字中是能深切感受到饥饿、贫穷是如何折磨人的。吃顿饱饭,啃一个全白面默默,那时是多么奢侈而遥不可及的事情。苦难的人生经历,苦闷的人生感悟,反哺路遥,积累了更真实更接地气的文学素材。大学毕业在西安工作了,仍坚持长期深入社会底层生活、体验平凡劳动者的艰辛。他的语言来自社会底层人民,质朴、淳厚,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他的作品中,可以闻到黄土的气息,麦苗的清香。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文学手法,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遭到文艺圈的一些学者、作家质疑。文学创作的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即使路遥成了专职作家,仍摆脱不了经济拮据,入不敷出的生活窘境。他迷茫、他彷徨,他苦闷、他徘徊,他仰望苍穹,指天问地自己坚守是否值得?每每人生困顿,创作缺乏灵感与激情,创作思路堵塞枯竭时,他就回到陕北,去聆听母亲河的滚滚涛声和纤夫低沉雄浑的号子声,感悟生命,思索人性。

  三、坚守文学梦想矢志不渝。话剧客观真实反映路遥文学的初心是带有功利心的:他因受冻挨饿,对贫穷认知太深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码字创作,换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改善家人生活质量,剧情在这方面给予真实的表现。他对贫穷有切肤之痛,话剧并没有把路遥演绎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是为一日三餐忙碌奔波的儿子、丈夫、父亲,剧中有个场景:路遥《人生》获奖,并拍摄成电影,成为地方文化名人。他的富商同学郭见海要路遥为他写一部传记,为他歌功颂德,这样做可以得到八万元高额稿酬。为了挣钱,他欣然接受富商同学写作之邀,希望通过写作等价交换,提高物质生活质量。这是普通人的心态,也是符合常理。可当他得知违背自己良心,阿谀奉承去做资本的陪衬时,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毅然决然婉拒写作之邀,但这个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是真实的,更是残忍的:路遥坦承自己笔下的高加林、孙少平就有他的影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自强不服输的倔劲,但内心深处都既自卑又自尊。自卑,是出身卑微,没有任何依赖的资本;自尊,是想通过自身事业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演员谭希和老师把路遥这个人物内心世界和矛盾心态,把握十分到位,刻画十分细腻。他生活确实需要这笔钱啊!他用劳动换钱,本没错!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延安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的生活可以有更多选择:仕途宽阔,商机无限。但他却执拗地选择自己挚爱的文学之路,爬格子,找素材、没日没夜,稿酬微薄,寅吃卯粮,经济拮据。他想通过努力提高生活质量,《人生》的发表和改编成电影,证明自己已是实力派作家,可现实偏偏要他摧眉折腰。假如向生活妥协,放弃自尊,他随时可以获得声色犬马、觥筹交错的优渥生活;而坚守文学家园,他依然捱受清贫,捉襟见肘,日子过的一地鸡毛。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万元户都令人刮目相看的,八万元,可以解燃眉之急,资助亲朋解决生活苦难,买到女儿心仪已久的钢琴,让爱人程远穿上称心的衣裳。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他困惑、迷茫,他需要钱,摆脱贫困!他内心煎熬,思想斗争,其实他知道他比谁都更需要这笔钱。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是生存还是毁灭!?是向生活妥协还是逆流而上坚守自己的文学家园!?他在人生迷茫时候,再去次回到陕北,犹如受委屈的孩子蜷伏在母亲怀里,与黄河的涛声和纤夫的号子声无言交流。他宁愿:为理想而高傲的清贫,也不愿蝇营狗苟优越地活着,执着而又任性的活在自己的文学世界,“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有钱难买愿意,古有杨志卖刀,今有矢志不移的路遥,痛苦而又快乐的在文学道路上耕耘、攀登。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不就是千百年来,中国历代文人所推崇的傲骨吗?富贵于我如浮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高贵文人情怀,更是可贵的民族气节!

  四、苦难是文学的沃土,成功的摇篮。《平凡的世界》获得全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穿着借来的西装领带,带着东拼西凑的5000块钱,从车窗口爬上火车,去首都北京参加矛盾文学颁奖仪式。“日***的文学”是他对困顿生活的无奈,也是对苦难发出的诅咒,但他却一直钟爱文学超过了爱自己、爱家人。对文学,既爱又恨,恨之越切,爱之越深!他像一头牛,用生命在大地上耕作,积劳成疾,完成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著作获得空前成功,整个人却虚脱的住进了医院。病榻之上,他内心是丰盈的,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与他们同欢喜,共悲忧。他是物质财富的清贫者,但他却是精神世界的富有者、高贵者!士不可不弘毅!他的作品成为弱者黑暗中的一盏灯、寒冷时的一盆火。当孤独与寂寞、失意与痛苦、焦虑与脆弱、挫折与逆境袭来时,他想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他的信念——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黎明终将如期而至;人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准备经受磨难,真正的强者是那些经历磨难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就在人们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只要希望在,春天就在,未来就在!这就是路遥,历经磨难,坚忍不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五、路遥热爱劳动,他也是千万个平凡劳动者的一员。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知行合一。他与众多的平凡劳动者,同呼吸共命运,欢喜着他们的欢喜,悲伤着他们的悲伤。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他们都怀着理想和奋斗的正能量,在平凡的世界的大地上,诚实而善良的伏下身体,在努力和奉献的劳动中寻找生活的全部生命意义。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奋斗,书写自己人生,追寻自己的梦想。他们平凡而不平庸地活着,他们同样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生活的热望和赤诚,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在路遥身上我们能看到“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的豪迈气概,也能看到他为柴米油盐而奔波的忙碌身影。他是个平凡的劳动者,忘情地吸吮着黄河母亲的乳汁,忘我地亲吻着千沟万壑中的黄土地,陕北的沟沟坎坎留下了他的足迹,母亲河畔留下他沉思徘徊的身影,他多次到农村、下矿井,与民工打夯筑基,与工人抬石修路,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深入生活,体验劳动带来的喜怒哀乐。他用自己亲身感受,塑造出一个个血肉饱满的普通劳动者!他笔下塑造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每一个人都是丰富多彩的,栩栩如生的: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真实、朴实的语言,身处平凡,却不甘于平庸的奋斗精神!闪耀普通人性的光芒,他们身上能找到我们的影子,也是平凡劳动者的缩影,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人,深爱着脚底下养育自己的土地。路遥在现实劳动中,用心去感受生活,思索人生,在苦闷中磨炼意志,感悟人生,思索着质朴而深邃的人生哲理,像种子依赖土地一样,把自己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他的文学血脉深深扎根于人民,深深扎根于黄土高原。路遥他是黄土地的儿子,深深爱着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书记员。他永葆初心,热爱劳动人民,深爱自己脚下的热地,坚持为人民写作,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血和奶!

  六、文学成就爱情,文学也让他失去爱情。《平凡的世界》获得全国顶级的矛盾文学奖,路遥心爱妻子程远提出协议离婚,她做为一个妻子,做为孩子的妈妈,她不需要头顶光环去生活,更希望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在一起吃饭、散步,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希望忘我的挣钱谋生,而希望白开水煮面条热腾腾的生活,但这些正常人的生活和要求,路遥都无法给爱人和孩子。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昼夜颠倒地沉浸在人物的塑造、创作中,早上从中午开始,深入生活出去几个月不着家,生活毫无规律,他把心血全部献给了他钟爱的文学。当年的程远,作为北京知青到陕北插队,她与路遥因文学相识、相爱走在一起,她把名字改为程远,就是要和路遥名字彼此呼应:征途漫漫,路程遥远。而爱情经不起柴米油盐和孤单的侵蚀,他们又因文学分道扬镳。他们作为普通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诉求,都没有错。程远是深爱路遥的,在路遥人生弥留之际,她探望路遥,还能哽咽背诵路遥写的诗句。让人生死相许的爱情,寓意“路程遥远”,阴差阳错,却没有走到头,令人动容,发人深省。

  七、剧目已尽,意味无穷。观剧三月不知肉味,留给观众更多的思索。通过观看《路遥》这部话剧,对路遥一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热爱劳动,甘于奉献,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家乡皇天厚土的沉迷。他在痛苦中思索,在思索中前进,越挫越勇,愈挫弥坚,身处平凡但不甘于平庸,他把自己的生活所感所悟,赋予他笔下的一个个平凡的人物身上,使我们看到生活周围中一个个鲜活的自我!睹人思物,推人及己,观众内心与剧情发生高度共鸣,话剧结尾,再次出现黄河纤夫拉纤的熄灯舞台背景,残阳如血,雄浑苍凉,铿锵有力的号子声中,路遥肩负纤绳,脚踩泥土,一个人在黄河滩艰难奋力前行……,台下观众一片寂静,融入剧情,陷入沉思,与路遥一起背负人生之纤,结伴同行……,随着演出灯光的骤然亮起,观众们情不自禁全体起立,雷鸣掌声经久不息,对演职人员鸣谢致敬!

  八、路遥精神将永放人性的光芒。他像一名战士,即使遍体鳞伤,还坚守自己最后的阵地。春蚕到死丝方尽,路遥,他宁愿做一名普通劳动者,活着,像牛一样耕作,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只要没有倒下,就继续出发!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人生弥留之际,他依然挚爱他的文学,坚守自己的文学家园。他惦记着他笔下的高加林、刘巧珍;他还听得到矿井下孙少安在与他促膝交谈、娓娓道来……斯人已逝,来者可追!留下了是对人生的沉思:人究竟该怎样活着?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在他身上,在他著作中就能找到答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观看话剧,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路遥,一代文学巨匠,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路遥的作品展现的人性光忙,他用生命为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立传,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传世巨著。他用心血铸就的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将永远感召和激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她一定成为,也必将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成为指引人们奋进前行的灯塔!

  后记:笔者做为一个生于陕西长于陕西的三秦游子,从95年大学毕业到山东济宁工作已有26年了,从93年上大学读《平凡的世界》开始,这本书就是笔者人生的密码器和百宝箱,每每遇到人生的困顿与事业的低谷,总能通过读这本书,获得精神动力和奋斗激情,战胜人生前行的一个个艰难险阻,将困难踩在脚下,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感谢文学大师路遥先生,感激西安话剧院《路遥》剧组的全体演职人员,为济宁人民带来的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有幸在孔孟之乡看到这部经典之作,重温了三秦故里的乡土人情,倍感亲切和欣慰,最后,想用当晚媒体采访时的原话概括对《路遥》这部话剧作品感受:像在陕西吃了一碗的泡馍,好得很,聊咋咧!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9)

  黄河涛声声声入耳,坚实有力的纤夫号子撼动心灵,随着大幕拉开,我仿佛置身于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感受着路遥坎坷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在《路遥》这部话剧中,黄河纤夫、黄土高原、民间艺人苍凉悲壮的弹唱着刮大风,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尘土飞扬的贫瘠之地,造就了他勇立风中如纤夫一般坚韧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精神。他视文学创作如生命,家乡就是他取之不竭创作的源泉。在剧中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真实的路遥,可以看到他在面对生活的磨难与考验时的坚定之心,看到他挚诚纯净的赤子之心,更能看到他超越平凡生活的远大志向,以及他永远向前、不懈奋斗的精神。我想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才促使他创作出了《人生》《平凡世界》这样优秀的作品。

  看过路遥的原著,但话剧带给我的感觉更为深动,像有人在你耳边娓娓道来,细细诉说,诉说一个个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命运总是不如人意,生活中不会都是喜剧。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经受的命运之苦皆有不同,相同的是每个人都在同命运抗争,无论结果是欢欣或是遗憾,真实如你我的生活,平凡如你我的人生……愿时光荏苒,岁月静好,珍惜当下!

  话剧《路遥》观后感 (篇10)

  文学和艺术果然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的故事背景,只有堆砌华丽的表现方式,最后的作品也只是虚有其表,而只有一个好的剧情内容,没有合适的音乐舞美服装灯光表现手法的加持,也只不过是个平淡的故事,无法引人入胜,只能成为沧海遗珠。

  将近三个小时的话剧,仿佛在看一镜到底的电视剧,演员们的台词、表演、走位、情绪都既自然又精准。表演开头,先声夺人,一声吆喝一下子就把大西北黄土高坡的粗犷遒劲和苍凉辽阔勾勒了出来,紧接着黄河船夫们拉纤的画面,陕北小伙在积雪中弹着三弦说唱的画面,路遥与书中人物仿佛时空交错对话的画面,到最后那么长的独白,所有的表演都一气呵成,看得酣畅淋漓。

  从前面的纤夫们齐心拉纤,到最后一个人拉纤的场景,是让我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这世界上有那么多平凡而努力不断的“拉着纤的纤夫”,他们每一个都像路遥那样在人生各种各样的痛苦中坚持,在坚持中或许迷茫或许摇摆或许懊悔,但纠结过后还是坚定信念,“人生不是单行道,一条路走不通,还可以转个弯……”人生是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但是依然有像路遥一样“一条路走到黑”的人。我佩服称赞他的坚持,也为他生命中的种种失去而惋惜,我感叹崇拜他的伟大,更愿意欣赏了解他的平凡。

  剧终之后,演员谢幕,回家路上,到坐在家里,这种震撼的心情始终不能平复。这个世界上也许有许多人像路遥那般为了自己的理想舍弃了自己平凡的生活,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以两者都失败而告终,理想和家庭,到底哪个更重要,是不断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是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平凡而渺小的幸福,哪个才是你想要的?我庆幸自己观赏的第一部话剧是《路遥》!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话剧《路遥》观后感(推荐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话剧《路遥》观后感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简报自我鉴定100字本科水库应急预案中专生自我鉴定3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