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

作者:莫冷潇2023-08-18 10:43:01

导读: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推荐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__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__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 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 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 。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

  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 篇3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_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 篇4

  收复新疆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练一练”: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导学生完成第11——12页的[自我测评•选择题]: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A(新疆战略地位重要)。

  3、指导学生完成“单项选择”9、10题,“人物春秋”列举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对于较弱的浩罕国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在这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值得赞颂。但是,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醒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 篇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 篇6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 握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 国

  情 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 想

  意 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推荐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八年级历史教学教案幼儿园小班交通教案八年级历史教育教案油和水中班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