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作者:金暮晨2023-05-31 21:36:21

导读:第一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六、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3、培养学生...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例六、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以及数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准备:

  1、教师读数,学生写数,请一板演:

  2、计数器的认识:

  十位上拨下1颗,表示多少?再在个位上拨下3表示多少,这个数是多少?13十位上是2颗珠子,这个数是多少?

  教师拨数学生读数。14、17、19、18、20

  一、复习引入:

  1、读数、写数:估算:您能看出图中大约有几个吗?练习十五第3、4题。

  2、板书13、15、19、20学生读,选择13说说这个数3、1各在什么位上?小结:从右边起,地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板书:个位、十位

  3、复习一图四式及给部分名称:

  根据第4题中的图1,看图写出4个算式:板书10+3=1313-10=3

  3+10=1313-3=10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从这四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4、口算:10+4=14-4=14-10=6+10=16-6=

  二、尝试迁移:

  1、尝试计算:11+2=你是怎么想的?

  数的方法,利用计数器计算:个位上加2是3,十位还是1,一共是13。

  出示:13-2=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第5题:11+4=

  3、试一试:13+4=6+12=16-5=11+7=18-6=

  三、综合练习:

  1、比较大小:第2题

  2、送信:动物园召开联欢会,聪明的小狗表演节目,你能知道小狗要把卡投到哪个信箱里吗?

  3、连线:接下来,很动物也想来试试,小朋友一起和他们想一想,哪两只动物的信是送给同一个信箱的。第1题。

  4、我们也来做游戏:这次活动是谁组织的?涂色。书P90

  四、练习小结:

  第二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第三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独立思考可以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

  教具准备:

  印有月历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教师谈话:从11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

  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小黑板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11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师:教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不可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妈妈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么特点?(引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板书)

  师:在6的倍数和4的倍数中,你觉得哪些数字比较特别呢?(引出4和6的公倍数)师: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数)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及时练习

  师:认识了那么多关于倍数的关系,我们就来用一用。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的第一题

  2、书本练一练的第三题

  3、书本练一练的第四题。

  4、判断题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此题从整体上挈领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对各项知识进行抽象的比较、类比,进而推理、概括,对知识有深入完整的理解。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数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讨论与质疑。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条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整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我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中获得知识。

  第四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第五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几乎贯穿我们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现代 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表明:专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过知觉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因为他具备迅速地把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检索出来的能力。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如能正确地识别问题的模式,就能很快地收敛思考问题的范围,为正确选择问题解决思路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模式识别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变式训练是一良策,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更中了解与应用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而且通过背景的变换,达到强化模式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引导学生实现模式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有一定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能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的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后不思等于不收”,“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上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 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五、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六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如果是你爸爸来参加家长会了,你用什么方法告诉他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呢?

  2、指名学生汇报,预设回答:(①我坐在第一组第二张桌子;②我坐在教室中间的位置;③我坐在第五行靠墙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一点评

  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一个条件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3、谈话:今天我就要学习一种简洁、新颖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是某个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谁能说说小军的位置?

  预设回答:(小军坐在第4竖排第三个;小军坐在第三横排的第4个)

  指导学生数的时候是从哪向哪数。

  提问: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谈话: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预设回答(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出示抽象图,谈话:我们把刚才例题图转化为抽象图,你还能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谈话: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

  横排叫行,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指图板书)。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从左向右数第4列,从前向后数第3行)

  像这样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让学生说说对(4,3)的理解

  小结:(4,3)表示第4列,第3行,这样的数对包含两个数,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件出示问题:在抽象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继续出示问题:( 6,5 )在上图中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回到例1教学用图,谈话:小军还有几个好朋友,你能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说出表示什么

  2、情境教学

  (1)谈话:我们刚才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位置,那么家长会之前你能这个方法告诉你家长的位置吗?我们规定从讲台开始,从前向后分别为第一行、第二行……;从教室的门开始,老师的方向从左向右分别为第一列、第二列……。请大家每个人都想想自己的位置怎么用数对表示。

  (2)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位置表示的数对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位置和表示的数对,然后点评

  (4)活动:出示数对,请相应的同学起立 (1,4) (4,3) (2,2) (5,1) (7,5) (9,6)

  点评:为什么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七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猜谜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3)(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

  (4)7的相邻数是谁?

  (5)8再添上1是几?

  2.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民族广场看见10只气球;我在南湖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站进去就可以了。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3)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

  (4)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10的谜语吗?先在4人小组里说说,再选一个的说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填什么?10○□

  (2)9○□谁来说说。

  (3)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4)写完了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4.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5)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记住这前面五个,其余可以推想出来。

  (6)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游戏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四、课堂作业

  1.练习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2.练习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第八篇: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下面有几辆汽车?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棵白菜?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

  2.学习数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师说: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几棵树?几只小鸟?(从左往右数)

  (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门?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3.学习分类。

  (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铅笔和球)

  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

  师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

  (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

  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你们说得对!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

  (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有多少?它旁边的数是几?

  (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

  (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1~10各数的顺序数数。

  (三)巩固反馈

  (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7根小棒。

  (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3)做练习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这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的一节准备课。(板书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四、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教学内容,“做一做”第1题,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4个梨、5个苹果、9朵花的磁性软件。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5个苹果、9朵花的图片;“>”、“

  教学设计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人,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脱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的摆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5.课件展示: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课本第17页的象形图。

  6.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桃,几个梨和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在象形图下面写“3”、“4”、“3”、“2”。

  教学比较2、3、4的大小1.教学“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没也多,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上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

  方法如前。

  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

  4.区分“>”、“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

  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2.补充练习。

  a.左边摆2个梨,右边摆1个苹果。填>

  b.左边摆4朵花,右边摆3个梨。填>

  c.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朵花。填>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4.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

  5.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关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范文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