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实用文档 > 教学教案 > 详情页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优选14篇)

作者:admin2023-03-18 09:33:01

  导读: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优选14篇)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 一、目标点击: 1、会写码、遣等几个生字;会认诡、魁等7个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词语。 2、...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优选14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优选14篇)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

  一、目标点击:

  1、会写“码、遣”等几个生字;会认“诡、魁”等7个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重点)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难点)

  二、文本解析

  1、解题:

  “郑和”,人名,中国明初航海家。“远航”,是远程航行的意思,这里指郑和七次受命出使西洋。文章的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2、简介郑和:

  郑和(1371-1435),明代官宦、著名航海家。他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郑”是赐姓。因郑和小字三宝(一作三宝),所以世称三宝太监。他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比亚和达。伽马的航行早半个世纪。

  3、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生动介绍了郑和第一次西洋远航的情况,同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4、课文结构:

  全文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1-5):详细介绍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3)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

  第二层(4)写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国君臣百姓的反应及所进行的友好交往,送行人群欢呼、祝福。

  第三层(5)叙写郑和远航中所遇到的“凶险”和他们战胜“凶险”的情形。

  第二段(6-7):交代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重点筛选:

  1、形近字:码——蚂 遣——遗 器——嚣 拳——劵 赠——增

  撕——嘶 范——犯

  2、近义词:率领——带领 配备——装备 魁梧——伟岸

  威胁——威吓

  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3、反义词:先进——落后 魁梧——瘦弱 炫耀——谦逊

  凶险——平安

  4、重点字词解释:

  迎风招展:随着风舞动。配备:本课指成套的设备,装备等。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威胁:用威力逼迫同贺使人屈服。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不变常态。袭击:比喻突然打击。俘虏:打仗时抓住的敌人。化险为夷:化解危险为平安。扶老携幼:携,携带。搀着老人,扶着孩子。惊叹不已:已,停止。不住地惊讶赞叹。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5、重点词句理解:

  a、“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句中的“当时”不可或缺,道理何在?所谓“最先进”具有时间限制,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今日先进,明日就算不上了,“当时”限制规定了时间,表意十分准确。

  b、“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用了两个成语,以“镇定自若”表现郑和的遇险不惊,临危不惧,以“化险为夷”表现郑和指挥有方,转危为安,不经航海技术高明,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体现了人物精神。

  c、“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起航’。”这一句充分展现了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风采,显眼的动作、响亮的命令把郑和作为全队指挥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威武雄健,充满了自豪、信心和力量。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这一句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之一:规模组成一个庞大的船队,人员众多,物品丰富;时间,七次远航前后二十八年;范围,涉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范围,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所以“顶峰”之誉不为过。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郑和的其它资料。

  2、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为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郑和塑像前瞻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找一找辛巴达的航海故事读一读。

  5、了解古代中国和国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之一——丝绸之路。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名言诵读: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在1492年,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过那儿了,而且比哥伦布早80多年,这位航海家就是——郑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郑和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解字义,组词描红。

  2、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精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2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重点难点]:读通课文,分清条理,能讲述课文大意,知道课文详写第一次航海经历,略写后六次。明确中心段落。

  [设计理念]:明确高年段学习目标,不逾越,不饱胀,认真落实好第一课时目标。强化初读,引导把握课文大意。

  [设计思路]:导入,初识郑和——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再读,理清条理——回归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在郑和右边板书:远航。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简单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情况。

  练读词语。(出示)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镇定自若、雄伟壮观、奔腾咆哮、波峰浪谷、码头、仪器、派遣、双手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

  “扶老携幼”借助场景描绘。

  “惊叹不已”迁移旧知识,练习说话。

  “镇定自若”“雄伟壮观”观察插图理解。

  3、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这就是学习,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他词语。但,学习,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谁能回忆刚才你读到的课文,告诉大家,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西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西洋的险恶的呢?谁来读读这段话。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再读读这组词语。

  4、指名读。(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述什么的?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读,评价。

  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是一般的大吗?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5、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四、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五、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引导概括,第一次远航,其他几次远航,远航意义。)

  2、强调远航意义。

  3、谁能在黑板板书的提示下,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扬帆起航

  郑和远航第一次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共有七次远航,意义深远

  [教材简解]: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其中的一个,它足以令世人骄傲。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化险为夷)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3

  (第一教时)

  执教:南京市六合区龙袍镇中心小学 陶立进

  一、 课时教学目标界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二、 教学设计板块:

  1.激qing导入,走近郑和。

  2.分类理解新词,脉络一目了然。

  3.探究学习“扬帆远航”。

  4.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图片、文字)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目的:

  (一)、激qing导入,走近郑和。

  1.教师导语引入:由现在出国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国出海之艰难,从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的故事,随即出示郑和像。

  2、出示课件:走近郑和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读了这段材料以后,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要说说?

  [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郑和产生一份敬仰之情,通过“读材料,谈感受”,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新词分类理解,脉络一目了然。

  1. 提出初读要求,指导学生充分读书。

  2. 在学生充分初读之后映示文中新词: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瓷(cí)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语词,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3. 投影映示,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

  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

  4. 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

  (扬帆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5. 映示课文框架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

  〔本板块教学,将学习理解词语和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不回避起始课时的字词教学,又尽量高效省时,一举两得。〕

  (三)学习“扬帆远航”。

  1. 教师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课件映示。自由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情景。

  2. 指名朗读或扮演郑和进行表演再现。(选哪一种方式汇报,由学生自主选择。)

  3. 假如时间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的人群中,当时你们会对郑和、对船队怎样欢呼,如何祝福?

  引导学生读一读第1、2自然段后再展开想象。

  4、此时,假如你能和郑和相见,你会有哪些问题想问问他?

  【这一置疑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质疑,与文本进行近距离对话,至于学生所提出的 问题,教者根据问题类型和内容,或扮演郑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节课探究解决。】

  (四)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抄抄词语,读读课文会让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自己来设计作业,然后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发放“自主自设作业乐园”卡。

  【这一设计旨在让学生走出接受性作业的圈子,唤醒自主意识,自主设计作业内容,自主设计作业类型和形式。】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4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77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作者:薛寒冰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6

  东安中心小学 薛寒冰

  学习要求:

  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远航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凭借语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向郑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1.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学习准备:网络环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指着板书说),你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曾7次下西洋,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师:对,郑和曾7次下西洋。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

  师:对,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板书:航行)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到达许多国家,并与他们友好交往。

  师:对啊。(板书:到达)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远航意义重大。

  师:对,(但不要板书)

  2.生:课文告诉我们扬帆启航的场面,非常雄伟、壮观。(板书:启航)

  a师:那扬帆启航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生:我觉得14XX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时,苏州府刘家河码头边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这说明郑和第一次远航举国上下,君臣老百姓都非常重视郑和的第一次远航。

  生:宝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宝船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可乘坐一千多人,船上还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先进仪器。

  师:好的,宝船说明了我国当时造船业已经很发达了。

  b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郑和对自己的远航充满了信心,他大声喊道:“起航”,就说明他对自己出使西洋充满了信心。

  师:是的,郑和的话铿锵有力,我们相信他不会辜负全国人民对他的希望。

  二、过渡:

  1.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在14XX年7月11日,600多年前的一天,(板书:600多年前)当时的船、人们、欢送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应板书:宝船、人、场景)

  郑和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出发后,到达各个国家是怎样和各国进行友好交往的,航行途中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郑和,借助“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选择一个方面,借助网上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并认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好不好?

  生:好。

  2.投影出示学习提示。(投影可以一直打开,内容放在任务栏里)

  学习提示:选择“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一个方面,借助网站进行学习。

  (1)和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2)品读课文,你又发现了什么?

  (3)郑和远航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三、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四、交流:

  (一)师:你选择的是什么?

  1.(1)生:我选择的是友好交往这部分内容。

  师:跟他说得一样的同学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择友好交往这一方面进行学习呢?

  生:因为友好交往能够反映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

  师:从哪里可以体现呢?

  生:(友好交往 5 第2页)我从网上了解到,郑和船队到达木古都时,国王亲自去欢迎,郑和承上明成祖的信后,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也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的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我觉得郑和向国王赠送丝织品,国王也把他们国家珍贵的麒麟送给明皇朝。可以看出郑和是与各国国君友好交往,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师:郑和和木古都等国家互赠礼品,友好往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2)师:还有谁来说吗?

  生:(友好交往:3第一页)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早就名扬海外,深受百姓青睐,他们用香料、珊瑚来跟中国交换。我看到的珊瑚真是太漂亮了,当时中国人看了肯定和我一样喜欢,请老师转播一下,让同学们都欣赏一下。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到了郑和与外国互赠礼品,心情愉快,同时也表明这些国家都愿意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3)老百姓听说明朝使者船队来了,而且使者的态度友好,都扶老携幼,争相观看,看到雄伟壮观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己。

  师:对,当时中国的宝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令观看宝船的老百姓惊讶.不断感叹。

  (4)生: 中国的特产丰富,态度友好,值得外国商人信任,因此,商人也都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

  师:说的真好,外国商人都十分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板书:商人)

  (5)生:我从资料中看到,两只出使西洋的船队截然不同,

  (揭密远航——航行之迷——两支不同的船队)我从网上了解到,达伽马船队是一只海盗船队,而郑和船队确实是一只和平贸易的船队。达伽马率领船队下西洋时,沿途烧、杀、抢、掠夺,无恶不作,屠杀大量居民,掠夺许多财宝,野蛮残杀的行为,与近一百年前的郑和船队彬彬有礼——和平贸易——平等交换相比,多么不相称,真是天壤之别。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友好实在令人感动!

  师:从两个船队下西洋对比中,更能看出郑和船队是本着与外国友好交往而出海航行的。同学们,让我们再看看课文内容,品味一下课文内容,体会一下郑和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2.出示:课文第四小节(word)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友好的感情来,拜见国王要读出使者的友好亲切,观看宝船要读出老百姓的惊叹不已,百姓交换特产商人做生意要读出彼此的高兴,来,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感受郑和和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每到一个国家”预备开始。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进入作文录首页>>>>>>www.zwlu.com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册的26课《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深度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电脑基础,如: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于是我在课前建立了一个《郑和远航》的专题学习网站,收集了较为全面的资料,如:郑和的生平、海洋知识、远航历程以及首航的盛况、后人的纪念等等,通过筛选、组合,建立了这个专题学习网站,供孩子们浏览。为了增加网站的开放度,我在网站上做了许多超级链接,链接到许多正规的官方网站,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满足他们收集着整理信息的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网站设计

  本网站应用了动易的设计模板,功能强大,交互性强。

  本网站设计了六大板块,分别是:

  1、

  自主学习。里面提供了电子课文、学案设计、生字生词等内容。特别是超文本的电子课文,把文中的重点词句做了超链接,用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做了诠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清除阅读障碍。

  2、

  郑和轶事。有郑和生平事迹和后人纪念他的一些情况,让学生更全面翔实地了解郑和,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

  宝船之谜。多角度地介绍郑和远航的奇遇和所见所闻,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当时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4、

  远航历险。带学生进入惊心动魄的航海历险,体会大海的惊涛骇浪,海盗的凶残冷酷,从而体验郑和和他的船队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品质。

  5、 友好往来。了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路线以及时间跨度。了解郑和远航为世界文化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6、

  世界航海。介绍了世界航海的发展史,重点介绍了几位世界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等,让他们的事迹与郑和相比较,感受郑和的伟大,激发自豪感。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运用网络查找、阅读郑和远航及其他航海家的资料。

  2、运用网络技术,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4、凭借文本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豪情。

  教学策略: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复习质疑,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教师引路;上网浏览,自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练习巩固,反思学习——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网上浏览法: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2、成功激励法:在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激励。

  3、朗读指导法:学生任意选择课文的配音朗读,通过练习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合作学习法:利用对话窗口,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于电子课文的朗读,读通读顺课文,并且能准确的读准生字。借助于电子文本的超链接,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清除阅读障碍。

  浏览网站的内容,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历险过程、友好往来,初步感受郑和远航的壮举和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我准备用“想不想看看郑和船队出发时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准备“怎样看”,梳理出本课的学习方法:研读文本、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丰富自己的认知。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借助媒体,精读起航

  在这一部分里,首先让学生精读文本,从课文中找出能反映船队规模之大的语句和词语,细细品味,这是语文学科特点所规定的训练目标。

  在学生交流时,相机播放有关视频,或点击相关图片,感受船队的宏伟壮观,体会郑和的威武豪迈。以形象生动的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来自文本的体验。

  第三步让学生说说读了文章或观看视频图片后的感受,夸一夸船队,或赞一赞郑和,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的情感有了一个渲泄的渠道,营造充满自豪的情感氛围。

  最后回归文本,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规模之大、宏伟壮观、威武豪迈”的感悟。]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点击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效率将会很低,因此,我得给他们提出自主探究的目标,这个目标出现在网站的自主学习导航里,分别是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画面(视频),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 用“ ”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网上又有那些故事让你难忘?

  3、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 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想对郑和说些什么呢?

  第二步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些问题,是通过什么渠道解决的。这一环节用一再现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特别是方法的呈现,教师及时点拨,形成共识。

  第三步回归到课文的朗读,再次指导朗读这两部分,让情感的积淀更浓厚一些。

  [这两部分的学习研讨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学生能动的主体性,要使得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网页既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正可以成为学生获取、建构的素材。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时,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综观这一部分的教学,既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于引导、启发、组织等细微末节,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使得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四、围绕主线、感受写法。

  略读第二部分6、7小节

  ,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7次,为什么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而略写其余六次远航?在表达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详略得当的写法,引领学生在语文中走个来回,让体会“如何写”触及学生心灵。

  [写法的指导,有一阶段成被我们的语文课堂忽略,当我认为,它仍然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之一。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例子就包括教材所具有的语文运用规律的基础性规范性的特点。一篇优秀的范文是学生学习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规范文体的研读,逐步构建自己的写作方法体系。]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总结课文内容从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感受郑和的伟大,感受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由衷地自豪。如时间有空余,则让学生全文感情朗读。

  最后,出示作业超市:

  (1)进入专题学习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向别人介绍一下郑和。

  (2)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出一期以郑和或航海为主题的电子小报 。

  (3)写一则200---500

  字的读后感,相互交流。

  [这样设计既有基本题,也有发展题的;有的是必须完成的,有的是选择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品尝“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纵观这一节课的设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过程中完成的,教师通过网络即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控。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专题网站的有效利用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温故探新,唤起回忆。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去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生接答:郑和),去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生读课题:郑和远航),相信你会收获得更多。

  二、紧扣中心,潜心会文。

  1.师引:600多年前,郑和远航这一创举是史无前例、无人可比的。即使在今天,也是举世瞩目的壮举。书中对他的航海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到这一句!(学生自读)

  *在指名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中心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引导生齐读这句话。

  *引问: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从这个词你读明白了什么?(郑和远航独一无二) 2.过渡:课文哪些地方告诉我们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和“范围之广”

  呢?让我们走入课文,读读划划,然后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自悟,师巡视点拔。

  4.读书交流活动,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组织、引导和点拔。为方便备课,按序书写。

  (1)学生体会“规模之大”。

  *预设①媒体显示句子:“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师引问:透过“人山人海”“彩旗招展”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耳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描绘,体会场面的壮观热烈)

  *预设②媒体显示句子:“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引:这里写出了什么?(人数多、准备充分)

  *预设③媒体显示句子,数字均为红色:“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引导生齐读这些红色的数字,想象:我们的这幢教学楼长58米,宽10米,宝船约有两幢教学楼这么长,六座教学楼并排在一起那么宽,你感受到了什么,用哪个词来形容?(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再媒体出示图片直观感受,情感激扬:这可是在600百多前的明朝呀,你有什么感受?(自豪)然后引导感情朗读:谁来自豪地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个别读,再齐读。再引导:除了这些宝船,还有什么?引生回答后师接引:难怪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这船队像——生读“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师引:足见它规模之大啊!(板书:规模大)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师引: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2)学生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过渡:那郑和远航的时间多久呢?谁接着交流?

  *预设④媒体出示第六自然段。引问: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的远航,发生在600多年的中国明代,你有什么感受?(板书:时间久)朗读引导:真是史无前例,令人赞叹!让我们赞叹地读读这节!

  *预设⑤再读这节,除了时间久,你还能读出远航的什么?(相机板书:范围之广)师引:郑和究竟到了哪些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媒体,介绍郑的的航海路线及所到的国家。朗读引导:看了这些,你心中升起一股什么情?(敬佩)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来读这节!

  *预设⑥师引: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印度的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这节!

  5.小结:同学们,当我们再次来读这句话时,相信,此刻的你心中感受一定更深了!媒体出示开头的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引生朗读体会。

  三、品味意义,感受形象。

  1.过渡:郑和的七次远航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引生回答。(相机板书:友好往来,顽强探索。)

  2.师引: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他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请看!音像图播放第四自然段文字,引生具体感受友好交往情景。

  (1)预设⑦认真读读第四节,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郑和船队的受欢迎?请学生圈圈画画再进行交流,相机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的词语意思。

  (2)朗读小结:师引:郑和下西洋确实——出示句子让生接读“促进了我国与……友好住来……下西洋的故事。”

  3.师引:郑和的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引生回答,相机板书:凶险。

  (1)引生默读第五节,遇到哪些风险?用“——”划出写风险的句子。

  (2)指名交流,预设⑧哪些词表现了风浪的险恶?生活中你看到过吗?你能读出这种险恶吗?指一生读,引导: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会想起哪些词?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你会怎么样?郑和呢?引生回答,什么叫 “化险为夷”?从中看出什么来?引导生感受郑和的胆识与才干。

  预设⑨从对抗海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郑和的什么?(机智、勇敢、善于用兵)

  (3)师动情小结:是的,在漫漫的航途中,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板书:战胜)它表现了——引生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师动情总结: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郑和远航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探索精神,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架起了与亚非许多国家的友谊桥梁,也正因为如此,它被载入了史册,流传不息。

  2.媒体出示郑和图象,引:面对这位历史英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让我们自豪地来读读课文的第七节,体会郑和远航的非凡意义和影响。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7

  一、目标点击:

  1、会写“码、遣”等几个生字;会认“诡、魁”等7个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重点)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难点)

  二、文本解析

  1、解题:

  “郑和”,人名,中国明初航海家。“远航”,是远程航行的意思,这里指郑和七次受命出使西洋。文章的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2、简介郑和:

  郑和(1371-1435),明代官宦、著名航海家。他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郑”是赐姓。因郑和小字三宝(一作三宝),所以世称三宝太监。他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比亚和达。伽马的航行早半个世纪。

  3、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生动介绍了郑和第一次西洋远航的情况,同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4、课文结构:

  全文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1-5):详细介绍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3)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

  第二层(4)写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国君臣百姓的反应及所进行的友好交往,送行人群欢呼、祝福。

  第三层(5)叙写郑和远航中所遇到的“凶险”和他们战胜“凶险”的情形。

  第二段(6-7):交代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重点筛选:

  1、形近字:码——蚂 遣——遗 器——嚣 拳——劵 赠——增

  撕——嘶 范——犯

  2、近义词:率领——带领 配备——装备 魁梧——伟岸

  威胁——威吓

  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3、反义词:先进——落后 魁梧——瘦弱 炫耀——谦逊

  凶险——平安

  4、重点字词解释:

  迎风招展:随着风舞动。配备:本课指成套的设备,装备等。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威胁:用威力逼迫同贺使人屈服。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不变常态。袭击:比喻突然打击。俘虏:打仗时抓住的敌人。化险为夷:化解危险为平安。扶老携幼:携,携带。搀着老人,扶着孩子。惊叹不已:已,停止。不住地惊讶赞叹。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5、重点词句理解:

  a、“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句中的“当时”不可或缺,道理何在?所谓“最先进”具有时间限制,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今日先进,明日就算不上了,“当时”限制规定了时间,表意十分准确。

  b、“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用了两个成语,以“镇定自若”表现郑和的遇险不惊,临危不惧,以“化险为夷”表现郑和指挥有方,转危为安,不经航海技术高明,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体现了人物精神。

  c、“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起航’。”这一句充分展现了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风采,显眼的动作、响亮的命令把郑和作为全队指挥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威武雄健,充满了自豪、信心和力量。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这一句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之一:规模组成一个庞大的船队,人员众多,物品丰富;时间,七次远航前后二十八年;范围,涉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范围,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所以“顶峰”之誉不为过。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郑和的其它资料。

  2、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为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郑和塑像前瞻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找一找辛巴达的航海故事读一读。

  5、了解古代中国和国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之一——丝绸之路。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名言诵读: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在1492年,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过那儿了,而且比哥伦布早80多年,这位航海家就是——郑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郑和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解字义,组词描红。

  2、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精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对子之间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对子把课文读正确。

  2、对子之间交流不懂的词语、课文主要内容及分段。

  3、小对子一起记忆生字字形。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读出自己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断落。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分段情况。

  3、说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重点指导书写“遣、拳、赠、范”)

  五、反馈矫正,达标测评。

  1、完成《达标测评》中的字词部分。

  2、小对子互查,组长反馈课堂学习情况。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8

  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理解要读的内容,带如何让学生读懂,引导他们进行思索,着非常重要,再语文教学中每天是我们都必须注意的。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要主动的去学,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设疑,造成学习的阶段目的,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1、 欣赏影片,导入课文。从这段录像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同时思考这两个问题:①、郑和几次下西洋?课文着重写了哪一次?②、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可以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如课文录音等。2、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 精读课文1-5小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①、 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②、 那么,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详细介绍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的呢?请听课文1-5小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③、 播放课文1-5小节录音。④、 听懂了第一次远航的详细介绍吗?谁来说说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⑤、 指名回答,师生小结。⑥、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介绍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几个方面?为什么?⑦、 指名说具体的一个方面,并讲清为什么?⑧、 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吗?⑨、 刚才,我们集中阅读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详细经历,领略到郑和场帆远航的壮观,途中与各国友人的友好交往,并一次次战胜凶险,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详写的部分。那么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产生了什么深远意义呢?(1) 指名回答。(2) 有感情地齐读第7小节。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能更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9

  《郑和远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4、尝试着复述课文。(练习3“诵读与积累”有相关词语训练复述)

  教学基本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读课文,感悟远航

  (一)规模宏大的远航

  (二)友好交往的远航

  (三)充满凶险的远航

  三、郑和远航的意义

  1、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拓展

  四、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节选)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郑和远航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部分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生:课文第七节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师:读一读这节,看写了郑和远航的几点意义?(生读课文思考)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师:对,这是第一点意义。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师:不简单,你说出了两点。

  生: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师:(点头示意让学生坐下)郑和远航有四点意义,每一点都能用一个词语去概括。比如说第一点,我可以用“达到顶峰”概括。(板书)其余3点你能不能也用四个字的小标题写出来,在书上标一下(动作示意)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三名同学每人写一点意义)

  生:(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写)2顽强拼搏 3开阔眼界 4促进交流

  师:这些词语概括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还可以用上哪些词?

  其他:探索精神 顽强拼搏

  师生:(师指黑板)说第3点概括地很好。

  生:第四点促进交往,还可以概括为文化交流。

  师:可以(点头表示)

  生: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增进友谊。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为了更好的体会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再把这节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7节)

  师: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的确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画,用不同的符号作标注。

  师:你画了哪些句子?

  生: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师:1405到1433多少年?(28年)时间真长!

  生:这次远航,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师:你读书很细致!是的,这节主要写的是写航海时间长、范围广。

  生: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人山人海”那场面?(声音拉长)

  生:多雄伟、多壮观!

  生: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士兵,共两万七千多人。

  师:两万七千多人,人真多。从这能看出规模大。

  生: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车又叫“宝船”,也能看出规模大。

  师:你的眼力真好。

  生;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

  此处,把数据与我们身边的实物做比较,更有震撼力!

  师:“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你知道这样的船有多少只吗?( 62艘)

  生: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师:“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多么壮观。

  师:课文1到3节是写郑和远航规模大的。读时要把咱刚才画的句子特别突出出来。读得好的同学,老师给配上音乐。

  (生自由练读1至3节)

  师:(认真观察读的情况)相机指名读书。用上这样的话语:恩,某某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来,你给大家读读。

  生:声请并茂地读。

  师:郑和的船队起航了,路上能一帆风顺吗?(不能)课文哪部分写了他们战风斗浪的?

  生:第五节写了这部分内容。

  师:找得真准!让我们去读读这里,置身于这凶险的环境中去。

  (学生自由读)

  师:好,拿出笔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生全神贯注地划)

  师:在你划的句子旁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师:你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狂风呼啸着……撕裂”这一句。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我想郑和不愧为主帅,尽管海风呼啸着,浊浪排空,他还是不顾生命危险去指挥船队,一次次化险为夷。

  师:你对他的评价太好了,不愧为主帅。

  师:齐读这句“狂风——撕裂”(生齐读)你还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面对如此险境——化险为夷”郑和面对危险能沉着指挥船队前进,真了不起!

  略

  师:同学们体会得这么深,那能不能用我们充满激情的声音,把你们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生:能(响亮地说)

  师;我们一起来读。“然而……当了俘虏”

  (生有感情地读,师也跟着读)

  师: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师旁边伴读。

  战风斗浪,惊心动魄,友好交往,其乐融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节。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现在拿出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过:古城、爪哇岛、杜板、新村、满者伯夷、苏门达腊岛,等小

  国

  生:郑和远航比哥伦布早87年,比双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师:郑和了不起,太伟大了!

  生:宝船中的巨无霸有138米长,56米宽,载重量为2500吨,排水量达3100吨,大型宝船仅舵杆长11米,舵叶达6米高。

  师:不愧称它们是“宝船”。

  生:我还知道郑和的船队,在白天使用旗语,到夜晚以灯火为号。

  ……

  师: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么多的知识,不简单!

  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你一定喜欢。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几位西方航海家也为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你选择其中的一位,搜集他的有关资料,仿照书上的写法,也创作一篇小短文,好不好?

  生:好。

  附:板书

  郑和远航

  1.达到顶峰 2. 顽强探索

  3 .开阔眼界 4. 促进交往

  (教师示范板书,学生板书为主)

  课后反思:

  在《二泉映月》中,我就尝试着用新词来组织课文的教学,景观、音乐两方面的内容由这些词语进行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堂课我依旧按照这样的思路,用学习新词来理清了文章的条理。这样,既很好的落实了词语的教学,又巧妙地结合了课文的初探,一举两得,效果不错。看来,新词教学中很有玄机,值得好好研究。二是练笔的设计。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对郑和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语感。在最后小短文的写作中,锻炼了他们对课文语言的再造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我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都能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程理念提倡,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让学生的练习更有指向性。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0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较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对话表演中来体会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文章的结尾“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文字,全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所以,教学本课,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就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

  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抓住“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一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体会郑和顽强探索的精神:在感悟充满凶险的远航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一是险恶的风浪,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有一段话出发,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学习了这篇文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1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2

  佚名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郑和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远航 二——六次 开拓 探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3

  一、提挈中心,由表及里。

  1、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奠基人。课文有一段话总地概括了郑和下西洋远航的情况与意义。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2、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①指名读句子。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②“顶峰”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采用变序手法,先抓住文章的“纲”,纲举目张。让学生整体感知郑和远航的情况和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带面组织开展教学,使后面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二、以点带面,体会中心。

  (一)解读“规模大”

  1、导语:(指小黑板)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我们首先学习体会到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围绕这问题思考,圈圈划划,作批注。

  2、交流: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

  ①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学生说体会。点拨“人山人海”,指导朗读。

  ②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学生说体会。指导朗读。

  ③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学生说体会。

  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

  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出示三张图片。指名读指导朗读。

  ④补充比较:

  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

  1519年8月10日,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环球航行。

  提问: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朗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从支点出发,引领学生自主读文,自觉与文本对话,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

  (二)解读“时间长”、“范围广”

  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

  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③,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①学生说体会。

  ②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

  ③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三)解读“和平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那么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友好交往的呢?

  1、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君臣、各国百姓、各国商人交往的,划出有关语句,重点词语。

  2、交流讨论:

  ①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君臣交往的?

  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想象:郑和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会说些什么?然后指导朗读。

  ②郑和是怎样与各国百姓交往的?

  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想象:当地百姓看见宝船,“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指导朗读。

  ③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商人交往的?

  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点拨“乐意”、“赠送”。

  3、补充:

  ①麦哲伦的环球旅行,他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西班牙国王打通前往东方香料产地的另一条航线,因此他一上岸就宣布西班牙占领菲律宾。然后他就出头帮着一派当地人去打另一派,然后他就被打死了。

  ②哥伦布的航海探险的目的西方探险家一样,目的无非是为了一个“钱”字。在西班牙女王与哥伦布签订的圣大非协定中可以看出,哥伦布将拥有新发现领土全部财物的十分之一,并且一概免税;对于同领土进行贸易的船只,哥伦布享有投资取得八分之一股份的权利;哥伦布还享有新领地的商务裁判权,其后代世袭其一切爵位、头衔和权利。哥伦布是殖民统治者,他远航是军事殖民行动。为了慑服海地岛上的印第安人,哥伦布进行了九个月的征服战争。在短短的几年中,印第安人累世积攒起来的黄金很快被西班牙殖民者榨取一空。你感受到什么?

  4、提升:读了上面两段文字,你对郑和远航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体会和平之旅)

  【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必须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体会,在对比中领会。】

  (四)解读“凶险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看看郑和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郑和又是如何克服的?自由读圈划有关句子。

  交流讨论:

  出示: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把惊心动魂的场面表现出来。)

  ②郑和是怎样对待这样凶险的困难的?

  出示: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①指读。

  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郑和从容镇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富有智慧……)

  ③练习朗读。

  过度:郑和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交流:遇到海盗,郑和用得当的办法制服、俘虏了海盗。

  ②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郑和不怕艰险,机智勇敢……)

  补充:

  资料1:郑和三次远航都来到了锡兰山,锡兰国王是一个凶暴贪婪的人,第一次他就想加害郑和,劫持郑和船队,郑和隐忍了。第二次郑和带去了丰厚的礼品,但锡兰国王仍然傲慢,心怀叵测。第三次锡兰国王向郑和勒索金银财宝,命令士兵偷袭郑和船队。郑和拒绝了锡兰国王的无理要求,锡兰国士兵就把路堵死,不让郑和他们走。郑和临危不惧,认真分析敌情后,率军队袭击王宫,擒拿了锡兰国王,才得以胜利返回船队。

  资料2:郑和第四次远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飓风的袭击,船员们被掀得东倒西歪,船有的断杆,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员们都很恐惧、绝望,但郑和沉着镇定,鼓励船员和士兵不要畏惧、退缩,终于度过了危机。

  小结:在七次航海过程中,郑和遇到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艰难险阻,海上航行,充满了凶险,但他都凭着智慧和勇气一次次过关斩将、化险为夷,表现出顽强的探索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艰难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材料外,通过补充资料来强化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郑和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自然、人为造成的艰险,进而深刻体会郑和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

  (五)解读“顶峰之作”

  1、出示小黑板,因此,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顶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

  3、补充: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远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到达美洲)早了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早了114年。

  三、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导语:郑和远航,人们是怎样评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预设朗读导语:

  ①郑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铭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读……

  ②中华民族,依靠顽强的精神,开辟了到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600多年的郑和,他率领船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多了不起呀,让我们一起读……

  【设计渐进式朗读,凸显文章的中心,呈现教学的高潮,将学生的情感升华与迸发。】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要想深入地了解郑和远航的故事,请阅读《伟大的航海家》一书,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2、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 “战神凶险”三个标题,复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语文教学的一个潜在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宽泛的语文,构建大语文环境,顺应学生的情感和知识的渴求,由课内延伸课外,由读一篇到读整本的书。】

  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4

  【提问】《郑和远航》描写海上遇到风浪的部分:

  从第( )句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 )。

  【解答】《郑和远航》描写海上遇到风浪的部分:

  从第( 1、2)句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郑和面对险境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英雄品质)。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 郑和凭借智慧和勇气多次战胜险恶的风浪 )。

  【提问】《郑和远航》中,短文填空:

  1,我从( )这句话,知道了郑和从小就有着远大的理想;从"一心一意",我读出了小郑和造船时( );从"一本正经"我又读出( );当船只造好后,小郑和内心十分高兴,从( )这几个词语就能体现出来。

  2,“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你能想象一下小郑和下了哪些命令吗?

  【解答】1,我从(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呀 )这句话,知道了郑和从小就有着远大的理想;从"一心一意",我读出了小郑和造船时( 专心与认真 );从"一本正经"我又读出( );当船只造好后,小郑和内心十分高兴,从( 欢喜劲儿 高兴 又蹦又跳 )这几个词语就能体现出来。

  11、郑和远航

  一、1.(遗)忘

  派(遣)

  2.(拳)头

  证(券)

  3.(赠)送

  (增)加

  二、精神——顽强

  规模——宏大

  彩旗——招展

  时间——长久

  身材——魁梧

  范围——广泛

  三、扶老携(幼):带领。

  惊(诧)不已:停止

  严阵以(待):等待

  化(险)为夷:平坦、平安

  四、1.从第一句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郑和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品质。本段中,“化险为夷“指的是在郑和的指挥下,船队一次次战胜狂风巨浪,一次次打退了海盗袭击,转危为安。

  2.这句话是从规模、时间、范围这三个方面写出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反复读这句话,你就会被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深深地感染。

  五、1.可以用“抛之脑后”代替的句子是: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

  可以用“废寝忘食”代替的语句为: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2.我从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这句话,知道了郑和从小就有着远大的理想;从“一心一意”,我读出了小郑和造船时非常专心与认真;从“一本正经”我又读出了郑和对待理想十分严肃,他是非常认真的;当船造好后,小郑和内心十分高兴,从欢喜劲儿、高兴、又蹦又跳这几个词就能体现出来。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优选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苏教版第十册《郑和远航》导学案(优选14篇)《我和祖父的园子》听课(优选17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教学案例(优选17篇)梅花魂教案(优选8篇)《小音乐家扬科》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优选17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