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中学作文 > 初二作文 > 详情页

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作者:金暮晨2025-01-03 18:33:02

导读:篇一: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学校广播通知,今天的班队会在操场进行,主题是——走近“非遗”!什么是“非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家议...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推荐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学校广播通知,今天的班队会在操场进行,主题是——走近“非遗”!什么是“非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家议论纷纷。“我知道!”一位同学叫起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呢?”一位同学追问道。

  有的人说:“是向我们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吧!”

  “不对!应该是一种奖品发给表现好的班!”

  “不可能!依我看,应该是为庆祝些什么而定的一个标题罢了。”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正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抹红色飘了过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向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向老师轻轻地说:“带上自己的椅子,到操场去看看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向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呀?”老师耐心地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相对于有形的财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遗产。它是很有价值,值得传承下去的一种民族技艺。用心去看看,你就会明白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凳子,冲出了教室。

  操场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我们直冒汗。但我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搭建在操场正前方的舞台。

  首先,主持人介绍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接着,孽龙表演开始了。两个身着侗族服装的小伙子出场了,一人舞龙,一人舞球。龙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我仿佛感受到了龙的朝气和生命力。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

  体育刘老师和张老师实在忍不住,走到舞台上,跃跃欲试。我们立即用掌声表示支持。看似简简单单的随手挥舞,可要做到真正的配合,却有天大的难度。你瞧,刘老师往左,张老师就往右,真是太“惨不忍睹”了!他们边舞,同学们边笑,连一向严肃的向老师也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看来,这条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舞好的。

  主持人说:“同学们大概笑累了,听一段奇特的音乐放松放松吧!接下来是芦笙演奏。这可不是一种普通的乐器。它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芦笙用几块铁片,几根竹子就可制作。芦笙构造简单,吹出来的声音却十分动听。请欣赏!”只见几位侗族小姑娘,边跳边吹着出来了。她们的舞姿优美,我们从没见过。乐声低沉浑厚,十分舒缓,保你听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

  逸骏有点不服气,想上去试一下。他自信满满地上了台,接过芦笙,摆好姿势,鼓起腮帮,用劲吹了一下,什么声音也没有。他不信邪,再试了一次,终于吹出一声。大家都笑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哇!终于放出来了!”更逗得我们轰堂大笑!主持人安慰他:“没关系,练一年就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来的。”他不好意思地下了台!

  今天,我们算是长了一回见识。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家乡还有很多,要了解它们,可需要一定的时间。它们是我们怀化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这些技艺没了传承,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将是多大的损失。我们誓言:传承我们民族的技艺,让它永远活下去!

  篇二: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非遗,于我而言,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宝藏,是先辈们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的流转中展现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走进古老的村落,那一座座传统建筑便是非遗的生动见证。斑驳的墙壁、精美的木雕、古朴的青石板路,无不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人们遮风避雨的住所,更是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殿堂。从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飞檐斗拱,到四合院的布局对称、庭院深深,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它们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些建筑中,我仿佛能看到先辈们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愁。

  民间艺术是非遗的璀璨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记得有一次在集市上,我被一阵悠扬的乐声吸引,原来是一位民间艺人在表演皮影戏。白色的幕布后,艺人手中的皮影人物在灯光的映照下灵动如生,或翩翩起舞,或持刀弄剑,演绎着一个个传奇故事。那独特的唱腔、精湛的操纵技艺,让我深深陶醉其中。还有那色彩斑斓的民间刺绣,一幅幅绣品上,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皆栩栩如生。绣娘们用手中的针线,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融入每一针每一线,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这些民间艺术,是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它们以质朴的形式表达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愿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民俗节日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一根根纽带,将人们紧紧相连。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到此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那热闹的庙会更是春节的一大亮点,舞龙舞狮、杂技表演、传统小吃应有尽有,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而端午节,则有着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碧绿的粽叶包裹着香甜的糯米,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与敬仰。赛龙舟时,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水面上飞驰,船头的鼓手有节奏地敲打着鼓面,船桨手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岸边的观众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壮观。这些民俗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非遗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民俗活动的参与人数日益减少。许多年轻人对非遗缺乏了解和兴趣,认为它们是 “老古董”,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这让我深感忧虑,非遗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它们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逝。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非遗的重任。我们可以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学习传统技艺,了解民俗文化;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非遗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非遗;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家人和朋友一起参与民俗活动,共同感受非遗的魅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青春的热情和智慧,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让非遗的古韵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

  篇三: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瑰宝,它们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之中,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这个初二学生的眼中,非遗不仅仅是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神奇纽带。

  小时候,每当春节来临,家乡的大街小巷便会被一种特别的氛围所笼罩。那就是非遗的魅力——舞龙舞狮、剪纸艺术、传统戏曲……这些活动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非遗的丰富多彩。其中,最让我着迷的便是那栩栩如生的皮影戏。幕布后,艺人们灵巧的手指操控着皮影,演绎着一个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那光影交错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

  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智慧。就像皮影戏,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的追求。每一个皮影的制作,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汗水;每一次表演,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些非遗项目,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祖先的温暖和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让我深感惋惜,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决心。我认为,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了解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无论是通过学校的非遗课程,还是通过社区的非遗活动,我们都可以近距离地接触非遗,感受它的魅力,成为它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在我眼中,非遗是一首未完的诗,是一幅未尽的画。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去传承,非遗的光芒一定会照亮更广阔的天空,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篇四: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与各族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我眼中,非遗不仅是一段段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走进家乡的非遗文化,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我记得小时候,每到春节,村里就会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而最让我期待的,就是看那几位老艺人表演舞龙舞狮。他们身着彩衣,手持长龙或雄狮,随着鼓点的节奏起舞,那生动的姿态仿佛让龙和狮都活了起来。这就是我心中的非遗,它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节日氛围的营造者,是乡土情怀的寄托。

  除了节日的庆典,非遗还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我们家乡的剪纸艺术,那些精美的图案,无论是寓意吉祥的“福”字,还是栩栩如生的动物花鸟,都是艺人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匠心独运地创造出来的。这些剪纸作品不仅装饰了我们的家居,更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非遗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但我也深知,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让我感到既惋惜又焦急。惋惜的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能就此消失;焦急的是,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它们。

  在我看来,保护非遗,首先要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喜爱非遗。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和传承条件。

  我眼中的非遗,是活生生的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骄傲。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共同努力,让非遗的光芒继续闪耀,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

  篇五: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们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凝聚着民族的记忆与灵魂,是我们珍贵的文化瑰宝。

  我眼中的非遗,是传统技艺的精湛绝伦。记忆里,曾在古镇的小巷深处,目睹过一位老手艺人制作糖画。他仅凭一勺糖液、一把小勺,在大理石板上信手挥洒,须臾之间,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神话人物便跃然板上。那金黄透亮的糖画,不仅是甜蜜的美食,更是精妙绝伦的艺术品,让人不禁对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赞叹不已。还有那精美的剪纸艺术,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剪纸艺人的剪刀下,幻化成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图案。无论是喜庆的 “囍” 字,还是灵动的十二生肖,都展现出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愿。这些传统技艺,没有现代机械的辅助,全凭艺人的双手和心灵,代代相传,历经岁月而不衰。

  我眼中的非遗,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姿。每逢春节,家乡的庙会热闹非凡。舞龙舞狮的队伍在街头巷尾翻腾跳跃,巨龙威风凛凛,雄狮憨态可掬,它们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欢乐祥和的神话世界。还有那踩高跷的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或神话角色,在高跷上自如地行走、表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了维系亲情、友情和乡情的重要纽带,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我眼中的非遗,是古老传说的神秘深邃。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讲述着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从 “嫦娥奔月” 的凄美浪漫,到 “牛郎织女” 的坚贞爱情;从 “白蛇传” 的奇幻惊险,到 “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生死相依,这些故事口口相传,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人们心中种下了对真善美的向往。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坚守着那份纯真与善良。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非遗正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民俗活动逐渐式微,古老传说也渐渐被人们遗忘。这让我们痛心疾首,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非遗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保护非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非遗,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文化的魂。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守护这些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中。

  篇六: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在岁月的长河中,非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文化的光芒。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记忆与情感,穿越历史的硝烟,流传至今,成为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于我而言,非遗是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是一曲悠扬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生命的旋律;是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生活的多彩。

  剪纸,是我最早接触的非遗项目之一。一张普通的红纸,在艺人的剪刀下,瞬间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风景。那细腻的线条、精巧的构图,无不令人惊叹。记得小时候,过年时家中总会贴上精美的剪纸窗花。红红的窗花映照着喜庆的氛围,也点燃了我对剪纸艺术的好奇。我曾试着拿起剪刀,模仿着艺人的手法,却发现这看似简单的艺术,实则蕴含着极高的技巧与耐心。剪纸艺人仅凭一双巧手和一把剪刀,就能将心中的美好愿景通过纸张展现出来,这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每一幅剪纸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或是一个民间的习俗,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戏曲,也是非遗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京剧的华丽服饰、优美唱腔;越剧的温婉细腻、柔情似水;黄梅戏的清新质朴、明快活泼…… 无不各具魅力。我曾有幸观看过一场京剧表演,演员们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极具韵味。他们用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将一个个历史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那高亢激昂的西皮、婉转悠扬的二黄,仿佛能穿透时空,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有世态炎凉的人间百态。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它通过舞台上的演绎,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非遗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的非遗技艺因缺乏市场需求而逐渐失传,许多古老的戏曲剧种也面临着观众老龄化、后继无人的困境。这让我深感痛心与担忧。非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不能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

  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努力保护和传承非遗。政府可以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事业。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和社团活动,让青少年从小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遗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非遗项目,支持非遗产品,让非遗走进我们的生活。

  非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心去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民族文化的长河永远奔腾不息。

  篇七: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夜,静悄悄的。一轮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那天空中的点点繁星,簇拥在月亮身边,好奇地眨着眼睛,皎洁的月光洒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切都是那么寂静,那么和谐。

  我坐在门口的大榕树下,仰望星空,仿佛又被带回了十年前……

  当我在外婆怀抱中牙牙学语时,我就听起了闽剧,空闲时,总爱对着镜子”咿呀呀”地学唱闽剧。那时,我连普通话都说不准,能唱出个什么名堂呢?不过,那一招一式,比划得还是有模有样。有时,我的一个调子唱不准,或是那一个手势不会做,我总会偷偷地跑进庙的后台,悄悄地看着他们排练,偷师学艺:”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在闽剧著名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李小白爷爷了。我从小就是从电视里。看着他演绎的闽剧长大的。他和刘小琴,董小狐,三人被称为“闽剧小三“,他演的《少林寺》中的雍正,《关羽败走麦城》中的关羽,在1954年获得戏剧汇演一等演员奖。1959年,还跟随着福建闽剧代表团,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典,我可是他的忠实”小戏迷“。

  闽剧中的著名戏本有:《钗头凤》,《少林寺》,《渔船花烛》等。他们都是众人用本地方言演唱出来的。其中《关羽败走麦城》更是让我百看不厌。战国时期,关羽失守襄阳城,不幸被捕。之后,关羽和两位嫂子从曹操手下溜走。没有通关文牒,关羽又寻兄心切,大开杀戒。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成功了。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悲伤,让人看了,仿佛也回到战国时期,亲眼目睹了这场厮杀。

  我们不仅喜欢听闽剧,还喜欢唱闽剧。没事时,坐在广场的大榕树下,静静地听他们唱,或跟着他们一起唱。笑声,歌声,掌声,唱和声汇成一片,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现在的年轻人,听的都是摇滚歌曲,对于闽剧的认识是少之又少。民居伴随着我们成长,是福州人的骄傲,是福州人的自豪。我们应该一起,携手把闽剧发扬光大!

  篇八: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它不仅是历史的承载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蕴含着无数先辈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初二学生,我的生活中也不乏非遗的身影。无论是在课堂上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这些传统文化都让我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

  首先,非遗是我们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非遗的知识,从传统的民间艺术到口耳相传的民俗,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根。比如,传统的剪纸艺术,它小巧而精美,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吉祥的寓意。每当我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剪纸,心中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是我们的文化,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

  在我的家乡,非遗更是随处可见。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各种精美的春联和剪纸。在这一过程中,我的奶奶总是耐心教我如何剪纸。她告诉我,剪纸不仅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表达和祈愿。通过学习剪纸,我不仅掌握了一项传统技艺,还能在其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传承。

  其次,非遗的活态传承让我对它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非遗体验活动中,我们参观了一个传统的手工艺坊。在那里,我看到了技艺精湛的匠人们正在制作陶瓷,听他们讲述每个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非遗并不是静止的历史遗物,而是活的文化,正在不断地被更新和发展。匠人们用双手传承着技艺,更用心灵传播着文化。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手艺的坚守,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匠心精神。

  当然,面对现代化的冲击,非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这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使得一些非遗项目濒临失传。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参与非遗体验、学习传统技艺、传播非遗知识,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说:“非遗不仅是过去的历史,也是未来的希望。”

  在我眼中,非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身份的象征。它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根。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通过更多的学习和参与,让非遗在我的生活中更加生动鲜活。让我们一同努力,让这些非遗的瑰宝能够在新时代中熠熠生辉,继续传承下去。

  非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学生的我,深感责任重大,愿意从小事做起,弘扬和保护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懂得它的珍贵与美丽。因为,我相信,非遗的传承最需要的,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共同努力。

  篇九: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常州)特产,花开并蒂。”这首名谣所唱的就是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篦(木梳、篦箕的总称)。

  起初,我对梳篦比较陌生,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它是常州的特产。所以,每当我经过“篦箕巷”,心中对梳篦好奇便更深了一层。这个周末,我有幸寻访常州“篦箕巷”中比邻皆是“梳篦店”,便大开眼界,对这些宫梳名篦那可是赞不绝口、爱不释手。

  “篦箕巷”中的一家店——“梳香门第”吸引了我的兴趣。跨进仿古的厅堂,我立刻那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梳篦吸引住了。首先映我眼帘的就是那对“蝶恋”梳。听工作人员说,这对梳篦的灵感来源于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最后说道,这对爱人双双化蝶,同飞共舞。这对梳篦也正是寄托了着美好的情感,寓意着“双碟比翼飞”。这对梳篦不仅寓意好,做工也十分精细。它的篦齿细密均匀,绘画也很精美,双碟栩栩如生,翅膀的色彩十分绚丽,其间镶嵌了颗颗碎钻。其他的梳篦也同样的巧夺天工。你瞧,那急性子的“齐天大圣”,那肥头大耳的“猪八戒”,那各种神情的“脸谱”,那美若天仙的“仕女”,就连《红楼梦》中病怏怏的“林黛玉”都满面春光、神采飞扬呢!这些梳篦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独具匠心”,令我眼花缭乱。

  我轻轻抚摸着梳篦,感到十分光滑细腻。它色呈土黄,质感精美。我听说,梳篦如今已是常州人送礼的首选,因为它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而且还能够因刺激头皮神经,而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呢!这些梳篦可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其中制作木梳需28道工序,制作篦箕却要72道工序。在制作过程中,它不仅采用了雕、描、刻、烫、镶嵌等传统技法,有的还加上了常州的独有工艺:掐丝珐琅和留青刻竹,具有独特的风格。无怪乎人们常说:“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蓖第一家。”

  我买下了四大美女中的貂蝉的梳篦。端详着手中精妙绝伦的梳篦,那些历史的画卷恍惚一页一页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似乎看见了梳篦的过去与现在,不得不被这历史所折服。如今,梳篦已不仅是一种梳头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一份艺术品。它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着,收藏着,欣赏着……

  我踏着那篦箕巷那布满苔藓的青石板道,怀念着这流传千古的“非遗”梳篦,感受着这龙城的历史悠久,一切都在空气中蔓延着,酝酿着,慢慢的散开……

  篇十: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

  “非遗”这个词如今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它代表着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富有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对我来说,非遗不仅仅是历史的结晶,更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传承与发扬的瑰宝。通过了解非遗,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自豪。

  走进非遗的世界,我首先接触的是传统的手工艺。记得有一次,我和父母一起去参加一个非遗展览。在那个展览上,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手工艺品。精致的刺绣、色彩缤纷的陶器以及栩栩如生的木雕,都让我目不暇接。每一件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更是匠人智慧与心血的结晶。通过这些作品,我看到了制作者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也让我心生敬佩。

  在这个展览中,我最喜欢的是江南的刺绣。江南刺绣以其细腻与生动闻名于世。展品中,有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江花月夜》,绣工精湛,细微之处都有如花一般的灵动。这样的作品,虽然静止,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春风的拂面与江水的轻漾。在和刺绣师傅交谈中,我得知她从小跟随母亲学习,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她对家庭与传统的热爱。这让我意识到,非遗不仅承载着历史,还承载着情感与生命的传承。

  除了手工艺,非遗还包括传统的戏剧、音乐和舞蹈。例如,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凝聚了无数艺术家的努力与奉献。曾经,我在电视中看到过一场精彩的京剧表演,鲜艳的服装、独特的唱腔、优雅的身段,深深吸引了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仅享受到了表演的美妙,更感受到这背后厚重的文化底蕴。京剧中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有着深刻的含义与历史故事。了解到这些后,我开始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定去学习一些基本的京剧知识。

  此外,我还对传统节日的习俗非常感兴趣。比如春节是我们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家家户户都忙于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每当节日来临,浓厚的年味弥漫在空气中,家人团聚的喜悦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暖与团结。这些习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也让我们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学习非遗的过程中,我领悟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不仅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我们这一代对未来的责任与使命。身为一名学生,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去了解、保护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校的活动,我希望能组织更多的非遗体验,例如刺绣、京剧表演等,让我的同学们也能够感受到非遗之美。

  在我眼中,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我们有义务去守护这些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多的人关注非遗、参与非遗,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持续传承下去。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我眼中的非遗初二征文(推荐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初二关于秋天的作文600字认识自己初二作文开学第一周初二作文450字第一场雪初二作文珍贵的友情初二作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