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一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不断的学习,读书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学习读书是很难赶上时代的脚步的。利用业余时间我...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精选10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不断的学习,读书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学习读书是很难赶上时代的脚步的。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还是蛮大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样做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这样的事实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通过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
这学期我在努力探索生本教育,在我的课堂中,努力探索实践着生本教育。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通过课堂实践观察,我强烈的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交流缺乏主动交流的愿望,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探究有形无实。有的同学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成绩好的总是发言很多,而学习成绩差的就只是被动的接受,可以说参加而不参与,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很少。例如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英语课文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仅有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遇到问题就要积极的解决问题,我找到班主任老师和她一起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对小组从新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每个成员的职责。将参加学习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有指导者和被指导者,指导者比被指导者的水平稍高一些,在教学中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让他们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向同伴学习的意识,学会倾听,倡导“能者为师”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还要能够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例如在读课文时,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读课文,或分人分节朗读,或由学习最困难学生一人读,其余学生给他指出毛病,给他示范。遇到简单的话题,让学生们抢着去交流。给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能避免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仍没有锻炼的机会,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无组织,盲目性的倾向。同时便于教师检查学生能否在有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最实质性的学习。
同伴指导以教促学,体现了学习的指导的互动性,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互相协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第二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真正了解和把握儿童的本质,将一切教育价值观以儿童为中心。我们每天都面对着教育对象,然而传统观念使我们缺乏对教育对象完全准确的认知和理解,没有将儿童视为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未根据对象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来进行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受制于社会习俗,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质。我们常常错误地将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将教师的意愿误认为是儿童的意愿,将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急需将为教育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将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然而,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却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用自己的内心想法去猜测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不足够的,也无法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无法达到最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深信学生的潜能,积极发挥学生的才能。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信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读到这些文字,我对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然,我也希望通过实际教学经验来进一步领悟。我期待未来的课堂上,我的学生也能够得到如此成长与学习,期望在美丽的教育世界中,儿童的生命和知识的生命相互交融,构成完整的教育乐章。
第四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我对郭思乐教授提出的“高度尊重儿童”这一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深感触动。通过这一理念,我开始重新审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现他们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主体。
对儿童的高度尊重是教育伦理的核心。郭思乐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关键在于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孩子。”儿童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他们天性活跃、创造力强,可以说天生就是学习者。例如,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以及学习活动中的充实感,这些都说明儿童时刻在运用自己的思维与周围事物和人进行交互。教育者需要正确引导并呵护儿童的这种天性,才能长期保持下去。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潜能之所以无限,是因为人是一个可以自我激励的系统。当你取得成功时,会受到激励,进而追求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一书中谈到儿童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还未开发出石油时,并不意味着这里没有石油存在,也不意味着这个地方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并非不存在,而是需要等待人去开发、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时间、空间和适当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潜能。教育者不能替代学习者来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苏格拉底说过,教育者的角色就像是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帮助分娩,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重点是儿童,而教师只是为他们服务的工具。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展示教师的智慧,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儿童的智慧和才能。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和推理,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答案。我们应该尽量少传授知识,而多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来看,最有效的方式是自我教育,这也适用于孩子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这一点在很多个人靠奋斗成功的人身上得到了证实。有些人认为只有通过传统的学校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他们认为让孩子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是不可能的。然而,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使他们有意愿去实践。我们应该尽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培养他们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即使一个从未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智慧在面临各种考验时也会让成年人感到惊讶。同样地,如果我们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他们的敏锐和生动也会让我们感到惊喜。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第五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一时难以述说。觉得对教育教学上师生位置的迷惘。我不禁问自己:何谓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吗?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孩子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孩子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孩子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学生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学生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学生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学生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
学生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学生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也者,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
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有这样一段语言写到很好,就以他为结束语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
第六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我读过《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深受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理念的启发。这个观点独具匠心,具有新颖的见解和丰富的内涵。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在理论上有很高的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本书是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适用。阅读后,我重新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深感教育应当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从根本上批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这种教育模式旨在发扬学生的天性,依靠学生自然的内在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它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一种让师生都感到快乐的“灵丹妙药”。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学生能够更加热爱数学,因为他们是在自然天性的释放中进行学习的。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
通过不断的、游戏是一种让孩子快乐的方式,它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和心态。通过游戏,孩子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学习也变得更有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现学习已经成为了内在的需求,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赏识教育要深入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 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坚持生命本位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成长。在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一个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
第七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从教近二十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 ,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
一、 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 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后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 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然而对于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衡量是否生本课堂难道就是老师参与的少而学生参与的多吗?生本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比较难的,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断定是不是生本课堂呢?这些问题也许是我需要再通过不断地学习解决的。
第八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提出了一种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让我重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
儿童是教育的核心,郭思乐教授在他的书中指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真正理解和把握儿童这个独特存在,并将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尽管我们每天都与教育对象打交道,但传统观念使得我们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全面而准确,没有将儿童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未能从对象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出发来进行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受社会习俗的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质。我们经常错误地认为,教师的教育设计就是为了儿童而设立的;我们错误地将教师的意愿当作儿童的意愿,把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即将以师为本的教育转变为以生为本的教育。然而,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备课,试图用自己的内心想法猜测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不足够的,并不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在什么状态下学习最有效。事实上,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够激发他们快乐情绪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在愉快的状态下主动地学习。每个人都对某些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孩子产生兴趣,就是教育的良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将来都不会过时。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古老法则,代表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核心原则。同样地,“引导”也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所面对的是一群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像裁缝那样剪裁儿童,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修剪他们,更不能像牙医那样打磨他们。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己。我们可以用语言影响他们,用环境教育他们,用活动培养他们,但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直接改变他们。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要由儿童自己去实现,这似乎有些无奈。然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中的主角和主要推动者,原来是儿童自身,而我们教师只是为儿童自主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努力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力,并致力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相信孩子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今天在阅读书籍时,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当然,更深入的理解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渐领悟。我期待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学生也能够成长、学习,像这样充满希望。我期望在这美丽的教育世界里,儿童的生命与知识的生命相互交织、共同进步,谱写出完整的教育乐章。
第九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我听说过“生本教育”很久了,但直到最近读了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专著后,才真正领悟到它的精髓。经过近十年实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让我感到耳目一新。郭教授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新课改背景下,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于各个学段和教育方式都有适应性,是一本具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
“生本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从根本上批判了现有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解放老师和学生的观点,旨在发掘学生的天性,促使他们自然地发展学习能力。这种教育模式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在快乐和自由中学习,以实现“人的完美发展”的目标。在我从事高中生物教学时,我也深受其启发,尝试着将其理念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我试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例如,在教授细胞结构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细胞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其次,我也注重在课堂中营造积极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习。例如,在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影响时,我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在小组内交流数据和结论,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和思维。最后,我也重视课堂之外的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参加野外探索、科普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奥妙和多样性。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总之,“生本教育”是一种充满朝气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的学生能够在快乐和自由中茁壮成长。
第十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习。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我在思考我的课堂教学方式时,曾经采用了严厉的手段来约束学生,这样反而影响了教学中应有的和谐氛围。我一度认为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郭教授说:“教师的认识规律不一定等同于学生的认识规律。”这让我深思,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明白,在课堂上,学生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空间,一个可以互相交流、唤醒、碰撞、分享的成长环境,这是师生共同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深信课堂教学是学生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现自然的本性,感受快乐的氛围。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才能尝试出最好的方法来创造一个更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无为而为——荡涤学习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
我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去教授学生,希望他们能取得好成绩。但现在我开始反思,这样做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我是否只是简单地要求他们多加练习,而不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之后,我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呢?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习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习能速成,但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乱”浊”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平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精选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呼啸山庄》读书笔记,《老人与海》读书笔记,《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读书笔记,朱自清《春》读书笔记,借物抒情的作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