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一: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精选6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 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
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第1题。
课后小记:
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
篇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学例1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数,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数;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7.3×9.9 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篇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课本9~10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具准备:
课件、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找一种数,找什么数呢?是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教师:你知道什么是因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自己试着独立画一画,看看你有几种画法,画完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法
12=112 12=26 12=34
所以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活动二
试一试
1、采蘑菇的小姑娘,她采了6个蘑菇,这6个蘑菇可以怎么样摆放?找出6的因数。
2、小姑娘昨天采了21个,今天采了30个,你能找出21和30 的因数吗?
(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
3、你能试着找出21和30公共的因数吗?你是怎样找的?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小狗吃骨头,看看每只小狗该吃哪块骨头?
2、试着找一找32的所有因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归纳。
五、作业。
1、练一练第1、2、5题
2、优化作业
篇四: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 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 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__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篇五: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
(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篇六: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
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
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精选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