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 > 作文体裁 > 议论文 > 读后感 > 详情页

《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作者:浅野末2024-03-26 13:16:02

导读:第一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亚运在黄河中 如果世界在书店中,高大书架随时间序列几更,书页灿烂或落尘。世界在不同人物的登场中面目焕然,却又处处可见似古旧颜。 无数生...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此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推荐8篇)》由作文录「Zwlu.Com」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亚运在黄河中

  如果世界在书店中,高大书架随时间序列几更,书页灿烂或落尘。世界在不同人物的登场中面目焕然,却又处处可见似古旧颜。

  无数生命行走其中。有人等候机缘,在转角偶遇一本所求;有人追寻不停,在书架穿梭终于得偿所愿。书店厚重,浪头潮涌,世界在书店中,亚运也在黄河中。

  传承

  “我想要在一家书店里找到的,仍然是对书本身的热爱,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布道般的热情,而是那种渴望搜罗其他书店没有的书,渴望用感情和信念代表书籍世界的那种激情。”十三位作家对书店历久弥新的记忆与温暖难忘的情结串联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场景对书不曾磨灭的热情,它像是一种书店里的读书人神秘又长久的传承,也像是黄河奔流百年的传承,更像是文化思想永恒不变的传承。

  杭州的西子湖畔绽放了一朵别样的莲花,金属的反射显得先进冷峻,但婉约柔和的线条却又一笔带出了江南六月的清新夏荷和桥上姑娘的吴侬软语。花瓣半开,曾经的细雨迷蒙和哀婉叹息在时间中用新的方式再次呈现,再次讲述年轻场所拥有的老旧故事。

  我在草木暖风包裹的现代体育馆中穿梭,像寻宝人在空白的藏宝图中不停打转。宝物的真假无法确认,但我也确实遇见了几个类似于护宝神兽的朋友——亚运吉祥物。

  同前一届奥运不同,亚运的吉祥物数量从一个变成了三个,元素也变得多样起来。代表自然风光的荷叶,人文历史的玉琮,和进步创新的互联网。不同的内涵像一波波水流交叠向前,最早的潮涌裹起沙土为河流推波助澜,后来的波浪被层层抛起将水珠甩向最高的顶空。河流的湍急得益于每一次冲击,新的浪花不断增加却不会抛弃奔流过广大土地的源头之水,这是不忘过去,这是铭记历史,这是保护文化。

  茫茫书海,精装书皮中浮满拉丁文字的古代诗集和宗教经典,荒诞讽刺或凄美梦幻的歌剧,成为大部分人所寻求的传统优美。古代的明月红豆,黄河的宏伟大气也被万古传颂。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风在吼,马在叫”,一代代人薪火相传,一次次的反复吟诵,经典永不过时,精神永远传承。

  创新

  新的书籍迅速涌进,书店中曾经流行的逐渐被新的潮流替代。在《世界在书店中》你可以看到鲁迅也曾在国外风靡一时,幼时清贫矮小的孩子长大后在自己崇拜的作家旁摆放了自己的作品。时间像浪潮般用新的浪头拍打覆盖旧日的浪头。

  08年北京奥运会的呼声犹在耳边,十四年的征途,我们挥舞红绸,我们奔跑不止。曾经的女排、林丹、张继科各项赛事的领军人物逐渐退居幕后,因为伤病堆积,因为时间磨砺,我们遗憾惋惜却从未沮丧。东京奥运会涌现出的孙颖莎、陈雨菲、全红婵等新一届小将接过火种,用年轻一代完全不同的朝气蓬勃和热血拼搏,以及21世纪中国更加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潮流开放迎接新的挑战。

  书店不断推陈出新,世界也发展不停,黄河在历史中多次改道,亚运也拥有着新的创新。电竞项目的加入,运动员的更新换代,科技的发展进步,无一不彰显新世纪的冲击与中国的创新。

  包容

  海因纳百川而广,河因汇万流而宽。

  在“世界”这个巨大的书店中,拥有无数历史。在“亚运”这条汹涌黄河中,拥有无数可能。来自世界各地、年龄各异、项目不同的参赛者,数千条赛道,几十个场馆,和迥乎不同的文化风俗因为一场亚运聚集在了杭州。在这里,我们包容所有传承,所有创新,所有可能。

  千万黑色字符记录悲欢几度,无数草尖露珠汇成黄河几转。寻书者找记忆、找新意、找明月故人、找星河灿烂,亚运人应拼搏、应进取、应急流不退、应勇立潮头。

  我们传承、创新,我们包容。我们露珠成河挟黄土高原之泥沙奔流到海,在中国土地的另一端,在亚洲土地的无数角落,播撒文明心怀热情,以亚运为土壤生根发芽,用团结奋斗办好亚运盛会。

  书店向世界敞开,黄河流转的国土欢迎亚运的到来。

  第二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另一个家

  《世界在书店中》的作者亨利·希金斯曾经说过:“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这种渴望会休眠很长一段时间,然后突然破土发芽。这就是它们的魔力:灵感在我们心中激荡,偶遇唤醒陌生的热望,梦想越来越大,顿悟照亮了心灵。”

  这本书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书店指南,而是十五位作家对书店这种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对他们而言,书店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座秘密花园,是抗议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这也让我想起杭州的数家最“美”书店。或立于山腰古树旁,或挤在车水马龙闹市间,推开门帘,顶到天花板的木头书架上,摆满了各式书籍:历史古籍,摄影绘画,生活百科……像极了《偷书贼》中莉赛尔推开木门后见到的场景,“琳琅满目,墨香阵阵”。线装古籍是最富有韵味的,走进通雅轩古籍书店,便会沉醉在浓郁的书香中,静默立于古朴木架上的书,虽一尘一染,却处处弥漫着年代的气息,令人不禁心存敬仰,这一刻,你仿佛穿越到了盛唐,汉学流布到世界各个角落。书店让我更加爱上了杭州,书总是让人着迷的。

  记得前年去宝石山游玩绿树掩映中偶遇过“纯真年代”书店。多么悦耳的名字,我也忍不住想进去,刚探进头,里面的人可能被屋外的嘈杂声惊扰到了,抬头看了看我,我连忙缩回了头,逃也似的离开了,连门槛都没有跨过去,现在想想竟有一丝后悔,多好的机会啊,若是此刻,我一定进去享受书香!不过那种后悔的感觉却让我明白了杭州人的爱书之美,阅读之美。

  社会发展太快,很多人因为忙碌的工作,琐碎的杂事而筋疲力尽,甚至忘却了本心,这时除了回到遥远的家乡,书店亦是一个能静心的地方。期待着无补习班的周末可以随心走进一家书店,挑一本喜欢的书,静静的呆整个下午。这种静,让我忍不住想起了陶渊明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

  书店,一个安静而美好的世界,一个温暖而又真诚的角落,这正是你心灵的另一个“家”。

  第三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一位叫亨利·希金斯的作家,也许不是那么耳熟能详,他只不过写了一本书,现在这本书可能在某一家书店里静静的躺着,也有可能正翻开在我面前,随着一双惊愕的眼神和一只颤抖的手,合上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个世界就在书店中。

  这个世界上有十三位幸运作家的名字被刻在了这本书内,同样有十三种不同的书店。多尔特·诺尔斯也许是一个易怒的人,但是他滴在那封给女店员的长信上的眼泪闪烁着哲学的光辉。“管理书店的人知道,他也应该尽量在顾客身上看到某些他们不见得自知的更重要的品质。他也明白,他就像是文学延伸的手臂……”这篇《亲密》为何值得在这里出现?因为它精准地刺到了痛点,是在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痛,也是这个世界缺少的那一点,店员如果不再只是一名卖书者,不是一名商人,而是每一位涉足书海的水手的向导——便是知己,读透读者内心的想法,寻找与读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这个世界就真的在书店中。

  “莱内尔书店里一直都放着好几把皮质扶手椅,让人感觉好像是在谁家的客厅,而我们读者坐着,就感觉像是在一个好客的人家里参加大派对。这种感觉在今天许多书店里是找不到的,在这些书店里,读者好像被视为入侵者,进来浪费时间,可能什么都不买,而店员对浏览书籍这种神圣的习惯不以为然,也许因为他们从没这么做过。而坐在那些扶手椅中,我会计算自己作为学生的零花钱,在钱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对自己想要的书,完成几个小时的神游。”,选自哥伦比亚作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一篇题为《两家书店的故事》的这段描述,显而易见是在比较两家书店给予他的大相径庭的感受。

  而意大利作家斯特凡诺·本尼留在那篇《绿棕榈书店》中依依不舍的深情,特别令人怦然心动。记得当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每张书页都有一股绿棕榈的清香,坐在书店里,缓缓地吐出一口气,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满足自己眼睛的好奇心,也许这书页没有电子屏幕亮,文字没有电子书清晰,注释没有电子书全面,总是让人匪夷所思……

  可是这些纸只有一点好处——它让我思考,它让我猜测,它让我身临其境,它让我恍然,它让我——对,只有一点好处——他让我愤怒。

  为什么这个世界还不回到书店中?!

  第四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我们听着,找书。如果他们想要,他们会买。但我们知道,有时候人们只是想对另一个人倾诉。”非洲作家伊冯娜·阿迪亚伯·奥沃尔曾如此说过。《世界在书店中》没有把书店神圣化,也没有把书店苦情化,只是在叙说一个书店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的存在的日常意义。书店更像我们日常的一个陪伴,一个能够舒缓自己情绪的空间。

  在许多时候,我们已然顾及不到还有书店这样一个可以舒缓心情,放松精神的地方。这本书让我们对书和书店产生了深层次的感情连接,令我们了解书店在当今社会的存在的价值。

  这本书不是地名索引,也不是世界书店指南。它是一本散文集,是作家对书这种过去一千年最具共鸣的物件,以及对读者获取书的特殊空间的私人体验。书店的意义大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具体的,想想我们读书阶段,又有谁没有被书店影响过。或许是那种大的连锁店,又或许是一个小小的书摊。书店就像一个魔法空间,给了我们很多温暖。对于收录在书中的作家而言,在他们写作之初,书店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他们的写作之路上,助推了一把。等他们自己很多年后,写出了成功的作品,回头再看记忆中那个渐渐远去的书店,难免会心有感激。

  有些作家把书店视为文学的启蒙,有些作家会在书店里寻找到自己呼吸的出口。书店意味着一种思想上的多元和丰富,如果这个世界终将面对更复杂更动荡的局面,或许我们能在这本书中寻找到一丝慰藉,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书店已经日渐式微,被更便捷的网络取代。

  不过,愈是这样,愈值得在这些文字里寻找属于我们对于书店的记忆。这本书不是为书店作挽歌,它只是在唤醒我们对于书店的重新认识。不管是作为普通人还是作家,书店对于我们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个社会独特的存在。书店对人类的价值,并非网络可以取代。

  希望无论当今亦或未来,人们可以对书店中精彩绝伦的世界多给予一些关注。

  第五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一开始,是被这本书名吸引的!

  我喜欢书店,因为从小到现在,只要一有空,一定会去逛书店。每次进入书店,就会闻到浓浓的油墨味,这种味道让人着迷。内心就会有一种愉悦感,仿佛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书店里的环境不同于其他公共场合,这里是安静的,有着求知的欲望。可以在这里阅读,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买回去慢慢读……

  这本《世界在书店中》是十三位作家写给书店的“温暖情书”,书店对这十三位作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像是作者所诉说的:“这本书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书店指南。它是一本散文集,是作家们对书这种过去一千年最具共鸣的物件,以及对读者获取书的特殊空间的私人体验——对他们而言,那里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奇迹,是一座秘密花园,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炸药桶,是抗议反对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是唯一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有的作家分享了在书店的见闻,有的作家因为一间书店知道了一本书,又或是去书店工作后,和书在朝夕相处下,处出了感情等等。每一个故事都很感人肺腑。

  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多尔特。诺尔斯的《亲密》。多尔特。诺尔斯继承了奶奶的书,也继承了书店主人埃里克森向整日在农田劳作的她推荐这些关于女性力量的书籍时给她的启示:我们成了别人想象中的那个人。现在,这些书是我的了;或者,我们被自己阅读的书所改变。埃里克森书店从一开始就坚信,我们可以远离那个我们一直被迫待着的地方。我们也有潜力比别人期望的更出色。

  对我而言书店更像是我日常的一个陪伴。在这里可以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书,有趣的书,不可思议的书,悲伤的书,快乐的书,这些书渐渐搭建起了一个独立思想的我。

  尽管近几年,书店已经日渐式微,许多独立书店也接连关店,被更便捷的网络书店取代。网红书店成为打卡地,似乎失去了书店应有的灵魂。但书店与我仍然是最喜爱的。

  正如书中作者所说:在这个多变的城市里,我能找回这样一个空间,让我感觉它是不变的“家”。

  第六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世界在书店中》,是英国作家亨利希金的作品,其中收录了十三位作家和图书馆之间发生的故事,讲述了这片小天地对他们的创作生态乃至人生的各种影响。

  我也是一个喜欢逛书店的人。在外旅游时,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会选择去当地的书店逛逛。“书店是最能体现出一个城市风土人情的地方。”每次一走进去,便感觉身心融在了散发着纸墨香的空间里,被“避风港”一般的温暖所包围。

  但,并非所有关于书店的故事都是温馨、美好的。

  这本书中的几个作者,包括斯特凡诺本尼心中念念不忘的绿棕榈书店、潘卡吉米什拉笔下让他觉醒其中半生的真实与虚构书店、伊恩辛克莱在“波希米亚路”中提到的爱书人驻足书店,最终都逃不过“清仓倒闭“的命运。书店的倒闭,对如今的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书店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书店为谁而存在?书店又应该如何应对当下时代年轻人的不再青睐?

  听闻杭州的“言几又”书店撤出杭州一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不舍。与“言几又”最初的结缘是在上海,当时鲜有这类将阅读、休闲、文创能够有机融为一体的书店,再加上书店本身的名字就充满了设计感,让人记忆犹新。后来,“言几又”开到了杭州来福士,让我欣喜不已,成了周末打发时间的首选地。

  可惜,随着互联网移动电商不断发展的趋势影响,再迭加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冲击,越来越多的书店撑不住了。“读客”寻求众筹,“单向空间”寻求融资,“言几又”则干脆一下子撤出了杭州,店铺一关了事。事发突然,甚至我都没来得及再去书店里看一眼。包括常去的城市中让我曾经流连的书店,也有好几家在二度光顾时竟已人去楼空。

  这些曾经如此精彩的存在,是不是不再是生活当中的必需品了?

  不过,虽然书店倒闭如潮,但《世界在书店中》这本书依然为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迈克尔德达先生冒着华盛顿特区的暴风雪驾车外出,就是为了能够在二手书店里淘到几本好书。那是怎样一个让他如痴如醉的小空间啊,虽然狭促,但哪个位置摆着他心仪作家的作品,哪个角度有最划算的“便宜货”,他可是都一清二楚。他在这里淘到过多次“价值明显高于价格”的二手书。每到这个时候,他的心里就有说不尽的满足。可以说,书店早已成了像迈克尔德达先生这样爱书之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他们喜欢的只是某家具体的书店吗?却又不尽然,他们真正钟爱的,其实是——书。

  是的,他们爱的是书本身。那种“对他们而言,那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奇迹,是一个秘密花园……是唯一一个既是灯塔又是洞穴的存在”,是在于书籍本身,而不完全在于某一个具体场所。阅读,是他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阅读时的人们,没有高低贵贱,不必去应对外部世界的嘈杂,能够真真正正做自己,这,才是《世界在书店中》想要告诉我们的结论。

  我热爱每一家书店,我热爱那些或端庄、或时尚、或充满趣味的各不相同的书店布局,我热爱书店里阅读的感受。然而,真正应为我们所爱的,是真正的阅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也许我们身边的实体书店还会不断减少,但,唯有书本身,书的存在,就可以让我们拥有整个世界。

  第七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世界在书店中》这本书,是十几位外国作家写下的、追忆自己和书店的故事集,主编塞缪尔·约翰逊博士写到:这不是书店指南,也不是城市索引,是追忆书店的似水年华。这句话很打动我,同时也是整本书的基调。当小书店、书屋、报亭正在这片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城市中逐渐稀少的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少年们,也许并不能从这些故事中获得会心一笑或者共情。

  好像是一种精神考古,我无法确知,走进一家飘荡着蓝调或爵士乐的书店,是一种什么感受,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逛遍了无数知名书店却找不到一本诗集的遗憾。于我而言,最近一次去书店的记忆,都已经遥远而模糊了。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博库书城,大书店总是人很多,尤其是寒暑假,和大部分小朋友一样,我一般会选几本流行的漫画书或绘本,席地而坐,一看就是半天。不仅孩子多,还有很多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或倚或靠,翻看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也有时去到类似西西弗、言几又这类更有格调的书店,书店里还有咖啡和甜点,有文创和CD。后来,渐渐的,我就很少去书店了,首先是因为学校有指定阅读书籍的范围,家长就按图索骥在网上下单,其次,我们也很少在周末有时间,去书店一呆半天,往往是目的明确,教辅书架子里一钻,买完走人。想要随心所欲的阅读,真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

  书里的故事,也许都是一些上了年纪(估摸和我父母差不多年纪或者更老)的作者,在回忆他们生活中和书店有关的美好或者特殊的记忆,这也让我对书里的“书店”有了一些兴趣。第一个在《纽约客》发表短篇小说的丹麦作家,在她钟爱的书店里发现自己的书封面没有朝上,她跟店员说自己忍不住动手把书横了过来。店员却生气地把她赶出书店并斥责:“你知道有多少作家到我店里来捣乱吗?”被视为意大利当代最出色作家之一的作者,回忆故乡波隆那“房间里散发着霉味、光线昏暗”的绿棕榈书店,充满了爱与更多的爱。

  “对他们而言,书店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座秘密花园,是抗议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这些比喻真是很妙,突然,又把模糊不清的“书店”形象具象化了。妈妈说:她读大学的时候,杭州似乎每条马路边都会有一些著名的书店,比如西湖边的外文书店、曙光路的晓风书屋、文三路的杭州书林……都是他们当年逛街必去的“打卡地”。而现在,马路边的书店虽然很少了,可是当我去到综合体里、逛博物馆、徜徉大学校园时,还是能看到有书店淡泊优雅地坚持在做书香事业,我会忍不住进去逛逛。虽然现在电子书、网络阅读泛滥,可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似乎对印刷在纸上的文字、散发着油墨香的味道,有着发自内心、本能的向往。书本那四四方方、宁折不弯、我思故我在的气概让人肃然起劲。

  随着亚运会即将在杭州举办,杭州在文体事业方面更是大踏步前进,我们身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时可以感受到,不管经济发展如何迅速,我们都从来没有丢下过这座城市的文艺气质,就像这些书店的存在,气定神闲、眉目舒展,为动人的城市画卷增加了典雅的一笔。

  第八篇:《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

  每当我走进书店时,我都会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书店全部消失了,那我们的命运究竟如何?

  挚爱读书的人,总喜欢逛一逛书店,手里摩挲着书脊,闻着墨客特有的气息,总是迷恋在这亲切的氛围里舍不得出来,即使我们迷恋,我们依依不舍。对于每一个热爱读书和向往读书的人,我想这本书特别合适,13位老书友带我们温暖渐渐消融的书店世界。虽说它很渺小,不,它其实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番庞大天地。

  这本书所讲的其中一个我印象比较深的故事就是丹麦作家多尔特·诺尔斯在严寒的冬天走进了一家温暖的书店,店里只有一位女店员,在书架上,她看到了自己的畅销短篇小说《空手劈》,她想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读者所吸引、所看到,可最后换来的却是把女店员激怒了。回家后,她给这位女店员写了封信,这封信上有一句话恰好是能打动女店员的,也是蔓延到我内心深处的一句话:“管理书店的人应该知道,他应该在顾客身上看到某些他们不见得自知更重要的品质,它就像是文学延伸的手臂……”这恰恰是每位读者发自内心的呼唤,店里的那张皮椅,是每位读者的栖息地,当你着迷之后,则会沉浸其中,不管这家书店是否简陋,对爱读书的人来说,这都是心灵的港湾,这段话出自于《两家书店的故事》。这篇文章中的另一家书店名叫“中央”,那家书店的老板则是对他格外温情,那段情谊也永远成为了它心中的一段烙印。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电子书逐渐取代了实体书,随着电子书逐渐占领大面积市场,实体书则略显落寞,但当今还是有不少实体书爱好者追求它们向往的一番天地。但是就像杭州的一家书店名叫“纯真年代”,这家书店位于杨柳郡社区,令人惋惜的是这家书店因年年亏损而倒闭,在杭州杨柳郡社区的很多住户的眼中,“纯真年代”书店无疑是他们心中最温馨的存在。但是这里的居民听说了这个消息,非常不舍,这是杭州读者最不愿看到的事。大家发自内心地想挽留这家书店,也因此自发来充值。“纯真年代”无疑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得知消息后,网络上是满溢的鼓励与祝福,还有不少人专程到书吧,表达对书吧的喜爱与支持,“公告发出后的第二天,是书吧从开张到现在,人最多的一天。”杨柳郡社区的居民们也来了很多次,支持他们继续点亮这盏灯,共同探讨可持续运营方案。点滴种种,汇聚成了失意时的另一抹诗意。这或许也是书店存活的另一种方式,也许也是这书中每一个温馨的故事的意义所在吧……

  亨利·希金斯曾说过:“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这种渴望会休眠很长一段时间,然后突然破土发芽。这就是它们的魔力:灵感在我们心中激荡,偶遇唤醒陌生的热望,梦想越来越大,顿悟照亮了心灵。”是啊,一家书店就像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即使他那样陈旧,他也有自己独特的光芒,他是读书人知识的港湾。有时他也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书架上不同种类的书琳琅满目,旅游类的书使你仿佛置身于异乡,哲学类的书使你引发思考,还有生物类的书使你充满了好奇心。看久了自然会借阅,一本又一本,自然会使你产生新的渴望,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一家书店就像是一所避难所,也许它置身于市中心,或许是在不起眼的社区中心,可他就像是一个枢纽把每一位读者串连在了一起。热爱读书的人或亦是爱去书店的人,读到这本书,都会觉得热泪盈眶,他让我懂得了一家看书店,除了人气和利润外,更重要的是对书本身的热爱,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热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热爱书,也每个人都爱去泡书店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就不会空虚、堕落,这个世界上的书店也就自然不会消失……这也就是这本书所想表达的。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世界在书店中》读后感(推荐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作文录「Zwlu.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怎么写1000字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么写啊三年级小学生摘记读书笔记读神秘岛有感1000字地心游记简单读后感,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作文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4243号-7