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教案

作者:铁秋风2023-06-25 05:28:02

导读: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教案 篇1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教案(精选3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教案 篇1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

  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

  1、本文的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3、时代背景;

  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 cú ) 菲(fěi )薄 裨补(bì ) 遗(wèi )陛下

  祎(yī ) 攸(YōU ) 阕(quē ) 陟(zhì)罚

  臧(zāng ) 否(pǐ ) 行(háng )阵 猥(wěi)自

  夙(sù )夜 驽(nú)钝 诹(zōu )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 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教案 篇2

  《孟子》

  [教学要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 ]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教案 篇3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味修辞的妙用,感受诗歌的韵律,领略诗歌和悦流畅的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多重意象的捕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抒发的独特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境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3.讲授法:对诗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学生分析诗歌。

  4.点拨法: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拓宽思路。

  学法:1.朗读法: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钥匙,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诗中喜悦的跳动和浓浓的爱意,感受这首诗的音美、形美、意美。

  2.合作探究法:借助合作探究,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对这首词意境的全面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资料介绍、幻灯片、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等。

  学生:搜集有关林徽因的生平资料,了解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林徽因及新月派诗歌的相关资料。

  2.感受诗歌的韵律,理解诗歌的含义,捕捉诗歌的意象。

  3.体会作者倾注于诗中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设计一: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文学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她就是中国现代历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板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设计二:在徐志摩的笔端,林徽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liù),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在沈从文眼中,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在费正清(美国人,历史学家、汉学家)的心中,林徽因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冰心也为她所折服,赞叹道“她很美丽,很有才气”“皑如山上雪,皎若云中月”,她以轻盈柔美的笔调创作诗歌,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如霞光万丈投影于你我心间,带领读者走进明媚春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受她笔下明净澄澈的四月天。(板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解题,介绍新月派。(多媒体出示)

  人间的四月天,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日子,既温暖又充满希望,给人以无限憧憬。(教师讲解)

  新月派:现代新诗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新月派”特点:(1)“理性节制情感”,把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即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使情感表现得含蓄。(2)诗歌中的叙事成分增加。(3)具有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追求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3.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人,建筑学家、文学家、诗人。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4.背景资料。(多媒体出示)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孩子)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5.新词。(多媒体出示)

  娉婷(pīng):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yán):鲜艳

  冠冕(guānmiǎn):这里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鹅黄:像小鹅绒毛那样的黄色;嫩黄。

  呢喃(nínán):形容燕子的叫声。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教案(精选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教案2023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案优秀范文例子2023初三语文新编指导教案2023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