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校园文化调查报告(优选3篇)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篇1 高校校园文化调查的健康氛围,是高校大学生成长的沃土,它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而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影响...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校园文化调查报告(优选3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优选3篇)
高校校园文化调查的健康氛围,是高校大学生成长的沃土,它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而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的主文化实属“亚文化”的范畴,它与社会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约束或相互促进。在其先进独特的基础上,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当高校校园文化发挥其学生勤奋好学、开拓创新,教师敬业爱岗,刻苦钻研的和谐向上的文化,并以此去熏陶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时,它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正面向上的。但当高校的教师不务正业,不好好教学,学生不在勤奋好学,大家都变得追名逐利,舍本逐末时,它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负面消极的。于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不足,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从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李晓辉(20xx)指出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校后的很长的成长历程中,逐渐缓慢形成的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发现、创建、信奉和遵循的,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包含了:生活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要素。其中,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要素,是一所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精华。要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从高校全体成员的生活态度,学校校园的制度文化,学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学校校园的学术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着手。
二、调查方法及目的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和把握当前昆明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三、调查对象
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各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9所高校,并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所选的调查对象,针对各高校各年级的大学生及教师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764份,回收率为98%,其中学生占85%,教师占15%。根据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高校成员(教师、学生等)的对校园文化的概念都不是十分清楚,近五层的大学生都不太清楚校园文化的概念,甚至有12%学生不知道校园文化是什么。有六层的大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学术、文艺、体育等),而被动参与各种活动占的比例为28%,也有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校园活动,也有8%的大学生不愿参与学校的校园活动,而更愿意待在舍里。从高校大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通过“教学”(教师的教学、家人的传授或朋友的交流)和网络(视频、课件等)进行获取知识,通过书籍或是凭借自身的经验的相对较少,大学生对书籍仍不够重视。有38%的大学生不愿参加学生会或社团,而另外62%的大学生会选择参加社团或学生会,他们认为参加学生或和社团既能结识不同的朋友,又能提升自己与人沟通、有人相处的能力,此外还能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您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的回答,5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学习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能很好地迎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26%的受访者认为校园活动比较单调,没有新意,其他1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少参加,不好评价。
针对学校三风问题的调查,首先,对于学校的学风,2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学校学风良好,学生热爱学习,刻苦专研,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学校的学风一般,还有18%受访者认为自己学校的学风较差,学生都不爱学习;其次,对学校教风的评价。40%的受访者认为,教师“不务正业”,为了挣钱或搞科研,对教学不够重视,29%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风一般,其他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风很好。
有关对学校制度的评价,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制度比较健全,但相对陈旧。近三层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制度既严肃又具备一定开放性,比较适合大学生教育,其他受访者人为学校制度对学生影响不大,全靠学生自觉。当问到“您对您的学校有归属感吗?”的问题时,觉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对身边学生的评价,其中,认为自己身边的同学勤学上进,有目标的占18%,认为自己身边的同学应付学习,得过且过,倾向于追名逐利的占45%,剩余的都是沉迷于网络,不愿学习和改变的。
五、小结与启示
高校校园文化在引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高校目前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倾向物资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的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少高校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被快餐文化所替代。
要改善和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在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极吸取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其次,各高校应该在校内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机构,注重共青团、学生会、志愿服务协会以及社团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引作用,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自我管理和服务的意识;再者,加强“三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风气;最后,各高校应该积极培育学校精神,让学生铭记小学,以校为家,此外,还有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让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工具。
概述:学校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 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学校文化一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性,它具有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魅力,对身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调查背景:大坝中学始建于1978年,现为完全初级中学。现有教职工142名,教学班级28个,学生1263名,是丹江口市在校人数规模最大的一所初级中学。近年来,学校以“成就智美人生,奠基幸福未来”为办学理念,以“求真向善惟美涵养文明素质,修德启智健体奠基幸福未来”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以“崇德好学励志笃行”为校训,以“文明勤奋和谐进取”为校风,以“严谨博学善教爱生”为教风,以“乐学多思求真创造”为学风,积极创造净化美化、理化性的人文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愉悦成长的乐园。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具有美化功能,更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着隐性教育的作用。
二、调查对象:我校在校学生、部分教师及有关领导。
调查时间:20xx年5月至10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口头咨询、座谈会、深度访谈等方式。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满意度,了解学校文化对在校学生素质的影响,以及对学生管理中起到的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而为对下一阶段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层次的提升提供参考。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情况:1、发放问卷调查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题目涉及文明礼仪、道德、心理、以及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对于“你能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吗?”的问题,有84% 的学生做的较好,13 %的学生承认做不到。对“看见地上有纸屑,你能主动捡起来吗?”的问题,有92%的学生做不到。对“学校环境你感到满意吗?”有16%的学生满意,73%的学生基本满意,11%的学生不太满意。对“你会主动浏览学校文化墙上的内容吗?”86%的学生
能主动看,11%的学生不太注意,3%的学生无所谓。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部分学生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对自身文明行为比较在意,并努力提高改善。
2、三个年级两次召开30人座谈会。通过座谈,学生对校园安全、卫生、文化环境的改善比较满意,对目前班级小组学习、导学案学习模式比较赞同,对学校平行班教学非常拥护,对班主任老师爱岗敬业心怀感激,对校园仍然存在乱扔乱丢现象深恶痛绝。份份表示要从自身做起,做文明合格的中学生。
3、多次对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总务处及各科室老师等老师深度访谈。校长认为,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目前没有明显特色。我校准备借着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中国水都的势头,以“水文化”为特色,重点宣传丹江大坝重大功能、古均州文化地方特色、宣传水的重要性、历代治水文化、弘扬治水精神,制作大块模型,打造校园文化墙,营造对老师对学生方方面面的校园文化教育氛围。部分老师认为,学校文化氛围不够,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师生活动较少,办学特色不明显。有些科室只为上级检查而存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做法与成绩:
1、物质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室、运动场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高雅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今年暑假,我校新建标准塑胶运动场一个,全部黑化校园路面,刷新教学楼实验楼外墙,
绿化美化校园,将一个全新美观整洁的校园呈现在师生面前,使我校校园硬件建设达到最好程度,为师生营造了一个身心愉悦的外部环境。
2、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班风、个性、风貌和学校人际关系上等方面。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师生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办学目标:求真向善惟美涵养文明素质
修德启智健体奠基幸福未来
校训:崇德好学励志笃行
校风:文明勤奋和谐进取
(2)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师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今天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经济靠科技,发展科技靠人才,而培养人才靠教育。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队伍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素质、扎实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才能完成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光荣艰巨任务。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也就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更谈不上培养人才了,耽误的可是国家大事了。
我校已形成以“严谨博学善教爱生”的教风。老师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忘职责,坚守师德标准,廉洁从教,敬业奉献。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的追求,让我们一直坚持在人间这条沧桑的正道上!
文化长廊 历代书法家作品集
(3)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我校已形成以“乐学多思求真创造”的学风。同学们比学赶优,在导学案模式下,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已基本成为习惯。良好的学风直接带来中考的优异成绩和各项综合素质考评位居全市前列。
随处可见的名言 学生活动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推动力量。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总体来看,我校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没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一派宁静祥和。
3、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通过制度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师生行为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我校的各项制度基本健全,组织机构建设基本合理,师资队伍基本达标。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党政一把手,负责全面工作。副校长分管教学、政教、总务、办公室等具体工作。党务工作下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分工清晰,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共同发展。
五、建议与措施:
1、完善校园文化墙内容,多途径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校本课程中渗透“水文化”的特色,以多种形式给予师生文化熏陶。
2、完善各种校园文化内容,发挥校园文化的显性、隐性作用,努力从精神层面提升师生价值观,确保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法制教育等方面有长足进步。
3、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渗透到课堂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以优秀文化影响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4、创新班级文化,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训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强化班主任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5、开发校本课程文化,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水文化、吕家河民歌、民间故事、武当武术等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近年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以九江学院为例,在校大学生拥有电脑人数占到在校学生人数的78%,手机更是人手一部,因此营造文明、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至关重要。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和其他媒体的情况,从而分析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机制及其机制构建研究》课题组专门制作了调查问卷,对九江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报告内容。
一、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建设机制及其机制建构,分析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更好的利用网络文化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调查对象。随机调查了九江学院各二级学院的在校大学生400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及提出问题进行汇总。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20份,其中20份为无效问卷。
(四)分析方法。本次调查报告采用spss相关性分析,分析过程中使用spss19.0中文版分析软件分析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产生了一系列相关性分析结果。同时本调查报告所采用的图标,均来自spss相关分析软件生成。误差较小,便于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样本与资料。本次调查的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性别等方面的因素。具体的抽样过程如下:首先确定九江学院主校区所有院系的名称,也就是学院的抽取,并分别给这些院系进行随即编号,然后在抽取的学院中发放问卷。其次是年级的抽取。最后是具体的对象抽取。依据整体分层抽样方法,到最后一步时就要具体到每个人即样本。在09、10、11级内各抽出150名学生,最后收回420份样卷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1、你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程度是什么?大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程度并不高,约有47.5%的同学基本了解,还有47.5%的同学对新媒体技术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还有5%的同学不了解新媒体。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意识并不高,了解的渠道也不广,致使产生了这个结果。
2、你在学校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经常使用新媒体技术如网络、手机飞信、微博、微信吗?只有12.5%的同学表示有时会用,依赖性不强,没有同学几乎不用和完全不用,而有近87.5%的同学表示使用频率比较高,经常使用。足以见得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手机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依赖性较强,使用频率较高。这种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下降了很多。
3、在校园中,你平均每天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的时间是多少?被调查的所有同学每天至少用电脑、手机上网1小时以上,32.5%的同学上网时间1-2小时,45%的同学上网时间是3-4小时,15%的同学上网时间超过5-6小时,少数7.5%的同学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此现象说明大多数同学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少,并越来越信服于网络这个平台。
4、在学校生活中,你是如何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使用新媒体技术呢?被调查的同学中利用新媒体最多的方式是浏览微博、网页,约占92.5%;其次是看电影、听音乐,约占82.5%;再次是网络聊天、购物,约占75%,看书、学习72.5%,最后是32.5%的同学用来游戏、娱乐。此现象说明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好好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并且对用网络来学习的意识也不高。
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你认为哪些新媒体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6、相对于报刊、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有哪些?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同学们认为更加方便快捷、涵盖的信息量更大、覆盖的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创新。这种现象说明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提高占主导位置。
7、你认为新媒体快速发展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较大影响的有那些?对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90%的同学认为丰富了校园社团文化、扩大了活动宣传面,77.5%的同学认为方便了班级事务通知及发布,充足了学生日常生活、娱乐,70%的同学认为对学校教学、教务系统管理,35%的同学认为丰富了校园党团组织文化建设。此现象说明在社会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还是占据主导位置,大家也较重视新媒体的发展。
8、你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如何更好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从调查结果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应该关注大学生网络上诉求意见的解决;二是进一步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增强学生、社团活力;三是加强新媒体在校园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方面的引导;四是建立网络意见领袖队伍,鼓励发表积极言论;五是重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由此可见,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学习、交友、休闲、购物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日常行为、上网环境、网络法规观念等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是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同时还引发了人类思想观念、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商业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变革。新媒体对大学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最终将可能重塑大学的文化。置身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管理者必须加强文化工作的自觉,抓住新媒体赋予的变革机遇,有效应对新媒体带来的种种挑战,努力建设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大学文化,夯实大学的基础。
(一)切实转变观念,确立适应新媒体的大学文化观。新媒体对大学的影响,观念层面最为深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必须转变观念,确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观。结合新媒体的特征,对于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文化,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空间上看,要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视野更加开阔,决不可局限于校园的狭小空间。二是从时间上看,要更加迅捷,增强应变能力;要更加长远,面向未来,决不可短视。三是从内容上看,要更加丰富,主动把握社会动态,决不可自我隔离。四是从主体上看,要更加多元,尤其要尊重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与大学生对立起来。五是从方法和手段上看,要更加注重互动,避免简单说教与灌输。总的来说,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文化,应当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亲切、更强调互动。
(二)改革课程设计,将新媒体知识和技术融入通识教育。新媒体是观念和技术的融合,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对新媒体理念的认知,对基本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已成为当今时代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为此,大学有必要改革课程设计,将新媒体知识与技术纳入通识教育,提供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为大学生认识新媒体、掌握新媒体、运用新媒体提供更多的选择。这样,即表明了大学对于新媒体的开明态度,同时也有利于紧跟新媒体的发展节拍,掌握新媒体的最新动态,避免陷于被动局面。
(三)建设数字校园,加强对新媒体的掌控与运用。如今,新媒体作为人类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已经融入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理应在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对此,大学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适当超前规划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大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广大师生运用新媒体创造必要的条件,避免成为信息社会的孤岛。
(四)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在新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有麦克风,导致缺乏意见权威,在许多问题上众说纷纭,众口难调,很难取得一致。具体到大学校园,就是主流文化话语权被削弱。特别是各种亚文化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对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时候甚至混淆视听。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更加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时常可能面临价值判断的迷茫和价值选择的困境。因此,必须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消除各种错误观念的误导,增强大学生的鉴别能力,确保他们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大学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校园文化调查报告(优选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校园文化调查报告(优选3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优选4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优选24篇),健康调查报告(优选5篇),关于小学生近视的调查报告(优选4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