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

作者:李思辰2023-06-13 17:31:40

导读: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 (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分享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 (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下面阅读教材P78[问题探讨]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学生阅读教材P78-79相关内容,查找演替的概念并尝试理解,结合教材图4-14,分析讨论完成教材P78下方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并总结光裸的岩地群落演替的过程。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小组内进行探究,分析并总结演替的类型及特点。

  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 (二)

  一、教材分析

  DNA复制是生物遗传信息得以世代相传和延续的基础,也是生物变异的基础。本节内容在编排上先讲述科学家对DNA复制的推测,然后介绍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半保留复制的具体过程。本节是进行探究学习很好的一课,引导学生对该过程的演绎推理,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逻辑思维。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DNA的结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理解,而DNA的复制过程是一个微观而复杂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直观形象的示意图或视频动画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难点:对半保留复制的推理与验证。

  四、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

  1、设置问题情境,引人课题。以9.11事件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PCR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思考人体内的DNA是如何进行复制的。

  2、分析经典实验,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引导学生对康贝格、梅赛尔一斯特尔等人的经典实验进行层层设疑,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出设计,得出结论。

  3、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具体过程。

  五、教学过程

  1、设置问题情景,引人课题

  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夺去了很多无辜的生命,两幢大楼轰然倒塌,死伤者数以千计,从废墟中清理出的尸体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如何来确定罹难者的身份呢?警方利用PCR技术获得了罹难者大量的DNA系列。通过与失踪人员的亲人进行DNA检测鉴定和认定。

  提出问题:从案例可知PCR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

  PCR工作的原理是DNA复制,是一种体外人工复制,那么,在生物体内,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从而进人本节的学习。

  2、对DNA复制的初步探究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康贝格的实验,了解DNA复制的一般条件。

  资料1: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在试管中,将大肠杆菌中提取出的DNA聚合酶加人到具有4种丰富的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

  结果:在试管中4种脱氧核苷酸不能合成DNA分子。

  提问:在资料1中,为什么要加人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苷酸?

  资料2:康贝格在上述试管中加人了少量DNA分子和ATP,培养在适宜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中DNA的含量。

  结果:试管中的DNA的含量增加。

  提问:1、加入ATP有什么作用?

  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 (三)

  一、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我国晋朝“车胤囊萤”的典故,邀请学生分享感受,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与能量有关的物质。顺势提出问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那种物质为萤火虫尾部细胞的发光直接提供能量呢?”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利用多媒体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强调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等量和单因子原则,之后请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及可能的结论。随后多媒体展示具体的实验流程,最后得出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以人民币比喻ATP,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能量“通货”的理解,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8页,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ATP的结构特点,体会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随后,分组分发各种碱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构建。通过展示模型和相互评价进行修正,在互评的过程中理解ATP的化学结构特点,构建正确的ATP的分子结构模型。总结ATP能作为直接能源是因为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合作探究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情境:

  “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

  “用32P标记磷酸加入细胞培养液中,短时间内快速分离出ATP,ATP的总量变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团却已经带有放射性标记”。

  问题1:生物体内的ATP有什么特点?ATP与ADP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思考2:在细胞中,ADP若转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条件呢?ATP若要转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及过程。此时提出问题: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径。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体展示90页的图解: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学生自主说一说,并讨论ATP还有哪些其他用途,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学生自主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加以补充,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多媒体展示资料:氰化钾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思考:氰化钾为什么顷刻使人毙命?通过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知识并归纳原因。

  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 (四)

  1、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

  (2) 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DNA复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同学们认识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的进步在探索真理中的重要作用。

  (2) 让同学们明白不论哪种假说只有在通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之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3、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观察法、分析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5、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授] 首先请大家来看这一张图片(幻灯)

  [提问] 那大家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呢?

  [回答] 20__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提问] 那接下来我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幻灯)如何将此会徽复制成两个一样的印章?

  [回答] 首先选一块相同的原料,请最好的雕刻师傅进行雕刻等等方案。

  [讲授]我们今天的学习的内容就与复制有关.来看一下题目 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板书] 第三节 DNA的复制

  (2)讲授新课

  [讲授] 通过上两节课有关DNA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及DNA的分子结构,我们先来复习一下DNA的分子结构。

  [幻灯] 1、DNA分子具有特殊的空间结构,也就是具有规则的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G与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

  [回答] 双螺旋 ;T; G; 氢键

  [讲授] 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不仅能够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还能传递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传递就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那DNA是怎样复制的呢?它的复制与它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首先我们要考虑DNA是怎么进行复制的呢?即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幻灯)

  [板书] 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讲授] 在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先阅读一下书上第52页关于DNA分子复制的推测的这段内容,这段内容主要是说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又发表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这一概念。

  [提问] 通过刚刚的阅读,谁可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

  [回答] 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的双螺旋将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甘酸依据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形成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做半保留复制。

  [讲授] 其实“半保留复制“只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一种对DNA复制方式的假说,对于的DNA的复制机理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假说。另一种关于DNA复制方式较普遍的假说是“全保留复制“,既复制时DNA的两条母链会分开分别复制形成两条子链,之后两条母链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幻灯)

  现在知道了DNA复制方式的两种假说,那DNA究竟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呢?我们该以什么作为依据去分析判断呢?刚刚_同学已经为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半保留复制.我也给出了大家全保留复制的概念。

  [提问] 那这两种复制方式新合成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 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会保留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而全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的两条链都是新合成的。

  [讲授] 根据这点我们只要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就可以清楚的知道DNA的复制方式究竟是半保留的还是全保留的。科学家在1958年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设计了一个实验检验了DNA的复制方式,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幻灯)

  [讲授] 科学家将先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进行培养,让其繁殖几代,提取此时大肠杆菌的DNA,接着将大肠杆菌转移到14N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培养,于细胞分裂一次时提取大肠杆菌的DNA,于细胞分裂两次时再提取一次DNA,最后将在这三个不同时期提取到的DNA进行离心,记录下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

  [提问] 大家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可以想到为什么科学家要用15N和14N标记的两种不同培养液来培养大肠杆菌吗?

  [回答] 大肠杆菌在培养液中会用到N元素进行的复制,从而15N,14N被标记到链上,而由于两者的密度不同,在DNA离心时导致沉降系数不同,使得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由此可以判断出DNA的复制方式。

  [讲授] 我们来看一下经离心后DNA带在试管中的分布情况如何?比较三个试管中带的分布情况,第一次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靠近试管底部的位置,第二提取的DNA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中间位置,而第三次提取的DNA离心后有两条DNA带,一条分布在离试管底部最远的位置,一条位于试管的中间位置。

  [提问] 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三条DNA带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可以从DNA带的分布情况来判断DNA的复制方式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全保留复制?

  [回答] 如果是以全保留进行复制的话就试管里只会有上下两条带,不会出现中间带。

  [讲授] 来看下大肠杆菌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先在15N标记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合成的都是15N标记的双链DNA,用15N15N表示,密度最大,所以离心后的DNA带最靠近试管的底部;后转移到14N的培养液中以半保留方式复制了一次,合成了只有一条链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5N14N表示,密度居中,位置也居中;接着再复制一次时新合成了两条DNA链都没有被15N标记的子代双链DNA,用14N14N表示,密度最小,也就离试管底部最远.

  其实这个实验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板书] 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讲授] 那知道了DNA是以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复制的,下面来学习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在学习之前,先请大家阅读一下书上就第54页的内容,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板书] 三、DNA复制的过程

  [幻灯] DNA复制的概念?

  [回答]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提问] 那DNA复制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 (五)

  知识目标:

  理解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描述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了解其原理和条件。

  了解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能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料和信息解决课内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学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具备能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对于基因工程操作实例做到能理解、能介绍,从而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现代先进生物学技术,让学生了解到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贡献,通过把现在所学知识与社会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意义。激起学习的热情和愿望。

  教学策略

  教材处理

  在教材处理上,本节课按照课本知识的编排顺序来进行教学,在过程中通过问题探究和问题情景的创设来合理过渡,并递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探究过程环环相扣,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以多媒体演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情景创设启发式教学法、知识迁移比较教学等方法。

  学法:观察、理论推导、对比学习、总结归纳、课外延伸探究等方法。

  媒体选择

  (1)用flash软件制作的基因文库建立过程的三维动画

  (2)用flash软件制作的PCR技术过程的三维动画

  (3)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 (六)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⑶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⑷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能力目标:

  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⑵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⑵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

  ⑴群落的演替过程。

  ⑵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生物,苏教版,必修1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的案例,分析实践案例:

  学生讨论:1.查阅有关水生生物类群的资料,根据7d内记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哪些因子在影响这个群落的变化?

  教师:在进入今天要探讨的主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群落。各种各样的群落在地球上形成后,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课件展示草原生物群落,激活学生脑海中关于“群落”的原有知识,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明白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群落,得出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发生演替。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学生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大致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阅读课本P67-69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它是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不是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讲述】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不是永恒不变的。其中一个群落会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这种现象叫做群落的演替。

  〖问2〗演替是怎样体现的?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分享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生物高考前复习教案生物复习教案高考内容高三生物教案高三生物知识教案学生高三生物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