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中考数学老师教案

作者:韩亦辰2023-08-20 22:55:01

导读:第一篇:中考数学老师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深刻理解正数和负数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理。 3.进一步理解0的特殊意...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中考数学老师教案(精选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中考数学老师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深刻理解正数和负数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理。

  3.进一步理解0的特殊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熟练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分小组派代表,注意数学语言规范。

  1.认真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某零件的直径在图纸上注明是 ,单位是毫米,这样标注表示零件直径的标准尺寸是 毫米,加工要求直径可以是 毫米,最小可以是 毫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带有“一”的数是负数; B、0℃表示没有温度;

  C、0既可以看作是正数,也可以看作是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正、负数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数0。

  讲授新课:

  例1. 仔细找一找,找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甲队胜5场;零下6度;向南走50米;运进粮食40吨;乙队负4场;零上10度;向北走20米;支出1000元;收入3500元。

  例2 (1)一个月内,小明的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例3.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正整数,哪些是负整数?哪些是正分数(小数),哪些是负分数(小数)?

  例4. 小红从阿地出发向东走了3千米,记作+3千米,接着她又向西走3千米,那么小红距阿地多少千米?

  复习巩固:练习:课本P6 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 的第3、6、7、8题。

  活动与探究:海边的一段堤岸高出海平面12米,附近的一建筑物高出海平面50米,海里一潜水艇在海平面下30米处,现以海边堤岸为基准,将其记为0米,那么附近建筑物及潜水艇的高度各应如何表示?

  课后反思:————

  第二篇:中考数学老师教案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6�1=(a≥0,b≥0),=�6�1;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二次根式3课时

  21.2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21.1二次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难点与关键:利用“(a≥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

  问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3,BC=1,∠C=90°,那么AB边的长是__________.

  问题3:甲射击6次,各次击中的环数如下:8、7、9、9、7、8,那么甲这次射击的方差是S2,那么S=_________.

  老师点评:

  问题1:横、纵坐标相等,即x=y,所以x2=3.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x=,所以所求点的坐标(,).

  问题2:由勾股定理得AB=

  问题3:由方差的概念得S=.

  二、探索新知

  很明显、、,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x>0)、、、-、、(x≥0,y≥0).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x>0)、、-、(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例2.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才能有意义.

  解:由3x-1≥0,得:x≥

  当x≥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要使+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中的≥0和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

  由①得:x≥-

  由②得:x≠-1

  当x≥-且x≠-1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y=++5,求的值.(答案:2)

  (2)若+=0,求a2004+b2004的值.(答案:)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复习巩固1、综合应用5.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A.5B.C.D.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

  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3.负数________平方根.

  三、综合提高题

  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

  2.当x是多少时,+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若+有意义,则=_______.

  4.使式子有意义的未知数x有个.

  A.0B.1C.2D.无数

  5.已知a、b为实数,且+2=b+4,求a、b的值.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A2.D3.B

  二、1.(a≥0)2.3.没有

  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x=.

  2.依题意得:,

  ∴当x>-且x≠0时,+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

  3.

  4.B

  5.a=5,b=-4

  第三篇:中考数学老师教案

  一、抓住课堂

  理科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上课,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二、高质量完成作业

  所谓高质量是指高正确率和高速度。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成功会带来自信,而自信对于学习理科十分重要;即使失败,这道题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勤思考,多提问

  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规律、定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途径。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尤其是理科。对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有疑问应尽管提出,与老师讨论。总之,思考、提问是清除学习隐患的最佳途径。

  四、总结比较,理清思绪

  (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理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 。

  (2)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我就有两本题集。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对于平时作业,考试出现的错题,有选择地记下来,并用红笔在一侧批注注意事项,考试前只需翻看红笔写的内容即可。我还把见到的一些极其巧妙或难度高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用方法和思想。时间长了,自己就可总结出一些类型的解题规律,也用红笔记下这些规律。最终它们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五、有选择地做课外练习

  课余时间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在做课外练习时要少而精,只要每天做两三道题,天长日久,你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

  学习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更为重要。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相信自己,数学会使你智慧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

  第四篇:中考数学老师教案

  教学内容

  1.(a≥0)是一个非负数;

  2.2=a(a≥0).

  教学目标

  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和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

  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新|课|标|第|一|网

  1.重点:(a≥0)是一个非负数;2=a(a≥0)及其运用.

  2.难点、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2=a(a≥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口答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当a≥0时,叫什么?当a<0时,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二、探究新知

  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解答)

  (a≥0)是一个什么数呢?

  老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和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

  (a≥0)是一个非负数.

  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

  2=_______;2=_______;2=______;2=_______;

  2=______;2=_______;2=_______.

  老师点评: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2=4.

  同理可得:2=2,2=9,2=3,2=,2=,2=0,所以

  2=a(a≥0)

  例1计算

  1.22.(3)23.24.2

  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2=a(a≥0)的结论解题.

  解:2=,(3)2=32�6�12=32�6�15=45,

  2=,2=.

  三、巩固练习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X|k|b|1.c|o|m

  2222(4)2

  四、应用拓展

  例2计算

  1.2(x≥0)2.23.2

  4.2

  分析:(1)因为x≥0,所以x+1>0;(2)a2≥0;(3)a2+2a+1=(a+1)≥0;

  (4)4x2-12x+9=(2x)2-2�6�12x�6�13+32=(2x-3)2≥0.

  所以上面的4题都可以运用2=a(a≥0)的重要结论解题.

  解:(1)因为x≥0,所以x+1>0

  2=x+1

  (2)∵a2≥0,∴2=a2

  (3)∵a2+2a+1=(a+1)2

  又∵(a+1)2≥0,∴a2+2a+1≥0,∴=a2+2a+1

  (4)∵4x2-12x+9=(2x)2-2�6�12x�6�13+32=(2x-3)2

  又∵(2x-3)2≥0

  ∴4x2-12x+9≥0,∴2=4x2-12x+9

  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3(2)x4-4(3)2x2-3

  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a≥0)是一个非负数;

  2.2=a(a≥0);反之:a=2(a≥0).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复习巩固2.(1)、(2)P97.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二次根式的个数是.

  A.4B.3C.2D.1

  2.数a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0B.a≥0C.a<0D.a=0

  二、填空题

  1.(-)2=________.

  2.已知有意义,那么是一个_______数.

  三、综合提高题

  1.计算

  (1)2(2)-2(3)2(4)(-3)2

  (5)

  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2)3.4(3)(4)x(x≥0)

  3.已知+=0,求xy的值.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2-2(2)x4-93x2-5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B2.C

  二、1.32.非负数

  三、1.(1)2=9(2)-2=-3(3)2=×6=

  (4)(-3)2=9×=6(5)-6

  2.(1)5=2(2)3.4=2

  (3)=2(4)x=2(x≥0)

  3.xy=34=81

  4.(1)x2-2=(x+)(x-)

  (2)x4-9=(x2+3)(x2-3)=(x2+3)(x+)(x-)

  (3)略

  第五篇:中考数学老师教案

  第一、基础知识系统化。

  看到一道题,我们要知道它在考什么,我们要明确的知道每一个知识点来源于那一部分知识。牢记每一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能够大大降低我们的出错率。就像看到分式方程一定要想到验根,看到一元二次方程一定要想到算一下△,看到等腰三角形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并且想到三线合一。

  初中学过的所有知识都有着他最基础的一部分以及较难掌握的一部分,这就对应着我们中考要求中abc三类不同的要求,我们对于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几何的模型,例如圆与切线当中的单切线,双切线以及三切线,相似当中的非垂直相似,双垂直相似以及三垂直相似模型,我们都要了然于胸,这才能使得我们做题的思路来得更快更清晰。

  再者,对于构造等腰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来说,经常需要讨论谁是腰谁是底边,哪个是直角边哪个是斜边,这里系统化的方法就变得特别的重要了。为了保证讨论的情况不丢不落,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划分,否则拼拼凑凑就有可能有丢的有重复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对于基本题型的总结,对于基本知识点的归纳,以保证我们做题的顺畅与严谨。

  第二、基础知识全面化。

  为什么这个重要,因为全面化的知识能给我们提供的思路和更宽的解题空间。比如说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很多同学都会说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那么实际上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线段——中位线。这条线段尽管不是和前三条一起讲的但是在求解三角形的问题当中经常会用到,那么如果我们做题当中意识不到三角形中位线的问题,那么很可能就做不出辅助线。

  第三、基础知识深度化。

  这部分就关系到我们后面的综合题了。深度化,也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中考是没有难题的,我们所说的难题只不过是将许多简单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或稍作变形,或稍加隐藏。那么这部分就需要大家能够灵活并且熟练的应用我们的基础知识进行解答。灵活运用的前提,就是对于知识点认识的深刻。例如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很多同学只能想到用它来求解范围问题,但事实上,在综合题中,这部分知识的用来求解线段关系以及最值问题。如果能有这种认识,那么在综合题中就能够自然而然的想到平移线段构造三角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再比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任意一条直线的交点,不仅表示着两个图像相交,同时表示着他们所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有实根。

  第六篇:中考数学老师教案

  课型 复习课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

  1.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2.通过乘法公式 , 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形式和特征 恰当选择方法进行分解,以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教学媒体 学案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 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分解困式的方法:

  ⑴提公团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⑵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 ;

  完全平方公式: ;

  3.分解因式的'步骤:

  (1)分解 因式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公因式,一定先提取公团式,然后再考虑是否能用公式法 分解.

  (2)在用公式时,若是两项,可考虑用平方差公式;若是三项,可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若是三项以上,可先进行适当的分组,然后分解因式。

  4.分解因式时常见的思维误区:

  提公因式时,其公因式应找字母指数最低的,而不是以首项为准.若有一项被全部提出,括号内的项 1易漏掉.分解不彻底,如保留中括号形式,还能继续分解等

  (二):【课前练习】

  1.下列各组多项式中没有公因式的是( )

  A.3_-2与 6_2-4_ B.3(a-b)2与11(b-a)3

  C.m_my与 nyn_ D.aba c与 abbc

  2. 下列各题中,分解因式错误的是( )

  3. 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4. 分解因式:_2+2_y+y2-4 =_____

  5. 分解因式:(1) ;

  (2) ;(3) ;

  (4) ;(5)以上三题用了 公式

  二:【经典考题剖析】

  1. 分解因式:

  (1) ;(2) ;(3) ;(4)

  分析:

  ①因式分解时,无论有几项,首先考虑提取公因式。提公因式时,不仅注意数,也要 注意字母,字母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一次提尽。

  ②当某项完全提出后,该项应为1

  ③注意 ,

  ④分解结果(1)不带中括号;(2)数字因数在前,字母因数在后;单项式在前,多项式在后;(3)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4 )分解结果应在指定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若无指定范围,一般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

  2. 分解因式:(1) ;(2) ;(3)

  分析:对于二次三项齐次式,将其中一个字母看作末知数,另一个字母视为常数。首先考虑提公因式后,由余下因式的项数为3项,可考虑完全平方式或十字相乘法继续分解;如果项数为2,可考虑平方差、立方差、立方和公式。(3)题无公因式,项数为2项,可考虑平方差公式先分解开,再由项数考虑选择方法继续分解。

  3. 计算:(1)

  (2)

  分析:(1)此题先分解因式后约分,则余下首尾两数。

  (2)分解后,便有规可循,再求1到2002的和。

  4. 分解因式:(1) ;(2)

  分析:对于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般采用分组分解法,

  5. (1)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

  (2)已知 、 、 是△ABC的三边,且满足 ,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分析:此题给出的是三边之间的关系,而要证等边三角形,则须考虑证 ,

  从已知给出的等式结构看出,应构造出三个完全平方式 ,

  即可得证,将原式两边同乘以2即可。略证:

  即△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课后训练】

  1. 若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 的值是( )

  A.24 B.12 C.12 D.24

  2. 把多项式 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

  A. B. C. D.

  3. 如果二次三项式 可分解为 ,则 的 值为( )

  A .-1 B.1 C. -2 D.2

  4. 已知 可以被在60~70之间的两个整数整除,则这两个数是( )

  A.61、63 B.61、65 C.61、67 D.63、65

  5. 计算:19982002= , = 。

  6. 若 ,那么 = 。

  7. 、 满足 ,分解因式 = 。

  8. 因式分解:

  (1) ;(2)

  (3) ;(4)

  9. 观察下列等式:

  想一想,等式左边各项幂的底数与右边幂的底数有何关 系?猜一猜可引出什么规律?用等式将其规律表示出来: 。

  10. 已知 是△ABC的三边,且满足 ,试判断△ABC的形状。阅读下面解题过程:

  解:由 得:

  ①

  ②

  即 ③

  △ABC为Rt△。 ④

  试问:以上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填代号) ;错误原因是 ;本题结论应为 。

  四:【课后小结】

  布置作业 地纲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中考数学老师教案(精选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中考数学老师教案中考数学教案模板中考数学学习教案中考数学教育教案学生中考数学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