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地理复习中考教案

作者:夜语轩2023-08-22 06:21:01

导读:地理复习中考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地理复习中考教案(优选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地理复习中考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______.com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4、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4、水源

  活动:教材93页活动:模拟科学考察、探究黄河源头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体验”地理科学家是如何确定河流的源头同时从中受到地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教育。

  转折: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三江源作为三大河流的源头,我们必须要保护好三江源的环境,保护水源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关系到下游的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板书:

  三、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4、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地理复习中考教案 篇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读“中国民族的分布图”学会分析民族分布状况,总结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民族分布 特点及各民族风情

  共享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SHAPE MERGEFORMAT 预习案(这部分要求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预习,课前独立完成,记不明白的问题,课堂小组交流讨论)

  掌握我国民族的数量及分布特点

  掌握我国各民族特殊的风土人情

  自学指导一

  SHAPE MERGEFORMAT 预习案(这部分要求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预习,课前独立完成,记不明白的问题,课堂小组交流讨论)

  一、56个民族

  1、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___汉___族人数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 92%。其它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2、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一律平等。

  二、大杂居与小聚居

  1、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大 杂 居、小 聚 居、

  交错杂居”相互交错居住。

  2、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汉族分布最广,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 南和 西 北和东 北地区。

  3、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置了 自治区 、 自治州 、 自治县 、 民族乡 等行政区域。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域内行使自治权。

  自学指导二

  1、读教材P17-18完成活动题

  (1)、图1.18反映了我国哪些民族的文化特色?试将图中的代号与其代表的民族及节日进行连线匹配。

  2、读图1.19,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1)说说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

  藏族--------西藏自治区

  (2)找出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

  云南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查

  同桌或前后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分组完成上面的八道题目,各组派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检查自学效果

  分组完成上面的题目,各组派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请大家看黑板,看看他们做的是否有错误,是否有答案补充,请举手

  学生更正

  学生讨论、评判

  教师检测、学生讨论、更正、师生提拔

  当堂作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 )

  A 56个  B 55个   C 54个D 52个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 藏族 B 回族C 壮族 D 蒙古族

  3、大家喜爱的歌曲《吉祥三宝》的前奏主要用了 族创造的乐器马头琴。

  A 壮族 B 藏族 C 蒙古族 D 哈萨克族

  4、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汉族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西部边疆地区

  B 我国东部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

  C 我国东部地区几乎没有少数民族分布

  D 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南地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蒙古族的民族乐器马头琴 B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

  C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泼水节 D壮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6、下列民族与其民族节目组合正确的是:( )

  A 藏族—开斋节 B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C 傣族—火把节 D 满族—泼水节

  7、“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大地苍茫如锦绣,宝藏开采待新民”。是指( )

  地理复习中考教案 篇三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 - 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 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从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 .3. 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 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 . 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 比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 38 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绿色革命 " 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 " 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 3 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 你学了什么? 2. 你的体验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地理复习中考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东、南、西、北四端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并能运用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比较法说明我国的领土大小和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认识我国的邻海。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疆域的优势。

  教学方法

  运用地图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我国的疆域优势。

  教学工具

  PPT,地图

  教学过程(双边活动)

  (师)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看向这幅世界地图,想一想,回忆一下,待会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播放世界地图)

  (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了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师)不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既邻海又有广阔大陆的国家,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优越性。接下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教授新课:请看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并从中找出我国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将它标出来,写下经纬度坐标。(播放中国地图)

  同学们都找好了吗?那个同学能起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点,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阅读地图册,圈点分享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师)在ppt上展示我国的东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强调我国四端的位置,我国的最东端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最西端在乌孜别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计算一下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纬度差,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差。

  (生)东西经度差是61°25′,南北纬度差是49°39′。

  (师)我国的东西经度差达到60°,这么大的差距,到底会产生什么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播放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在同一时间点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学们请看屏幕,同是北京时间6点,乌苏里江江面已洒满金色的阳光,而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漫漫黑夜。这是为什么呢?那个同学能告诉我。(提示:这就需大家回顾以前学的地球知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自转方向)

  (生)回答: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时刻,太阳光不能全部照亮整个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太阳光先照射到乌苏里江。

  (师)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总是东方先迎来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且经度差越大,时间的差距越大。乌苏里江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所以乌苏里江先日出,又因为两地的经度差达到60°,这占了地球经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如果拿360°来平均分开的话,也即是说每15°经度差就是一个小时,所以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时间差上相差了4个多小时,这也不难解释乌苏里江已金光灿灿,而帕米尔高原还是黑夜了。出国的人们常说的“倒时差”,也是因为经度差而引起的时间差。

  以上就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的其中一个表现。除了经度差距大外,我们还计算出了我国的南北纬度差也接近50°,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们知道经度影响时间差,那么纬度呢?大家想一想纬度会影响什么?气候五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生)回答: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

  (师)气候五带是根据获得的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的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能不同,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能比高纬地区获得的要多,所以纬度会影响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也即是影响气候。冬季,位于热带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树木葱郁,而黑龙江地区已经是白雪皑皑了。这个气候差异对于身在广州的我们可是深有体会的了,冬季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电视前看着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现在,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我国的疆域很辽阔?那谁知道我国具体的领土面积是多少吗?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几位?

  (生)回答: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师)对,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大家记住了,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因为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域领土,但在这里,你们只需特别记住陆地领土的面积。陆地面积这么大,那边界线肯定也不会太短了,据测算,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这么长的边界,那邻居肯定不少了,同学们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找出我国的陆上邻国有那些,一共有多少个?并将找到的国家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发放自制图标,播放我国疆域与邻国地图)

  (生)阅读地图,查找资料,回答:按照逆时针,我国的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有14个邻国。

  (师)除了陆地领土外,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领土,我国的领海范围是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们的海域,请看地图,从北到南,分别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和岛屿。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图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生)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师)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多万千米,所以邻近的海洋也会比较多,其中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除了四大海外,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近海还分布着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还有黄渤海诸岛,东海上的舟山群岛,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从多岛屿。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顺时针从北到南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其中朝鲜和越南与我国既陆上相邻也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漫长的国界线和海岸线以及众多的邻国,现在是不是可以证明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了?

  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优势,知道我国地理位置优越,这节课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疆域辽阔有哪些优势?翻到教材第6页,小组讨论,补充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待会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东西时间差异大,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以及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濒临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并分析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地理复习中考教案 篇五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 中国的地域差异

  课文预习

  (1) 自然环境 地理景观 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2) 秦岭—淮河 800 0℃ 气温 (3) 400 季风区 非季风区 降水 (4) 第一、二 地形

  基础题

  1.D 2.D(题目中“正确的是”应订正为“不正确的是”) 3.C 4.D 5.B 6.D

  提高题 7. BC 8. AB

  9. (1)甲:西北 乙:北方 丙:青藏 丁:南方 (2)①降水量的差异 400 ②秦岭 淮河 a.0℃

  b.800 气温 降水

  ③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 一 二 地形的差异

  选做题

  10. 北方 南方 西北 青藏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课文预习

  (1) 南方 北方

  (2) 秦岭 淮河 0 800 亚热 暖温 湿润 半湿润 (3)

  基础题

  1.C 2.B 3.C 4.C 5.B 6.C 7.B

  提高题

  8. BC

  9. BC

  10. (1)略

  (2)东北

  (3)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

  选做题

  11.北方 南方 建筑差异、交通差异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预习要求

  ◆干旱的西北地区

  (1)二 高原 盆地 草原 荒漠

  (2)较远 地形 干旱

  (3)内流河 塔里木河 塔克拉玛干 塔里木 吐鲁番

  (4)降水量

  ◆高寒的青藏地区

  (1)横断 喜马拉雅 昆仑 祁连

  (2)高 4000 世界屋脊 低 高寒

  (3)太阳能 地热能 柴达木

  (4)河谷 牦牛 藏传佛教(或喇嘛教)

  基础题

  1.D 2.D 3.C 4.C 5.D 6.A 7.C 8.B

  提高题

  9.AD

  10.CD

  11. (1)雅鲁藏布江 长江 黄河 塔里木河 b d

  有道理 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 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

  (2)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 湟水谷地 天山山麓 efh gi

  (3) 塔里木盆地 塔克拉玛干沙漠

  (4)内蒙古牧区 新疆牧区 西藏牧区 青海牧区 (5)8.8℃ 太阳能是否丰富不能仅仅看地表气温。青藏高原虽然气温低,但由于海 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的杂质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再加上日照 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充足,所以这里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选做题

  12.以下三种分析均可:

  ●拉萨属于高原高寒气候,常年温度较低。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差较大,冬冷夏热。 ●海拔原因:平均每升高1000m,温度下降6度。拉萨和成都有4000多米的海拔差,所以拉萨温度较低。

  ●地形地势原因:拉萨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边有喜马拉雅山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热带季风气流。而成都位于一个向西北伸展的四川盆地中心,夏天来自东南的太平洋暖湿气流会在此聚

  地理复习中考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地理复习中考教案(优选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地理复习中考教案地理复习教案九年级中考地理知识点教案九年级地理九年级复习教案中考地理复习教案大全,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