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作文体裁 > 议论文 > 评论作文 > 详情页

千秋诸葛我评说

作者:季司深2024-01-17 08:14:00

导读:千秋诸葛我评说 (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你羽扇纶巾,运筹帷幄,让人望尘莫及,虽然终究避免不了蜀汉灭亡的命运,但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千秋诸葛我评说(甄选12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千秋诸葛我评说 (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你羽扇纶巾,运筹帷幄,让人望尘莫及,虽然终究避免不了蜀汉灭亡的命运,但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如猎猎红旗飙飞在历史的长空。

  千里马终究须遇到伯乐方可驰骋疆场、刘备三顾孔明于草庐之中,慧眼识英,孔明由是感激,遂出山相助刘备兴复汉室,为三国历史绘就了一席华美的蜀绣,写成一段辉煌的历史。

  火烧赤壁烧退了曹操的嚣张,为蜀国在鼎立局面之中谋得了一席之地;六出七擒定南蛮,东和北拒定曹操,定下了蜀汉基业。

  伯乐逝去,托孤于孔明,孔明则一心只为酬三顾,辅佐刘禅治蜀汉。后主昏庸无能,孔明北上伐魏,“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啊,连陆游这种爱国文豪都有如此赞叹,还有谁能与孔明比肩?在与孙权对战之时,曾三气周公瑾,令其魂归离恨天,他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

  魏国被司马氏夺权,但你却忠心如故,虽然后主无能,但三顾之情依旧时涌于心。为达先主遗愿,你古稀之年仍率兵伐魏,但天既可生亮,亦可亡亮,五丈原前的四十九盏明灯,本是你生的希望,但灯既灭,亮亡矣。纵然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但却无力回天,只求天亡诸葛而保蜀汉。

  但天要亡蜀汉,孔明回天乏术,却仍以已死之身,吓退了活司马。“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你神机妙算无人敌,“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你功不可没无人盖。

  失去伯乐的千里马,无人欣赏终会灭,卧龙无主也终会倾颓,你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了韵短而味长的一笔。但“是非成败转头空”,真正流传于世的是你不灭的精神。如今“青山依旧在”你却已与世长辞,希望死后你的灵魂仍会与“寻寻觅觅”你的先主,而不要“冷冷清清”的独自的驱驰,随手从你的文章中点曲轻歌,便可唱尽万古的忠心,欲言无语泪先流中更多了一份对孔明的敬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终生的写照。

  千秋诸葛我评说 (二)

  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都念烂了的名字,除了李白和老天爷,就只有诸葛亮了。诸葛亮数不清的名号和传说中的事迹也已口耳相传,不必再说,只是作为中国万里挑一的智多星,他被人铭记到永远一定是有原因的——在智力之外的,除了足智多谋和临危不乱,最重要的当数他愿意为别人付出真心。

  诸葛亮大可以当第二个曹操,在刘备死后挟刘禅以令诸侯,甚至比曹操做得更出色,但是他愿以一片真心去赌,赌一个充满绝望,根本不可能东山再起的阿斗的未来,他错了吗?好像有点幼稚,明知可以过得更好,可以昭告全国,或者密谋阿斗来掩人耳目,独自掌管大权。他没错吗?在那个真相扑朔迷离的时代,在那个战火不休的时代,或许人们赤诚的心正在慢慢消失,桃园三兄弟同年同月同时死的誓言和他们最终的结局对比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或许你会说,古代像诸葛亮这样尽心效忠到最后一刻的臣子不止他一个。是的,当然。但是,诸葛亮最无私的精神,在他智商的映衬下才能大放异彩。他当然能对全国卖弄学问,得到全国人的崇拜,但是他的学问最终都去了哪里呢?——庇佑百姓,振兴社稷,他把他的智慧奉献给了国家。人情局中,谁不想为了自己而活下去呢?谁想每天每夜都为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而心力交瘁呢?即使想,也鲜有人坚持半生,甚至一生。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这盘未来的棋,他赢了吗?或者说,只从他自己出发,辅佐刘禅给他带来了什么?心里安慰?这个问题,可能无人不知,也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如果把诸葛亮的故事放在今天,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诸葛亮,亦或是诸葛亮的品行从未远去,他是永远的,不朽的。

  当今很多人,或者说华夏五千年里,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其实还有很多,但是是不是由于机缘巧合,才显得诸葛亮格外出色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期待着更多人的答案。

  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出自因为这些人物所努力的事物上:大多数英雄所奋斗的事业都是很有希望的,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比如抗日战争,比如上个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和社会主义的种子,只要看到希望了,即使至死都不会完成,也会有后人替他们完成,这些英雄们是第一种;而另一种事业,那种再也无法回头,无法更改,无法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事业,才是最让人痛心的,比如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比如南宋的灭亡……明知不能扭转命运,却还是坚持到死的人,是第二种。当然每一位英雄我们都要感激和敬佩,只是最让我佩服的,是第二种。

  许多英雄都是属于“对得起未来和子孙”的,但是,也许诸葛亮这样的,(说他是英雄有点奇怪,但是没有别的词了www)可以称之“对得起自己”。如果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奸诈之人,遗臭万年之人都没有做到“对得起自己”吧。他们大多数阴险狡诈,骄奢淫逸,当然是没有遵从他们自己善良的本心了,这是一个我觉得很有趣,值得玩味的地方。

  绝对的善良和邪恶,我认为是没有的,除了神话中的人物,而凡人之中最接近这两种人的,才能被人们记住。三国里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都很有意思,诸葛亮只是其中之一罢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可能无法达到他们那样的极端,但是正视历史,迎接未来是恒久不变的真理。文史不分家这个结论,正是在这样的见解中所得到的。

  千秋诸葛我评说 (三)

  诸葛亮,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人们对于他的评价各有千秋,那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两朝开济老臣心

  他是贤臣、忠臣的代名词。就其“贤”来说,诸葛亮主要有“两贤”。第一贤,贤在识人。诸葛亮为蜀汉后主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蒋琬等人,在危难之中增强了蜀国的力量。第二贤,贤在政务。诸葛亮出任蜀国丞相时,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让蜀汉境呈现兴旺的景象,为北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至于他的“忠”,那更是毋庸置疑的。北伐前,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其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足以见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在刘禅能力不足以治国之时,刘备临终前留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无才,君可取而代之”的遗言的情况下,仍尽力辅佐退而幕后做谋臣。

  名成八阵图

  同时,他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初出茅庐,便巧妙利用曹军轻敌这一特点诱敌深入,大败久经沙场的夏侯惇,一战成名!再往后,诸葛亮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如此显赫的战绩,足以见孔明的军事见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个好父亲。父子情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诫子书》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殷殷教诲中蕴含着对儿子的期望。这样的孔明,又有谁能说他不是伟大的父亲呢?

  诸葛亮,好一个伟大的父亲!好一个治世能臣、卓越军事家!

  千秋诸葛我评说 (四)

  从卧龙岗上的草庐到五丈原的军营;从避世隐居能与刘备侃侃而谈天下局势到羽扇纶巾坐镇帐中却能绝胜千里之外。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也是家喻户晓的智多星。

  有人认为诸葛亮是愚忠,既然最终目标是光复汉室,何不就将那朽木一般的刘禅取而代之?既然对刘备那么忠心耿耿,那刘备说的话为什么不听?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首先,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忠君守礼的影响下,他不能也不敢“篡位”,即使他真的这么做了,原先的将士,百官,又有多少人会愿意听从他的调配?

  其次,从诸葛亮个人来看,他不会这样做,因为选择追随刘备这个决定,是不可动摇的,即使面对各种困难,他也不能抛弃自己内心的良知。因为最终,没有什么功业能与做一个忠臣相比。

  千秋诸葛我评说 (五)

  烽火乱世,狼烟不止,分三国咫尺;草庐相识,胸怀大志,促膝匡汉室;纵驱驰,谋战事,受任于败军之时。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但在这群星闪耀的时代,能被国人代代相传、津津乐道的却是铤而走险的空城计,神机妙算的三步锦囊,令人大呼过瘾的火烧赤壁。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一介村夫——诸葛亮。

  可即便诸葛亮身份低微,先主仍然三顾茅庐来请孔明出山,难道仅仅是因为徐庶的推荐吗?仅仅是因为此人被称为卧龙吗?问鼎三国怎立脚?隆中对里见分晓。一番隆中之对不仅为先主展现了一幅详细的战略蓝图,也为先主收复汉室树立了足够的信心。

  孔明用实际行动证明卧龙并非浪得虚名: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星台借东风,都展现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思想。舌战群儒的慷慨激昂,七擒孟获的从容淡定,成就了诸葛亮名垂千古的佳话。

  在我的印象中,诸葛亮是坐在竹椅上,轻摇羽扇坐收江山的自信从容。但或许我们都不知道孔明在突闻先主被火烧七百里连营的叹息,也不知道在上方谷一把胜利的火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的感慨。那满眼无奈地望着天空,大呼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辛酸,又有几人能懂呢?

  在日本版三国志中,故事结束在“诸葛亮星落五丈原”那一章中。它的作者吉川英治说:“当孔明倒在病榻上那一刻,我写作的信念也熄灭了。”这也印证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与无边的影响力。

  山间有闲云野鹤,卧龙古琴小酌。诸葛亮用自己传奇的一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尽管最后的江山不属于蜀国,诸葛亮或许心有不甘,但他在我眼中,仍是中国历史上集智慧与从容的一代奇才!

  千秋诸葛我评说 (六)

  是他,挥动着羽扇借来了东风,燃起了赤壁的雄雄烈火,燃起了蜀汉的希望之灯。卧龙凤雏的名号响彻神州。诸葛孔明,卧龙居士,为蜀汉的功业流尽了身上的每一滴血。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是偶然么?这是天意么?不,不是,他是在博,在博数万将士的生命,在博蜀、吴的疆土,在博他的项上人头。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的一个赌局,胜了则三足鼎立,败了则人头落地。他巧妙地运用了曹操的过度谨慎和多疑,三日之内运用大雾骗得了曹军十万余支箭,在水面上逆风用火攻,这是一场好像不可能胜利的战役,却因他精准地观察了天相,利用一时的顺风,火烧铁索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铁索连舟,布满曹操的雄心的铁索连舟,就这样在曹操眼看着胜利在望的时候,被孔明一并击沉。

  七擒孟获,布空城,这只是普通的计策么?不,不是,这是他对人心的透彻观察。如果只单单擒住孟获而不让他心服,孟获必然不会就此罢休,所以他七擒七纵收获的不仅仅是南蛮的和平,而且是南蛮人从心底佩服诸葛孔明,佩服蜀汉政权。这样的胜利来得比单单镇压叛乱来得牢固得多。空城计,这是他在与天设的一场赌局,押的就是他和他那几千将士的性命。赢了,安全撤出;输了,便只有丧命于此。

  他为了报答三顾之恩,费尽心思去保住蜀汉江山,可惜后主无能,蜀汉江山已千疮百孔。五丈原前那四十九盏灯是他的最后一搏。但是,灯灭了……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没了,什么都没了,输了,确实已经输了。

  罢了,罢了,反正也已经努力过了,天要亡诸葛孔明,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就让这一切的一切随时间而逝去吧,既已无力回天那就随它去吧,诸葛孔明闭上了双眼……一颗流星划过了天边。

  千秋诸葛我评说 (七)

  诸葛孔明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传颂,即使经历万载的时光,也从未被世人从历史的记忆中抹去。深究缘由,大概是出于每个人对他的卓越的有心而发的崇敬。而这种卓越的理解,在今天看来,已是人尽皆知,显而易见的了。

  诸葛亮之卓越,在于“才”。说到诸葛亮的才能,没有人可以不肯定。因为即使是在社会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现在,能与诸葛亮比肩的智士,也寥寥无几。

  也正是他这超人的智慧,让刘备三次进草庐拜访,留下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而不论是隆中对中一针见血的政治蓝图,还是赤壁之战中巧借东风的火烧战船,都毫无保留地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先攻荆益,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和谐睦邻,思维的开阔、逻辑的严谨令人惊异。火烧战船中趁蒋干盗书之际请庞统出山,采纳徐庶建议,再巧借东风,从而取得大胜。

  这种“才”,是一种天生而来为基础而又不全依靠先天赋予的可遇不可求的才能。在我看来,先天的天赋只是幼苗,倘若让其成为参天大树,还要在生活中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推敲的品质。而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就是最好的印证。我们无人能否认诸葛亮的天资。但试想,诸葛亮本只是个弯腰种地的农民,却通晓历史、地理,精通各事。除了知识积累外,善推敲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这种品质,大概诸葛亮就不会免于终生种地的命运,更不会扬名于天下,名垂在青史。

  诸葛亮之卓越,在于“勇”。俗话常说“有勇有谋”,两者常被联系在一起。而诸葛亮就是这样,可以说“才”是基础,而“勇”是“才”变成“成”的反应条件。若没了实施的勇气作支柱,莫大的“才”也不能走向成功,取得成果,而“才”又有何用?所以说,没“勇”的“才”不是真“才”,而没“才”的“勇”便是瞎“勇”,两者间是紧密相连的。

  草船借箭中,鲁肃多次来催,告诫到期不交差当斩,诸葛亮也不为所动,心中算好了就认准了,毫不动摇。这份坚定是难得的,即使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种品质也是能促成大事的。一个人没有坐得住的稳沉劲儿,做事总火急火了,听风便成雨,风来便动摇,这类人必不成大事,越关键时越冷静,不动摇,坚持自己主张的人,才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便是坚持、坚定之“勇”,亦是我眼中最大的诸葛亮的“勇”。

  诸葛亮之卓越,在于“忠”。“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第一次读出师表,便被诸葛亮的忠心所打动,脑海中泛现场景,便几度要曾落泪。本想在乱世中苟且偷生,却遇到了刘备的赏识和认同,从而许其以驱驰,二十年间征战南北,出驶东西,只为了一个兴复汉室的伟大梦想。对刘备之于刘禅的肺腑之言,令人感动。同时也向我们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而这真诚则是人间最美的品德,诸葛亮一生,前为刘备进尽谋略,屡出妙计,后为刘禅苦心教诲,帮助照顾,可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枉被视为千古臣倍之中的典范了。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从三顾茅庐开始征走天下,到五丈原病逝离去,为刘备,为汉室,出尽无数谋略,用尽全部心血。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把儿子交给了他,便精心教育培养,宽容照顾。虽生前先帝有言若刘禅无能可废,而诸葛亮却未敢独霸政权。一生都在为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作着一个全然的辅佐者,这是人生的大智慧,亦是诸葛亮最加动人的“忠”。

  “诸葛孔明,卧龙也。”他既有着龙的智慧和勇气,又皆备“卧”字的淡泊名利,甘作配角,他在中华历史上了无声息地书写了一条龙的传奇。或许卧龙两字便是对诸葛亮一生所有卓越成功最真实、最确切的写照吧。

  千秋诸葛我评说 (八)

  诸葛亮是一代贤臣,也是一代名帅,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诸葛亮出身卑微,但有幸遇到贤君以施展起雄才大略。刘备在时,他与刘备共商政事;刘备因病去世以后,几乎是他独自挑起了光复汉室的大梁。三国鼎立之时,即使群雄辈出,诸葛亮却仍能名垂千古,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人物!

  他是文臣,文治不在萧何、管仲之下,却常年征战沙场,以一州之力博万乘之国,被蜀汉后主刘禅追封为“忠武侯”。在“文”方面,他治理有方,蜀汉政权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外交上,他舌战群儒,说服东吴共同抚曹。在“武”方面,他能率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叛乱,赤壁之战均想出火攻之计,并设伏华容道。即使兵临城下也能设下空城,吓退魏军。

  就是这么一位军事、政治卓绝之才,却至死效忠蜀汉。他即便知道后主的平庸无用却仍不肯自立为王,只因先主三顾茅庐便用一生的精力去报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这一许便是这一生的责任与衷心。

  刘禅沉迷享乐不顾江山存亡,但他诸葛亮关心。我想,当他看到罔顾天下的君主,难道没想过大业已去想要放弃吗?我想,他应该是想过的。但是他更明白自己的放弃意味着蜀汉最后的希望破灭——先帝大业失败,无数将士鲜血白流,属地百姓将承受亡国之痛。所以他为了蜀汉大业放弃了功成身退的愿望,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条道路,直至最后劳累过度病死故园。这不仅仅是忠君思想,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迈出每一步,抱着热切的希望,走向必将灭亡的结局。是报恩的信念吗?我觉得应该还是那家国情怀。

  千秋诸葛我评说 (九)

  自受任于败军之际,就呕心沥血、夙夜忧叹;从奉命于危难之间,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枭雄,谁不惧其神机妙算;古今好汉,谁不服其博大精深。此之者谁?诸葛孔明也。

  青山依旧在,感却花已尽。物是人非事未休。曾几何时,诸葛孔明的那份为人臣子的忠诚不曾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一条盘踞已久的卧龙,顶起百姓头顶的一片天,也许只因为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也许是因为他对刘备的那份君臣之情依旧,正是他,手中羽扇轻摇,看破江山红尘。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报先帝,忠陛下。本以为失去了伯乐的千里马,必将悲惨后生,却为了白帝城托孤的重任,日夜辛劳,恐付不效,我感慨于孔明的感慨,同时却也惋惜于孔明的惋惜。

  虽有盖世英才作丞相,却也有昏庸无能的刘禅作后主:天才的灵魂寓居陋屋下。就因为诸葛亮太过忠于陛下,所以无取而代之之意,汉室倾颓不是没有你的责任,但谁又忍心去斥责?毕竟这一切始于你那份肝胆相照和那颗对先帝和后主的赤胆忠心。

  收二川,排八阵,取西蜀,定南蛮,六出七擒,东和北拒,谁与争锋?诸葛在与天博,身处草庐却能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尽管结局是不尽人意的……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记得他火烧新野的胸有成竹,还记得他七擒孟获的宽忍恢宏……再怎样博大精深,再神机妙算,时间的磨蚀终究消弭不了一代忠臣的人格魅力。

  千秋诸葛我评说 (十)

  丞相:

  透过历史的漫漫烟云,回眸你一袭白衣,循着琴音寻你,在那低陋的茅屋里,你指间的深蓝旋律,似空谷幽兰,扣击我的心弦。

  初遇你,是多年前一卷三国。那时我观三国,只为二人——白衣诸葛青衫奉孝,你们错落而生,却绽放了同一种美丽。

  我一度想要读懂你,但我忘记了,能被人轻易读懂的又怎是真正的孔明,也许你不曾想过几千年后有一个女孩追随着你思想的印记,但你一挥羽扇令万物暗淡的泰然,成为了她心底不可磨灭的慰藉。

  于是,东汉末年的你,21世纪的我,在一种无形的力量作用下,心相近,心相惜,那一刻关于时间关于其它一切,也都不再是隔阂。

  归于原点,在隆中躬耕的你,浅吟《梁父吟》的你,还只是自己的孔明。直到那个男子叩响了你的柴荆,直到你在他的眼中找到了仁慈,直到你决然三拜二十七年倾随的陋屋,便注定了,你将是蜀汉的孔明,是天下的孔明。

  于是,从此放却闲云野鹤之身,担起任重道远之责。

  你离开的是隆中,走向的是天下。玄德是你一生的折点。你是玄德一世的明灯。三国归一在你的眼中,已成己任,知遇之恩在你心里,甘奉毕生。

  他人读三国,读的是丞相的足智多谋。我读三国,读的是丞相的情深义重。所谓借东风,气公瑾,擒孟获,摆空城。不过是后人强加于你的枷锁,而真正的你,是隆中对时的豪迈,是辅后主时的无奈,也是抚孤堂里的沉重承诺,沉重到让你积劳成疾、青丝换华发。

  白色的城墙白色的云,白色的衣襟白色的你,榻前的一字一泪,惊起一行北上的归鸿。也许正因为有你,玄德才毫无顾虑的离开,但你也说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知道此后这句话安慰了别人,是否安慰了你?

  丞相,究竟真正的你是什么样子?是智者,还是义士?大摆空城之际是何样的心情,是忐忑,还是泰然?三国纷争在你眼中又如同何物?是浮云,还是迷雾?我想知道的不会过多,只是一个真切的孔明罢了。

  三哭马谡以谢友,七纵孟获换贞心,我分明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孔明。郭嘉、周瑜都是我最心爱的贤相谋士,而你却是我心中最崇敬的圣人。因为有你,我幻想回到东汉之末,陪你看乱世纷争,城外厮杀,陪你叹世事苍茫,尔我渺渺。

  有一方寸土有桃花散尽的幽芳,有清骨殆尽的陈香——提起五丈原,那是一个令诸多人肠断的地方,总会突显些许悲凉和寂寥。但对于你,这里是曾经征途尘起的地方,也是你最后的归宿,连这时的落日都是血一般的壮美。

  你的出山,结束的是纷乱;你的殒落,结束的是责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你用一生书写。

  我,读得懂天下英雄谁敌手,却读不懂你眉间一点哀愁;

  你,读得懂公瑾的萧萧《长河吟》,为何却读不懂自己的凄凄《梁父吟》?

  丞相,今夜为你点亮一盏孔明灯,你的恢弘,待后人叙写——

  千秋诸葛我评说 (十一)

  自古天下风云变幻,硝烟战火四时弥漫,自是英雄四起,豪杰并发,天下,却是有能者而居之。

  诸葛亮,你自恃才比管仲,智比乐毅,忠心不二,匡扶汉室,辅佐刘备,为其辨伪去妄,锄奸拔佞,更是助其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你却孑然一身,清高自傲,一心为主,谨小慎微,成就你完美偶像,无上崇高的千古一相。

  难道你,便就此知足?

  你既有大才,却为何不懂得审时度势,你有没有想过,若天下为你诸葛亮所掌控,历史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且莫说你才学浅薄,担不起天下之大任,试问天下枭雄,纵是万千豪杰,峰侯各路,又有几人能在你之上?且莫说你只是纸上谈兵,无真刀真枪之能,看火烧连营,赤壁大战,哪一场仗打得不是轰轰烈烈,酣畅淋漓?!

  若论统帅之智,你不下于乐毅,论相臣之识,你更是不下管仲半分;你不缺用人的眼光,不乏度势的气量,你少的是那“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自信与霸气。

  或许你误了蜀国的锦绣前程,或许你错过了蜀国的大好河山,可是,我却在你字字珠玑的《出师表》中看到了你的真心。

  你并非是不懂的认清事实,而是你对刘禅有着太多的期待与希冀;你并非是不知道江湖若是由你掌控会风生水起,而是你对刘备,对蜀国有着绝对的忠心与信任。

  你是诸葛亮,你是那个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天之骄子,岂会与常人所苟同?你是诸葛亮,你是舌战群儒联合孙权打败曹操的诸葛亮,岂会有寻常世人看穿你的心思?

  谁人能懂你把一生为国、死于战场当做你最美的归宿,谁人能晓你把一生奋斗,辅佐二帝当做你最好的坚守。或许在岁月渐渐失去的历史长河中,你验证了自己当时的浅短,我却在你厚重的归去中听到了你赤诚的呼喊:我,不后悔!

  岁月的飘带划过你逝去的衣袂,带走你的过往,带去你的辉煌,你却完美的合上眼睑,仰天长啸,让岁月的历史上烙印下你的身影,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拥帝王之才,却甘居丞相之位,不是由于他不识时局,不是由于他不识明君,而是因为,他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贞,对君主的期待。因为他是诸葛亮,一世英雄,千秋翘楚,诸葛亮!

  千秋诸葛我评说 (十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进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题记

  “有一诸葛,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正如钱穆教授所言,诸葛亮在三国舞台上大放光彩,不仅使“三国照耀后世”,其本人也在后世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从三顾茅庐、隆中决策到赤壁斗智慧、定鼎荆益,再到白帝托孤,北伐中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览无余,而他在文学与教育方面的造诣则更胜于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我中间。”《出师表》便是诸葛亮写给候着刘禅的表文,其议论、记叙、抒情兼用,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来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忠贞不二的思想感情。这篇表文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无数的人都被其感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诫子书》中,满满都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这篇家书也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借以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在《蜀相》中对他的评价是如此之高,而他也确实如此。他治理的蜀地,百姓安乐,是三国中的净土。

  这样的诸葛亮,难怪留名千古!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千秋诸葛我评说(甄选1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志愿军雄兵出击》影评电影《年会不能停》影评华语电影《三大队》的观影评价千秋诸葛我评说新闻评论范文参考,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