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初三物理中考教案

作者:雪代巴2023-08-22 23:42:01

导读:初三物理中考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初三物理中考教案(精选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三物理中考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初三物理中考教案 篇二

  §4—2光的反射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初三物理中考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二、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 -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初三物理中考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试验 ……

  进行试验 ……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初三物理中考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b)伽利略的贡献:(1)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2)思维代替直觉认识宇宙。

  c)笛卡儿的贡献:(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2)指出速度改变是有原因的。

  d)牛顿的贡献:(1)推广到一切物体;(2)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

  关于谁的贡献大,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教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它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以史为鉴”,培养他们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对规律认识的历史的还原,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在该块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具体可如下操作。

  提问: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呢?

  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

  教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如果光滑,结果怎样?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发现,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这是实验事实。科学推理:依据这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这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然后,我们再去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演示气垫导轨实验

  气垫导轨实验是学生未知的实验,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师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装置的特点,由学生来推动气垫导轨上的物体,观察它的运动,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自主探究、教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

  (五)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分析惯性问题

  初三物理中考教案 篇六

  运动和力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1N的大概概念,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的一个选项

  4、力的三要素,可能会出现在填空或选择

  5、力的示意图考作图

  6、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会用来解释某些现象

  7、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实验

  注意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能考选择的一个选项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推理得出的

  8、知道惯性现象

  知道是利用惯性还是防止惯性危害

  能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可能简答题)

  9、知道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判断两个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选择题,一般考是否同体这一条件)

  能理解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牢记:当物体静止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只要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合力肯定为0

  10、会进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及求合力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初三物理中考教案(精选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初三物理中考教案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大全生物中考复习教案2023年2023生物复习中考教案生物九年级复习教案2023年,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