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初二数学教育教案

作者:安慕楚2023-08-17 13:41:02

导读:篇一:初二数学教育教案 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1)它有着广泛应用,...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初二数学教育教案(推荐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初二数学教育教案

  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1)它有着广泛应用,因为空间形体都是三维的,关于有关体积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样,立方根对进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1、能说出开立方、立方根的定义,记住正数、零、负数的立方根的不同结论;能用符号 表示a的立方根,并指出被开方数、根指数,会正确读出符号 ,知道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2、能依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教学重点是:立方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于加深对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课堂的引入上采用了一个求立方根的实际应用问题,已知体积,求正方体的棱长。由实际应用问题是学生易于接受。再对已学过的相似运算---平方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与立方根进行比较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为他们布置了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关于立方根的个数的讨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考虑到这个结论与平方根的相应结论不同,采用了先启发学生思考的办法,用“想一想”提出有关正数、0、负数立方根个数的思考题,接着安排一个例题,求一些具体数的立方根,在学生经过思考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结论。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强调:用根号式子表示立方根时,根指数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性。考虑到如果教学计划提前完成,我在练习卷之外,还准备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题让学生判断、区分,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内容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在第二课时进一步深入学习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与平方根部分的综合应用。

  篇二:初二数学教育教案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 (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篇三:初二数学教育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篇四:初二数学教育教案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1x+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B.1C.2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2=81;(2)2x2-1=3y;(3)1x2+1x=2;

  (4)2x2-2x(x+7)=0.

  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 教材第3页 例题.

  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x2+2x-1=0 B.x2-x-2=0

  C.x2+x+2=0 D.x2+x-2=0

  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练习:

  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4x2=81;(2)(3x-2)(x+1)=8x-3.

  3.教材第4页 练习第2题.

  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

  答案:1.a≠1;2.略;3.略;4.k=4.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

  作业布置

  教材第4页 习题21.1第1~7题.

  篇五:初二数学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的过程中,形成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识别一元二次方程。

  3、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能写出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重点难点

  重点:能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本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建立方程模型的探究。

  1、展示课本P.2问题一

  引导学生设人行道宽度为xm,表示草坪边长为35-2xm,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5-2x)2=900①

  2、展示课本P.2问题二

  引导思考:小明与小亮第一次相遇以后要再次相遇,他们走的路程有何关系?怎样用他们再次相遇的时间表示他们各自行驶的路程?

  通过思考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设经过ts小明与小亮相遇,用s表示他们各自行驶的路程,利用路程方面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t+×0.01t2=3t②

  3、能把①,②化成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的形式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把①,②化成下列形式:

  4x2-140x+32③

  0.01t2-2t=0④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上述方程③和④,启发学生归纳得出: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ax2+bx+c=0,(a,b,c是已知数且a≠0),

  其中a,b,c分别叫作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让学生指出方程③,④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三)讲解例题

  例1:把方程(x+3)(3x-4)=(x+2)2化成一般形式,并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3x2+5x-12=x2+4x+4,

  化简,得2x2+x-16=0。

  二次项系数是2,一次项系数是1,常数项是-16。

  点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方程的右边为0,二是左边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此外要使学生认识到: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

  例2: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2x+3=5x-2;(2)x2=25;

  (3)(x-1)(x-2)=x2+6;(4)(x+2)(3x-1)=(x-1)2。

  [解]方程(1),(3)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2),(4)是一元二次方程。

  点评:通过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四)应用新知

  课本P.4,练习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显著特征是: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根据一般形式确定的。

  3、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思考与拓展

  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分别是什么?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a≠1时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a-1,一次项系数是-b;当a=1,b≠0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1中A组第1,2,3题。

  教学后记:

  篇六:初二数学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利用相似形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初二数学教育教案(推荐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初二数学教育教案初二数学学习内容教案初二数学知识教案初二学生数学教案资料初二数学教育教案大全,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