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1篇:高三历史学习教案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高三历史学习教案(精选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1篇:高三历史学习教案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学生阅读66—6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需要哪些条件?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条件?如何解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丰厚的资本”是怎样积累的?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尼德兰,最早开始殖民掠夺的西班牙、葡萄牙没能成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独立后的尼德兰商业资本发达,大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制约了改革的发展;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资本,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具有条件非常全面,同时,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内工业技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但仍然无法满足扩大了的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其特殊性,资产阶级颁布法令、动用政权工具来积极推动经济基础的改造,圈地运动促成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为大工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之处。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合力的作用。
2.进程和重大发明
学生阅读67—68页有关自然段归纳概括。
教师强调工业革命的概念,并比较与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方式的不同。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第一,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棉纺织业;第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三,工业革命的各个环节互相促进。主要发明由学生列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兴趣。
3.结果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强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成为最早的工业国家 ,并逐渐演变成“世界工厂”。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学生阅读第68页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回答: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 为什么是法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比较,有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
学生阅读第69页二、三、四自然段,分析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快慢的原因。
最后,学生讨论总结工业革命的共性。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69-70页,归纳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并讨论比较: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与在此之前的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强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工场手工业,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主张。正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期,欧美、日本爆发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巩固确立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什么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包括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同时转变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统治思想。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从此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需要“自由”活动,开始不满国王的干预,开始批判“重商主义”,确立“自由主义”的地位,使之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后的“自由主义”与以往的“重商主义”有何不同?资产阶级为什么曾需要它?两者在历的关系如何?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经济思想,由君主发动,政府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弱小,需要寻求封建政府的保护和扶植, 因此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重商主义使资本家积聚了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让位与自由放任政策,这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较深入的理解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初步领悟工业革命的现实意义。
第2篇:高三历史学习教案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喜忧参半……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知道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了解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师承和突破,体会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重点: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的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难点:理解并评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归纳并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第3篇:高三历史学习教案
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起义的失败
4.起义的意义
第4篇:高三历史学习教案
第二节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⒈兴起的标志:以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高新技术。
⒉兴起的条件及原因:⑴由于____出现重大突破;⑵一定的___、___基础的形成;⑶由于_____的需要,特别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如在原子能利用方面,_____在___[时间]提出质能转换式,在______的推动下,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⑴科技转化为______的速度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___的特点。
⑵___和___密切结合。
⑶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____,出现两种趋势:
⒊特点:
①学科越来越__,分工越来越__。
②科学研究朝着____方向发展。
⒋影响:⑴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发展。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______和______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第一、二产业比重___,第三产业比重___;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的___和___。
部分亚洲国家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______的机遇,积极发展本国工业。
⑶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调整。_____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
重要;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____。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⒈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⑴战后至70年代初:高速发展时期。
①原因:a.大力拓展______,进行___输出。
b.应用第__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得到提高。
c.政府直接投资需要巨额资金的工业,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资本
主义发展进入________阶段(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是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
②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世界__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70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
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___多。
⑵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放缓、衰退到“滞胀”的发展阶段,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动摇。
①明显放缓:
原因
a. ___和___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
b. 70年代美国出现了贸易__差,并不断扩大。
c. 黄金和外汇储备大幅下降使美国由__国变为__国。
d. 美国陷于越南战争,保持着大量军费开支。
后果:__年美国无法再按____兑换黄金,从而______体系解体。
②出现衰退:
直接原因:__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中东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掀起
联合反帝斗争,引发_____。
影响: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是什么?)
③“滞胀”:
原因:
a.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生产的破坏。
b.国有化形式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生产发展缓慢。
表现:____和_____并存(或同时出现)。
影响:8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非国有化的改革。
⑶80年代里根政府对美国经济的改革,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①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效果:__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出现_____,____和____显著降低。
③问题:_____急剧上升,成为美国经济的沉重负担(里根为拖垮困难的苏联经济,开展以____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
⑷90年代克林顿政府对美国经济的改革使美国出现战后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时期。
①原因:a.克林顿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b.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大力发展___经济。
②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低一高”)
③特征:以____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⒉西欧经济的发展。
⑴战后初期到50年代初:经济恢复阶段。
原因: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有
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e.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和统治的迅速稳定。
⑵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黄金二十年”。)
①突出表现:联邦德国的飞速发展,被称为“西方国家的优等生”。(为什么?应结合战后对法西
斯德国进行的处置来理解:政治民主化改革、非军事化改革、美国的外援、政府的宏观管理政
策、重视科技和教育、德国人民的高素质。)__年代初,联邦德国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资
本主义经济大国。
②影响:密切了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了____进程。1967年“______”的成
立,使欧共体政治上成为抗衡美苏争霸的重要政治力量,经济上形成与美国、日本的三足鼎立
的竞争局面。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_________的自由交流(四大流
通),进一步促进______。
⑶70年代以后,西欧经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入“滞胀”时期。80年代后,各国纷纷进行非国有化改革,经济进一步发展。1993年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即“欧洲联盟”。
⒊日本的“经济起飞”。
⑴二战后至50年代初是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时期,对日本进行的比较广泛的_____,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____因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
⑵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① 主要原因有哪些?
② 成果:__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⑶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____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①成果:__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②影响:日本开始谋求______的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70年代中期以
后,美日关系在政治领域,逐渐由原来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变成了重要的_____关系。
⒋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________,以缓和社会矛盾。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有哪些?
三、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发展和破裂。
⒈苏联、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及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⑴苏联经济的恢复
① 主要原因:苏联于__年~__年完成“四五计划”(即___________)。
② 成就:a.到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__战前。
b.国防工业方面,__年建成了原子能反应堆,__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③ 存在问题:苏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
⑵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① 东欧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的条件:
a.
b.
c.
②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政权成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果:1948~__年,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确立。如何评价这种苏联模式?
⑶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① 蒙古:__年初,当时的中国政府(___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已由一个___国家转变为_____。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蒙古已完成了农村中的_______。
②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__年9月,于朝鲜半岛北部成立,首都是__,首相是___。
同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___,以__为首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越南共和国成立: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________领导下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成立。9月成立民主共和国,___任共和国主席。1954年,越南人民取得了_____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_____和平的______,以______为界,越南__获得解放。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⑷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① 标志: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与___________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广泛合作。
② 社会主义阵营包括__个国家。
③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作用?
④ 结果: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1968年苏联占领______后,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⒉50年代至60年代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先后失败,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⑴改革的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⑵改革的实质:试图变革原有的经济体制(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⑶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① 赫鲁晓夫(1953~1964年当政)改革:
A.背景:a. 1953年,___逝世后,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
b.1956年2月,苏共召开“______”。大会听取了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_______;还听取了关于_________的秘密报告。会后,苏联全国开展了______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______工作。
B.内容: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从___开始,重点也在__,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____、_______的措施。
C.失败的原因:a.缺乏正确的_____;b.缺乏_____的精神。c.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改变__________。
② 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当政)改革:
A. 措施: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___方面,始终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_____上。
B. 结果:执政前期,取得了某些成就。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_____,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他执政后期,随着他个人_____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____________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C. 失败的根本原因: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___,没有从根本变革_________。
⑷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① 共同原因:_______阻碍了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各国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这种模式。
② 模式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的市场经济体制
自__年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逐渐走上了一条_____、____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即实行__________。
③ 不成功的改革——波兰:
A.背景:a.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苏共“______”后,改革呼声强烈,知识分子组成的______十分活跃;
b.人们要求发扬_______,健全___,纠正___________;
c.1956年,匈牙利国内的-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在首都____发生动乱和武
装冲突,酿成“匈牙利事件”。
B.过程:匈牙利事件后,以____为首的党和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并从__年起,
开始大规模的_______:在_________的基础上,把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有机地联系起来。
C.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发展较快,___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
⑤ 短暂的“布拉克之春”——捷克斯洛伐克:
A.原因: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_____遇到严重困难,___斗争激烈。
B.过程:__年初,____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的《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济体制,对外则奉行_____的方针。这一改革行动被称为“______”。
C.结果:苏共领导指责__________,于8月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的改革中断。
⑥ 模式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年底,中共召开_______,正确总结了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轨道上来,并做出了实行____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人民在_____的指引下,走上了_________的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20__年召开的“______”提出,要在21世纪的___,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____;到_____(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亚洲经济在二战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⒈二战结束后,亚洲经济发展面临什么机遇?
①二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③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⒉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⒊东亚和东南亚
①60年代:日本实现“经济起飞”。(原因有哪些?)
②70年代: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a.原因: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959年新加坡脱离___获得自治,加入_____联邦。1965年,新加坡脱离该联邦,成为独
立共和国。在____的领导下,新加坡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____、____、
____的现代化国家。
c.从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以经济发展____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大力引进______,不断调整_____,鼓励___,促进经济的稳定调整发展。
③80年代:以泰国、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亚洲四小虎”(“新四小龙”)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a.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i.__________;ii. __________;
iii.__________;iv.__________;v.___________。
b.存在的问题:大量引进海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__________,经济发展的___也增加了许多。
④80年代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⒋南亚:印度经济发展
① 原因:20世纪__年代以来,印度政府推行_______________政策,努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 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印度建立起比较齐全的______,实现了粮食的_____,特别是在______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③ 问题:____、____、_________等诸多因素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仍然是一个_____国家。
⒌西亚:石油立国
①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提:a.西亚的___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如_______、___、___
和____。
b.西亚产油国同发展中国家广大产油国一起,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长期斗争。__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了__________(即OPEC,欧佩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___(时间)以后,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
③表现:70年代以后,西亚产油国充分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的措施有哪些?(两方面)
④问题:a.发展非常不平衡:___和__等国石油财富丰裕、人口较少,已经迈入世界富国行列;__和___是西亚的政治军事大国,但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仍然低于海湾石油富国。
b.矛盾激化:由于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矛盾的激化,1980~1988爆发了两伊战争,严重损害了两伊的经济发展。
⒍存在问题:①由于亚洲大多数国家人口多,基础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人均产值较低,大多数国家仍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②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容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③由于旧的经济秩序影响和阻碍,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造成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第5篇:高三历史学习教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与安排,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确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前进,促使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高二历史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对历史的基本史观有一定的了解,能运用现代化、文明、全球史观理解历史,世界历史能用 世界 的眼光来观察。
本学期主要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教学任务,以及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岳阳县一中--届高二文科共7个班,这届学生高一会考采用开卷形式,历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学生学习历史方法较为陈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课堂争取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
2、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帮助后进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4、注重平时的练习和训练,尤其是要加强对每次测试试卷的分析及解题方法的指导。
5、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第6篇:高三历史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 能力方面:
(1)通过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的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2)通过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学和教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晚清的历史不仅是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不屈的抗争与探索的进步史。
4. 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2)指导学生阅读表格《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并引导学生运用分项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特点、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目标。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和教育的变革。向西方学习是晚清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在思想界尤为突出。思想界本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宗旨,在向西方学习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选择取舍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在本节,而且在第四章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把握章节内容的关键。清末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然而,从总体上看,清末办学堂、废科举,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在近代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难点分析: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的共同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是难点。正确理解此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研习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的难度相对较高。课堂教学设计
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清朝晚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板书第四章课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板书第一节课题)。“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沦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的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从而使晚清的思想、科技、教育在“西学”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一、 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
1.晚清思想界的发展及其特点
师: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思想界的各个派别,请大家回忆一下,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的出发点有何共同之处?
生:(回忆并作答)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介绍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小字,归纳出思想界向西方学习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热点分别是什么?
生:(阅读后作答)
师:(出示幻灯)19世纪40~60年代 工艺技术19世纪70~90年代 “格致之学”19世纪90年代 社会科学,政治制度从学习内容看,思想界在学习西方上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回答得很对。请大家注意这三个阶段的起始时间,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思想界会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如果感到有困难的话,请参考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桌也可以讨论。(幻灯打出参考问题)① 为什么各派会如此急切地向西方学习?各派向西方学习的具体背景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②70年代中国经济上发出了什么重大变化,这变化与学习内容的变化间有何联系?③学习热点出现根本性变化是哪一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给了我不少启发。现在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不是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在时代的呼唤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思想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在西学热潮中,贡献的是严复。
2.严复的思想及贡献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至138页有关严复的内容,概括严复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生:(阅读课文后作答)
师:严复毕业于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神州船政学堂,反来又曾留学英国。所以他对西学的了解比康有为、梁启超更为系统、深入,对西方社会科学、政治理论的介绍也就更为全面。大家能不能联系当时中国面临的局势及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天演论》所宣传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进步意义?
生:(思考后作答)
师: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严复的社会进化理论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维新变法的运动中去。《天演论》出版后,社会上许多人纷纷以“竞雄”、“天择”、“适之”为字,胡适的“适”字也是取“适者生存”之意,可见《天演论》是何等深入人心了。随着思想界学习西方层层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清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分人物、称谓、主要贡献三类归纳主要内容。生:(阅读并列表)
师:(检查并总结,如有条件,可选择学生做好的表格由学生自己到前面演示。或者由教师出示写有表格的幻灯片供学生参考。表格略)
生:(分析表格并作答)
师:科学家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什么特点,与思想界不同时期的学习热点有何联系?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同思想界的学习热点相一致,科技向西方学习也经历了由学习兵器制造到学习自然科学的历程,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那么,他们获得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请大家引用课文史实加以说明。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讲得很好。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爱国图强,所以成就突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尤其令人感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讲讲詹天佑的故事。(事先布置一个小组准备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注意向学生强调爱国主义的角度及限定时间)
生:(作为小组代表讲叙故事,故事略)
师:正是由于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员把个人的努力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才会取得 令西方人也不敢小瞧的杰出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政治的变化,晚期教育也开始了革旧立新的过程,最突出的是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和改革。
三、 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改革
1. 新式学堂的兴办
师: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中较为开明的官员就提出改革封建教育的主张。课文向大家介绍了洋务运动期间和维新变法期间的新式学堂。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1页《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表格,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及目的同以前相比有了什么变化?从时间看,其教学内容呈现出什么趋势?
生:(阅读表格,思考并作答)
师:请大家继续阅读课文维新运动期间的新式学堂的有关内容,比较一下,此时期创办的学堂比洋务运动时期有了哪些变化?
生:(阅读课文,比较并作答)
师:随着新式学堂在教学目的、内容等方面近代化进程的加深,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教育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2. 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师:1904年,清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第142页的有关小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对比封建学制,此章程的进步之处是什么?(学生朗读后幻灯打出有关封建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的材料)
生:(一学生朗读小字,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朗读后学生观看幻灯并作答)
师:很好。这个学制的建立和实施,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官学、私学、书院等的学校形式,在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上均有了重大改变,顺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为近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这一学制又有它的局限性。请大家结合课文第142而插图《新式学堂学生用发辫当圆规画图作几何习题》,思考一下局限性是什么?生:(阅读插图,思考并作答)
师:为什么会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把大家讲的归纳一下。清末的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使近代教育在迈向近代化的同时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此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此学制颁布的第二年,1905年,开始于隋唐时期,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旧的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完全终结。课后大家有时间可以总结一下科举制的发展史。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教育。请大家概括一下他们在发展过程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师:史学界称此现象为“西学东渐”,即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最终的结果是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逐渐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近代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在动荡的近代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在不同阶段,各阶级的人们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在危难中屹立不倒,在探索中不断进步。(课后作业 :思考题——我们今天在某些方面向西方学习,那么我们应吸取古人哪些经验、教训?)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高三历史学习教案(精选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高三历史学习教案,高三历史教学教案,高三历史课堂教案,高三历史教科书教案,学生高三历史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